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课时作业.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186250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课时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课时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课时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课时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课时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课时作业.docx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课时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课时作业.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课时作业.docx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课时作业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由于这场战争,江、浙及赣、皖、鲁一带官绅商贾为避兵燹,竞相逃往上海,上海的外国人和中国富商把值钱的东西放在船上随时逃跑,英法租界的洋人组建防御工事和巡逻队保护自身的安全。

这场“战争”指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

C.北伐战争D.淞沪会战

解析 由材料“江、浙及赣、皖、鲁一带官绅商贾为避兵燹,竞相逃往上海”可知战争主要在南方。

再结合材料“英法租界的洋人组建防御工事和巡逻队保护自身的安全”可知,这场“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故A项正确;义和团运动主要在津冀鲁地区,故B项错误;北伐战争的主要任务是消灭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故C项错误;淞沪会战发生在上海,故D项错误。

答案 A

2、天王的伯、叔称国伯叔,其兄弟称国兄弟,各王的伯、叔皆称贵伯叔,其兄弟称贵兄弟。

一般官员以官职的大小而定,官大见官小的都称之为弟,官小见官大的都必须称其为兄。

这是不能有半点僭越的,如有违犯,必死无疑。

由此可见太平天国(  )

A.摆脱阶级局限B.推行等级制度

C.遵从伦理道德D.建设和谐关系

答案 B

3、洪仁玕《资政新篇》记述:

“恳自今而后,可断则断,不宜断者付小弟掌率六部等议定再献,不致自负其咎,皆所以重尊严之圣体也。

或更立一无情面之谏议在侧,以辅圣聪不逮。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是天国早期的施政纲领B.带有明显的空想色彩

C.严厉批评天王独断专行D.包含一定的民主意识

解析 太平天国早期的施政纲领是《天朝田亩制度》,故A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带有明显的空想色彩,故B项错误;“不宜断者付小弟掌率六部等议定再献,不致自负其咎,皆所以重尊严之圣体也”表明对天王的尊重,不是严厉批评,故C项错误;“不宜断者付小弟掌率六部等议定再献,不致自负其咎”体现了一定的民主性,故D项正确。

答案 D

4、湖南汉族官僚曾国藩的湘军,是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

曾国藩作为两江总督,统辖苏浙皖赣四省军务。

清朝一度出现督抚专权的局面。

该现象反映了(  )

A.晚清中央集权的弱化B.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C.北洋军阀割据的形成D.曾国藩守旧亦维新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

晚清的地方势力一度比较强大,中央集权弱化,故A项正确;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是在辛亥革命后,故B项错误;北洋军阀割据的形成是在袁世凯死后,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曾国藩的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 A

5.(2019·湖南G10教育联盟联考)下表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湘军182名显要成员的出身和晋升情况。

由此可知,清末(  )

起家身份

进士

武进士

举人

武举

贡生

生员

末弁

无功名

合计

人数

8

1

10

3

7

31

5

117

182

晋升身份

大学士

总督巡抚

布政、按察使

布政使

提督、总兵

提督同品

中等文武官员以下及未授职

合计

人数

2

25

17

5

37

10

86

182

A.阶层流动方式有悖传统

B.科举选官体系完全崩溃

C.长江以南地区动荡不安

D.社会流民问题十分严重

解析 由材料中湘军显要成员的出身和晋升情况来看,同等官职由不同身份晋升而来,说明官员晋升并未遵循常规,故A项正确;材料中依然有官员由进士、举人、贡生晋升官职,说明科举选官体系依然存在,故B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长江以南地区动荡不安,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湘军官员的晋升情况,无关社会流民问题,故D项错误。

答案 A

6.(2019·广东珠海模拟)下表为咸丰初年户部银库数置银数(单位:

万两),导致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库存银数

新收银数

支出银数

实存银数

咸丰元年(1851)

844.0962

850.8529

956.9910

737.9581

咸丰二年

737.9581

836.1837

1032.6172

541.5246

咸丰三年

541.5246

475.3397

847.1746

169.6897

A.国内农民起义的影响B.清政府急需偿还债款

C.政府投资开办工厂D.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解析 根据材料“1851”以及支出银数不断上升,结合所学,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1851年,列强侵华尚浅,不存在大量债款,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1861年,洋务运动开始兴办工厂,故C项错误;支出银数增加,存银减少,与小农经济解体无直接关联,故D项错误。

