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 第三单元 高考题0715汇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178407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2.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生活 第三单元 高考题0715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文化生活 第三单元 高考题0715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文化生活 第三单元 高考题0715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文化生活 第三单元 高考题0715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文化生活 第三单元 高考题0715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化生活 第三单元 高考题0715汇总.docx

《文化生活 第三单元 高考题0715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生活 第三单元 高考题0715汇总.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化生活 第三单元 高考题0715汇总.docx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高考题0715汇总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中华文化

1.(2007广东20)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

这一思想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和而不同”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的特点是

A.阶级性   B.包容性   C.民族性   D.地域性

2.(2008江苏24)“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韵味传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

A.包容广纳 B.推陈出新 c.博大精深 D.源远流长

3.(2008宁夏19)维吾尔族的《第七木卡姆朱拉》、蒙古族长调《成吉思汗》、纳西族《嫁女调》、鄂西土家族《神农溪纤夫号子》……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语言、曲调和歌声,展现在CCTV舞台上。

人们为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而激动,更为音乐盛典丰厚广博的文化内涵而感动。

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①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③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④各民族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2009安徽7)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

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

京剧的形成体现了:

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纷呈B.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和一脉相承

C.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 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

5.(2009福建32)在《海峡西安建设》特种邮票中,有俩枚以“闽台缘博物馆”和“湄洲妈祖”为题材,展现了“闽台关系”地缘近、血缘奈、文缘深、商缘广和法缘久的特点。

“五缘”显示了闽、台文化之间:

①同根同源,一脉相承②相互交融,相互借鉴

③独树一帜,独领风骚④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③④

6.(2009广东11)“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这句话可以用来表达文化的:

A.包容性B.不平衡性C.同一性D.时代性

7.(2009江苏20)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将中华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完美结合,向世界奉献了一部奥运史上最华美的乐章。

这充分说明:

①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③外来文化是中华文化创新的基础④中华文化正在成为世界文化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8.(2009山东20)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我国高度重视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

这是基于:

①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②优秀的文化典籍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③整理文化典籍有利于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

④阅读文化地籍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中华文化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9.《格萨尔王传》是藏族人民群众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近千年来,它主要由民间艺人口耳相传,随着许多民间说唱艺人步入高龄,这部英史诗期濒临失传。

为使这—优秀文化遗产得以继承,觉和政府专门组织人力,拨出专款,抢救整理并出版了《格萨尔王传》。

[2009天津10)党和政府的做法体现了:

A.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B.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C.对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权利的保障D.对少数民族发展本民族文化的支持

10.(2009天津11)《格萨尔王传》是藏族人民群众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近千年来,它主要由民间艺人口耳相传,随着许多民间说唱艺人步入高龄,这部英史诗期濒临失传。

为使这—优秀文化遗产得以继承,觉和政府专门组织人力,拨出专款,抢救鍪理并出版了《格萨尔王传》。

上述材料说明D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③中华文化得到各族人民的认同④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1.(2010广东32)当前,在大力弘扬中华文化过程中,广东省重点打造“岭南文化、活力商都、黄金海岸、美食天堂”四大品牌。

这表明

A.地域文化具有各自的特色

B.地域文化都是在本地域独立形成的

C.地域文化之间没有共性

D.中华文化在性质上是全国地域文化的总和

12.(2010江苏19)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成果,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的《玛纳斯》等一直流传至今,这些文化成果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③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逐步消失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 ④   

13.(2011•广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态的、可以浮动的,但是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

”这段话的合理内涵有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②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

③传统文化不因时而变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

A.①②

B.①③C.②④D.③④

14.(2011•江苏)历史上,东北流行二人转,南方流行越剧,有的地方还流行一些颇具地方特色的剧种,如南京的白剧,扬州的扬剧等。

现在南剧北唱、北戏南演、文化市场异彩纷呈。

戏曲文化的发展现状说明,各地区文化

①相互交流,相互吸收②求同存异,时尚流行

③市场调节,繁荣兴盛④各具特色,渐趋融合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

③④

解析:

颇具地方特色的剧种、南剧北唱、北戏南演,说明各地区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吸收、渐趋融合,所以①④选。

