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 石菖蒲与藏菖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17720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1.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 石菖蒲与藏菖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 石菖蒲与藏菖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 石菖蒲与藏菖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 石菖蒲与藏菖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 石菖蒲与藏菖蒲.docx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 石菖蒲与藏菖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 石菖蒲与藏菖蒲.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 石菖蒲与藏菖蒲.docx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石菖蒲与藏菖蒲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石菖蒲与藏菖蒲

石菖蒲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Acorustatarinowii Schott.的干燥根茎。

又名:

剑草、香草、粉菖、臭蒲、溪菖、山菖蒲、水剑草、水蜈蚣、石蜈蚣、苦菖蒲、岩菖蒲、药菖蒲、香菖蒲、野韭菜、九节菖蒲、剑叶菖蒲。

原植物石菖蒲全国各地常见栽培,北起山东,南至广东,西至云南,东至江苏、台湾均有分布;主产于江苏、浙江、四川。

本品药材性状:

呈扁圆柱形,多弯曲,常有分枝,长3~20cm,直径0.3~1cm。

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粗糙,有疏密不匀的环节,节间长0.2~0.8cm,具细纵纹,一面残留须根或圆点状根痕;叶痕呈三角形,左右交互排列,有的其上有毛鳞状的叶基残余。

质硬,断面纤维性,类白色或微红色,内皮层环明显,可见多数维管束小点及棕色油细胞。

气芳香,味苦、微辛。

本品味辛、苦,性温;归心、胃经。

功能:

开窍豁痰,醒神益智,化湿开胃。

中医临床用于神昏癫痫,健忘失眠,耳鸣耳聋,脘痞不饥,噤口下痢。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本品有抗惊厥,抗癌,杀虫,抑菌,抗真菌,抗心律失常,抗缺氧,抗癫痫,抗老年痴呆,抗子宫收缩,镇静,催眠,止咳平喘,松弛平滑肌,增强记忆力,抑制运动性兴奋,降温,扩张冠脉,降血脂,解痉,抑制胃肠肌电活动等作用,对脑组织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物、对消化系统有影响。

其它药用部位:

(1)石菖蒲叶:

洗疥,大风疮;

(2)石菖蒲花:

调经行血。

藏菖蒲为天南星科植物藏菖蒲Acoruscalamus L.的干燥根茎。

又名:

臭草、臭蒲、土菖蒲、水菖蒲、白菖蒲、泥菖蒲、建菖蒲、家菖蒲、大叶菖蒲。

原植物藏菖蒲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主产辽宁、湖北、湖南、四川。

根茎称白菖蒲,系藏族习用药材。

本品药材性状略呈扁圆柱形,稍弯曲,较石菖蒲为粗,长4~20cm,直径0.8~2cm。

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节明显,节间长0.5~1.5cm,具纵皱纹,一面具密集圆点状根痕;叶痕呈斜三角形,左右交互排列,侧面近茎基痕周围常残留有鳞片状叶基和毛发状须痕。

质硬,断面淡棕色,内皮层环明显,可见众多棕色油细胞小点,气浓烈而特异,味辛。

本品味苦、辛,性温、燥、锐。

功能:

温胃,消炎止痛。

中医临床用于补胃阳,消化不良,食物积滞,白喉,炭疽等。

石菖蒲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原名昌蒲。

谓“味辛,温。

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

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惑,延年。

一名昌阳。

”《本草图经》曰:

“昌蒲,生上洛池泽及蜀郡严道,今处处有之,而池州、戎州者佳。

春生青叶,长一、二尺许,其叶中心有脊,状如剑,无花实。

五月、十二月采根,阴干。

仅以五月五日收之。

其根盘屈有节,状如马鞭大,一根傍引三、四根,傍根节尤密,一寸九节者佳,亦有一寸十二节者。

采之初虚软,暴干方坚实,折之中心色微赤,嚼之辛香少滓。

人多植于干燥砂石土中,腊月移之尤易活。

……其生蛮谷中者尤佳,人家移种者亦堪用,但干後辛香坚实不及蛮人持来者,此即医方所用石昌蒲也。

又有水昌蒲,生溪涧水泽中甚多,叶亦相似,但中心无脊,采之干後轻虚多渣,殊不及石昌蒲,不堪入药用,但可捣末,油调涂疥瘙。

今药肆所货,多以两种相杂,尤难辨也。

对菖蒲古今药用品种进行考证认为:

