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三第10课 过秦论.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40181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813.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10课 过秦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10课 过秦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10课 过秦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10课 过秦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10课 过秦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10课 过秦论.docx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10课 过秦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三第10课 过秦论.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10课 过秦论.docx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10课过秦论

第10课 *过秦论

遥望贾谊

我曾长久仰望贾太傅祠那座安放灵魂的建筑,墙檐上苍苍的青瓦、厚重的大门,用惊奇的眼神静默地与我对视。

门环和墙面之上,袒露着斑驳的痕迹,石阶和地砖的棱角似乎都已磨平。

由此我想,时间永远神奇,既能将精神打造出来,将灵魂磨出锋利的光芒,也能让一切变钝变老,甚至毁灭。

贾谊从遥远的长安,来到时为南蛮之地的长沙,湘江的轰鸣之声可曾震撼过他的灵魂,让他为之一振?

初冬时节,寒雨纷飞,缓缓穿过省城长沙古老的太平街,我不停地张望着两侧那些古老的建筑,好似缓缓地穿行于时间的深处。

当我走进贾太傅祠内,时间好似已然静默,一切都静悄悄的。

站在空荡荡的庭院,站在凛冽的寒风里,我仿佛听到历史深处贾谊的声声叹息。

贾谊服侍的主人梁怀王坠马而死时,他积攒了那么多年的泪水终于滚滚而下。

可以想见,他所有的不得志早已化为内心的无边愁苦,汪洋恣肆的豪情也早已变成无涯的悲苦——此刻他其实已然勘破自己的命运:

死是必然的归宿,只不过是什么方式。

那么,与其说贾谊悲伤梁王,不如说他在哀叹自己的命运。

辗转于贾太傅祠,我依然不明白,继屈原、贾谊之后流放到湘江之滨的文化人,大多有一种末日感觉,不幸遮蔽了他们的心灵,比如赵汝愚、柳宗元、刘禹锡、黄庭坚等等。

因为精神的不幸,而迁罪于这块土地,使得他们进入这块土地时心境郁闷,他们的才情却更为恣意汪洋,诗篇里弥漫着五彩斑斓的悲凉。

于是,原本倔强的湖湘文人精神更为丰蕴,添上了深切的悲观与忧郁。

但是,千百年来,浪花滔滔的湘江水,依然执着地奔涌,生生不息。

一、学习目标

1.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借古讽今、实施仁政的意义。

二、作者连线

英年早逝的汉代政论家——贾谊

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

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

西汉初期的政论家、文学家。

年少即以作诗属文闻于世人。

后见用于文帝,力主改革,被贬湖南长沙,任长沙王太傅。

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著有《新书》十卷(政论文集)。

贾谊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代表作《论积贮疏》《陈政事疏》《过秦论》(上、中、下)三篇。

其中《过秦论》总结了秦代兴亡的教训,实则昭汉之过。

贾谊在贬居长沙途中,渡湘水时作辞赋《吊屈原赋》,亦有《服鸟鸟赋》等作品。

文帝七年召回长安。

为梁怀王太傅,后因梁怀王坠马而亡,自伤失职,抑郁而终,卒年仅三十三岁。

三、背景探寻

借古鉴今,讽喻时政

西汉文帝时代,是汉代所谓的“太平盛世”。

贾谊以他敏锐的洞察力,透过现象,看到了西汉王朝潜伏的危机。

当时,经历了春秋战乱到楚汉相争500多年的战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严重破坏,土地荒芜,人民流亡,人口减少,经济凋敝。

而且国内封建割据与中央集权的矛盾、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矛盾以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都日益加剧,统治者的宝座有动摇的危险。

贾谊的《过秦论》正是针对这种社会现实而写的,以劝诫的口气,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秦王朝政治的成败得失,为汉文帝提供借鉴。

四、文体知识

“论”是我国古代议论文的一种文体,“论者,议也”。

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论学等内容,重在说理。

《昭明文选》所载:

“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

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

如《过秦论》等。

”我国古代论文源远流长,先秦诸子散文,如《孟子》《韩非子》,实际上都是论说文。

从现存的文献看,贾谊《过秦论》是最早以“论”名篇的文章。

五、归纳整理

1.通假字

(1)合从缔交 “从”通“纵”,合纵之策

(2)锄櫌棘矜 “櫌”通“耰”,碎土平田用的农具

2.古今异义

(1)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义:

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义:

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2)宽厚而爱人

古义:

爱惜人民。

今义:

丈夫或妻子;恋爱中的男女一方。

(3)以为桂林、象郡

古义:

把……作为。

今义:

认为。

(4)才能不及中人

古义:

平常的人。

今义:

在两方之间调解、做见证或介绍买卖的人。

(5)以致天下之士

古义:

来招纳。

今义:

连词,表结果。

3.一词多义

(1)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动词,巩固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副词,坚决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形容词,顽固

人固有一死副词,固然、本来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形容词,坚固;这里活用为名词,坚固的防御工事

(2)制

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动词,压制

至尊而制六合动词,统治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动词,制服

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动词,统率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名词,规模

制芰荷以为衣兮动词,制作

(3)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动词,丢失

吞二周而亡诸侯

动词,灭亡;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灭亡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动词,死亡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名词,逃兵

