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193098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提纲.docx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提纲.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提纲.docx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提纲

考试题型:

一、单项选择题(5个,共10分);

二、辨析题(判断并说明原因,3个,共30分);

三、材料题(一题两问,共20分);

四、论述题(2个,共40分)。

第一章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引起中国社会根本性的改变

(1)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性质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主要矛盾,战前主要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之间的矛盾,战后变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3)革命任务,战前主要任务是反对封建势力,战后则是反帝反封建,革命性质由传统农民战争转变为旧民主主义革命。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此发生重大转折。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社会主要矛盾变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从中国内部因素来看,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及教训是什么?

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

而前者是更根本的原因,正是因为社会制度的腐败,才使得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现状长期得不到改变。

教训:

第一,清朝后期,封建政治集团闭关自锁、闭目塞听,愚昧无知。

清朝封建统治阶级的反动腐败已成不可挽回之势。

第二,

(1)军事、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落后,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的资本主义。

(2)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和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的促进了中国人的思考,探索和奋起,使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3)落后就要挨打,从根本上来说,不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要想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取得反侵略斗争根本性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3.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华民族的反侵略意识是如何觉醒的?

有何表现?

侵华战争及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促进中国人的思考、探索和奋起。

(1)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

表现: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

(2)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人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

表现:

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

4.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因为不经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改变它们控制中国经济财政命脉,利用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压迫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局面,就不可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专制政治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扩大民族工商业的国内市场;就不可能达到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从而集中力量进行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现代化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幸福。

第二章

1.如何评价《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天朝田亩制度》

积极意义:

1)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实际上是起义农民提出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2)明确主张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成为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斗争的最高峰

3)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愿望,对以往农民战争中“均田”等思想的发展和超越

不足:

1)具有狭隘性。

此纲领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实际上没有超越封建主义的经济范畴

2)具有空想性质。

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在当时无法实现,这种绝对平均分配的制度违背了小农生产者的本性,也不能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3)未付诸实行

(2)《资政新编》

1)中国人第一次提出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比较系统社会改革方案

2)提出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和科学技术;提倡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

3)主张同外国平等交往、自由通商。

4)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道路的愿望,符合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向。

5)当时中国还不具备实现这一政纲的社会条件,没能得到实践。

2.什么是洋务运动?

有何历史地位?

为何无法避免最终失败的命运?

1)洋务运动指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

2)历史地位:

(1)促进了中国早期的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开启了中国近代教育

(3)给中国带来新知识,使人们开阔眼界

(4)冲击传统观念,改变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工商业者地位上升。

3)失败原因:

(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2)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西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控制,他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处处依赖外国,企图以此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

(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洋务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確是封建式的,企业内部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中饱、挥霍浪费等腐败现象。

3.什么是“百日维新”?

它为什么会失败?

又具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1)“百日维新”是光绪帝等人为救亡图存并从后党手中夺回统治权,而发起的短暂政治改革运动,其间发布了一系列推行新政的政令。

(2)失败原因:

1)维新派自身的局限:

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上,虽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他们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结果是处处碰壁。

惧怕人民群众。

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

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因此,运动未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2)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3)历史意义

 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

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第四,戊戌维新运动不仅在思想启蒙和文化教育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而且在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

(4)教训

1)不仅暴露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

2)要争取国家独立、民主、富强,须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3)推动人民走向革命的道路

第三章

1.清末“新政”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它的实行有何影响?

(1)目的:

缓和阶级矛盾,阻止革命形势发展,维持和巩固其封建统治,适应帝国主义的侵略要求,拉拢上层资产阶级分子。

(2)主要内容:

1)政治:

设立商部等中央行政机构

2)制度:

预备立宪

3)经济:

颁布商法商律,奖励工商

4)教育:

鼓励留学,颁布新的学制,废除科举

5)军事:

裁撤绿营,建立新军

(3)影响:

1)“新政”是清政府在为维护封建统治,迫于国内外形势而采取的措施。

不可能是一次有成效的改革。

2)有些措施在客观上对传播文化和民主革命思想、发展工商业起了一定作用。

3)有些措施则激起人民反抗,扩大了清政府与汉族官僚之间的矛盾,客观上促进了辛亥革命的到来

2.何谓“三民主义”?

如何评价“三民主义”?