《神农本草经》至宋代《图经本草》所载药用菖蒲系菖蒲属植物菖蒲或其变种细根菖蒲的根茎。

此间所指“石上菖蒲”或“一寸九节菖蒲”系菖蒲之生溪石间,根茎节密的优质品。

宋代《本草别说》始有石菖蒲入药的记载。

此后的本草和医方多以石菖蒲为优质品处方用药,或强调使用石菖蒲,认为菖蒲粗大而味稍淡,药力不及而渐少使用。

《本草经集注》及后世本草记载类菖蒲而不药用的溪荪,应为菖蒲属植物茴香菖蒲。

李时珍谓菖蒲有五种,即两种石菖蒲、泥菖蒲、水菖蒲及钱蒲等,并提出入药须用两种石菖蒲,余皆不堪用。

指出“生于水石之间,叶有剑脊,瘦根密节,高尺余者,石菖蒲也。

”本处所言“剑脊”是指金钱蒲A.gramineus 及石菖蒲A.tatarinowii 叶两面呈现的弧形隆起之脊。

观察、应用“剑脊”特征时,应以叶片中部为准。

赖先银等综述报道,研究报道最多的是水菖蒲(藏菖蒲)、石菖蒲及金钱蒲3个品种,历史上作为药用的只有水菖蒲及石菖蒲2个品种。

水菖蒲入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石菖蒲入药首见于宋代陈乘所著《本草别说》。

水菖蒲不仅入药的历史要比石菖蒲早得多,而且当今自然界中水菖蒲的资源也大大超过石菖蒲,但是中医历来使用石菖蒲较多。

本草及方书记载的九节菖蒲是“一寸九节菖蒲”的简称。

医生处方强调使用优质品,并习用简化的药名,以利快速书写。

这样“一寸九节菖蒲”演变成“九节菖蒲”。

九节菖蒲一名,最早见载于《本草纲目》转引的明代方书《医学正传》。

近代,九节菖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0世纪30年代,陈仁山著《药物出产辨》菖蒲项下称“菖蒲以四川产者为最,节密身结而清香。

又广东产者,清远、三坑、石潭等处多出。

近水者名水菖蒲,大条,身松浮,节疏,味香带闷;近山上出者,名石菖蒲,质结节密细条,气味清香,与川菖蒲不差上下,西药名剑草;又有一种名外菖蒲者,即九节小菖蒲,味略辛而不甚香,嚼之有辛辣味,产陕西汉中,河南禹州。

”在陈存仁的《中国药学大辞典》和《中国药物标本图影》二书中,不但引用了陈仁山关于外菖蒲即九节小菖蒲的记述,而且在菖蒲的彩图中,绘有石菖蒲药材2支,饮片10片,九节菖蒲药材5支。

根据上述产地、性状和图形判断,此九节菖蒲系毛茛科银莲花属植物阿尔泰银莲花的根茎。

本品虽有“一寸九节”的特征,然而它与一寸九节菖蒲是不同科的植物,其性味、功效不同,不宜混菖蒲药用。

可是,20世纪40年代以来,毛茛科的九节菖蒲更加流行,甚至《中药材手册》、《中药志》、及《中国药典》1963、1977年版以九节菖蒲收载,并把传统的菖蒲的功用盲目照搬套入科属来源、性味、成分均不相同的阿尔泰银莲花根茎是错误的。

 

石菖蒲主含挥发油,含量一般为1.0%~3.0%,另有糖类、有机酸、氨基酸等成分。

采用 GC-MS 法分析了石菖蒲挥发油成分,共分离出84个峰,鉴定了52个化合物。

挥发油中主要为β-细辛醚占63.2%~81.2%,α-细辛醚占3.4%~13.7%,以及莰烯(2.78%)、龙脑(1.93%)、细辛醚、石竹烯、石菖醚、细辛醛、γ-细辛醚、d-δ杜松烯、肉豆蔻酸、百里香酚等。

另有顺式甲基异丁香酚、榄香脂索、欧细辛醚。

倍半萜类化合物是石菖蒲挥发油的重要组成部分,迄今为止,石菖蒲植物中已分离得到的倍半萜达二、三十种。

苯丙素类是石菖蒲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其中α,β-asarone 又在苯丙素中占相当分量,有的甚至高达80%之多,并被公认为主要的有效成分之一。

β-细辛醚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较迅速,极易透过血脑屏障,大脑是重要的分布器官。

水煎液化学成分目前通过核磁共振仪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为:

2,4,5-三甲基苯甲酸、4-羟基-3-甲氧基苯甲酸、2,4,5-三甲氧基苯甲醛、丁二酸、辛二酸、5-羟甲基糠醛、双-[5-甲酰基糠基]-醚和2,5-二甲氧基苯醌。

