教学参考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00959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5.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参考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教学参考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教学参考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教学参考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教学参考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参考教学大纲.docx

《教学参考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参考教学大纲.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参考教学大纲.docx

教学参考教学大纲

Documentserial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教学参考教学大纲

教学参考

1.课程说明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必修课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家庭的重视,《国家“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

全面普及学前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9%,建立覆盖全市的0至3岁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网络。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办好学前教育”。

可见学前教育已被纳入国家战略层面,倍受重视。

现代科学研究也证明,人的早期的发展在个体终身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学前教育的重要目标。

学前期是个体社会化过程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儿童在认识环境、与周围人的接触中形成和发展着最初的对人、对事、对物的情感和态度,奠定了行为、性格和人格的最初基础,是儿童社会化的关键时期。

学前教育专业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也越来越重视,该产品的市场前景不容忽视。

本书打破常见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材的编写体例,采用丰富的案例,结合幼儿教育实际,采用更加直观的学习方式,增强教材的可读性,将学习目标、知识点、能力、专业情感、思维拓展等融为一体,以培养学生从事幼儿教育必备的基本专业素质为基本出发点,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体现实用性和新颖性,每单元设置的以知识巩固为目的的思考练习、开阔视野、提高技能的阅读资料和实践活动等栏目为后续的学习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PPT内容。

第1单元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

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

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涵;

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方法;

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

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相关课程领域的关系。

技能目标

初步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方法。

“狼孩”

一、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初创阶段

1.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期

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我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

“五四”时期,涌现出一批学前教育革新家,主要代表人物是陈鹤琴、张宗麟、张雪门等人。

图1-1陈鹤琴

中国教育家陈鹤琴

陈鹤琴(1892—1982),中国近现代教育家,浙江上虞县人,如图1-1所示。

1911年2月,陈鹤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后考入清华学校高等科,1914年8月毕业,考取公费留学美国,相继在霍普金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获文学学士、教育硕士学位。

1919年8月,陈鹤琴应聘回国,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东南大学教授兼教务主任,并兼任陶行知创办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第二院(幼稚师范院)院长。

1923年任东南大学教授兼教务主任,创办南京鼓楼幼稚园。

1928—1939年,他创办多所小学、幼稚园和中学。

1940年,他创办江西省立幼稚师范学校。

1945年,他接管外国人所办中小学,创立上海市立幼稚师范学校(后改名上海市立女子师范学校)。

40年代初转入江西办学,日军沿赣江南下,带领200多位学生转辗各地坚持办教育,一生从事开创性的教育研究与实践。

他着作颇丰,且皆来自于实践,主要有:

《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我的半生》《陈鹤琴教育文集》等。

陈鹤琴先生非常关注学前儿童的社会教育,他把“社会”和“生活”作为组织幼儿园课程的两大中心。

他提出了着名的课程结构“五指活动”理论,以人的五个连为一体的手指做比喻,认为五指活动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语文活动。

张宗麟与陈鹤琴合作,有许多共同的研究成果。

20世纪30年代初出版了《幼稚园的社会》一书,这是我国幼教史上最早、最全面、深入地论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及实施的着作。

20世纪30年代,张雪门就与陈鹤琴先生有“南陈北张”之称。

1922年壬戌学制颁定后,确立了幼稚园制度,意味着我国的学前教育进入了一个实验、改革、发展的时期。

1929年9月,《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拟定完成,并由教育部令各省市作为暂行标准试验推行。

1932年10月教育部正式公布《幼稚园课程标准》。

1936年对其修正了一次。

这个标准是我国第一个自己制定的统一的幼稚园课程标准。

《幼稚园课程标准》分幼稚教育总目标、课程范围、教育方法要点三部分。

2.20世纪中期到20世纪末

1952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

1981年,教育部颁布《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

1996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正式颁布《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四大目标,其中之一是学前儿童社会领域教育。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199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幼儿园教育活动》,推出了一个新的教育领域——社会教育。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幼儿园课程指导丛书——社会》等教材。

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是对幼儿园课程具有直接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我国幼儿教育改革迈进了一个新的阶段。

《纲要》将幼儿园课程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

其中,社会领域部分的社会教育目标有以下几个:

(1)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2)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3)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准则;

(4)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5)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指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事务及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为基本内容,以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为引导,在尊重儿童生活,遵循儿童社会性与品格发展的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由教师、家长及相关教育人员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和活动,陶冶儿童性情,培育儿童初步的社会生活能力与良好品德、习性,促进儿童健康、完整发展的教育。

