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社会伦理学论文青年大学生自杀的社会伦理思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198375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9.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社会伦理学论文青年大学生自杀的社会伦理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完整版社会伦理学论文青年大学生自杀的社会伦理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完整版社会伦理学论文青年大学生自杀的社会伦理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完整版社会伦理学论文青年大学生自杀的社会伦理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完整版社会伦理学论文青年大学生自杀的社会伦理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版社会伦理学论文青年大学生自杀的社会伦理思考.docx

《完整版社会伦理学论文青年大学生自杀的社会伦理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社会伦理学论文青年大学生自杀的社会伦理思考.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版社会伦理学论文青年大学生自杀的社会伦理思考.docx

完整版社会伦理学论文青年大学生自杀的社会伦理思考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各方面的竞争也越发激烈,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活及精神压力。

青年大学生稚嫩的生活阅历使他们很难应对同时向他们袭来的各种问题。

一方面校园生活的学业压力,即将毕业面临的就业及自身发展压力,生活中的经济和情感压力,以及从学生向职业人的角色转换压力等。

另一方面现在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从小的生活环境对他们的性格养成也产生一定程度的局限,个性意识较强,但抗挫折意识较弱,团队合作精神不足等。

加之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支持体系尚不够健全,导致他们很容易在身处...

自杀现已成为人类死亡十大原因之一,而且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

近年来,青年自杀现象逐渐增多,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的自杀现象屡见不鲜.透过这些自杀现象,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惋惜,更多的是思索:

为什么社会在进步,而更多的人却选择过早地结束生命.在今天看来,自杀不仅仅是个简单的社会问题,更多的是社会伦理价值观深层次的问题,是当代青年学生如何看待生与死的关系问题.

青年大学生自杀的社会伦理思考

沙士比亚在其不朽的名著《哈姆雷特》中,曾借王子的口提出一个富有哲理的命题: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要考虑的问题。

而这个问题之所以要考虑,是因为生死关系的抉择是人生选择中的一种特殊境遇,它不仅在时间上常有突发性,更重要的是在后果上的严重性,即这种后果一经出现,往往是无法逆转和弥补的。

正如有人所说的,倘若一个人能有三、五次生命,那么十有八九的人都会成为英雄,既然如此,为什么还会有人选择自杀呢?

  自杀在《辞海》中被定义为:

个体故意用某种手段终结自己的生命。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中外古今都有。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现象现在却越演越烈,据美国有关调查表明,自杀已成为当今人类死亡的十大原因之一。

据该调查揭示,在全世界60多亿人口中,每年自杀的人达60-70万人,平均每天达二千人左右,几乎每一分钟就有人自绝于生命。

另外据世界卫生组织对50-60年代自杀调查表明,那时自杀率达20/10万,而据有的调查表明,80年代末自杀率高的地方已达/10万,而且自杀还呈现出低龄化趋势。

另据相关报道:

“自杀已成为日本人第十大种死因,而在25-34岁男子中和20-29岁女子中,自杀已成为首因”。

近年来,青年大学生自杀问题也越来越突出,2004年至2006年的3年间,仅北京高校就有43名学子自杀;2005年媒体报道的中国内地大学生自杀案件116起,其中83人死亡,33人存活,自杀死亡率%。

1

  一、青年大学生自杀问题的伦理因素分析

  19世纪末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认为“人们把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叫做自杀”。

我们认为,自杀是社会成员在正常的精神意志作用下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在现实对抗中出现的偏差性社会行为。

在近年发生的青年大学生自杀事件中大多由于对大学生活不适应或感情或学习压力或人际交往心理障碍。

透过这些形形色色看似不一样原因发生的事件,我们会发现在这些不一样的原因后面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个体伦理价值观的失落,价值主体的无价值状态。

因为沒有自己的伦理价值观,沒有责任感,感觉不到自我的价值,所以大学生在成为天之娇子和感觉自己无用的落差中产生了自杀意识,选择了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

  

(一)日趋物质化的社会意识对传统个体价值观的冲击。

  在传统社会意识形态下的个体伦理价值观崇尚个体奉献,讲求个人对社会的忠诚,力求把个体行为与他人、社会相联系,追求同一性,提倡重精神,轻物质的伦理价值观,将个人欲望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而不轻易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超越。

