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及研究对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192899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邢台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及研究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邢台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及研究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邢台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及研究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邢台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及研究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邢台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及研究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邢台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及研究对策.docx

《邢台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及研究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邢台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及研究对策.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邢台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及研究对策.docx

邢台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及研究对策

邢台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及研究对策

摘要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我国劳动力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掘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妥善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将有利于新农村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本文在研究邢台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制约邢台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劳动力综合素质偏低、传统小农意识思想、城镇化水平低等诸多因素,在研究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意义的同时,提出了有效转移邢台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对策和建议,切实解决邢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同时本文的分析方法及建议对其他城市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邢台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着就业不足,人力闲置,人地矛盾突出等的现状,实现让劳动力走出来,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实现转移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是我们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河北省;邢台市

Abstract

Ruralsurpluslaborisanimportantpartofourcountrylaborresources,explorethecountrysidesurpluslaborforceresources,appropriateisarrangedorderlytransferofruralsurpluslaborwillbeconducivetothenewruralconstruction,promotesthedevelopmentofsocialeconomy.Xingtairuralsurpluslabortransferbasedonthepresentresearchsituationandcharacteristics,onthebasisofanalyzingtherestrictedxingtairuralsurpluslabortransferoflaborforcequalityislow,thetraditionalsmall-scalepeasantideology,lowurbanizationlevel,anumberoffactorsintheimplementationandmeaningofruralsurpluslabortransfer,putforwardtheeffectivetransferofxingtaicountermeasureandthesuggestionofruralsurpluslaborforce,tosolvetheproblemofxingtairuralsurpluslabortransfer.Atthesametime,thisarticleanalysisandrecommendationsforothercitiestorealizethecountrysidesurpluslaborforcetransferalsotohavecertainreferencesignificance.Xingtairuralsurpluslabortransferisfacinginsufficientemployment,manpoweridle,thestatusquooftheprominentcontradictionbetweenhumanandland,etc,realizethelaborforcetocomeout,makefulluseofhumanresourcestorealizethetransferofemployment,increasefarmers'incomeisanimportanttaskofour.

Keywords:

ruralsurpluslabor;Transfer;Countermeasure;HeBeiprovinceXingTai

前言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区域一定时期,一定生产水平条件下农业中供给大于需求的那一部分劳动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于特定国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变化而不断变化[1]。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我国劳动力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掘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妥善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将有利于新农村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本文通过分析邢台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及转移现状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地实际经济情况,提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对策和建议,趋利避害,切实加以妥善解决,以求充分发掘邢台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促进整个邢台市经济的健康发展,合理优化的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可以促进邢台地区农村经济的繁荣,同时促进整个邢台市经济的发展,更可以进一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1邢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及特点

1.1邢台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

邢台市是较为传统的北方农业城市,其中农村劳动力数量多比重较大,人力资源丰富,据2007年统计,全市常住人口6796000人。

其中农业人口560.00万,约占全市人口比重的85%,农村劳动力总人数311万人,富于闲散劳动力64.3万人,占农村总劳动人数的19.4%[2]。

1.1.1人地矛盾突出,转移出大量剩余劳动力

1992年,邢台市耕地面积为681.65×103hm2,全市人口616.65万人,人均耕地面积0.1105hm2,2002年耕地面积为650×103hm2,全市人口663.83万人,人均耕地面积0.098hm2,10年间净减少耕地31.65×103hm2,平均每年净减少耕地3.165×103hm2(图1),同时,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将会有更多的劳动力从土地中转移出来,成为农村中的富余剩余劳动力。

与此同时,随着邢台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大量土地被征用,农村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因此转移出的闲置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变得越来越多。

1.1.2开发就业能力较小,剩余劳动力滞留农村

河北邢台市政府下发文件,出台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就业五项优惠政策,并确定了本届政府的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任务。

2004年至2007年,全市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50万人次,其中:

2004年转移就业11.5万人次;2005年12.1万人次;2006年12.8万人次:

2007年13.6万人次[3]。

但是相对于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言只是杯水车薪,由于开发就业能力有限,仍有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农村,使人力资源大量闲置,形成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安因素。