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对象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现象、规律及其教育和训练的一门科学,是以发展儿童的社会性为主要目标,以增进儿童的社会认知、激发社会情感、引导社会行为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育。

1.社会性

社会性是指个体在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特征,如社会认知、社会性情感、社会性行为等。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主要包括六大系统:

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自我意识、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等方面。

2.社会化

社会化也称社会性发展,是指个体形成和发展社会性和个性的过程。

也就是说,个体在特定的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中,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断掌握社会规范、社会技能、价值体系等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品质,由一个自然人发展为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人的过程。

社会性发展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形成和发展是在个体的社会生活中,通过接受教育和社会影响而逐步习得的,其社会性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终身的历程。

3.个性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1)定义。

观察法是指对儿童团体生活的正常活动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以获得数据并做出结论的研究方法。

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观察法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主要方法。

(2)观察法的优点与不足

观察法的优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信度和效度都比较高;

②观察一般是在自然状态下实施的,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③对被观察对象的行为动态演变可以进行分析;

④适用范围较为普遍。

观察法的缺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受观察者本人的限制;

②很难把研究成果运用于其他的研究团体中。

(3)使用观察法的注意事项

①要确定明确的观察目标和观察对象;

②必须进行连续性观察;

③必须进行轮换性观察;

④必须进行隐蔽性观察;

⑤做好观察记录。

2.调查研究法

调查研究法是根据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调查,收集材料,然后做统计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

(1)访谈法。

访谈法是一种研究性交谈,是研究者通过口头谈话的方式从被研究者那里收集第一手资料的研究方法。

它是社会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

类型

①按照访谈的结构不同,分成结构型、无结构型和半结构型三种。

②按照访谈的正式程度不同,分为正规性访谈和非正规性访谈。

③根据受访者人数不同,分为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

④根据访谈的次数不同,分为一次性访谈和多次性访谈。

⑤按照访谈对象不同,分为和儿童个人、父母、伙伴及其他教师等的访谈。

访谈法具有自身的优点与不足。

其优点表现在:

可以对幼儿的真实想法有较深层次的、比较详细的了解;由幼儿亲口讲出需要的内容会比较具体、准确;使用面广,适用于很多问题,对成人、儿童都有效,特别是书写能力较差的人。

其不足表现在:

虽然面对的是幼儿,运用访谈法也需要专门的技巧,需要受过专门训练;运用起来比较费精力费时间,工作成本较高。

使用访谈法有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①在访谈前,要确定访谈的时间和地点。

②要合理设计访谈提纲。

③要做好现场访谈记录、录音或录像,及时收集有关资料。

④研究者除了要注意受访者的言语行为,还要注意他们的非言语行为。

⑤适当做出回应。

(2)问卷法。

问卷法是研究者用严格设计的包含若干问题的统一问卷,请被调查者书面回答,然后收集、统计、分析研究对象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资料的一种方法。

类型

①根据问卷中提出问题的结构程度,分为结构型问卷法和非结构型问卷法。

②根据问卷的传递方式,分为发送问卷、访问问卷和邮寄问卷等方法。

使用问卷法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①问卷法主要适用于教师和家长;

②要制定一份结构完整的问卷;

③问卷不能太长,答卷时间最好控制在半小时以内;

④问卷的表述应当简单明了,通俗易懂;

⑤问卷设计应当考虑实施过程中和结果整理中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要求。

3.实验研究法

(1)实验研究法的含义。

实验研究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手段,主动干预和控制一切估计会干扰实验结果的其他因素,有目的、有组织地操纵某个因素,以揭示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2)实验研究法的种类。

实验研究法分为自然实验、实验室实验和模拟实验三种。

(3)实验研究法的特点。

①其研究目的都是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②要主动干预或变革研究对象,使研究对象接受精心设计的实验处理,亦即对自变量实施操作;

③必须控制条件。

4.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以个人或团体为研究对象,对个案的问题在较长时间里进行不断地诊断、评定、矫正的循环过程,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一种方法。

5.行动研究法

(1)行动研究法的含义。

行动研究法是指理论工作者(如专家、学者)与实践工作者由于有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共同探索教育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而又缺乏现成方法的问题,而将研究(理论知识)和行动(解决问题)结合起来的一种研究方法。

(2)行动研究法的分类。

按照研究的侧重点,行动研究法可以分为三种:

行动者用科学的方法对自己的行动所进行的研究;行动者为解决自己实践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行动者对自己的实践进行批判性反思。

四、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

1.促进学前儿童积极社会化,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

2.促进学前儿童全面发展,为儿童一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五、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相关课程领域的关系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健康教育的关系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语言教育的关系

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

4.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第2单元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知识目标

理解学前儿童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及其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特点;

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

理解并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技能目标

深入地了解和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锻炼在实践中采取正确的方法和手段来教育、引导孩子,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

(一)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

1.自我认识

2.自我评价

3.自我调节

(二)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

1.学前儿童社会认知的含义

社会认知是指人对社会性客体及其之间的关系,如人(他人和自我)、人际关系、社会群体、社会角色、社会规范和社会生活事件的认知,以及对这种认知与人的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判断。

2.学前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

(1)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

(2)观点采择能力是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关键。

(3)儿童社会认知各方面的发展是非同步、非等速的。

(4)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具有认知发展的普遍规律,但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影响。

(5)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水平与社会交往密切相关。

(三)学前儿童社会情绪和情感发展

1.学前儿童社会情绪和情感的含义

2.学前儿童社会情绪和情感的特点

(1)从生物性向社会化发展。

(2)从外显性向内隐化发展。

(3)从情境性向深刻性发展。

3.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过程

(四)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

1.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又称为积极的社会行为,指幼儿在社会性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有益、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

2.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过程

二、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及其影响因素

(一)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

(1)简介。

(2)主要代表人物:

弗洛伊德、荣格、弗洛姆、埃里克森。

(3)核心概念:

本我、自我、超我、心理性欲阶段和心理社会阶段论。

(4)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观点。

①认为人格完善与儿童内在的动机与情感发展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

②认为各种需要的满足与冲突的解决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动力。

③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连续并有阶段性的。

④儿童早期的生命经验对其终身有重要影响。

(5)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启示。

①尽可能给予幼儿良好的早期生命经验。

②社会教育应致力于完整人格的培养。

③尽可能妥善满足幼儿的各种生理与心理需要,帮助他们面对种种成长冲突,促进其发展。

2.社会学习理论

(1)简介。

(2)主要代表人物:

班杜拉、沃尔特斯。

(3)核心概念:

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自我效能感、直接学习和模仿。

(4)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观点。

①强化是儿童获得社会行为的重要机制。

②自我认知在儿童的社会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③直接学习是儿童习得社会行为的基本途径。

④观察学习是儿童获得社会行为的重要途径。

(5)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启示。

①重视恰当的行为强化。

②为儿童提供展示自我能力与成就的机会与舞台。

③为儿童提供值得模仿的环境与榜样。

3.认知发展理论

(1)简介。

(2)主要代表人物:

皮亚杰、科尔伯格。

(3)核心概念:

自我中心主义、前道德阶段与前习俗水平。

(4)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主要观点。

(5)对学前儿童道德教育的启示。

(二)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1.自身因素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1)生理成熟。

(2)气质。

(3)认知发展水平。

2.幼儿园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1)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2)教育环境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①物质环境。

②精神环境。

(3)教师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4)同伴交往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3.家庭、社区和大众媒体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1)家庭的影响。

①亲子关系中依恋关系的满足能够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②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

(2)社区文化的影响。

(3)大众传媒的影响。

第3单元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学习目标

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及建构原则;

掌握《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表述;

掌握选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依据及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

技能目标

能根据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和本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

1.社会发展的要求;

2.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水平;

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科的发展。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建构的原则

1.方向性与基础性原则

方向性原则,即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建构要有一定的思想与价值指向。

基础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应当是社会教育领域中最基础的、启蒙性的目标。

2.层次性与整体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建构是有层次的系列。

整体性原则,即建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时,要确立一种层次结构的整合观。

3.科学性与动态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应当是一个符合幼儿自身发展与教育规律的科学体系。

动态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并不总是固定不变的,它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结构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

(1)总目标。

教育部颁布的《纲要》把幼儿园教育划分为五大领域:

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社会领域是其中一大领域。

《纲要》对社会领域的目标表述如下:

①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②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③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④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⑤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2)年龄阶段目标。

(3)教育活动目标。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内容结构

《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2~3个方面(子领域)。

每个方面(子领域)由学习与发展目标和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

《指南》对社会领域的内容是从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两个方面表述的。

人际交往包括愿意与人交往;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关心尊重他人。

社会适应包括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具有初步的归属感。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确定的依据

