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医院脊髓灰质炎消毒隔离和防护.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194216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县医院脊髓灰质炎消毒隔离和防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县医院脊髓灰质炎消毒隔离和防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县医院脊髓灰质炎消毒隔离和防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县医院脊髓灰质炎消毒隔离和防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县医院脊髓灰质炎消毒隔离和防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县医院脊髓灰质炎消毒隔离和防护.docx

《县医院脊髓灰质炎消毒隔离和防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县医院脊髓灰质炎消毒隔离和防护.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县医院脊髓灰质炎消毒隔离和防护.docx

县医院脊髓灰质炎消毒隔离和防护

脊髓灰质炎疫源地的消毒、隔离和防护指南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也是世界上继天花之后第二个要消灭的传染病,一经发现要采取严格的防治措施,包括口服疫苗应急接种,采取严格的隔离消毒措施等。

该病的传播方式主要是粪-手-口,也可通过飞沫、食物、水及苍蝇、蟑螂传播。

脊髓灰质炎病毒按血清型分为I、II、III型,中、高效消毒剂、热力和紫外线对其有较好的杀灭效果。

75%乙醇,季铵盐、胍类等消毒剂不能有效灭活脊髓灰质炎病毒。

一、消毒

(一)消毒原则

1.消毒范围和对象:

以病原体可能污染的范围为依据确定消毒范围和对象,一般不必对室外环境开展大面积消毒,防止过度消毒现象的发生。

2.消毒持续时间:

以脊髓灰质炎流行情况和病原体监测结果为依据确定消毒的持续时间。

3.消毒方法的选择:

应选择中效(乙醇消毒剂除外)或高效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碘伏、过氧乙酸、过氧化氢、二氧化氯、戊二醛和甲醛等进行消毒,并尽量避免破坏消毒对象的使用价值和造成环境的污染。

4.注意与其它传染病控制措施配合:

搞好饮用水、污水、食品、污染物的消毒及卫生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及粪便无害化管理。

必要时先灭蝇、灭蟑螂后,再做消毒处理。

加强易感人群的保护。

(二)消毒措施

1、随时消毒

1.1随时消毒是指对患者污染的物品和场所及时进行的消毒处理。

患者居家治疗的,不可在传染期前往托幼机构或学校或其他公共场所,患病期间应做好病家的随时消毒。

医疗机构应设立专门病区,患者住院期间,做好随时消毒。

随时消毒特别要注意下列物品和场所:

病人分泌物、排泄物(粪便)呕吐物及其污染的物品和场所、食饮具、生活用具、手、衣服、被褥、生活污水、污物。

1.2医护人员和陪护人员应做好卫生防护,诊疗、护理工作结束后应洗手并进行手消毒。

1.3感染性疾病科等相关诊疗、护理场所可采取通风(包括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也可采用循环风式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无人条件下还可用紫外线对空气消毒,不必常规采用喷洒消毒剂的方法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

2.终末消毒

终末消毒是指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离开有关场所后进行的彻底消毒处理,应确保终末消毒后的场所及其中的各种物品不再有病原体存在。

终末消毒特别要注意病家、病房、托幼机构及中小学校。

2.1医疗机构

医疗机构脊髓灰质炎相关科室(儿科、内科、神经内科、感染科的门诊和病房)等每日工作结束后,以及脊髓灰质炎患者病房在患者康复、死亡或离开后,均应做好终末消毒工作,包括:

地面、墙壁,桌、椅、床头柜、床架、门把手等物体表面,患者衣服、被褥,洗脸盆、便盆等生活用品,厕所等。

3.预防性消毒

3.1医疗机构

在脊髓灰质炎流行期间,医疗机构应按照《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的要求做好常规消毒工作。

儿科、内科、神经内科、感染科及病房等相关科室还要注意做到如下消毒工作。

(1)诊疗用品

体温表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可使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15min,清水冲洗干净后备用。

压舌板应使用一次性压舌板;非一次性压舌板采用压力蒸汽灭菌,一人一用一灭菌。

非一次性用品诊疗、护理患者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医疗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等)可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剂溶液擦拭,可以浸泡消毒的医疗器械等物品使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15min,需要灭菌的器械要做好清洗、灭菌工作。

(2)手消毒

医护、陪护人员在接触患者后均应严格洗手,手的消毒用0.5%碘伏溶液或0.05%过氧乙酸溶液涂擦或浸泡,作用2min~3min。

特别需要注意常规的免洗手消毒液对脊灰病毒无效。

(3)环境表面消毒

地面、墙壁、桌、椅、工作台面每天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或0.2%过氧乙酸溶液喷洒或擦拭消毒,作用15min。