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财富的最大化成了社会主流意识追求的最大目标,利益成为衡量个人能力高低的价值尺度。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个人和社会在价值取舍上就会发生伦理裂痕,这种裂痕如不能在双向互动中得到弥补,个体则会在与社会群体的交往中失去归属感,离开群体就成为必然。

  

(二)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认同的冲突。

  社会存在证明:

个人生活是一个现实世界的客观存在,这种存在总是表现为群体状态,是个体对现实群体依存的物质基础。

由此产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伦理基础。

由于青年大学生伦理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时期,带有很强的理想化色彩:

过分追求社会对个人的认同。

而理想和现实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反差,这种反差需要他们去调整、建立属于自己的认识世界。

因为“彼岸世界的真理消逝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

然而对这部分困惑的学生而言,此岸真理又在何方?

不可避免地产生对生活中彼岸理想自我幻化的追求,其结果就会否定自我现实的客观状态,就出现自我的不接纳,自我的憎恨,于是自杀就会成为必然。

  (三)现代教育在引导个体价值观形成中的不足。

  教育在本质上体现着社会的价值倾向,主导着个体价值观的形成。

而现代教育在引导个人价值观形成中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是现代教育观缺乏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价值观教育。

传统教育包含着以注重社会现实、关心人生和尊重生命的教育理念,注重个人伦理价值与社会伦理价值的和谐。

而近代百年的屈辱,使得中国教育在争取民族崛起的现实需求中失去了传统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在实践上选择片面追求自然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只剩下空洞的政治口号,从根本上忽略了对个人成长极为重要的价值观的培养。

二是现代教育观回避生死教育,缺乏善待生命的伦理意识。

中国传统意识中,生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而现代教育却总是催人向上,积极进取,从不谈及死亡。

殊不知只有正确对待死亡,理解死亡,才能建立正确的生死观,建立适合个体生存的科学的伦理价值观念。

三是现行教育缺乏主动性和宽容性。

现代教育中,我们的教育者习惯扮演伦理价值观的审判官角色,教育思想的推行者和实施者把受教育者看成自己活动的成果,绝对的顺从和至高无上的权威意识,使得我们的教育缺乏宽容意识。

现实中面临死亡抉择的生命个体,在本质上并不想离开世界,在沒有选择余地的极限状态下,做出了他极为艰难的选择,在本质上反映了他们对生命意义的模糊,使大学生普遍产生了一种“拒绝成为自己,也拒绝成为自己以外的一切”的悲剧式的伦理价值观念。

四是现代教育目的出现功利化倾向。

近年来,教育产业化成为教育发展的趋势,而且愈演愈烈,大学校园不再是思想的聚集地。

教育者的功利化无疑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如深陷其中,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必然会对学生形成内和外的压力,自杀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加强伦理价值观教育,达到个人与社会价值和谐统一

  加强伦理价值观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将个人伦理价值观与社会主体价值相和谐,是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

针对目前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现状,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培养积极正确的生死观和时代观。

  积极正确的生死观,是对个体伦理价值观的完善。

在实践的教育中,应该引导青年学子认识到“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

因此,在对生与死的选择上,教育引导大学生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主动融入社会发展的主流方向,将自己的个体修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能动地把握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积极地而不是消极地暗示自己,相对性而不是绝对性地看待问题。

使其在其内心价值源泉中,有一种崇高的价值观念:

作为生活的主体,活着,有着更大的权利和义务。

人不应该逃避义务,更不应该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存权利。

作为人类文明的继承者和传承者,当代大学生应该更清楚地认知“我”与“时代”的关系,这是每一个时代学子必须承担的责任。

  

(二)注重有关利益的伦理教育,树立正确的利益观。

  随着市场经济成为我国经济的主体,市场经济追求最大利益的思想逐渐成为人们的主体思想。

因此,正确认识市场经济下的利益观,促使大学生健康成长,把利益教育与伦理教育结合起来是我们现行教育的当前任务。

加强伦理教育,使大学生正确对待利益的获取,形成正确的利益意识即利益必须建立在伦理意识基础上的道德观。

  (三)优化外部环境,培养青年大学生的群体意识。

  要进一步改善优化高校的外部环境,缓解社会矛盾;同时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群体意识。