我国戏曲文化的发展现状得益于文化市场的调节,不是“时尚流行”。

因此,③入选,②不选。

15.(201

1·海南)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围村”、陕西的

“窑洞

”、福建的“土楼”等民居建筑都

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具

有鲜明的地

域文化特色,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

各具

特色的地域文化

①决定于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②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共性

③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④长期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6.(2013福建29)贴窗花,写春联,辞旧迎新;年夜饭,压岁钱,阖家团圆;发微信,拜大年,走亲访友;花各异,韵相同,岁岁年年。

中国式过年魅力无穷,在于它

A.涌动着人们对中华民族强烈的认同感B.引导着现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潮流

C.汇集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大全D.展现各民族和睦相处的美好图景

17.(2013新课标Ⅱ.19)《台湾风物图卷》长达320米,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台湾的自然山川、民俗风土、人文环境等,被誉为宝岛的“清明上河图”。

中国国民党主席在2005年访问大陆的“破冰之旅”时,将该图卷的缩小版作为礼物赠送给中国共产党领导人。

《台湾风物图卷》在海峡两岸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魅力

①展现了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②反映了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③具有与《清明上河图》相同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风格

④是海峡两岸文化从差异走向统一的重要体现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8.(2013安徽9)安徽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新安文化,三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这体现了

①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③不同地域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④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

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

19.(2014天津10)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

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

这一史实表明

①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②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

③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0.(2014福建30)图10是关于我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图,从图中可推出

A.图书阅读水平大大提升B.数字媒介阅读增长较快

C.人均阅读图书量增长迅速D.数字

媒介阅读比图书阅读重要

21.(2014江苏19)“小伙伴”是近年来的一个网络热词。

其实,“伙伴”最早是军事用语,士兵十人共用一个灶吃饭,称为“火伴”。

后来,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火伴”被写作“伙伴”,词义也从同灶吃饭的士兵扩展成了同伴。

材料说明

A.文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迁B.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D.网络文化是对当代社会生活的反映

22.(2014江苏24)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我们要展示具有民族和地域色彩浓厚的东西,去讲真实的中国故事;同时,也要寻求与世界的共鸣,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

这体现了

A.文化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B.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C.不同民族文化的逐渐融合D.文化交流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23.(2015江苏15)西藏自治区教育系统推行以藏语语文授课为主的双语教学体系,内地西藏班中学也开设藏语语文课;西藏地区现有各类宗教活动场所1787座,每逢重大宗教节日都循例举行各种活动,由此可见()

①我国坚持民族平等原则②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文化有明显的区域特色④我国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4.(2015江苏21)旗袍、源自满族旗人的长袍,后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并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被视为20世纪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设计典范。

材料表明()

①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

③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④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渐趋同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5.(2015广东31)岭南一年四季多湿热,气温较高,人们用凉水冲淋以消暑爽身,粤语一般称之为“冲凉”,冲凉房在民宅中不可或缺;北方天气多寒冷干燥,人们喜用热水浸泡以去垢爽身,北方话多称之为“洗澡”,盆浴、池浴盛行,澡堂子随处可见,这说明()

A.自然环境决定文化特性B.中华文化内部存在差异和冲突

C.方言折射出地域文化的差异D.洗浴文化随时间的发展而发展

26.(2015福建30)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

自唐以前,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

上述文字()

A.形象地描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B.生动地展现了区域文化独具特色的风采

C.说明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原因

D.彰显了中华文化五千年自强不息的品格

27.(2015北京27)“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能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教育你……”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打开尘封的英雄家书,依然能读到民族和硝烟和苦难,读到英雄对家人的思念与牵挂,读到英雄慷慨殉国的悲壮和毅然。

英雄家书:

()

                                     图6赵一曼烈士家书

①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感,是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

②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能滋养人们的精神世界

③凝聚着不屈的民族精神,反映了民族的价值追求

④根源于多元化的大众文化,反应了人们的文化需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主观题:

1.(2010安徽38)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

某校高二

(1)班同学以“走进世博,聚焦安徽”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

同学们通过查阅、上网等途径收集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发表看法:

甲同学:

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

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整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示古代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馆以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

乙同学:

上海世博会是低碳世博。

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低碳”理念贯穿于上海世博会方方面面。

如世博会的照明全面采用半导体照明(LED),既不减少亮度又节省能源百分之九十;安徽馆的建筑和装饰大量采用了节能环保产品;安徽将利用世博会推介发展低碳经济的招商项目,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1)请你结合甲同学的发言,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

(12分)

(1)悠久的“和谐”思想,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等,说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丰富的中国元素,独特的徽派建筑,多样的民间艺术等,说明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

各种文化和谐共处,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或“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2.(2011•福建)材料一郑和下西洋,祈“和顺万方,共享太平之福”,同时进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朝贡贸易;林则徐冷眼看世界,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考察各国兴衰,指出“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

早期西方海上列强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性贸易争夺海外市场和资源,大力开发和经营海洋。

美国海权论创始人马汉指出:

“所有帝国的兴衰,决定性因素在于是否控制了海洋。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主张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1)根据材料一所给的信息,请你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就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提出建议。

(8分)

答案:

(1)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②要求我们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

求同存异,建设和谐海洋,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③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批判地吸收西方海洋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反对海洋霸权主义。

解析:

(1)问,须首先

阐明中华

文化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的具体内容,在此基础上就这两个方面分别结合树立海洋意识作出结论即可。

3.(2011•江苏)2011年博鳌

亚洲论坛年会的主题是“包容性发展:

共同议程与全新挑战。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推动共同发展,共建和谐亚洲》的演讲。

他指出,亚洲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经济结构性矛盾、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还存在,如何处理好发展问题依然摆在亚洲人民面前。

会议还探讨了“包容性发展”的内涵和具体策略。

俄罗斯总

统梅德韦杰夫呼吁亚太地区的国家要加入到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巴西总统罗塞芙主张各国应创造条件实现经济增长和包容性发展,南非总统祖马提出发展中国家应加强合作、共赢机遇和挑战等。

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视角阐释“包容性发展”的内涵。

(6分)

答案:

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包容文化发展的差异性;既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又要博采众长、交融发展。

解析:

从《文化生活》角度阐释“包容性增长”的内涵,既有对传统文化的包容,又有对外来文化的包容,这都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

命题立意:

本题紧密联系社会热点,结合“包容性增长”的材料背景,考查文化多

样性考点的应用,考查考生调动、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难度较大。

4.(2013北京41)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黄河、长江流域孕育的中华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3)如何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及其作用?

(7分)

【思维过程】第(3)问,如何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及其作用。

 归大这一问,首先要回答包容的含义,包容性包括两句话,一是求同存异,二是兼收并蓄,然后要分别阐述这两句话的含义。

回答完含义后,再回答包容性的作用,可从对中华文化发展的作用、对世界其他国家文化的作用两个角度进行阐述。

 

【参考答案】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是兼收并蓄。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5.(2014山东42)(14分)文化是不同国家和民族沟通心灵和情感的桥梁纽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2013年俄罗斯“中国旅游年”活动期间,我国推出了展示中国形象的大型舞台演出《美丽中国》。

演出以歌舞为主,镶嵌京剧、武术等中国元素,辅以多媒体视频。

演出从新疆的《葡萄架下》到云南的《怒江大小调》,从唐朝乐舞《霓裳羽衣舞》到现代芭蕾《海上梦明月》,……展现了美丽中国的壮美画卷。

特别是《海上梦明月》将西方芭蕾与中国民族乐器二胡、琵琶巧妙混搭,充分显示了中国文化开放、创新、多元的魅力。

(2)据材料二,运用文化创新与中华文化的知识,分析《美丽中国》演出所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

(8分)

①文化创新应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②文化创新应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6.(2014广东3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三:

粤港澳地相近、人相亲、语相通,共同秉承中华文化。

但是,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三地文化业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

当前,三地交往更加深入密切,加强文化合作意义重大。

(3)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中文化交流和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谈谈在文化合作上应该持有的合理态度。

(10分)、

①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借鉴、融合;