今沛公有急,亡去不义动词,逃亡

(4)利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形容词,锋利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名词,有利的形势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形容词,快

商人重利轻别离名词,利润

(5)与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挈大介词,和,跟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动词,给,给予

失其所与,不知动词,结交,亲附

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连词,和

朝过夕改,君子与之动词,赞同

4.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过秦论批评其过失

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

序八州而朝同列重新排序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做帝王

(2)名词作状语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内立法度在国内

南取汉中向南

天下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

(3)动词用作名词

追亡逐北逃走的人

(4)形容词用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变小、变弱

(5)形容词用作名词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固的地势

尊贤而重士贤能的人才

(6)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以愚黔首使……愚蠢

以弱天下之民使……弱

(7)动词的使动用法

外连衡而斗诸侯使……争斗

约从离衡使……离散

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拜

山东豪俊遂并而起亡秦族矣使……灭亡

却匈奴七百余里使……后退

5.文言句式

(1)判断句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也”,表示判断语气

(2)被动句

为天下笑者,何也 “为”表被动

(3)状语后置句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中山之君也 “尊于齐、楚……中山之君”是状语后置,即“于齐、楚……中山之君尊”

(4)省略句

①聚之咸阳 省略介词“于”,应为“聚之于咸阳”

②身死人手 省略介词“于”,应为“身死于人手”

6.文白对译

一、合作探究

1.面对百万之众的“多国部队”,秦国为什么敢“开关延敌”,而九国之师又为何“逡巡”不敢进?

答:

                                    

                                    

[答案] 联合起来的“多国部队”整体实力绝不比秦国弱,但诸侯各国谁都怕秦国伤害自己,因为他们结盟的前提不是为了消灭共同的敌人,而是为了保护自己。

这就决定了一旦战争真的打起来,他们必然以不使自己受伤害为前提。

所以九国联合起来纵然有百万之师,也形同虚设。

秦国正是看到诸侯国的这一致命弱点,才敢大胆地“开关延敌”。

而面对秦国大胆的“开关”,九国之师也真的只是“逡巡”,谁也不敢贸然进入,最后落得个“流血漂橹”的可悲下场。

2.第二段主要突出秦国的发展壮大,为什么还要提到各个诸侯国?

答:

                                    

                                    

[答案] 写诸侯国是为了写秦的发展壮大过程。

一开始写秦对诸侯各个击破的“攻”。

“南取”“西举”“东割”“北收”,既说明了这点,又说明这种进“攻”所向披靡,任何一个诸侯都难于单独与之抗衡,从而也说明了诸侯“会盟而谋弱秦”的原因。

接下来写秦攻诸侯,“攻”联合起来的九国诸侯。

九国之师的“叩关攻秦”不过是以攻为守,其实质还是守。

面对九国联军的“攻”,秦不再是孝公时的“君臣固守”,而是“开关延敌”,以“攻”对“攻”。

最后写秦击溃九国之师后的影响,说明其席卷天下之势已完全形成。

另外,作者铺叙九国的“强大”,实在是为了映衬秦国的强大。

写九国是为了写秦国。

把九国写得这样人多势众,却被秦国轻而易举地彻底击败,这才更显出秦国的强大来。

3.“振长策而御宇内”与“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两句从修辞和内容上看有什么不同?

答:

                                    

                                    

[答案] 从修辞上看,这两句都属于借代手法的运用。

“长策”本义是马鞭子,如果不可一世的秦始皇整天举着马鞭夺取、驾驭天下,显然是不合情理的,所以“长策”应该代指秦始皇所拥有的征服天下的武力。

这句话应该是说秦始皇凭借着秦国强大的武力征服了诸侯,统一了中国。

“敲扑”本义是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用来代指秦始皇打败六国统一中国后奴役天下百姓的严酷刑罚。

所以前一句如果是写秦始皇攻取天下时的不可一世、嚣张气焰,那么第二句就是写秦始皇守天下时的残酷和野蛮。

4.陈涉起义,天下响应,迅速灭秦和“过秦”有什么关系?

答:

                                    

                                    

[答案] ①先将陈涉与始皇作比较,是因为陈涉起义时虽然“始皇既没”,但“余威震于殊俗”,说明秦当时国势未衰。

从比较中可以看到,秦灭亡的原因不是因为陈涉力量强大,也不是因为秦国的力量不强大和地理条件发生了变化。

②从本段的“非有仲尼、墨翟之贤”可以看出陈涉起义的原因,不是上段中的秦“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从本段对陈涉的地位、出身等叙述看,陈涉反秦的原因也不是上段所说的因为秦“振长策而御宇内”和“隳名城,杀豪杰”,而是因为秦“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③从第2自然段中,得知山东诸侯“会盟而谋弱秦”时,招致人才的办法是“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从本段“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来看,“山东豪俊并起而亡秦族”的原因,并非是陈涉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其原因是第三段中的“振长策而御宇内”“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隳名城、杀豪杰”等,总之一句话,如下段所说的,是因为秦“仁义不施”。

5.《过秦论》目的是指责秦的过失,为什么要用较大的篇幅来渲染秦的强盛?

答:

                                    

                                    

[答案] 这正体现了本文对比论证的特点,从大量史实的对比中引出结论,是此文的一大特点。

课文前四段,按时间顺序,详略有致地概述了秦从攻到守、由兴而亡的全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