(三)常见污染对象的消毒方法

1.室内空气

应注意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每日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min。

病家、托幼机构和中小学校以自然通风为主,无法自然通风的可采用机械通风措施。

医疗机构应加强通风,可采取通风(包括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也可采用循环风式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无人条件下还可用紫外线对空气消毒,不必常规采用喷雾消毒剂的方法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

2.地面、墙壁、门窗

用0.2%~0.5%过氧乙酸溶液或1000mg/L~2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喷雾。

泥土墙吸液量为150mL/m2~300mL/m2,水泥墙、木板墙、石灰墙为100mL/m2。

对上述各种墙壁的喷洒消毒剂溶液不宜超过其吸液量。

地面消毒先由外向内喷雾一次,喷药量为200mL/m2~300mL/m2,待室内消毒完毕后,再由内向外重复喷雾一次。

以上消毒处理,作用时间应不少于60min。

3.衣服、被褥

被病毒污染时,耐热、耐湿的纺织品可煮沸消毒30min,或用流通蒸汽消毒30min,或用250mg/L~5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不耐热的毛衣、毛毯、被褥、化纤尼龙制品等,可采用过氧乙酸薰蒸消毒。

薰蒸消毒时,将欲消毒衣物悬挂室内(勿堆集一处),密闭门窗,糊好缝隙,每立方米用15%过氧乙酸7mL(1g/m3),放置瓷或玻璃容器中,加热薰蒸1h~2h。

4.饮用水

集中式供水出厂水余氯量不得低于0.5mg/L,末梢水余氯量不得低于0.05mg/L。

分散式供水如直接从江、河、渠、塘、井取用水者,应有专人负责定期投加药物,测定水中余氯。

应在盛水容器内按每升水加入1mg~5mg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要求作用30min后,余氯量应达0.5mg/L。

5.手

手的消毒用0.5%碘伏溶液或0.05%过氧乙酸溶液涂擦或浸泡,作用2min~3min。

陪护人员在给患儿换尿片、处理粪便,或直接接触患者分泌物后要按正确方法洗手和手消毒。

特别需要注意常规的免洗手消毒液对脊灰病毒无效。

 

6.运输工具

车辆内外表面和空间,可用0.5%过氧乙酸溶液或10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溶液喷洒至表面湿润,作用60min。

密封空间,可用过氧乙酸溶液薰蒸消毒,方法同3。

7.污染物

患者的排泄物、呕吐物等最好用固定容器盛放,稀薄的排泄物、呕吐物,每1000mL可加漂白粉50g或含有效氯20000mg/L消毒剂溶液2000mL,搅匀放置2h。

成形粪便不能用干漂白粉消毒,可用20%漂白粉乳剂(含有效氯5%),或含有效氯50000mg/L含氯消毒剂溶液2份加于1份粪便中,混匀后,作用2h。

盛排泄物或呕吐物的容器可用含有效氯5000mg/L消毒剂溶液浸泡15min,浸泡时,消毒液要漫过容器。

被排泄物、呕吐物等污染的地面,用漂白粉覆盖,作用60min后清理。

8.厕所

厕所的四壁和地面的消毒,方法同2。

粪坑内的粪便可按粪便量的1/10加漂白粉,或加其他含氯消毒剂干粉或溶液(使有效氯作用浓度为20000mg/L),搅匀作用12h~24h。

9.垃圾

可燃物质尽量焚烧,也可喷洒100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溶液,作用60min以上。

消毒后深埋。

10.污水

10.1疫点内的生活污水,应尽量集中在缸、桶中进行消毒。

每10L污水加入100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溶液10mL,或加漂白粉4g。

混匀后作用1.5h~2h,余氯为4mg/L~6mg/L时即可排放。

10.2对疫区内污染的生活污水,可使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

消毒静止的污水水体时,应先测定污水的容积,而后按有效氯80mg/L~100mg/L的量将消毒剂投入污水中。

搅拌均匀,作用1h~1.5h。

被污染的污水,有污水处理站的,应达到GB18466要求后排放。

没有污水处理设施的,可加入含氯消毒剂消毒90min,余氯量应达到6.5mg/L,即可排放。

(四)注意事项

1.应使用获得卫生部许可批件或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消毒产品。

2.使用消毒剂前应详读说明书。

一般消毒剂具有毒性、腐蚀性、刺激性。

消毒剂应在有效期内使用,仅用于手、皮肤、物体及外环境的消毒处理,切忌内服。

消毒剂应避光保存,放置在儿童不易触及的地方。

3.疫源地消毒应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由有关单位及时进行消毒,或由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对其进行消毒处理。