1.以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为依据

2.以学前儿童所处现实的社会生活环境为依据

3.以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水平为依据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结构

1.《纲要》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表述

2.《指南》关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建议

(三)整体教育

(四)长期、随机教育

(五)渗透教育

渗透教育示意图

(六)家、园、社会密切合作

第4单元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方法与途径

知识目标

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常用方法;

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途径。

技能目标

在实际工作中,能灵活选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指导要点,能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是指教师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基本规范和要求。

(一)情感支持原则

1.情感支持原则的含义

情感支持原则是指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通过爱与关心来建立教师与学前儿童间的双向接纳关系,为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促进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2.贯彻情感支持原则的注意事项

(1)投入积极的情感,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

(2)激发良好的社会情感。

(二)正面教育原则

1.正面教育原则的含义

正面教育原则是指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教师从正面进行引导,利用陶冶、说服、表扬、榜样等教育方法,积极引导幼儿辨别是非,掌握正确的行为准则,也即教育孩子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

2.贯彻正面教育原则的注意事项

(1)以积极的方式对学前儿童提出要求。

(2)创设积极的环境。

(3)树立榜样。

(4)以鼓励表扬为主。

(三)生活教育原则

1.生活教育原则的含义

生活教育原则是指在学前儿童社会性教育中,教师要把学前儿童还原到真实的生活中开展社会教育。

2.贯彻生活教育原则的注意事项

(1)善于抓生活中的细节。

(2)长期一贯地坚持。

(四)实践性原则

1.实践性原则的含义

实践性原则是指在学前儿童社会性教育中,教师在实践活动中对儿童进行社会认识观念和社会规则的教育,以提高社会认识、培养儿童良好的社会行为,使儿童的社会性得到发展。

2.贯彻实践性原则的注意事项

(1)帮助并交给儿童具体的行为方式。

(2)组织儿童参加多种实践活动。

(3)教育儿童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

(4)教师要以身作则。

(五)强化性原则

1.强化性原则的含义

强化原则是指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教师通过言语、动作和表情等方式,对儿童行为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使之增强、巩固或削弱、消除,以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贯彻强化性原则的注意事项

(1)教师要采取明确的强化方式。

(2)教师要采用适宜的强化方式。

(3)强化应激发儿童的内在动机。

(4)强化应着重在行为而非幼儿本身。

(六)一致性原则

1.一致性原则的含义

一致性原则是指在学前儿童的社会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来自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和协调,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使儿童的社会性品质按既定的目标健康发展。

2.贯彻一致性原则的注意事项

(1)教师自身态度的一致性。

(2)幼儿园内部机构、教师之间等多方面的教育力量的一致性。

(3)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一致性。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方法

(一)以语言引导为主的方法

1.讲解法

讲解法是指教师向幼儿说明一些简单的知识、道理、规则及其意义,使幼儿明辨是非,懂得应该怎样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的方法。

(1)讲解法的优点。

①效率高,可以使儿童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较多的知识。

②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根据教育目的对儿童进行社会教育。

③主题明确,易于儿童直接接受。

④反馈及时,教师可根据儿童的回答得到反馈,便于调整讲解的内容和方法。

(2)讲解法的局限性。

①儿童以听教师讲为主,没有充分的机会对所学内容及时做出反馈,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易充分发挥。

②单调,儿童的注意容易分散。

③很难照顾个别差异。

(3)运用讲解法的注意事项。

①要有针对性地讲解。

②直观形象性。

③讲解的方式多样化。

2.谈话法

谈话法就是教师与幼儿相互提问、对答的教育方法。

(1)谈话法的优点。

①不受时间、地点和人物的限制。

②可提高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③教师可以及时获得儿童学习的信息反馈。

(2)谈话法的局限性。

①花费的时间多,不易使全体儿童都参加到谈话中来。

②幼儿需要有相关的知识。

(3)运用谈话法的注意事项。

①谈话的内容应是幼儿熟悉的事物。

②提出的问题应具体、明确、难易适度。

③提问后,给幼儿足够的思考时间。

④集体谈话时,让每个幼儿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

⑤谈话后,要用准确的语言进行总结。

3.讨论法

讨论法是指幼儿在教师指导下,对某些具有社会性的问题、观点及认识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交流意见的教育方法。

讨论法的优点。

①表达的机会多。

②在谈话中使自己的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