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园林史结课论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85827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1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园林史结课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西方园林史结课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西方园林史结课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西方园林史结课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西方园林史结课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园林史结课论文.docx

《西方园林史结课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园林史结课论文.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方园林史结课论文.docx

西方园林史结课论文

自然式风景园的如画性

【摘要】:

本文通过对18世纪英国自然式风景园中如画园林的介绍与分析,从而准确聚焦18世纪英国园林,跨越时间与空间,解读18世纪英国的如画园林。

【关键词】:

自然风景园;如画式;风景画;如画性

【正文】:

1.如画式的产生

在英国自然式风景园突出自然美的发展进程中,“如画式”成为一个重要的园林景观概念,并在18世纪后期由英国传向了欧洲更多国家。

在园林艺术的传播中,“如画式”意味着人们对成熟的英国自然式风景园的一般理解,也表明着同风景画相关的造园形式深受人们喜爱。

但从历史情况看,它的含义很难一言以蔽之,应注重它所在的社会历史环境以及它在实践进程中的变化,才能更好地对它加以理解。

Picturesque一词源于意大利语Pittoresco,原指意大利一种同雕版绘画相关的绘画技术,17世纪其与自然景观之间有了密切联系,意味着其更直接地在绘画中模仿和描绘自然。

Picturesque在法国传播时被演化成Pittoresque,代表风景画技法。

17世纪晚期传到英国,由风景画到景观创造,并伴随着“远离传统”等含义,成为现在的Picturesque同英国园林追求自然的变革紧密联系在一起,汉语译为“如画式”,其经历了英国自然风景园百余年的发展历程。

自16世纪末以来,以培根等人为代表的经验哲学成为英国哲学发展的主流。

经验哲学否定理性思维的至高无上,强调感官体验在认识中的重要性。

在文艺复兴以来的艺术领域,它反对古典主义的几何数理教条,促进了审美变革中的自然美意识,肯定了人类浪漫情怀在艺术中的价值。

另一方面,在新兴资产阶级迅速成长中,规则式园林艺术成为旧社会形态的体现者。

其在审美体验和生活环境中追求自然美,逐渐成了时代先进意识的体现。

17世纪的许多英国哲人文豪竭力讴歌自然,著名诗人弥尔顿的《失乐园》将基督教的理想天国伊甸园描绘成风光旖旎的自然园地,集中体现了对自然美的高度崇尚和向往。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走向18世纪的英国园林艺术逐渐要求摆脱几何教条的束缚,向大自然的自由绚丽开放。

在英国园林艺术的变革中,借鉴是一种重要的手段。

中国园林意趣的传入,在英国人对其具体手法的了解尚且模糊时,就促进了自然“曲线”原则的建立。

而源自意大利的风景画艺术在英国的广泛流行,导致许多人借助画家曾在画框中展现的优美景观关系来欣赏自然,并启发环境艺术实践,直接促成了英国园林中的如画式意向。

2.如画式的发展

“园林如画”的出现可以说是艺术史上园林首次作为视觉和造型艺术与诗、画的并列。

这个汇集了诗、画和园林三种姊妹艺术的造园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则:

一、如画园林中必须包含对史诗或神话故事的隐喻以激发参观者的想像。

也就是说,事件和人物的出场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主题;二、遵循风景画的构图原则以绘画艺术的方式创作园林:

一方面园林风景就像画布上的一幅画如诗如画;另一方面,建成的园林风景也为画家和诗人的新创作提供了灵感,入诗入画。

对这种理论的首次通俗的表达是在约瑟夫·艾迪生的刊物(旁观者》上。

当时,艾迪生在洛克的文章《漫谈人类认识》的启发下于1712年发表了题为《想像之乐趣》的系列文章。

艾迪生积极地倡导园林,诗与画的并列“不想在艺术与自然之间,可见形式的描画与可见形式的叙述之间,或者甚至在艺术的不同分支之间造成任何区别。

”在其第一篇文章的第六段中就写到可爱的景色,不管是在哪儿自然界、绘画或诗歌里。

艾迪生和另外一位如画倡导者亚历山大·波普经常在他们的园林设计的讨论中引入绘画艺术。

他们认为风景主题绘画的再现模式倾向于园林设计的模式。

艾迪生热衷于荷兰的风景画认为如画园林的风格应该完全不同于当时园林严密的几何学,并要求他的读者根据风景画来思考园林。

波普也强烈要求将绘画作为实践景观设计的典X。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凡园皆画”。

波普以自己主持建造的自有园特威克纳姆花园(Twickenham)为例,论证了绘画可以作为园林设计的合理模式的观点。

艾迪生也认为,即便是农民的玉米地,如果很好地处理草

地和作物的边界以及利用树木和篱笆装点,庄园一样可以具有如画般的美景。

可以看到,在园林艺术走向自然之初,人们在欣赏景观时,很快就利用从风景画艺术特质中得到的启示,提倡自然式园林布局借助于画面效果中的事物体量、色彩、远近、明暗等组织关系,并以此把景观要素扩大到生产、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植被与地貌,它们的适当组织就可能构成充满自然情趣的园景。