综上可知,邢台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着就业不足,人力闲置,人地矛盾突出等的现状,实现让劳动力走出来,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实现转移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是我们的重要任务。

1.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

1.2.1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结构上

在性别构成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男性比重较大,但近年来女性比重也在逐年上升,在年龄结构上以青壮年为主,年龄段多在20—50岁。

1.2.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员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转移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水平以初中以下为主,据2008年统计数据显示,在移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初中文化以下和高中及以上学历所占比例分别为73.95%和26.05%,文化水平偏低人数近八成,这也造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后就业岗位多是文化科技含量低,工作工作环境差,劳动力强度大,工资较低的劳动。

1.2.3转移就业人员就业环境差

农村剩余劳动劳动力转移后从事的行业多集中在第二、三产业且工作时间及较长,其中,转移出的剩余劳动力主要集中于餐饮服务业,建筑业,简单加工制造业,技术含量低,且环境较差,人身安全、卫生等保障差。

1.2.4邢台地区空间差异性大,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着明显存在着空间区域性特征。

邢台地区东部县市经济落后,农业发展落后,剩余劳动力的务农意识较强,多数留守土地;中部地区县市经济发展较快,出现较多的中小企业,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就近转移;西部地区发展特色的农业,吸收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剩余其他农村劳动力则选择外出就业。

2制约邢台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

2.1农村剩余劳动力综合素质偏低

2.1.1文化素质低

随着全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农村义务教育的开展,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的程度提高,但农民文化知识水平仍然偏低。

据2008年统计,邢台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9.0%,职业教育逐年提升,但仍存在文盲、半文盲劳动力。

转移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2.1.2职业技能水平低

邢台地区有多所职业技术教育学校,但农村劳动力受职业技能培训较低,对现代农业技术掌握较低,对传统农业技术操作不熟练同时又不具备现代工业所需要的劳动技能,与城市劳动力相比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因此农村你剩余劳动力多转移到技术含量低甚至单纯的体力劳动工作中,例如:

建筑业、搬运业、保洁也等行业。

2.1.3缺乏创新及创业意识

由于文化素质较低,思想陈旧,农村劳动力创新意识差,储备的创新知识匮乏;同时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缺乏创业精神。

2.2传统小农意识思想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在传统农业国家里,农民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恋地情节,且安于现状,存在着小农经济意识,部分农村劳动力守着土地拒绝放弃土地,缺乏进城务工的勇气。

2.3现存的部分制度严重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第一,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存在着差异,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及线性的户籍制度都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4]。

政策上的制约使转移出的农村劳动力不能平等的享受到城市劳动力的待遇,如:

医疗、教育、卫生、养老等。

第二,农民劳动合同制度不完善,农民的维权机构少,导致工资拖欠、卫生条件差等问题层出不穷,使得部分农村劳动力不得不重新回到土地上,这都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第三,我国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为集体土地所有制,主要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经营模式,该种模式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的过程中出现了亦工亦农的现象。

转移到城市的农村劳动力仍与土地保持着联系依然拥有土地,甚至出现候鸟式的生存方式,即农闲时打工,农忙时回归土地务农,由此可见,集体土地所有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2.4城镇化水平低阻碍邢台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全市城镇总人口达到236万,其中市区人口80万,城镇化水平达到34.3%,比“九五”末提高6个百分点。

我市小城镇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到2005年,全市城镇人口发展到236万,其中小城镇人口达到巧6万,形成1个中心城市(市区)、4个小城市(沙河、清河、南宫、宁晋)、12个县城镇、31个重点镇、55个建制镇、88个乡集镇的城镇体系,城镇化水平达到34.3%;到2010年,城镇人口发展到323万,其中小城镇人口达到223万,形成1个中心城市(市区)、3个中等城市(沙河、清河、宁晋)、3个小城市(南宫、隆尧、巨鹿)、10个县城镇、90个建制镇、68个乡集镇的城镇体系,城镇化水平达到45%以上[5]。

邢台市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变,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三产业劳动力增加。

