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考研真题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417044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考研真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南京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考研真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南京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考研真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南京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考研真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南京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考研真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京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考研真题答案.docx

《南京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考研真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考研真题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京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考研真题答案.docx

南京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考研真题答案

2000-2009年南京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考研真题答案

一、社会学理论部分:

(一)名词解释(数字代表出题的次数)

1、社会

(2):

2、“白领阶层”

3、社会结构

4、模式变项

5、功能替代

6、后工业社会

7、社会资本

8、社会吸引(3):

是指与别人交往的倾向性,如果一个人期望与别人的交往带来报酬,那么不论这些报酬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他们都会受到能提供这些报酬的人吸引。

9、有机团结

(2)

10、区隔分化:

是当代德国社会学家卢曼提出的一种社会分化类型,卢曼认为,区隔分化将整体社会系统切割为结构相似的次系统。

简单的原始社会是区隔分化的典型。

11、结构限制

12、失范(3):

迪尔凯姆引进“失范”概念是描述社会规范不得力、不存在或互相矛盾时,在个人和社会中都会出现的混乱状态。

默顿从功能主义的角度,认为失范是社会系统不平衡的产物,失范状态的出现是由于在被社会认可的目标与人们通过被社会认可的手段来达到这些目标的可能性这间存在的不一致性,因此基本上可以认为,失范就是指个体或群体因为自身或群体的原因实质上或被定义为违反了社会规范的行为。

13、差序格局

(2):

这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的用以描述中国人群体行为人人际关系模式的概念。

在这种独特的格局中,“已”是中心,就像一枚投入水中的石子;而“已”与他人形成的社会关系就像石子泛出的水的波纹一样,依亲疏程度一圈一圈往外推,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差序格局形成了“自我中心主义”,而不是个体主义。

14、社会控制

15、社会事实:

是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提出的一个概念。

涂尔干认为,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是社会事实。

(3分)其显著性特征是:

客观性、强制性和普遍性。

(2分)

16、突生性质

17、敏感化概念

18、参照群体

(2):

人们对自己本身的价值、目标、理想、行为进行评价时能够提供规范性指导的比较框架的群体,参照群体既可以是个体所在的群体,也可以是外群体。

19、隐性功能:

是默顿分析功能的维度之一,与“显性功能”一起用来说明社会行动的主观动机与客观社会后果之间的关系。

默顿指出,隐性功能是有助于系统的调整和适应的客观后果,这种适应和调整是没有被预料、没有被认可的。

20、索引性表达

(2):

相对于科学世界中的客观性表达,世俗生活中的表达依赖情境并以未经申明但能够被共同理解的资料或知识作为背景,这种表达称索引性表达。

生活世界中任何一项表达或行动都必须依赖其他表达或行动才能被理解,这种无尽的索引追寻使得表达和行动很难得到终极性的说明。

21、合法化危机

22、理想类型

(2):

为了简化研究程序,增进学科理性,研究者往往从研究对象中抽离出共同特征经过建构加工形成一种概念工具。

这种概念工具就是理想类型;它既是理念的,又是理想的。

理想类型的概念是由社会学家韦伯最先阐述的。

23、社会流动

24、情境定义:

社会学家托马斯用来解释人们社会互动机制或过程的概念。

情境定义就是给自己面对的情景下定义,作解释。

它是指人们在行动之前对自己所处和面对的情景进行的审慎考虑和主观解释,这种解释对人们采取何种行动有直接影响。

25、再社会化

26、货币哲学

27、符号暴力

28、日常生活方法论

29、中层理论:

“中层理论”这一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R.K.默顿在《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1949)中首先提出的。

是介于抽象的综合理论同具体的经验性命题两者之间的一种理论。

该理论是一种功能论,而且是一种脱离抽象层次而力图接近经验事实的功能论。

本身不是经验研究,但强调经验分析,并为经验研究提供了一套功能分析概念。

30、生活方式

31、剩余物:

是意大利社会学家帕雷托的反复使用的最基本概念,指的是人类也是社会生活中基本的、相对持久的恒量因素,是一种积淀或者说是心理积淀。

(衍生物:

是人类用来掩饰情感或赋予一些本没有理性的主张或行为以理性的外表的辩解性知识体系,通常情况下它们就是作为意识形态的各种理论。

32、陌生人:

又称作外来人、异乡人或局外人。

指的是那些并没有完全融入其所属的那个社会或文化体系当中。

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社会距离”。

33、理性化

34、生活世界

35、范式:

是信仰、价值观念、生活态度甚至行为方式相同或相似的社会学家提出的有关人性和社会生活本质的理论集合,它们建立在有关人性和社会秩序的共同或相近的理论假设基础上,因此同一范式中的不同理论对人类行为或社会结构的理解具有相当的一致性。