(1)三民主义指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2)评价:

初步描绘出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

既进步,但又有历史局限性。

在当时的半封建半殖民主义社会提出代表资本主义的三民主义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三民主义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忽略了广大工农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而且并没有正面鲜明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的国情,这决定了三民主义不能拯救当时的中国。

1)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积极:

强调结束清政府统治及其媚外政策

局限:

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官僚军阀和地主

2)民权主义:

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积极:

强调推翻封建君主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局限:

忽略劳动群众的地位,人民民主权利没有得到保证。

3)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积极:

试图使中国富强,避免贫富悬殊和社会危机

局限:

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4.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伟大的辛亥革命是如何爆发的?

2011年是辛亥革命胜利100周年纪念日,对此,2012的考生须引起重视。

<<隐藏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一、民族危机的加深激化了中国的民族矛盾:

(一)《辛丑条约》签订后,大清帝国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王朝成了“洋人的朝廷”。

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疯狂地掠夺原料、矿山和铁路利权,严重损害了中国社会经济利益;

(二)帝国主义列强在瓜分中国时矛盾重重,相互争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1905年—1907年的日俄战争,俄国战败,日本取得了俄国在东北的特权,进一步激化了民族矛盾。

二、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不断激化,人民起义风起云涌:

为了支付巨额的赔款,清政府大肆增加苛捐杂税,地方官员又中饱私囊,各地人民抗捐抗税抗租斗争不断。

三、经济基础:

20世纪初,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四、阶级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发展壮大及其实践活动

(一)青年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了革命的中坚力量;

(二)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展了一系列反清武装起义,为革命高潮的到来准备了力量

五、思想基础

(一)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二)提出了第一个比较系统完整二明确的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三)革命派同改良派进行了论战,极大促进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推动了革命形势高涨

(四)创办了一系列报纸、刊物,如《国民报》《游学译编》《浙江潮》等,大力宣传革命思想

(五)翻译了西方关于民主革命思想的著作,如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美国独立战争》等。

六、组织基础

(一)革命派创办了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1894年孙中山创办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2、华兴会、光复会、日知会等的创办。

(二)1905年8月20日,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在东京成立

七、前车之鉴:

戊戌维新变法的失败使革命派认识到必须用革命的武装推翻反动统治

八、军事基础:

清末“新政”中的培训出来的新军力量

九、导火线:

1911年5月四川、广东、湖北、湖南四省的保路运动。

5.怎样理解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性?

1)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

2)“三民主义”的纲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3)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4)颁布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临时约法》。

6.怎样理解和评价辛亥革命的成与败?

成功之处:

1)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解放人们思想,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

4)促进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5)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6)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打下基础

失败之处:

1)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2)革命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质的改变;

3)反帝反封建的目的没有实现

4)民主共和的方案未能贯彻下去;

5)社会生活仍呈现出惨淡的景象。

失败原因:

1)根本上,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建国方案行不通。

2)主观上:

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a)没有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b)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c)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革命力量的核心

3)教训: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不能救中国,中国人需谋求新出路。

第四章

1.何谓“三座大山”?

何谓“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1)三座大山:

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2)“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政治力量

建国方案

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

实行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民族资产阶级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资本主义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下,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逐步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3)原因:

1)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它们的反动统治根本上被推翻

2)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脱离实际,没有得到群众拥护

3)中国共产党的方案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拥护,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选择。

2.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有何变化?

新文化运动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即前期其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题。

3.“五四”运动成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因为如下原因:

(1)无产阶级在“五四”运动中第一次以独立姿态登上历史舞台,形成了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全国性的群众爱国运动,而且在斗争中表现出了伟大的战斗力量,起到主力军作用,直到斗争取得最后胜利。

(2)在斗争中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斗争目标直指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而且在斗争中坚持到底,未表现过妥协和退让,因而是彻底的革命。

(3)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革命中起到领导、指导、组织作用,很多知识分子后来都成为中共早期领导人。

(4)从世界范围看,“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与各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运动一起,客观上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所以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十月革命是怎样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的?

1.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人民首先是先进知识分子受到极大的鼓舞,看到了中华民族解放的新希望。

2.十月革命的胜利,帮助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提高了对工农群众伟大力量和组织群众进行直接斗争的认识,从而推动了知识分子同现实政治斗争结合、同工农群众结合的进程。

3.十月革命的胜利对中国革命最深刻的影响,是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帮助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5.国民大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失败的原因?