尽管邢台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加速邢台市的城镇化进程,且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与城市化水平较高地区比,邢台市的城市化进程依旧缓慢,城市化水平依然很低。

同时,积极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也在近几年步履维艰,部分已经面临倒闭破产。

城市和乡镇企业可吸收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极为有限,因此可见,落后的城市化进程严重制约这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2.5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发展特色农业即可以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又可以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6]。

邢台市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特色农业,特色产业不足,只有部分县市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如:

邢台县前南峪特色农业与清河的羊绒产业,但是少部分特色农业自身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

2.6劳动力市场不完善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得城市与农村的劳动力市场存在着矛盾,当地城市政府为保护当地城市中的弱势群体的就业,对外来务工人员采取多项苛刻政策实行当地就业保护主义,限制了外来农民的进入,限制农民工的就业,从而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农村获得的劳务信息闭塞,劳务信息网络体系的建设滞后。

在广大农村地区,很少甚至没有正规的服务于农村劳动力的中介服务机构,农村劳动力获取劳务信息的渠道狭窄,信息量少,信息不及时且真实性小。

信息的不对称现状严重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优化配置影响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3邢台市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意义

新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一个长期艰巨的问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将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7]。

倘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得不到解决或农村剩余劳动力无序转移,这都将社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从而带来社会与经济的一些新问题。

进入“十二五”开局年,切实实施有效措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对邢台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3.1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生产发展主要指发展生产力,繁荣农村经济[8]。

而现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农村的建设都离不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同时,在转移的过程中,促进农民见识的增长,培养新一代的农民主力军,成为新农民,这将对农村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3.2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促进实现农业规模化的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

邢台市农村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极为有限,且部分耕地质量较差,长期实行家庭里联产承包责任制,都以家庭为单位,很难进行大规模的和产业化的经营,若能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稳妥转移,则部分农民会放弃收入不高的土地,将其进行转让,从而实现农村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

3.3有利于邢台市工业化的发展并带动农业的发展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必须始终抓好。

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势;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农村农业工作中你的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向工业部门集聚,将满足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有利于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化达到一定程度,反哺农业,将会使农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促进农村的发展。

3.4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邢台的城市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农村人口流向城市,集中于第二、三产业,成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共同构成了城市发展的动力,弥补了因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劳动力不足[9]。

转移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城市各行各业做出了贡献,为城市的经济发展社会繁荣做出了贡献,推动了邢台市的城市化进程。

4邢台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及建议

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滞留于第一产业,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由于不像城市失业那样直接带来社会不安,也是存在的一个不安全因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也是不可轻视的,同时,无法实现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将是对人力资源的浪费[10]。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将会产生更多的剩余劳动力,这一群体的不断扩大在造成许多社会问题的同时,还将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又一因素,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战略性的问题,这个问题能否合理妥善的解决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

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全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多形式”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空间,趋利避害的提出有效措施,切实妥善解决,实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一个质的飞跃。

4.1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由于农业内部单一的产业结构与农业较低的经济效益,使得剩余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转移到收入较高的第二、三产业中,但这不代表农业没有高校的就业空间,若对单一的产业结构、低水平的生产力进行改造革新,农业内部孕育着巨大的就业潜力。

4.1.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般包括:

农田水利建设、农产品流通重点设施建设、商品粮棉上产基地建设、用材林基地建设和防护林建设、农业教育科研技术推广和气象基础设施建设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将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11]。

目前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增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第一,通过财政拨款和补贴方式增加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

第二,集中加快各个县市区的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改善,重点放在基本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建设,农产品存储、营销等方面,仅水利建设就可以每年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4.1.2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

长期以来,农业只注重量的生产,忽视质的变化,农业产业单一质量差,市场竞争力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此需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与市场紧密联系,生产适合市场的产品。

由于邢台地处太行上去具有先天资源优势,可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如:

城市郊区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业,无公害蔬菜与花卉等高效农业;太行山区重点发展林果业,野生蔬菜加工业,建立名优产品基地;山前平原区发展粮食种植业.合理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可以吸收更多的劳动力。