36、感召权威:

韦伯在探讨权威的合法性问题时,认为权威可以有三种基本的理想类型:

感召权威、传统权威、法理权威。

感召权威是建立在某种特殊的人格品质基础上的权威,也称克里斯玛权威,在这里,克里斯玛是一种领袖人物的人格魅力,它能够激发特定的大众对某个公众人物(政治领袖或军事统帅)的忠诚或情感。

具有这种人格魅力的人,常常被认为具有某种超凡脱俗的力量或品质。

在不同历史时期,感召权威具有不同的形态。

具有相当的革命性,也具有同样的不稳定性,是一种非常态的统治形式。

37、失范性自杀

38、启发性概念

39、科层制

40、异质性

42、机械团结

43、虚假意识

44、社会学想象力

45、普遍与特殊主义

46、后传统社会

47、反思性

48、镜中我

(附加《经济与社会》、社区、霍桑实验)

(二)简答题

1、简述卢曼有关社会分化的观点

答:

社会分化就是在系统中复制系统,以增强掌握、选择、化约复杂性的能力。

卢曼提出了三种社会分化类型:

(1)区隔分化。

它将整体社会系统切割为结构相似的次系统。

简单的原始社会是区隔分化的典型。

(2)阶层分化。

它将社会划分为等级不同的次系统。

卢曼认为,阶层分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就是在超越面对面互动的、规模大与复杂性高的社会里,促成许多人之间的平等互动和沟通,使人能在认清其他阶层特征的同时,界定自己的身份与归属。

因此,卢曼指出:

“阶层是楔入不平等中的平等”。

(3)功能分化。

它把以前整体社会所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分别集中于如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科学、宗教等不同的功能系统,是将功能由整体社会层次转移到次系统层次的过程。

西方现代社会,便是高度功能分化的社会。

卢曼指出,在功能分化的社会里,功能系统既不平等而又平等。

没有任何一个功能系统可由内部来代替整个社会。

2、试比较科塞与达伦多夫的冲突理论的异同

答:

科塞和达伦多夫都是社会冲突理论的代表性人物。

达伦多夫的思想主要是吸收了马克思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并结合了韦伯的权力、权威的思想,是一种以“权威关系”为基础的辩证冲突论;而科塞的冲突论主要是建立在齐美尔的社会冲突思想之上的。

达伦多夫的冲突论主要研究了冲突的根源,但科塞却很少从制度上去探索、寻求冲突的根源而是着重分析冲突造成的后果。

达伦多夫认为冲突的结果能够直接导致社会变革,而科塞则认为冲突的功能具有双重性,既可使社会发生变革,又可使社会趋向稳定。

达伦多夫把冲突的根源归结于权力分配不均,而科塞则归结为人性等多方面的原因。

达伦多夫着重分析了冲突的特征,科塞则详细论述能使冲突双方发展为分裂或联合的条件。

3、简要评价布劳的交换理论

4、如何理解哈贝马斯所谓“系统对于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2)

答:

哈贝马斯认为,生活世界是一个借由沟通行动“达致理解的过程的脉络形成背景”,也就是说,生活世界中蕴含了大量的使沟通得以可能的相互理解的前提假设和知识储备。

哈贝马斯关心的是生活世界的理性化,或者说,生活世界中日益理性的沟通。

生活世界的理性化,表现为生活世界中的各种要素的分化。

生活世界由文化、社会和人格构成,各自对应于一种解释模式或背景假设。

在生活世界中,进行着文化的再生产、社会的整合和人格的形成。

而这些文化再生产、社会整合和人格形成是发生在系统的层面。

系统的根源在生活世界,但最终形成自己的结构特征。

随着这些结构的进化,它们也就离生活世界越来越远,取得更大的自足性,并反过来对生活世界施加越来越大的驾驭能力,限制了生活世界中共识的发生。

也就是说,这些理性结构不是促进沟通和达成共识的能力,而是通过施加外部的控制来威胁这些过程。

这就是哈贝马斯所谓的“系统对于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5、评价越轨的社会功能

6、试论述社会转型以来,我国正式组织的结构与功能发生了哪些变化?

7、针对当前我国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8、试论述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与贝尔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之间的联系。

答:

贝尔对当代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历史根源研究,起步于马克斯·韦伯和韦尔纳·桑巴特。

韦伯的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9、试用交换理论说明社会组织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10、试论述米尔斯有关社会学想象力的观点

11、试论述布鲁默的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

12、试论述聚合行为的有关理论

13、试论述我国社会结构转型的内涵

1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流动有哪些变化

15、影响群体凝聚力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6、简述当前我国家庭功能及其变化趋势。

17、简述韦伯理想类型概念及基本特征。

18、简述帕森斯与迪尔凯姆在论述“社会秩序”问题上的思想联系。

19、简述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关系

20、在米尔斯看来,哪些方式可以激发社会学想象力?

