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418318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湖北省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湖北省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湖北省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湖北省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docx

《湖北省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省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docx

湖北省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湖北省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湖北省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炮烙(po)

阜盛(f)

潜心(qin)

针砭时弊(bin)

B.歆享(xn)

攥住(zui)

叱咤(zh)

扣人心弦(xin)

C.晕眩(xun)

倔强(ju)

畏葸(x)

间不容发(jin)

D.洞穴(xu)

供养(gng)

谄笑(chn)

养生丧死(s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寒暄

别出新裁

横绝峨嵋

张灯结彩

B.驽马

蜂涌而至

唉声叹气

嬉皮笑脸

C.盅惑

甘败下风

人才荟萃

坐收渔人之利

D.厮打

相形见绌

各行其是

委曲求全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阳光不但有色,它也有声,一有了阳光,一切活泼蓬勃的声气就从四边

,和阳光的活泼打成一片。

每逢好天气下了百叶窗,你简直可以听见阳光在外面抵门,你闭着眼不理,眼前只见一片红,再闭紧一点,就是一片绿,窗外的温暖随着颜色的诱惑透进来,

得你不能不开窗,于是一片耀目的白光从外面直

进来,毫不客气地占领了每个角落,活泼泼闹营营的把室内的

之气都赶跑了。

A.腾身而起

肃然

B.弥漫开去

使

温馨

C.雀跃欢呼

宁谧

D.蜂拥而上

闭塞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莫言的作品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建构了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B.以本土品牌做好本土市场,既能历练国际化团队,让国外社会认识到中国人不是威胁,而是一起发展的朋友,还能向当地政府贡献税收,促进就业。

C.中国政府的态度就是,日本必须取消钓鱼岛国有化决定,或者采取其他相应改正措施,否则两国在此问题上的矛盾可能旷日持久。

D.这套教材一反传统做法,只是指点学生自己从范文中去体味、领悟写法,这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有所裨益的。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简明扼要,但内涵却很丰富。

现在人们用而立指三十岁,不惑指四十岁,知命指五十岁,耳顺指六十岁,便是由《为政》中孔子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展示理想人格成长过程的话语而来。

B.鲁迅的小说集《呐喊》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通过塑造众多的人物形象,如落后愚昧的闰土、没落知识分子孔乙己、多疑敏感的狂人、封建卫道者鲁四老爷、善用精神胜利法的阿Q等,揭示了不同层次的社会矛盾。

C.美国作家海明威凭借《老人与海》于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是个百折不弯的硬汉,用海明威的一句话可以概括这类硬汉甚至其本人,乃至可涵盖整个美利坚民族的性格: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把不败他。

D.《红楼梦》充满诗情画意,既表现在黛玉葬花、湘云卧石等优美场景的构思中,也表现在黛玉所住的静谧高雅的潇湘馆,使她在芳云集的大观园中,独具一种风流态度。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诗和其他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

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

人在理智发达之前先已有情感;在理智既发达之后,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

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其中有许多人所共同的成分,也有某个人所特有的成分。

这就是说,情感一方面有性,一方面也有个性,性是得诸遗传的,是永恒的,不易变化的;个性是成于环境的,是随环境而变化的。

环境随人随时而异,所以人类的情感时时在变化;遗传的倾向为多数人所共同,所以情感在变化之中有不变化者存在。

艺术是情感的返照,它也有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有不变化者存在。

比如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格律则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

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

把不变化者归纳成为原则,就是自然律。

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

但是只有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

末流者忘记这个道理,所以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

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绝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

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奴使;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

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

一味齐整,如钟摆摇动声,固然单调;一味变化,如市场嘈杂声,也还是单调。

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

从整齐入手,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会使在整齐之中求变化以避免单调。

从变化入手,则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

他们都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

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

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打到娴熟时虽无心于球规而自合于球规。

在不识球规者看,球手好像纵横如意,略无牵就规范的痕迹;在识球规者看,他却处处循规蹈矩。

姜白石说得好:

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

工在格律而妙则在神髓风骨。

孔夫子自道修养经验说: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道德家的极境,也是艺术家的极境。

从心所欲,不逾矩,艺术的创造活动尽于这七个字了。

从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又往往不能从心所欲。

凡是艺术家都要能打破这个矛盾。

孔夫子到快要死的时候才做到这种境界,可见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大非易事。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书简》)

6、下列关于格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格律是诗歌中的不变化者,体现的是整齐、规范和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

但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格律就会变成死板的形式。

B.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但这并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而是人不能活用它造成的,因此,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C.格律不能束缚天才,天才之作往往工在格律而妙在神髓风骨。

格律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即使他遵循了格律,诗歌也仍然腐滥。

D.古今大艺术家的创造活动都从格律入手,但后来都达到了脱化格律的境界;是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使他们在整齐之中求变化,避免了单调。

7.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它先于理智而产生,但在理智发达之后,它又会受到理智的驱遣。

B.艺术是情感的流露,它也有性和个性之别,讲究寓整齐于变化,但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

C.诗歌从四言、五言到七言,从古、律、绝到词,体现的是形式的变化,但它们在音节上都讲究格律,体现的又是诗歌的共同特点。

D.从心所欲和不逾矩是一对矛盾,艺术家要打破这个矛盾,做到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它一方面有性,另一方面也有个性。

性由遗传得来,不易变化;个性则成于环境,会随着环境而变化。

B.认为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旨在说明将格律用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时,就可以超越格律的束缚而达到自由的创作境界。

C.认为一味变化也还是单调,所以他不主张从变化入手,认为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三、古诗文阅读(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共18分。

送李愿归盘谷序

韩愈

太行之阳有盘谷。

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

或曰:

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

或曰:

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

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

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

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

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

喜有赏,怒有刑。

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

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

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

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

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

起居无时,惟适之安。

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秽污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

与之酒,而为之歌曰:

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可以稼;盘之泉,可灌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

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

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

饮则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

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选自《古文观止》)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行之阳有盘谷

阳:

山南水北称作阳

B.濯清泉以自洁

洁:

使……洁

C.闻其言而壮之

壮:

壮胆

D.盘之土,可以稼

稼:

种植庄稼

10.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有乐于身和无忧于其心生活的一组是

A.武夫前呵,从者塞途

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

B.起居无时,惟适之安

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

C.供给之人,各执其物

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D.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赠序的精华在于,把当时官场的得意者和拼命钻营者的丑态,刻画得淋漓尽致,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荒淫腐败的黑幕。

B.李愿认为自己命里注定无法成为坐于庙朝,进退百官的达官贵人,不能成为大丈夫,只能退而归隐,做一名山林隐士。

C.本文写法与众不同,通篇不是像常见的赠序那样对李愿直接赞颂、勖勉,而是引述李愿自己发过的议论来赞颂李愿。

D.这篇赠序中极力赞美隐居的清高,称道隐居的乐趣,甚至表示自己也要去做隐士。

据此,我们可以推测:

在当时也不甚得志。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起居无时,惟适之安。

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3分)

(2)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3分)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分)

13、请用/给下面语段断句。

(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凡兵上义。

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苏洵《心术》)

14、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

昭君怨

梅花

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

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

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词的上片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一句写出了梅花怎样的特点?

(4分)

(2)词的下片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结合诗句分析这种表达技巧的好处。

(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限选其中的5个小题作答)(5分)

(1)

,以手抚膺坐长叹。

(2)画图省识春风面,

(3)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

,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