历史意义:

1.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势力,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得到提高,实际上是迎接未来革命的演习;

2.扩大了中共影响,宣传了党的纲领,使党经历了一次大革命的洗礼,积累了经验。

懂得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为中国革命进入土地革命阶段做好准备。

失败原因:

客观、主观p.121

客观:

1.反革命力量强大

2.资产阶级发生动摇、统一战线出现分化

3.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先后被拉进反革命营垒里

主观

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的后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放弃了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6.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

第一,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第二,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中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同时,中国共产党月开始从事发动农民的工作,农民的运动蓬勃发展。

第三,实行国共合作,并在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掀起大革命高潮,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第五章

1.国民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进行了那些理论探索?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毛泽东提出“上山”和“在枪杆上夺取政权,建设政权”的主张。

八七会议后,他从中国国情和革命斗争实际出发,又提出要使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在创造红色区域、开展工农武装割据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应由城市转入农村的重要思想,中国革命开始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20世纪20、30年代,中共领导人犯了哪些“左”倾错误?

为什么会犯这些错误?

第一次:

1927.11-1928.4,认为革命形势在不断高涨,盲目要求“创造总暴动的局面”。

第二次:

1930.6-1930.9,认为中国革命乃至世界革命进入高潮,盲目要求举行全国暴动和集中红军力量攻打中心城市。

第三次:

1931.1-1935.1混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将反帝反封建与反资产阶级并列,将民族资产阶级视为中国革命最危险的敌人。

坚持以城市为中心。

打击富农。

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退却中的逃跑主义。

推行宗派主义。

原因:

1.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左”倾错误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

2.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干预指挥

3.主要原因,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缺乏,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规律不了解,对于马列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一句话,不善于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正确地结合起来。

3.遵义会议做出了哪些重要的决策?

有何历史意义?

决策:

1.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2.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

3.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意义: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

它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达到成熟。

第六章

1.抗日战争经过了哪几个阶段?

它的理论根据是什么?

发展进程:

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

理论依据:

《论持久战》

2.如何评价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政治、军事地位及作用?

1.在战略防御阶段,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担负了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

2.在战略相持阶段,解放区战场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国民党在重申坚持抗战的同时,其对内对外政策也发生了变化;

3.在抗战反攻阶段,国民党广大爱国官兵仍在继续抗战。

但总的来说,由于国民党军队战斗力的下降,及蒋介石消极抗战的方针,在军事上国民党出现了又一次大溃退,并勾结美国主义抢夺抗战果实。

3.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有何地位?

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哪些意义、原因及基本经验?

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对中国的援助

意义:

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第一,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第二,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促进中国人精神和组织的进步

第三,促进了中华民族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精神。

第四,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原因:

第一,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第二,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民族团结和民族抗争,是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世界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

经验:

1.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战胜困难、实现目标的力量源泉

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3.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

4.中国人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不惧怕战争

5.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挥党在全民族团结奋斗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发展权利,创造美好未来。

第七章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有何新变化?

它对抗战胜利后的中国有何影响?

(1)国际格局的新变化:

一.帝国主义受到削弱,人民民主力量明显增长。

二.打破了传统国际格局,形成了美苏两极的国际格局。

(2)国际新格局对战后中国的影响:

a)总的来说,对建设新中国是有利的

b)国际上,帝国主义遭到削弱,社会主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力量有了新发展,世界反动力量难以干涉中国革命

c)国内,人民觉悟、组织程度提高,人民军队得到发展。

实现基本历史要求的时机已到来

d)国民党挑动内战

2.什么是“第三条道路”?

解放战争后,民主党派为什么会抛弃“第三条道路”?

(1)第三条道路:

指在抗日战争结束后,一部分人幻想在国民党专政和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之外,走和平的改良道路。

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走是旧民主主义的道路。

(2)解放战争后,在蒋介石的迫害和破坏下,民盟在蒋介石的统治下进行任何和平运动、合法运动、改良运动的幻想也破灭,于是民盟指出独立的中间路线不符合中国的现实环境,是行不通的,宣告站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上来。

随后其他民主党派也明确表示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而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所以解放战争后期民主党派丢掉“第三条道路”的幻想,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1、

(1)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是由于有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首先,由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它不仅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

因此,中国共产党能够制定出适合中国情况的、符合中国人民利益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为中国人们的斗争指明正确的方向。

(2)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他们以行动表明了自己是最有远见、最富于牺牲精神、最坚定、而又能虚心体察民情并依靠群众的坚强的革命者,从而赢得广大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

2、基本经验:

第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第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第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4.“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结合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探索救国出路的艰辛历程,论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从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人民进行了近80年的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

其中包括太平天国革命、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维新等,这些斗争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统治,但最终都失败了。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