个人对社会群体的归属感越强,个人对自己的调节能力就越强。

“自杀人数的多少与个人所属群体一体化的程度成反比”。

可见,个人对社会的情感的强弱关系着个体对自身价值的认同。

培养大学生的群体意识,注重在实践活动中调动个人对集体的协作、团结精神,利用社会价值对个体价值的反向的制约和压力,将个体价值观与社会价值取向相统一。

各高校可以拓宽实践途径,丰富实践形式和内容,加强青年大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近年各高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就是一个培养青年大学生对社会的归属感、责任感的有效途径。

  (四)允许个体价值观在社会价值观的框架下存在。

  我国正处于经济的转轨时期,这种经济的转轨为个体价值观的激发提供了物质动力。

现代人追求生存不仅仅是活下去,更多的是生存的幸福感及个体价值观的实现,当幸福感破碎后,个体的伦理价值观也就崩溃。

现代社会的复杂化、多元化,与传统伦理对个体价值一元化的要求形成了严重的对抗。

因此,个体的伦理价值观不应该再是一元的,而应该是多元性的,在大力推行社会主体价值观念时,我们应该尊重个体价值的确立,允许个体价值观在社会主体价值观的框架下存在,这在新时期下是对个体权利的尊重体现。

自杀作为个体行为,在伦理价值上是对现行社会价值的挑战。

因而,尊重生命是一项核心的伦理承诺。

在现实社会中,伦理价值观念已成为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内在精神支柱,坚定且积极向上的伦理价值观,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源泉。

所以,青年学生应该认识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这是每一个青年在从个体价值观向社会价值观认同转变时必须认识到的动力源泉。

 

从伦理学角度看待大学生自杀事件

杨森

(武汉工业学院思政课部,武汉湖北,430023)

摘要

本文以高校自杀事件为切入点,由高校自杀事件这一现象,从生命伦理学的角度具体分析了自杀的不可取之处,并从我国古代和现代的伦理学思想出发详细探讨了尊重生命的必要性,提出生命无价和生命的可贵通过分析近两年发生的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原因,将其归为心理疾病、情感因素、学业压力、家庭原因、工作压力、诱导因素六个方面给予阐述,并提出解决办法。

关键词:

伦理学大学生自杀心理健康

自杀是指个体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高校大学生自杀人数也逐年攀升。

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仅教育部直属高校就发生63起大学生自杀事件,仅在广东,就有26名大学生自杀身亡,另有5人自杀未遂;2009年上半年,北京市共发生了14例大学生自杀身亡案件;2010年,网络上热议的大学生自杀事件也高达52件之多。

有关数据表明,自杀已经取代突发疾病和交通意外,成为大学生意外死亡的第一大原因。

一、大学生自杀事件案例

自2004年马加爵事件以后,大学生自杀和杀人事件,更多的是大学生自杀事件过于频繁地出现人们的眼前,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危机,已不可避免地成了社会热门话题。

他们何以忍心将自己的生命如此仓促的画上句号,给亲人留下悲痛呢?

一个个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关注大学生心理危机,刻不容缓!

先看一下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自杀事件:

2009年3月30日凌晨,洪山区鲁磨路紫菘教师公寓内发生一起悲剧,一男生将同班女友杀害后跳楼殉情。

2009年06月16日,武汉某大学发生一场悲剧:

一大学生疑因抑郁症从教学楼8楼跳下,当即死亡。

2009年11月26日早上,贫困女研究生杨元元带母求学求助学校未果自缢身亡。

2009年12月18日下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区20栋学生公寓发生一起悲剧,一大四男生因为某些事情想不开,选择了上吊自杀。

2009年5月10日上午,武汉洪山区杨家湾某高校一学生从6楼跳下,当场身亡。

跳楼自杀的是一名男生,在该校的经济学院读书。

2009年3月30日,华中科技大学控制系两名大四情侣跳楼自杀。

2009年3月初,在武汉读研究生的平湖籍学生晓晓因被指出本科论文涉嫌抄袭而选择投湖自杀。

2011年1月1日,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一名大二学生坠楼身亡。

华东理工大学宣传部向媒体表示,死者的成绩不好,各门课程及格的比不及格的少很多,有些甚至是零分。

2011年1月5日晚5时30分许,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男生公寓5号宿舍楼,一名男生从4楼跳下。

