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87527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词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古诗词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古诗词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古诗词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古诗词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词教案.docx

《古诗词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词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诗词教案.docx

古诗词教案

怀柔区第四中学教案(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课题名称

古诗词4首

授课类型

复习课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背诵和默写规定的古诗文,丰富积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和背诵,理解和感悟诗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理解的基础上,注重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背诵和默写规定的古诗文,丰富积累。

通过朗读和背诵,理解和感悟诗意。

教学难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注重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教学方式

朗读法

技术准备

诗文总结篇子

 

教学

过程

一、古诗文朗读默写

二、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了解诗意

四、总结主题

1.观沧海

曹操:

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汉末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乌桓,消灭袁绍残留部队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

诗意:

东行到达碣石山,前来观看大海。

水波动荡,山岛耸立。

岛上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万顷波涛,汹涌澎湃。

太阳和月亮好像在海涛中运行,灿烂的星辰好像在海涛中闪烁光彩。

喜悦、高兴到达极点啊,就用诗歌表达自己的心愿、志向。

中心: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通过描写大海的壮观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2.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杰出的文学家。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宋词豪放派的代表。

写作背景:

本词写于熙宁七年,这一年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太守。

这首词是次年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诗意:

让老夫也暂且抒发一下少年的张狂,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头上戴着锦缎做的帽子,身上穿着貂皮大衣,带领千余骑马的勇士席卷过小山冈。

为了酬报百姓倾城出动随我同来观猎的盛情,我要亲自搭弓射虎,就像当年的孙权一样,英姿勃发,意气豪放。

酒意正浓时,胸怀更开阔,胆气更豪壮。

双鬓已生出白发,这又算得了什么!

遥想当年,冯唐手持文帝符节去解救战将魏尚,使其免罪复职,什么时候朝廷能遣冯唐式的人物来为我请命,让我像魏尚一样再次受到重用呢?

我定会拉开雕弓圆如满月,随时警惕地注视着西北方向,勇敢地将利箭射向入侵的敌人。

中心:

记述一次冬猎的盛况,表达了作者为巩固北宋王朝的统治,反击辽和西夏侵扰的强烈愿望。

3.过零丁洋

文天祥:

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

南宋末大臣,南宋爱国诗人、抗元名将。

文天祥在被元军俘获后,宁死不屈,从容赴义。

其晚年的诗词风格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写作背景:

这首诗约作于作者被元军俘获的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之时。

当时元军元帅张弘范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张世杰时,文天祥坚决拒绝,并写下了这首诗以明志。

诗意:

我由于熟读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被朝廷选拔入仕做官。

在频繁的抗元战斗中已度过四年。

宋朝国势危亡如风中飘飞的柳絮。

我这一生身世坎坷,如雨打的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带兵抗元失败后经惶恐滩一带匆忙撤离,让我至今依然惶恐,如今被俘,路过零丁洋,不禁叹息自己的孤苦零丁。

自古以来人生在世,谁能躲避一死?

为国捐躯,留下一颗爱国之心永照青史。

中心:

《过零丁洋》是一首大义凛然的正气歌,饱含着爱国主义激情,通过自述国破家亡的境遇,抒发了他以身殉国的决心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4.望岳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写作背景

玄宗开元二十三年,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于是北游齐鲁。

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这是现存杜诗中最早的一首,是作者青年时代之作。

诗意:

泰山啊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齐鲁大地都包容不尽它的青翠山色。

大自然在这里聚集了神奇秀丽的景色,山北山南被分割得好像黄昏和早晨。

层出不穷的云气激荡心胸,睁大眼睛遥望到归鸟还林。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举目一望,群山都变得那么渺小。

中心:

《望岳》描写了东岳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了诗人的仰慕赞叹之情,以及自己期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诗中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作业设计

默写4首古诗文,理解诗意和主题。

教学反思

 

 

课题名称

古诗词4首

授课类型

复习课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背诵和默写规定的古诗文,丰富积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和背诵,理解和感悟诗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理解的基础上,注重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背诵和默写规定的古诗文,丰富积累。

通过朗读和背诵,理解和感悟诗意。

教学难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注重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教学方式

朗读法

技术准备

诗文总结篇子

 