在医院中对传染病病人的终末消毒由医院安排专人进行。

非专业消毒人员开展疫源地消毒前应接受培训。

采取正确的消毒方法并做好个人防护,必要时应戴防护眼镜、口罩和手套等。

二、病区建筑布局、隔离措施和防护

医院隔离与防护应符合卫生部WS/T311-2009《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的要求。

1.建筑布局

1.1应设在相对独立的区域,远离儿科病房、重症监护病房和生活区。

设单独的入、出口和入、出处理室。

1.2中小型医院可在建筑物的一端设立感染性疾病病区。

2.隔离要求

2.1病区应分区明确,洁、污物分开,标示清楚,防止因人员流程、物品流程交叉导致污染。

2.2不同种类的传染性疾病患者应分区安置,每间病室最好一个病人,最多不应超过4个病人,病床间距应不小于1.1m。

2.3病房应通风良好,自然通风或安装通风设施,确保病房内空气新鲜。

2.4应配备适量的非手触式开关的流动水洗手设施。

2.5患者应及时隔离,自发病日起至少隔离40d,第一周呼吸道、消化道隔离,1周后消化道隔离。

并限制其活动范围。

第一周患者病情允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并定期更换。

2.6应减少转运;如需要转运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其他患者、医务人员和环境的污染。

2.7密切接触者应医学观察20d。

3.防护要求

3.1脊髓灰质炎主要以接触传播为主,有时可以通过飞沫传播,医护人员在进行诊疗活动、卫生防疫人员在流调时应认真做好防护。

应戴口罩、帽子、手套,穿隔离衣。

3.2与患者近距离接触应戴帽子和医用防护口罩。

3.3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戴手套;离开隔离病室前,接触污染物品后应摘除手套,洗手和手消毒。

手上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

3.4进入隔离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

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处置。

三、医护人员手卫生要求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粪-手-口是主要的传播方式,洗手和手的消毒是切断传染源的重要手段。

因此,建立合格的洗手和手消毒设施,规范有效的洗手和卫生手消毒方法尤为重要。

洗手和手的消毒应按卫生部WS/T313-2009《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

1.洗手与卫生手消毒设施

1.1感染科诊疗区和病房应设置适量的流动水洗手设施,流动水洗手设施应为非手触式开关。

1.2应配备按压式一次性包装的洗手液,洗手液混浊或变色时应及时更换。

1.3卫生手消毒液应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

1.4应配备干手物品和设施,避免二次污染。

2.洗手与卫生手消毒

2.1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先用洗手液和流动水洗手,再进行手的消毒。

2.2手部没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可直接使用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2.3直接为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处理患者的污物后及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陪护人员在给患儿换尿片、处理粪便,或直接接触患儿分泌物后均应先洗手,再进行卫生手消毒。

 

附:

关于消毒工作的建议

 

消毒是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的主要措施之一。

但在以往的疫情处理时常发现一些消毒过度和消毒不当的问题,例如:

对流行地区的过往车辆消毒,对过往群众人体消毒,对城市马路喷洒消毒等消毒过当问题;消毒剂用量不足,许多厕所病人粪便未及时处理,垃圾无人消毒或消毒不彻底等;使用无证的消毒产品,因其有效浓度、包装达不到要求,造成消毒剂含量不足或潮解失效等,影响消毒效果。

为了减少卫生资源的浪费,防止消毒剂的滥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对人体的伤害,对物品的损坏,特提出如下建议:

1.要根据疾病的流行特点和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确定疾病流行的区域和流行的时间,在流行区域内,根据疾病传播的途径,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科学有效地消毒。

2.要大力提倡科学消毒,合理使用消毒资源,减少浪费。

在脊髓灰质炎流行期间,无患者的家庭,主要应以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为主,对存在传染源或可能有传染源的地方要进行彻底的消毒。

消毒时要做好人员的防护。

3.合理配置消毒剂使用浓度,使用浓度和作用时间应符合卫生部卫生许可批件和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

4.禁止在交通要道设卡对过往车辆和人员进行喷雾消毒。

5.禁止喷洒消毒剂清洗马路。

如有明确污染时,可根据污染物的类型,针对污染的区域,采用相应的消毒方法进行一次消毒处理。

6.在主动开展消毒工作的同时,应尽量减少污染源的扩散,例如,专人管理,责任到人,做好粪便、垃圾的消毒、清运的卫生管理。

7.搞好宣传和培训,加强对专业人员消杀灭知识和防护知识的培训。

加强宣传力度,发动群众搞好环境卫生,做好水源保护,及时杀灭苍蝇、蟑螂。

做好粪便和垃圾的消毒、清运。

教育群众搞好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喝生水,不吃变质的食品,不随地大小便,不随意丢垃圾,勤更衣、勤洗澡、常晒被褥,有病早就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