③坚持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第七课民族精神

1.(2007海南16)琼州胜景五公祠有副脍炙人口的对联:

“只知有国,不知有身,任凭千般折磨,益坚其志;先其所忧,后其所乐,但愿群才奋起,莫负斯楼。

”这副对联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

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

②公正廉明、崇尚平等的民主精神

③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超然胸襟   

④自强不息、坚韧不拨的顽强斗志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2007海南15)“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台湾诗人的一首《乡愁》,在海峡两岸广泛流传,引起两岸同胞的广泛共鸣。

这种激荡在两岸同胞心中的情感:

①表达了海峡两岸人民热切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情

②表明海峡两岸人民具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③表明海峡两岸的所有人都赞同一个中国的原则

④体现出爱国主义深深地植根于海峡两岸人民的心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2009福建33)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成千上万的劳动模范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是劳模精神不变的精髓,也是时代精神永恒的内涵。

表彰劳模能够:

①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③奏响先进文化的主旋律④杜绝好逸恶劳的思想意识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

4.(2009广东12)孙中山“集毕生之精力以赴之,百折而不挠”地从事革命事业所表现出的民族精神是:

A.善良朴实B.爱好和平C.自强不息D.艰苦朴素

5.(2009广东33)“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雷锋精神至今深人人心。

可风雷锋精神:

(不定选)

A.仍有现实意义B.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C.具有鼓舞人心的作用D.是爱国主义的主题

6.(2009上海1)“众志成城是民族的成熟,百姓高贵是历史的正常。

当苦难酿造出大爱大智,更心怀敬畏;祖国永恒,人民至上!

”这首讴歌抗震救灾精神的诗体现了:

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③青年是最有生命力的群体④尊重和敬畏生命的人文精神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7.(201

1•福建)“双百人物”(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用自己的言,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让我们在感动中实现精神的升华。

他们的身上折射出,在当代中国

A.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历久弥新B.核心价值博大精深,人人践行

C.中华美德治国化民,指引方向D.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凝聚力量

A【解析】“双百”人物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说明民族精神薪火相传,越烧越旺,选项A合乎题干要求。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B、D项说法错误。

在当代中国指引方向的是马克思主义,C项排除。

8.(2013四川6)中华民族历经苦难而又生生不息。

从汶川到玉树、再到芦山,那生命至上的国家理念,那万众一心的民族情怀,那百折不挠的坚韧品格,定格为无数震撼心灵的画面,砥砺我们奋力前行。

这表明,中华民族精神

①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②具有博大精深和兼收并蓄的特质

③蕴涵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④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9.(2015山东32)在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里,我们读出了其故乡黄土地的厚重与粗犷;在莫言的《红高粱》中,我们领略了其故乡红高粱的质朴与热烈……故乡是作家摆脱不了的存在。

这说明()

A.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B.优秀文学作品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C.不同地域的文化渐趋融合D.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10.(2015海南18)中国珠算以算盘为工具,通过计算口诀和手指拨珠进行加、减、乘、除、乘方、开方等运算,珠动数出,算存一体,实用方便,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五代发明”。

2013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珠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珠算成功申遗()

①提供了创新中华文化的成功案例②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③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互鉴④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主观题:

1.(2009江苏37)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五四运动爆发90周年。

某校高三

(2)班同学通过主题班会.课外学习等活动,进一步了解了五四运动以来中华民族走过的风雨历程.社会主义新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特别是回顾不平凡的2008年,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精神的强大力量。

大家商定开展以“弘扬民族精神,共建精神家园”为主题的探究活动。

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

参与讨论

在资料搜集过程中,有同学把收集到的以下三幅图片挂到班级网页上,引起了同学们的关注。

大家纷纷把自己收集到的相关图.片也挂到网上。

这些图片大多反映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精神。

同学们被深深感染,并跟帖展开讨论。

(1)有同学跟帖认为,“只有参与重大社会实践活动,才能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者。

”请你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

倡议行动

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发展,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推动中华民族社会实践的精神动力。

它不仅集中体现在重大社会实践活动中,也体现在人们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

因此,并非只有参与重大社会实践活动,才能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者。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中华民族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