医护职员赶至现场施救时,跳楼男生已不治身亡。

得知跳楼者死了,一名女子趴在死者身旁痛哭不已。

据称,跳楼者是该校大一学生。

2011年1月5日晚8时30分许,武汉某大学一学院男生宿舍7号楼,一名男生从楼顶跳下,当场身亡。

知情者称,该跳楼男生已找好工作单位,预备毕业后就上岗滴。

该生跳楼亦可能与情感有关。

2011年4月23日,湖北民族学院医学院一名大三学生邹薇在家中死亡,2011年2月5日,其父母在恩施市政府街道旁被一辆宝马车撞死,获百万赔偿金。

据邹薇同学介绍,父母的离世对她打击很大,使她突然失去了依靠,导致内心异常孤独,这可能是她最终选择终结生命的直接原因。

2011年5月18日4点20分左右,中国地质大学1名研三的女生从校内综合楼7楼坠下,当场身亡。

有知情学生称,该女生生前面临毕业压力,死因疑与论文答辩中屡屡犯错

悲剧还在继续……

二、分析大学生自杀原因主要在心理疾病、情感问题、学业压力、家庭原因、社会压力五个方面

1、心理疾病

引发自杀的第一诱因是严重的抑郁症,年轻人缺乏应对困难的经验,容易患抑郁症并由此引发更严重的心理危机。

生物医学认为,自杀行为可能跟某些神经传导物质有关。

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年龄在17-25岁之间,正处于生物医学所划定的“青春期危机”时期,其生理特点是以下丘脑-垂体-性腺为中心的内分泌系统迅速发育,各种激素大量分泌,在促使身体各部分、各器官出现青春期变化的同时,对心理状态也产生巨大影响。

由于松果腺、性腺、脑下垂体、副肾皮质等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不均衡,导致心理不平衡、冲动性高亢,一旦遇到心理动力或社会条件,容易发生自杀行为。

我国年轻人尤其是拥有大学学位的人在抑郁症患者当中占有极高的比例。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心理问题,关键看个人如何调节和控制。

调节控制得好则问题迎刃而解,反之就会引向极端。

当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挫折,有的可以自我调节,化压力为动力,但有些不能,如果这时候没人解决其问题,就会产生自杀的冲动。

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人,往往在重大挫折的诱导下酿成悲剧。

2、情感问题

人际关系方面,不适的人际关系给大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环境适应不良,使不少学生心理难以平衡,产生心灵的孤独感、寂寞感与强烈的不适应感,因而是导致一些大学生采取极端行为的原因之一。

当人际交往和谐时,它带给人的是愉快、满足、成功的心理感觉,良好的人际交往对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具有积极的正面作用。

而当人际交往失调、挫折时,它给人以烦恼、失望、痛苦的心理体验,给人造成巨大负面影响。

据南京危机干预中心的调查显示,恋爱失败占大学生自杀原因的44.2%。

大学生既早熟又不成熟,在一定程度上是被隔绝在社会生活之外,很多时候完全生活在自己的想像中。

大学生正值感情冲动的青春期,异性之间的吸引力很强烈,随着社会开放性的不断发展,有人甚至认为谈恋爱是大学的必修课。

然而,由于在校大学生未曾正式踏入社会,他们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生理和心理的完全成熟,从而导致大学生恋人们分手的可能性较大。

尤其是临近毕业的时候,为了各自的前途,男女双方经常劳燕分飞、不欢而散。

也是因为这种不成熟,大学生在失恋的打击之下很容易情绪失控,意识失常,最终做出不明智的决定。

3、学习压力

据调查数据显示,高校自杀的学生中以本科生居多,目前,硕士和博士自杀的比例呈增加趋势,这是由于高学历学生面临的压力比过去更突出。

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往往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