21、建构中层理论的策略,具有哪些意义?

22、简述默顿功能分析范式中的主要范畴

23、简述社会控制的基本形式

24、简述柯林斯有关互动仪式链的观点

25、简述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的区别。

26、简述科塞关于社会冲突的正功能的观点。

27、杜尔凯姆的有关社会分工观点

28、社会问题的界定过程

29、戈夫曼的拟剧分析框架

30、社会结构的理解

31、布希亚的消费社会的观点

32、功能主义的观点

33、比较滕尼斯和涂尔干有关社会形态划分的异同

34、韦伯有关社会行动类型的论述

35、帕森斯有关AGIL功能体系的论述

36、过程互动论(芝加哥学派)与结构互动论(衣阿华学派)之间的异同

37、布希亚有关消费社会的理论(同第31题)

38、经典时期社会事实范式的特点

39、符号互动论作为一种理论视角的特点

40、科尔曼理性行动理论的目标

41、舒茨理论的困境

42、简述实证的含义

43、简述齐美尔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论述

44、简述社会交换理论的思想来源

45、简述默顿的中层理论

46、简述福柯关于权力的论述

(三)论述题(2002——2009)

1、试用社会分层与流动理论解释当前我国社会的阶层分化现象。

2、试用已有的社会冲突理论,建立一个有关冲突起因、形成与后果的综合理论模型。

3、试用至少两种不同的社会学理论,解释当代中国社会的结构变迁。

4、试论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我国“单位”的功能发生了哪些变化?

5、根据调查和推算,中国每年有二十八点七万人死于自杀,两百万人自杀未遂。

自杀死亡占全部死亡人数的百分之三点六,是第五位最重要的死亡原因。

在十五至三十四岁人群中,自杀是第一位死因,占相应人群死亡总数的百分之十九。

同时中国也是世界唯一一个女性自杀率比男性高的国家,每年女性自杀率大约比男性高百分之二十五,而这一差异在农村年轻女性中更为突出。

据了解,农村的自杀率是城市的三至四倍,也就是说全国有九成的自杀发生在农村。

试从社会学的角度,对上述现象的可能原因进行解释

6、试以日常观察到的事例,来解说戈夫曼分析的印象管理策略

7、试述霍曼斯关于人类社会行为的一般命题系统。

8、试述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原则与观点。

9、霍和布的交换理论的异同

10、达伦多夫的社会冲突理论与韦伯和马克思学术观点的内在联系

11、科层制的内容与特征,并评价

12、论述经典社会学、现代社会学和后现代社会学三者之间的异同。

13、试论述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学本土化的需求

14、论述社会学理论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贡献

15、齐美尔对货币对现代文化影响的分析

16、结构功能主义与冲突论的异同

17、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以及其现实意义

18、用社会学“范式”解释社会学理论的历史发展

19、为什么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风险的社会?

20、用社会学理论分析农民社会流动的制度性障碍

二、社会学方法试题及其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方法论集体主义

2、非线性相关

3、信度检测

4、总体参数

5、分层抽样

(2)

6、后编码

7、实验控制组

8、置信区间

9、求同求异法

10、《江村经济》

11、求同法;

12、价值定向;

13、回归系数;

14、完全参与者;

15、充分解释;

16、分析单位;

17、效度

(2):

也称测量的有效度或准确度,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测量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要测量的变量的程度,包括表面效度、准则效度和构造效度三个方面。

18、磨损测量法;

19、头脑风暴法

20、概念实证法;

21、交往非参与者;

22、定序测量级;

23、反向头脑风暴测量法;

24、痕迹法;

25、社会基图;

26、四分位差;

27、复合分组表;

28、公理理论;

29、情景外推法

30、偶遇抽样

31、自填问卷法

(2)

32、总加量表

33、续谱排列

34、层次谬误

35、抽样框

36、置信度

(2)

37、问卷

38、抽样调查

39、定序测量

40、中位数

41、操作化

42、相关关系

43、指标

44、抽样误差

45、抽样

46、测量

47、信度

48、简化论

49、结构式访问

50、交互分类

(附加霍桑实验:

1927-1932的工业社会学家梅奥为了能够找出鼓励雇员们更加努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面而在霍桑实验场进行的一场实验研究。

实验结果是意外的发现工人的产量取决于一种他们认为合理的、心照不宣的非正式协议,从而证明了群体工作效率受其成员关系的影响。

(二)简答题

1、怎样选择调研课题?