教学

过程

一.古诗文朗读默写

二.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了解诗意

四.总结主题

1.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唐代诗人。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钱塘湖,即今杭州西湖。

诗意:

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举目远眺,但见水面涨平,白云低垂。

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

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好遮没马蹄。

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

中心:

此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唐代诗人,字子安,少时即显露才华,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并称“初唐四杰”。

写作背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作者在长安的时候写的。

“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

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诗意:

京城长安有三秦护卫着,在风尘烟雾中远望,岷江五个渡口迷迷蒙蒙。

要说跟你离别的心情,此时我和你完全一样,因为我们都是外出做官、远游他乡的人。

好在四海之内,都有你的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仍像是近邻。

不要在分手的路口上,让儿女情长的泪水沾湿自己的袖巾。

中心:

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怀及朋友之间真挚的情感。

3.次北固山下

王湾,唐代诗人。

写作背景:

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这首《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这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

诗意:

旅途经过青山之外,坐船在绿水之中前行。

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江面宽阔。

风平浪静,一片白帆高高悬挂。

残夜还未消退,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

旧年尚未逝去,江面上已散发出春天的气息。

假象的音讯什么时候能到达呢?

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

中心:

此诗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4.使至塞上

王维,唐代诗人。

写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

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诗意:

我轻车简从,到边疆去察看,经过居延国。

就像随风飘飞的蓬草,风一吹即过了汉地的边塞,北飞的归雁,从头顶飞进了胡地的上空。

在浩瀚无际的沙漠中,一缕炊烟孤然直立,黄河边上那如同镶了金边的落日,此时正圆。

在萧关遇上骑马的侦察兵,他告诉我都护正在燕然山的边防前线。

中心:

诗人描绘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大漠雄浑的气势,表达了自己的深切感受,把自己孤独感伤的情绪融入对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作业设计

默写4首古诗文,理解诗意和主题。

教学反思

 

 

课题名称

古诗词4首

授课类型

复习课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背诵和默写规定的古诗文,丰富积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和背诵,理解和感悟诗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理解的基础上,注重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背诵和默写规定的古诗文,丰富积累。

通过朗读和背诵,理解和感悟诗意。

教学难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注重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教学方式

朗读法

技术准备

诗文总结篇子

 

教学

过程

一.古诗文朗读默写

二.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了解诗意

四.总结主题

1.浣溪沙

晏殊,字同叔。

北宋婉约派词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写作背景:

这是晏殊《珠玉词》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作者一生历居显官要职,仕途平坦,但政绩平平。

作品在歌酒风月、闲情逸致吟咏中,也常流露出官僚文人由精神空虚而产生的年华易逝、迟暮落寞的感伤。

《浣溪沙》这首词写的就是作者对光阴流逝的怅惘和对春天消失的惋惜之情。

虽然这是古代诗词中屡见不鲜的主题,但是,由于作者对此怀有独到的体会有新颖的构思有属对工巧的名句,所以这首词也因之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篇了。

诗意:

吟罢一曲新词饮一杯酒,(往事涌上心头,)还是去年一样的天气,亭台也和去年毫无二致。

夕阳徐徐落下,(思念中的人哪,)几时才能返回?

眼见得落花阵阵,随风而去,好似去年相识的燕子又飞了回来。

(无可奈何中的人哪,)独自在园中铺满落花的小路上,走过来,又走过去。

中心:

这首词看似感叹春去花落,时光易逝,实则写怀念旧人之情。

2.渔家傲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写作背景: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词作于北宋与西夏战争对峙时期。

宋仁宗年间,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承担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诗意:

边塞的秋天到了,它的景物和江南不同。

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留恋之意。

随着军营的号角声起,四面传来边塞的种种声音。

层峦叠嶂里,烟雾弥漫,落日斜照,只见四野荒漠,一座孤城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知何时返回故里。

只听羌管悠悠,又见寒霜满地。

离人整夜难以入睡,将军头发变白,战士们苦闷得落泪。

中心:

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而更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

范仲淹曾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

词中的白发老将军,正是这种崇高精神的生动写照。

3.水调歌头

苏轼,子瞻,自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

写作背景:

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