当取得一点成功时,自我评价偏高,而遇到挫折与失败就会产生失败感或焦虑的情绪而低估自己甚至自我否定。

譬如一位大学生刚入学就对自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要拿奖学金,当优秀学生。

然而,因为不适应大学与中学在学习方法、评定标准上的差异,以为只要自己苦学就行了,主观盲目地给自己制定了过高的目标,其结果当然是实现不了,对这位一年级大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次不大不小的挫折。

4、家庭原因。

据社科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的研究,中国有70%的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合格,其中30%是过分保护,30%是过分监督,10%是严厉惩罚、传统的打骂式。

这些不合格的教育方式带来的结果就是年轻人的承受挫折能力差,适应能力差。

此外,现在的大学生很多处于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往往对他们寄予了厚望。

有一些家长溺爱子女,使他们缺乏锻炼,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大都是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缺乏社会责任和对人生价值观的认识,遇到挫折可能采取极端行为。

另外,家庭残缺或父母关系紧张也是造成学生心理脆弱的一个原因。

在这样的家庭中,子女缺乏来自父母的关爱,生活中面临的具体问题也得不到父母的指导。

家庭关系紧张导致的敏感孤单的心理使他们在面对挫折时容易一蹶不振。

5、社会压力

当前社会上对大学生的评价及其待遇、地位都较以前下降,加上市场经济带来的竞争压力,让学生们对找工作深感焦虑,并产生自卑感。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导致竞争越来越激烈。

就业方面,国家公布的我国大学生就业率为75%,即使是按照这个标准,也意味着还有四分之一的大学生就业困难,大学扩招之后,就业岗位的增加还无法与之相当,几年下来,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已经下降得很厉害,就业压力成了很多大学生的心理负担,举债上大学的学生所承受的压力自然更重一些。

80后要面对比前代人更大的就业压力,他们遭受挫折的概率也因此增大了。

尤其是当学生考入重点大学时会觉得就业前景比较好。

但当面临变故时,如成绩落后、对专业不满意等等不良因素时,有些同学就会受不了。

可能会觉得对不起家人或觉得将来无法找到好的工作,感觉上学已经没有用了,而回家又觉得丢人,因此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由于高校不断扩招,求职的大军每年都在增大,“毕业等于失业”已经成了一个严峻的现实。

一些学生在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时,可能会越来越自卑,一些心理素质比较脆弱的学生可能会选择结束生命来求解脱,而大四的学生因为求职压力而自杀的例子并不少见。

6、诱导因素

研究表明,自杀的模仿性现象及潜意识引导确实存在。

对1973年~1979年美国电视报道自杀事件的研究报告指出,电视报道自杀事件确能导致青少年自杀率上升,越多媒体报道,内容越详尽,则引致自杀率上升幅度也越大。

青少年女性自杀率上升约13%,男性上升5%.

媒体宣传造成不良社会风气。

媒体对自杀事件的渲染,影响了大学生的生命观念。

报纸在连续报道明星自杀事件的同时,常常会不断挖掘自杀者的自杀原因以及社会各界的反馈,让公众留下深刻的记忆,带来了短期负面影响和长期巨大的隐患,如追随者可能会效仿明星自杀的行为,尤其在遇到与明星相同的情境时,个体采取自杀行为的可能性就有可能增大。

网络上涌现出各种各样的自杀网站,在搜索引擎中打入“自杀”搜索,XX有约1亿条相关信息,谷歌有近1.2亿相关信息。

到处充斥着“自杀空间”“自杀方法”等字眼。

对有自杀倾向的人有很明显的诱导作用。

二、从伦理学角度看待大学生自杀事件

生命伦理学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

短短40余年,它已经走过了一条从具体到抽象、从伦理观念到实践操作的不平凡道路。

值此,我们可以也需要凝炼出这一年轻学科的根本宗旨了,这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生命伦理学及其对我们时代的影响。

1979年,贝奥切普和查德里斯出版《生命伦理学的基础》,提出自主、有利、不伤害、公正四原则,这就是国际医学伦理学和生命伦理学界著名的“四项基本原则”。

四原则虽然也遇到批评,但它还是获得了广泛认同。

生命伦理学以四原则为核心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体系逐渐丰满起来。

四原则是生命伦理的四种基本价值,也是生命伦理评价的四项基本标准。

贯穿四原则的更终极的价值、更高的标准是什么呢?