不过,18世纪早期英国的造园实践还不具备今天常就历史风格而论的Picturesquegarden“如画式”园林的意义。

18世纪上半叶20年代后,英国君主立宪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稳步发展,而官场矛盾、商场竞争、新贵的地位、对自然环境的崇尚等等,种种因素使优美的乡居环境进一步成为抒发情感、展示地位,或休闲隐逸的重要场所,承载着复杂的文化意义,导致英国自然风景园的迅速发展,并确立了“如画式”园林的一种基本风格含义。

画家出身的威廉·肯特是这一时期最优秀的园林设计师,他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作为波普和艾迪生思想的积极实践者,他较早领略了园林景观同风景画面之间可能的对应关系,依靠敏锐的洞察力去发现优美的风景画作品,并借助画面景观的启示,去对园林进行改造和加工。

他以法国画家克洛德·洛兰和普桑的罗马郊区写实风景画为蓝本来构景造园,着重处理特定的场景。

他在各个主要观赏位置上,按照透视和光影关系,以树团、浓阴和水体等丰富景物层次为背景使设计既有体量、质感、色彩对比,也有光影、景深变化,让游人感受到优美的画面,同时,洛兰等人的风景画在郊野风光中常有古老、凋零的庙宇、城堡、石桥、修道院等历史遗迹。

这类景观被肯特用做点景主题,以人文要素的介入,呈现带有一丝怀古忧伤的丰富与优雅。

肯特借鉴风景画设计的维纳斯峡谷

肯特的手法赢得了许多追随者,18世纪中叶的斯托海德园(StourheadGarden)就是其中的一例。

这座名闻遐迩的园林散落着仿照希腊和罗马的建筑,著名画家兼建筑师亨利·弗立特克劳福特担任设计工作。

该园汇聚了风景画艺术和园主在视觉印象、文学敏感性和渊博的古代文化方面的知识和兴趣,英国著名造园理论及评论家沃尔普称赞它是“世上如画式园林的极品之一”。

斯托海德园照片

肯特及其追随者的作品把风景画同园林景观较直接地结合起来,在实践中给了如画式园林一个相对直白的解释。

这种景观创作带来了一种突出古典文化氛围的自然美,其局限性是经常呈现对特定绘画景观的借鉴甚至模仿,园林画面风格仍略显单一。

进入18世纪下半叶,英国自然式园林呈现了两种发展方向,并引起对园林艺术中“如画式”景观特性的争论。

兰斯洛特·布朗是肯特的学生,也是继他之后英国园林届的权威。

他珍视英国牧歌般的乡村风光,主X从宏观角度入手,还园景一个简洁的自然状态,在景观视野中否定人为痕迹,甚至排斥建筑,使园林呈现绿野开阔的场面。

沃尔普很欣赏布朗的园林,并大力赞扬布朗取消围墙和创造开阔疏朗的园林空间的手法,称赞他的园林能使人“如在连续的画中穿行”。

布朗设计的园林

在这一历史阶段,英国风景画已颇具成就,并且更多地向结合人物、以风景为主要画面表达人类面对自然的各种感受与情绪的创作方向发展。

同时,异国文化,包括中国园林艺术的细节也越来越多地为人所熟知。

沈斯东、钱伯斯等人与布朗相对的造园风格相应脱颖而出。

布朗的园林虽然得到了沃尔普的称赞,但是很多其他学者确认为布朗的园林缺乏装点而空旷苍白无味,缺少如画的成分。

布朗的园林顺另“如画式”从另一个角度简单地代表“自然式”,而沈斯东、钱伯斯等人是强调以绘画为基础或体现要素的多变性与联系。

沈斯东强调,园林应该是一种同绘画相似的设计创作,其应注重自然和人文意趣的多样性。

他认为,一个成功的园林应该“包含有足够的用来在画布上绘画所需要的变化”,“风景园林应该有足够的多样性,犹如在画布上形成的一幅图画。

”为更好地表明他的观点,他对自己的李骚斯(TheLeasowes)园林进行了改造设计:

设置环形的连续游线,在强化地形起伏中,使人感受自然景观的不断变化;在利用废墟残垣等烘托园林气氛的同时,沿途布置石凳、碑、瓮等小品景观,并通过诗文题铭来点化景观的“灵魂”。

这些手法令李骚斯充满了多样化的情趣,人们在自然多变的美景中,还体验到浓厚的历史氛围和诗画意境。

可见,沈斯东为园林艺术的发展带了更加多样变化的景观要素,画面具有同质和异质的连续与交融,展现出一种对立于布朗园林,并比肯特园林更富动感情趣的如画式景象。

沈斯东设计的李骚斯园林空间

钱伯斯年轻时曾到过中国XX,他在英国建筑史上最著名的成就,就是提倡并尝试建设“中国园林”。

钱伯斯认为,布朗的园林与普通的田园没有什么区别,景观创造应借鉴中国园林艺术的优点,向怡悦、奇幻和惊异的方向发展,注重园林画面的“意境”。

他说:

“中国的造园师如同欧洲的画家,从天然风景中收集最好的东西,不但将它们区分,使得充分表现,而且努力将它们作为整体而配合起来,使它们美观动人。

”他强调园林要注重树木花卉色彩的搭配,使园林景观不但多样,且四时有景。

在许多园林作品中,他借鉴中国文人的庭园布局观念,模仿中国园林中建筑、花木、假山、洞穴有机结合的手法,创造奇幻的画境。

他还主X园林建筑应多样化,仅在其主持建造的王室邱园中,便搜集了中国塔、伊斯兰清真寺等大量异国建筑图片。

邱园中的中国塔

钱伯斯的“如画”借鉴了中国园林的意境和手法,从构景、视觉、感情、心灵感受等角度,深化了园林画面的“境界”,以丰富多姿的景观效果带来奇妙的格调和文化气息。

以他为代表的造园实践经验,在英国自然风景园向欧洲其他国家的传播中,引起了流行一时的中国热。

异国建筑也吻合人们的猎奇心理,使欧洲园景一度大量呈现异国情调。

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引发新的矛盾,资本主义兴起,造成了人的精神失落,物欲横流,道德沦丧,初心丧失,人类之间逐渐变得不平等。

在这种背景之下,一种悲观主义的“文明退步论”提出了,号召人们拒绝理性,回归自然。

卢梭等人酷爱未经人力介入的自然,强调原始的人类情感,提出了“回归自然”的口号。

在工业化初期的烟云笼罩下,怀恋自然的人们认为,在艺术中,面对真正的大自然才是最重要的。

著名艺术评论家吉尔平声称,“没有自然的蛮荒和粗犷,园林是绝不可能如画的”,自然荒野中奇特多变的枯木、断崖、石矶等,才具备“适于作为绘画对象的视觉品质”。

这样的文化环境,使“如画式”的进一步发展更注重对大自然做原始的诠释,使荒凉的山野、裸露的岩石、幽深的山洞以及残迹斑斑的断碣残垣成为园林景观的主体,产生自然的震撼力,引起人们敬畏的情感。

有时为了烘托气氛,增加特有情调,甚至有意在景观创造中借时间之手,让杂草自然生长,强化荒野般的环境特性。

例如,海克福(Hackfall)、哈福德(Harfod)、霍克斯通(Hawkstone)和皮尔斯费尔德(Piersfield)这些园林。

海克福是英国北方最美丽如画的风景之一,作为斯塔特利皇家园林的附加物,自1749-1770年代由其所有者威廉·埃斯拉比设计建造。

其中两个巨大的峡谷间是乌尔河,呈S形蜿蜒,两岸森林密布,岩石裸露。

埃斯拉比加建了小路穿过深谷,将泉水和溪流引入瀑布和水池,并在平台上建造了各种小品和座椅以欣赏林中景色。

爱德华·哈伍德曾将海克福的“舞台视觉效果”解释为“野蛮与驯化、哥特与古典、自然美与艺术美之间的持续表演”。

与海克福一样,哈福德、霍克斯通和皮尔斯费尔德也将如画赋予了“巨大”、“粗犷”、“随意”等特征。

乌尔河一侧的风景《哈福德旅游15景图》

更加粗犷的英国浪漫主义情调园林

3.总结

一.从历史发展来看:

初期的“如画性”在于将绘画引入至园林中,肯特的园林更多的只是对特定风景画的借鉴和模仿,没有从更深层的“画境”的角度来考虑园林;沈斯东和钱伯斯的园林并非刻意地模仿绘画来构图,而是从绘画和观赏的角度,努力使园林呈现更加多样性的“画境”让景象给人们带来多种文化的感受。

工业革命时,浪漫主义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以荒野趣味和行管的情感,带来了自然式风景园如画性的更高境界。

二.英国自然式风景园的“如画性”概念上与计成在《园治》中提到的“宛如画意”是可以互译的。

英国18世纪的如画园林中的很多要素,均体现出与中国艺术之前千丝万缕的关系。

但是两者之间还存在着很多的差别。

中国的“如画”在于意境,就像我们打开一幅山水画,就如同畅然于青山碧水之间;而英国的“如画”则带着更多的人工味,更多是显示客观世界的“朴实”的美。

参考文献:

1.周泽东.论“如画性”与自然审美.XX社会科学,2007年5月

2.陈晓辉.论西方“风景如画”的意识形态维度.《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学科学版》(XX)2013年1期

3.田春.“如画”观念对中国园林的借鉴与变异.《装饰》2011年02期

4.陈春红.中国园林与英国风景园园林艺术比较

5.X宏宇.论中国园林对英国18世纪如画园林的影响.《中国园林》2011年09期

6.X宏宇.寻找如画之景——英国18世纪如画园林的认知过程.《新建筑》2012年04期

7.王蔚,陈春红.英国“如画式’园林释疑.XX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1月

8.X宏宇.英国18世纪如画园林的象征和隐喻.《建筑学报》2012年51期

9.许甘芸.英国如画式园林与现代建筑空间的联系.《科技信息》.2013年8月

10.周宁.英中园林;从自然清新到离奇怪诞.《艺苑》2005年01期

11.X宏宇.园林与如画——18世纪英国如画园林思想的流变.《建筑师》2006年01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