答案 A

7.(2019·河南洛阳调研)1901年,清廷宣布实行“新政”,要求内外臣工建言献策。

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合立宪派张謇等上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系统地提出了改科举、练新军、裁冗员、定商律等措施,成为清末“新政”的蓝图。

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开始探索近代化新模式

B.调整经济政策发展民族经济

C.变革政体实行君主立宪

D.注重社会变革应对统治危机

解析 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已开始探索近代化新模式,故A项错误;清末“新政”时,清政府调整经济政策,只是自救措施,并非为了发展民族经济,故B项错误;清末“新政”并未触动政治体制,故C项错误;由材料中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合立宪派张謇等上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系统地提出了改科举、练新军、裁冗员、定商律等措施,可知,清政府注重社会变革以应对统治危机,故D项正确。

答案 D

8.(2019·福建漳州调研)1908年8月27日,清朝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其中第三条规定:

“凡法律岁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1911年11月3日,清朝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其中第三条规定:

“皇帝权以宪法规定为限”。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变法取得重大成果

B.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

C.民主共和趋势不可避免

D.南北议和的策略需要

解析 材料中反映的是清末“新政”,维新变法已经失败,故A项错误;材料中清政府的态度说明是革命形势迅速发展,清政府不得不进行宪政改革,故B项正确;材料“皇帝权以宪法规定为限”并非民主共和潮流,故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南北议和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 B

9.(2019·新疆乌鲁木齐调研)严泉在《历史变迁的制度透视》中写道:

在责任内阁制国家里,当政府与议会发生异议时,政府拥有解散权,即有权提前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立法机关。

而《临时约法》却没有规定解散权,形成一种单向的权力制约关系。

这表明《临时约法》(  )

A.降低了国家行政权力B.赋予议会过大权力

C.政体的构建存在缺陷D.目的在于维护共和

解析 “当政府与议会发生异议时,政府拥有解散权,即有权提前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立法机关。

而《临时约法》却没有规定解散权,形成一种单向的权力制约关系”无法保证政府与议会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故C项正确。

答案 C

10.(2019·新疆模拟)1911年12月,南京临时政府组建时,革命军所用的旗帜,湖北方面是共进会的“十八星旗”,南京方面是自制的“五色旗”,广东方面是“青天白日旗”。

这反映出(  )

A.革命军内部缺乏权威领导

B.全国的革命形势如火燎原

C.清王朝统治已经土崩瓦解

D.革命党人防止袁世凯夺权

解析 临时政府建立时,各区域旗帜不一,各自为政,说明革命军内部缺乏统一权威,故A项正确;辛亥革命成功后主要在南方地区影响较大,故B项错误;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形成与清政府南北对峙的政权,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革命军内部问题,而非对袁世凯的政策,故D项错误。

答案 A

11.(2018·湖南常德模拟)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军而出现了女子国民军、女子北伐光复军、女子军事团、女子经武练习队等团体。

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了女子参政同盟会、女子参政同志会、中华女子共和协进会等团体。

这表明(  )

A.国民政府重视对女性权利保护

B.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风气变化

C.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社会转型期女性平等地位确立

解析 辛亥革命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材料中“出现了女子”团体表明辛亥革命使原来男尊女卑的风气变化,故B项正确。

答案 B

12.(2018·河北衡水中学第二次摸底)有学者说:

“辛亥革命的失败不是让权,不是妥协,而是在民国元年之后重建的新国家新制度,基本上没有按照南京临时政府的规范往下走。

”这说明(  )

A.民主理念不适合中国国情

B.民主发展需要政权保障

C.政府“规范”过于理想化

D.民主实践事关政权兴亡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

13.(2018·安徽池州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百日维新失败后,梁启超逃亡日本,曾致信康有为说:

“国事败坏至此,非庶政公开,履行共和政体,不能挽救危局”,并劝康有为“息影林泉,自娱晚景”。

1903年,梁启超游历美洲。

这次游历,使他的思想发生了明显变化。

1906年冬,他又致信康有为:

“革党现在东京占极大之势力……彼播种于此间,而蔓延于内地,真腹心之大患,万不能轻视者也。

……与革党死战,乃是第一义。

”至此,梁启超的思想又回归到原路。

如何看待这一次转变,梁启超自述说:

“启超既曰倡革命排满共和之论,而其师康有为深不谓然,屡责备之,继以婉劝,两年间函札数万言。

启超亦不谦(不满)于当时革命家之所为,……持论稍变矣。

——摘编自邱丹丹《梁启超思想的内在理论及成因》

材料二 吾国(《临时约法》)舍总统制而行内阁制者,则以数千年来专制之政治阴驱潜率,蒂固根深,已种毒于人心而莫由拔,今一旦覆专制,立共和,毅然决然采用内阁制,盖所以防专制之复生,立法命意至为深远。

法人初行民政,亦群相额手曰:

专制之恶魔去矣,世人可食自由之福也!

拿破仑一世出,而共和颠覆;拿破仑三世出,而帝政再兴。

则以当时总统之权过大,故由共和而变帝政,再由帝政而变王政。

吾国之政制师效法人,盖以吾国专制之流毒已数千年,实与法国国情大相吻合。

……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前夕,曾反驳宋教仁等人的内阁制主张:

“内阁制平时不使元首当政治之冲,故以总理对国会负责,断非此非常时代所宜”。

……而在交卸临时大总统职务后,孙中山却称赞内阁制:

“……现就中国情形论之,以内阁制度为佳。

”在孙中山看来,如果由他做总统最好实行总统制,因为他是革命领袖;如果由袁世凯做总统,最好采用内阁制度,因为袁是枭雄。

不仅孙中山有此想法,宋教仁、王宠惠等同盟会高级干部也有这样的意图。

——据《民立报》(1913年1月10日)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梁启超对中国政体的选择经历的变化情况,并简要分析其第二次转变的原因。

(10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舍总统制而行内阁制”的原因。

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述近代中国的宪政道路。

(15分)

答案 

(1)情况:

从改良立宪(或君主立宪)到革命共和(或排满共和),再回归到改良立宪。

原因:

受其老师康有为极力反对革命共和的影响;对革命党人的暴动及暗杀行为产生不满;游历日本和美洲的经历引起个人思想的转变。

(2)原因:

中国君主专制历史悠久,帝制思想根深蒂固;为了防止帝制复生,维护民主共和;总统权力过大易形成专制;吸取与中国国情相似的法国的前车之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因人立法”“以法制袁”的幻想;多数同盟会高级干部的支持。

评述:

近代中国的宪政道路以学习借鉴西方民主政治为起点;通过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一批进步人士的宣传和实践而逐步推进;走宪政道路符合世界发展潮流,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近代中国宪政多为政治目的所左右,一些举措违背了民主的精神实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由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走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模式注定不能成功。

(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4.(2018·贵州遵义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般地说,改良与改革是社会进化的常态机制。

一个社会的正常发展,在多数情况下是以社会改革形式完成的。

当社会其他方面调整速度跟不上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变化时,当社会出现新的阶级力量,而社会原有的政治和统治形式却因为拒绝改革保持不变或改革不得当时,往往会在社会变革中急速形成变数,并发展成巨大的反对力量,这股反对力量往往同社会的其他被统治阶级联合或采取其他的合作形式,反对拒绝革新进步的统治阶级。

改革与反改革的分歧越尖锐,反对与保守的力量越强大,其冲突就越尖锐。

矛盾斗争就往往转化为革命。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关于改革或革命的观点,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

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12分)

解析 这是一道观点论述题。

首先,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近现代历史知识提炼出一个关于改革或革命的观点,如:

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改革不得当,中国社会发展成巨大的反对清王朝的力量,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得当;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

观点指向明确,能够引用具体史实,支持观点,对史实的分析准确,由此推导出的结论顺理成章,论述完整、清晰,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答案 示例一 观点:

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改革不得当,中国社会发展成巨大的反对清王朝的力量,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论述:

二十世纪初(《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推行一系列“新政”与预备立宪。

清政府所做的一切努力差不多都与它的初衷相反,新学堂的学生反叛政府;振兴商务使民族资产阶级日渐成长;“皇族内阁”的出现,使立宪派对清政府彻底绝望,他们转而同情革命,使革命形势更趋成熟;当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最终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示例二 观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得当。

论述:

新中国建立后,忽视发展生产力,尤其是十年“文革”,“以阶级斗争为纲”,给人民、国家带来严重灾难,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得当,纠正“左”倾错误,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中国崛起成为世界强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