4.1.3大力发展特色旅游生态农业

邢台素有“襄国故都,鸳水龙岗,依山凭险,形胜之地”的美称,同时也是守敬故里,邢台市在打造历史旅游城市的同时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旅游。

在农村发挥地区优势,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旅游服务业,如交通运输业旅馆等多种服务行业,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提供大量机会,提高农民的收入。

4.2发掘外部潜力,分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4.2.1发展乡镇企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乡镇企业虽然规模小是可以充分发挥“船小好掉头”的优势,在生产工艺和设备上改进技术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其产品的科技含量,适应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需求生产适销对了的产品提高乡镇企业水平,这样就可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将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上发挥巨大的潜力。

4.2.2合理健康发展城镇,提高城镇化水平

城市化水平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城镇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至少能带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12]。

我国有关机关估算,若GDP每年平均增长3个百分点,就可以增加1000万个就业机会,因此解决城镇化问题将会是解决劳动力转移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13]。

4.3全方位保障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4.3.1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

从政策上看,现行户籍制度阻碍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从功能上看,他是与其他政策配套存在的也可独立执行的政策。

因此户籍制度改革将影响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改革户籍制度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与其他政策进行配套改革,消除因户口不同而确定的“身份”不同,取消户口的含金量,是户口真正成为人口登记制度。

其次,与其他政策协同发挥作用,使户口不在于福利挂钩,是劳动力自由流动,实现城乡劳动力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

4.3.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目前,农民工不能与城市职工享有同等的待遇,打击了农民工务工的积极性,中央一号文件:

进城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一部分。

因此招收农民工的单位都应该为农民工办理社会保险,与城市职工享有同等的社会保险待遇,同时农民工的养老、医疗、卫生等同样享有与城镇职工一样的待遇,提高他们进城务工的积极性。

4.3.3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机制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具有兼职的性质,这就阻碍了他们向城市的转移,因此要改革土地制度,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13]。

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转让和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对转移出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探索对其有条件有补偿的流转土地方式,使他们获得部分补偿,安心务工。

4.4发展农村教育,增强农民的综合文化素质

农村剩余劳动力综合文化素质低,归根到底是因为农村教育的落后,农村人口多但是所占的教育资源要远远小于城市的教育资源,且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设施都落后于城市[14]。

如何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及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如何提高农民的综合文化素质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任务,也是农村顺利完成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需要。

首先,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对于贫困地区适学儿童,政府加大扶植力度,对于贫困地区教师短缺的现象可借鉴青年志愿者西部扶贫的模式,是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

其次,加强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发展技术教育学校,培训强化实践技能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增强就业的竞争力。

4.5建立有效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

政府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应起到积极的主导作用,首先,高度重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其次,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再次,政府通过各种渠道多形式的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第四,政府有责任优化就业环境,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创造出良好的就业环境;最后,政府应切实执行好计划生育政策,尤其是农村的计划生育,严格控制农村生动力人口的大幅度增加。

结论

通过对邢台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的分析及研究,可知,邢台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着就业不足,人力闲置,人地矛盾突出等的现状,实现让劳动力走出来,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实现转移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是我们的重要任务。

在处于经济转型期的经济社会中,要想实现邢台市的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必须妥善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孙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利弊分析及其转移途径[J].安徽农业科学,2004(06):

58-60.

[2]《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库》(2003年).

[3]河北农业信息网,2004-09-15.

[4]李仙娥,王春艳.国内外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综述[J].经济纵横,2004(04):

45-48.

[5]甘卫星.浅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现代农业,2010(01):

32-35.

[6]《邢台年鉴》(2002年).

[7]李红艳.现阶段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2005:

39-42.

[8]胡大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社会经济分析[D].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2005:

69-72.

[9]程林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J].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03):

45-48.

[10]兰荣禄.新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轨迹与现实走向[D].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2005:

136-139.

[11]经济运行状况,栏目:

综述,《河北金融年鉴》(2004年).

[12]王国栋.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战略思考[J].长白学刊,2001(04):

60-63.

[13]吴秀娟.我国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32):

156-159.

[14]吴光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难及对策[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00(06):

7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