2、定距变量可以变为定序变量吗?

反之如何?

请举例说明。

3、在问卷中,问题的排列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4、社会关系图是怎样形成的?

5、通过分析历史文献,可以建立社会骚乱、经济衰滞、政治腐败之间的关系。

请给出一例。

6、为什么在实验研究中有时要设立两个控制组

7、古德曼量表和里克特量表均需通过试填从许多备选项目中筛选,二者的筛选标准有哪些不同?

8、操作性定义的古典表达方式是什么?

请举例说明。

9、简述抽样平均误差的来源。

10、杜尔凯姆的研究对社会学研究方法提供了哪些贡献?

11、研究课题的来源有哪几个方面

12、简述概念操作化的含义及其在社会调查中的意义。

13、设计问卷时,应根据什么样的原则来安排问题的顺序?

(2)

14、简述问卷的基本结构及其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15、简述参与观察法的优缺点?

16、简述实地研究的过程。

17、什么是调查课题的可行性?

它与调查课题的重要性、创新性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18、请对下表中的结果进行说明(读表):

表一:

师生对教改态度的交互统计%

教师学生

同意32.238.1

不同意67.861.9

(n)(40)(40)

X2=2.36p>0.05

19、抽样一般都要经历哪几个步骤?

20、在问卷设计中,对问题的语言表达和提问方式有哪些常用的规则?

(2)

21、选择社会调查课题时所依据的几条标准是什么?

为什么要依据这些标准?

22、一般情况下,社会调查中样本规模的确定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23、社会调查的基本特征

(1)从某个总体中抽取的一定规模的随机样本;

(2)依靠特定的工具即调查问卷来收集资料;(3)研究所得到的是巨大的量化资料,且必须在计算机的辅助下完成资料的统计分析.

24、学术性社会调查报告中,方法部分的主要内容

25、传统社会调查与现代社会调查的区别

26、社会调查的一般程序包括哪些步骤?

(三)设计题

1、在研究消费行为时,经常需要控制商品、商场、性别、年龄因素。

请设计一种配额抽样方案,分离上述影响因素。

(n=1000,商品类别、商场类型、性别、年龄分组可根据自己的经验自定)

2、一项调查希望验证“受教育水平影响收入”假设。

请将此假设操作化并设计一套效度检测方案。

3、为了调查某大学本科生的择业倾向,需要从全校学生中抽取300名同学进行调查,请设计一种抽样方案,并说明设计的理由。

4、请将概念“生育意愿”操作化为一组指标,并将他们设计成问卷中的问题。

5、在一个大城市中要抽取300户居民家庭进行调查;请你设计一种抽样方案

6、一项研究中需要测量大学生的“同学关系”状况,请设计三个在问卷中用来测量这一概念的具体问题。

7、在一项对大学生的调查中,需要测量大学生的择业意愿,请将这一概念操作化为具体指标,并将他们设计成调查问卷中的具体问题。

8、某研究者要在全市200所中学中抽取500名学生进行调查。

这200所中学中,重点中学20所,一般中学140所,较差中学40所。

各学校规模大体相当,每班学生人数约50人左右。

请为该研究者设计抽样方案,并说明理由。

9、将“媒介接触”操作化为一组指标(三个),并设计出具体问题.

(四)计算题

1、在我国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中,城市建筑面积与市区第三产业比例的关系如表所示。

(1)建成区面积(X)与第三产业(Y)之间的关系;

(2)Y对X的线性回归方程。

(表省略)

2、在美国总统选举时,许多咨询机构在允许误差2%、置信水平95.45%(F

(2)=0.9545)条件下,确定抽样2500人作为调查样本。

这合理吗?

请通过计算回答。

3、对某数学单位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成绩调查整理发现,该单位成绩的中位数为75分,算术平均成绩77分,试计算出成绩的众数近似值,并说明相对于对称分布,该单位成绩分布成何种状态。

4、为了解某地区中学生的视力健康状况,从调查样本200个学生发现近视16人,如果要求置信水平为95.45%,试求出该地区视力近似人数与总体中学生百分比置信区间,并说明置信水平与置信区间的关系。

(查表可知F

(2)=95.45%)

解:

由题中得知,近视人数的百分比=8%,Z(1-a)=2,n=200

将上述数据代入总体百分数的区间估计公式得出该地区视力近视人数与总体中学生百分比置信区间8%±2×√8%(1-8%)/200=

5、调查100名工人,得到下列结果,求收入的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单项分组资料)

收入400500600700

人数20403010

解:

平均数=(400×20+500×40+600×30+700×10)÷100=530元

由观察法可知,收入为500元的人数最多,,所以500元是收入的众数.