是尊重生命的原则。

自主、有利、不伤害、公正最终都是指向人的生命的。

生命伦理学所有的理论和实践都是在论证、倡导、贯彻、推行尊重生命的道德观念。

尊重生命是生命伦理学的根本宗旨或主旨。

尊重生命,作为一种朴素的道德观念,源远流长。

在原始宗教、三大宗教、部族习俗、传统道德中都有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敬畏生命的道德内容或训诫。

为什么要尊重生命呢?

在这些早期的道德意识中,主要是以神性和直觉两种方式来作回答。

因为人是至上神的创造物,他被涂上了神性的灵光。

敬神就必须爱人、必须尊重人的生命。

宗教从来没有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统治力量,儒学就以直觉的方式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要尊重生命。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愿意生命受到伤害,也就不能去伤害其他人的生命;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当看到别人处在病痛、流血、生命遭受摧残时,自己也本能地感到痛苦。

于是同情之心、好生之德油然而生。

自从以康德为代表的思想家提出要把道德全部建基于纯粹理性之上,使之成为一种实践理性之后,伦理学开始从合理性上找寻尊重生命的根据。

从我国近现代的伦理思想来看,尊重生命的生命伦理学基础主要有三个理性的依据:

1、从道义论的角度来看,道义论指出人是目的不是手段,因此要尊重生命

康德曾经说过:

人是一个可尊敬的对象,这就表示我们不能随便对待他,他乃是一种客观目的,是一个自身就是作为目的而存在的人,我们不能把他看成只是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而改变他的地位。

人的一切思想行为都是为了追求人的幸福,对于那些选择自杀的大学生来讲,从道义论的程度上来讲是牺牲他人的幸福为代价的。

2、从功利论的角度来看,功利论提出人是有价值的,生命无价。

人的最高价值是追求自身的社会价值。

人世间有千百种价值,当不同价值发生冲突时,当不同人的利益相互矛盾时,功利论主张通过算计价值、权衡利害,取向于那种能使最大多数人获得最大幸福的抉择。

因为人的生命是实现人生幸福和其它一切价值的首要前提,对于个体而言,失去生命等于失去整个世界,生命一旦失去不可复得,因此,功利论在价值比较时无疑赋予生命以最高价值。

人之生命既然是最高价值,就没有等价物可与之相比照,所以我们说生命是无价的。

为什么我国政府在坚决反对生殖性克隆的同时,赞同和支持治疗性克隆?

就是因为我们认为后者是以牺牲早期人胚(14天前的细胞团)为代价,去赢得挽救无数病人生命的治疗方法。

得失相权,它更能体现对人的生命的尊重。

3、从伦理原则的可行性而言,认为尊重生命具有最大的普遍性

不同文化群体的价值观念存在着差异,但只要不是反人类的文化(如邪教),恐怕都会认同对生命的珍视和关爱。

因为人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不要受到伤害,都希望别人尊重自己的生命和健康。

这样的环境何以可能?

只有靠每一个人都尊重他人的生命来营建。

尊重生命的普遍性还有另外一层意思。

我们不能期望所有人都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那是高层次的、高境界的道德要求。

但我们可以要求所有人都尊重他人的生命,没有正当理由,决不能去伤害他人的生命。

这是底线道德,也是最有普遍意义的道德。

三、大学生自杀原因分析的结论

大学生自杀是多种原因交互影响的结果,单一的问题很难独立地影响大学生的自杀行为,大学生走向最后一步,往往由于多种问题并发作用,最终使得他们难以承受并选择解脱,这种多因一果的社会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解决和改善,更需要全社会提高认识并共同努力。

而恰当的家庭教育,配合有效的学校教育引导,放置于和谐健康的社会氛围是缓解大学生自杀倾向有有效途径,减少大学生的自杀行为,需要进行全面的预防,这将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心理危机干预靠全社会的努力。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但是我们不是去选择逃避而要正确的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压力。

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要以积极的人生观去面对社会、学习、工作和生活。

生命是父母赋予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