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总复习提纲文言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199237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61.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总复习提纲文言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中考总复习提纲文言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中考总复习提纲文言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中考总复习提纲文言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中考总复习提纲文言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总复习提纲文言文.docx

《中考总复习提纲文言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总复习提纲文言文.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总复习提纲文言文.docx

中考总复习提纲文言文

初中毕业班总复习提纲

文言文部分

1.《论语》十则(背诵篇目)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1.孔子名,字。

《论语》是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并称“四书”。

《》、《》、《》、《》、《》并称“五经”。

2.语句翻译: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3.按要求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1)关于学习态度:

(2)关于学习方法:

4.课文中有些话已凝结为成语,试着写出其中的五个成语。

5.有同学说,自己弄不懂得东西就要虚心去问老师和同学,这叫“不耻下问”,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谈谈你的看法。

6.下面这句话与文中哪句话意思接近?

请写出来,并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示。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启示:

不要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做好自己很重要,只要自己很优秀了,别人肯定会了解自己的,还有就是尽力去了解别人,只要你了解别人了,别人同时也会了解你。

7.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表达观点相似的

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相同观点的句子:

2.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本文选自《》,作者是(朝代)的。

2.翻译句子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3.根据文中叙述的内容,谈谈你对陈元方言行的看法。

对。

父亲的朋友不守信用,还出言不逊,“无信”“无礼”“在先,我们不能对七岁的小孩求全责备

不对。

父亲的朋友“下车引之”已经是悔过了,应该原谅他(言之成理即可)

元方是个聪明伶利,明白事理,能言善辩,落落大方,但有些傲慢的孩子

4.根据文中叙述的内容分析,“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5.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

“元方入门不顾”的用意又是什么?

6.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你认为他的做法是否失礼?

7.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写】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

“泯然【】众人矣。

1.本文作者是,代政治家、文学家,“”之一。

2.翻译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4.“世隶耕”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5.“父异焉”、“邑人奇之”皆因仲永自身的“异”,仲永自身的“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略加分析。

6.仲永由天资过人变成“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7.从全文看,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8.文章先写仲永幼时天资过人,后写他“泯然众人”,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

9.本文详写什么?

略写什么?

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

10.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受到什么启示?

 

4.木兰诗(背诵篇目)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免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木兰诗》是时期的一首民歌,诗歌选自代编的,“乐府”原是古代朝廷中管理的机构。

2.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

①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

③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④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

⑤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

3.试将全诗按照顺序分成五部分。

请用四字归纳各部分大意,并指出详写了什么?

略写了什么?

这样安排的好处?

4.“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四句用的修辞手法是该句紧承前文“

”一句,表现了木兰。

5.写木兰从军后的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对偶句是:

概括战争旷日持久,战争激烈悲壮的诗句是:

6.归纳主旨:

这首诗叙述了木兰代父从军,荣归故里的故事,塑造了木兰这一爱国爱家的巾帼英雄形象。

她的身上集中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的美德。

5.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重要句子的翻译。

(1)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4)蒙乃始就学。

(5)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文学常识

《孙权劝学》选自,这是一部体通史,作者,字君实,(朝代)史学家、文学家。

《孙权劝学》主要通过孙权劝吕蒙读书以及的故事,从而说明了的道理。

文章主要是运用了的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3.简答题。

(1)分析孙权劝学“劝”的内容,揣摩他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①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3)分析三个人物的形象的特点。

孙权:

吕蒙:

鲁肃:

 

6.口技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本文的作者是代的。

2.翻译句子。

(1)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3)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4)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5)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6)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7)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8)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3.阅读理解。

(1)本文是按照顺序展开描述的。

(2)用简明概括的文字写出②③④段文字的内容

第②段:

第③段:

第④段:

(3)课文除了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

还有侧面的描写,请一一指出,并谈谈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4)“犬吠”、“有鼠”写出了当时什么样的情景?