由于中位数所在位置=(100+1)÷2=50.5,然后顺着累计次数找到第50.5个数据在“500”

这一组内,所以中位数是500元。

其中位数为500元

6、从一所大学随机调查400名学生,得出他们的平均年龄为20岁,标准差为2岁,求在95%的置信度下,全校学生平均年龄的置信区间。

(与第8题同,只要记住总体均值的区间估计公式就可以了)

(Z(1-0.05)=1.96)

7、调查200名青年工人,得到下列结果,求其平均收入。

(同第5题)

收入(元)人数

60030

80070

100060

120040

合计200

8、为了了解高校教师收入状况,从全市教师中随机抽取了400名教师进行调查,结果得到月平均工资为1200元,标准差为105元,问在95%置信度下,全市教师月平均工资的置信区间是多少?

(查表知Z)

解:

由题中得知,样本平均数=1200,标准差S=105,Z(1-a)=Z(1-0.05)=1.96,n=400

将上述数据代入总体均值的区间估计公式得

1200±Z(1-0.05)105/√400

故总体均值的置信区间为1200±1.96×105/√400即1199.81元—1210.19元.

答:

在95%置信度下,全市教师月平均工资的置信区间是1199.81元—1210.19元.

9、对某企业职工收入状况调查中,得到如下资料,求该企业职工月收入的平均数和众数。

(组距分组资料)

月收入职工人数

501—60010

601—70020

701—80025

801—90015

901—100010

合计80

解:

(1)企业职工月收入的平均数

依据组中值=(上限+下限)/2得知各组的组中值分别为:

551;651;751;851;951

故该企业职工收入的均值=(10*551+20*651+25*751+15*851+10*951)÷80(元)

(2)企业职工收入的众数

由表中数据可知,众数所在的组是701—800元这一组。

①用组中值公式计算。

众数M0=(上限+下限)/2=(701+800)/2=750.5元

②用摘补法下限公式计算.

众数M0=701+(25-20)÷[(25-20)+(25-15)]×99=701+33=734元

③用摘补法上限公式计算.

众数M0=800-(25-15)÷[(25-20)+(25-15)]×99=800-66=734元

10、为了调查大学生对学分制的态度,学校教育部门从全校学生中随即抽取了200名学生进行调查,得到以下结果。

请问:

根据这一结果能否得到“全校学生中男生明显比女生更赞成学分制”的结论?

为什么?

(查表可知df=1,显著性P=0.05时的临界值是3.841)

性别和态度之间的交互统计(%)

男生女生

赞成5542.5

反对4557.5

N18080

答:

表中所反映只是样本的情况,样本结果中所表现出的差异能不能代表总体中的情况,还得经过统计检验。

依据表中的数据计算x2值为,若x2值小于显著度0.05时的临界值3.841的话,说明表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是由于抽样的随机误差造成的,它在总体中并不存在。

即总体中不同性别对学分制的态度不存在明显差别。

11、据调查,南京居民住房的平均数为70平方米,标准差为18平方米;上海居民住房的平均数为60平方米,标准差为16平方米。

问南京居民住房与上海居民住房,哪个差别大?

(求出离散系数就ok)

解:

南京居民住房的离散系数CV=18÷70×100%=25.7%

上海居民住房的离散系数CV=16÷60×100%=26.7%

可见比较而言,上海居民相互之间在住房上的差异程度,比南京居民相互之间的差异程度要大些.

12、两研究者对同一大学男学生比例进行调查。

甲研究者调查了100名学生,男生比例为50%;乙研究者调查了1600名学生,男生比例为50%。

请求甲乙两研究者的置信区间;从计算结果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13、求一组单值分组数据的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同第5题)

14、已知平均数、标准差、Z值,请分别在95%和99%的置信度下进行总体均值的区间估计,比较结果能得出什么结论?

(与第8题同)

结论:

在区间估计中,当我们希望提高估计的可靠性(置信度)时,就必须相应扩大置信区间。

但随着可靠性的提高,置信区间的扩大,区间估计的精确性也就明显降低了。

即对于同一总体和同一抽样规模来说,作出某种估计的可靠性(置信度)与所给出的区间(置信区间)的大小成正比。

(五)论述题

1、在社会统计学中,何谓“变异指标”?

试论述它在社会统计中的意义与作用,并以举例说明的方式,指出在运用中要注意的问题。

2、论述定性实地研究中资料分析的概括性问题。

3、问卷设计时应该遵循哪些基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