(5)第四段文字用了3个“百千”组成的长短句来渲染火场的声音,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7.桃花源记(背诵篇目)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文学常识。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作者是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别号。

东晋著名的、辞赋家、散文家。

2.翻译句子。

(1)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2)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6)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3.回答问题。

(1)文章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层次分明,秩序井然。

请在下面括号内填入一个双音节词语,将渔人具体行踪补充完整。

文章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层次分明,秩序井然。

请在下面括号内填入一个双音节词语,将渔人具体行踪补充完整。

()桃花林—()桃花源—()桃花源—()桃花源—()桃花源

(2)请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

(3)你是怎样评价桃花源人对渔人的热情招待和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并报告太守的表现的呢?

(4)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而后来“南阳刘子骥”亦寻访未果呢?

(5)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

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6)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

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7)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4.下列诗(文)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

A.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李白《行路难》)

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陆游《游山西村》)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8.爱 莲 说 (背诵篇目)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文学常识填空。

①作者,(填朝代)著名哲学家。

②“说”是古代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偏重于。

2.翻译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理解填空。

(1)找出原文相关句子填空。

①比喻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孤高自许的名句是:

②比喻君子美名远场的句子是:

③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的句子:

④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端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

⑤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句子是:

⑥在文中作者用“菊”比喻,用“牡丹”比喻,用“莲“比喻。

(2)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

(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一句照应了上文的“”,这一结句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4)《爱莲说》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请说说“菊”和“牡丹”在表达文章主旨上起了什么作用?

作者对莲的赞美寄寓了怎样的生活态度?

9.陋室铭(背诵篇目)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1.本文作者__,唐代__家和哲学家。

2.翻译全文:

3.用原文填空:

①表明陋室环境幽雅的语句是。

②表明陋室交往人物之雅的语句是。

③表明陋室中日常生活之雅的语句是。

④点明文章中心的句子是。

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文中提到“诸葛庐”、“子云亭”,有何作用?

6.作者引用孔子“何陋之有?

”的用意是什么?

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7.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明了自己的愿望和的生活情趣。

这篇短文采用了___的写法。

10.三峡(背诵篇目)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三峡》选自,作者,(朝代)家、家。

“三峡”是指、、。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④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⑤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3.填空。

①总括三峡春冬美景的句子是:

②三峡秋天景色的特点是:

③高猿长啸的声音特点是:

④为了突出景物的特点,文章采用了多种表现方法。

从正面进行描写的句子是

;从侧面加以衬托的句子是;属于生动写实的句子是;属于形象夸张的句子是。

⑤本文在写作上,按照景物是先写,后写;按照季节分,作者先写,再写,最后写。

⑥“清荣峻茂”四字状物,如果说“清”字状水,“荣”字状柏树,那么“峻”和“茂”字又分别状

和。

⑦第二段文字,我们可以联想到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句子是:

4.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三峡夏季江水”的特点。

5.结尾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11.记承天寺夜游(背诵篇目)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文学常识填空。

(1)苏轼,字,号,与父亲、弟弟合称,同在“唐代八大家”之列。

(2)本文以“”为线索,描绘了的美景,抒发了作者

(主题)

2.翻译句子。

(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主要问题。

(1)哪一个句子描写了月夜的景色?

是如何描绘月色的?

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有什么作用?

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表现作者怎样思想感情?

(3)第一段的表达方式是,二、三两段主要的表达方式分别是、。

12.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1.文学常识。

本文选择自《》,作者,明末清初的文学家。

文章记叙了作者游湖心亭的经过,描述了的景象,表现了作者的独特志趣,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2.翻译句子。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内容理解

(1)“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2)“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的“上”指天;“下”指云、山、水。

(3)第2段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在湖上看到的雪景呢?

(4)文中“见余大喜”一句中的“喜”的语言表现有“”;行为表现有。

“喜”的原因是。

(5)找出文中怀有故国之思的文字。

(6)说说“痕”“点”“芥”“粒”这些词用得好的理由:

(7)《湖心亭看雪》一文中表现出了一种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独特志趣。

古代文人中有许多曾经有过遗世独立的文人雅士,你知道吗?

请简述你所知道的一个人物的情况,并简单评价。

人物情况:

简单评价:

 

13.与朱元思书(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