有报道石菖蒲挥发油LD50为(0.23±0.023)ml/kg,α-细辛醚的LD50 为926ml/kg(大鼠)和417.6ml/kg(小鼠)。

张晖等报道,石菖蒲产区不同,不仅含油量差异很大,其精油的主成分含量及性质差异也很悬殊。

例如有的以β-细辛醚为主,有的以α-细辛醚为主,有的精油中甲基丁香油酚的含量高达96%以上,几乎没有其它成分。

因此,同一种植物产地不同,化学成分差异较大,势必导致药用功能上的不同,在临床上须引起注意。

采收季节问题,从挥发油含量来看,春夏季略高于秋冬季,但其主成分含量秋冬季节高于春夏。

贮存期对挥发油含量略有影响,但其质量并无变化。

唐洪梅等报道,石菖蒲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广泛,既有定志宁神之功,又有通关复苏、益智健脑之效。

石菖蒲药理作用的研究存在偏离临床实际的倾向,其有效成分研究也多集中在挥发油部分。

石菖蒲镇静安神及醒脑开窍的双向作用及前人水煎用药的方式揭示:

非挥发性组分,尤其是水提部分不容忽视,它们很可能是有效部位之一。

因此,有必要对石菖蒲的非挥发性组分及药理作进一步的研究与开发,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石菖蒲叶的挥发油据4个产区的初步考察,含油量均在1%左右。

内在质量经气液色谱分析,同一产区根茎与叶的成分基本一致,仅叶的挥发油中低沸点萜类含量略高于根茎。

水菖蒲含挥发油1.5%~3.5%,油中化学成分与石菖蒲基本相同,只是挥发油含量略高于石菖蒲,特别是其中含量最高的主要活性成分β-细辛脑和α-细辛脑都约占总成分的80%以上。

自然界石菖蒲的产量远没有水菖蒲多,为了充分利用野生植物资源,广开药源,认为两种菖蒲可互用。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4年6期报道由水蒸气蒸馏得到的组分中,分离出三环性新的倍半萜成分calamenone、菖蒲二醇及异菖蒲二醇。

菖蒲属植物中的单萜成分主要集中在挥发油部分。

水菖蒲单萜成分大约有20个,倍半萜化合物有23个,有单环、双环、三环3种。

从石菖蒲中分离鉴定了2个二萜类化合物,均为松香烷型类。

从水菖蒲和金钱蒲分离鉴定了14个苯丙素类化合物。

从水菖蒲分离鉴定了3个黄酮类化合物。

从石菖蒲中分离鉴定了5个生物碱,多为酰胺类。

从水菖蒲中分离鉴定了2个三萜皂苷类化合物,1个醌类化合物:

2,5-二甲氧基苯醌。

从石菖蒲中分离到8个化合物:

2,4,5-三甲氧基苯甲酸、4-羟基-3-甲氧基苯甲酸、2,4,5-三甲氧基苯甲醛、丁二酸、辛二酸、5-羟甲基糠醛、双-[5-甲酰基糠基]-醚和2,5-二甲氧基苯醌。

菖蒲属植物还含有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及甘露糖)、氨基酸(色氨酸、天冬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组氨酸、丙氨酸、脯氨酸等)、脂肪酸(豆蔻酸、棕榈酸、棕榈油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及花生酸等)、无机元素(钾、钠、钙、镁及铁等)等。

另外还含有谷甾醇和草酸钙。

九节菖蒲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

亚油酸、十六酸、油酸、十八酸、十五酸、十七酸、4-环戊烯-1,3-二酮、呋喃等,另含棕榈酸、β-谷甾醇、银莲花素(白头翁素)、皂苷、氨基酸、5-羟基乙酰丙酸、琥珀酸和蔗糖等。

与毛茛科银莲花属植物所含成分一致,没有石菖蒲所含挥发油类成分。

不同产地九节菖蒲挥发油成分基本相同,各成分含量差别不大,与菖蒲类药物所含化学成分有明显的区别。

市面常有用九节菖蒲充当石菖蒲入药,九节菖蒲挥发油含量不超过0.01%,与石菖蒲不能混用。

王旭等认定九节菖蒲应该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Acorusgramineus Soland. 的根茎,而非毛莨科植物阿尔泰银莲花Anemonealtaica Fisch.的根茎,并且认为,天南星科草蒲属植物水菖蒲Acorus calamus L.、石菖蒲的变种植物钱菖蒲Acorus gramineus Soland. var. pusillus Engl. 因其外形、性味、化学成分、功效与石菖蒲基本相同,且在应用时可作为石菖蒲药用,因此也叫做九节菖蒲。

阿尔泰银莲花的根茎只能叫节菖蒲,而不能叫九节菖蒲。

同属植物及易混品:

(1)金边菖蒲,为石菖蒲之变种;

(2)细根菖蒲,为藏菖蒲之变种,分布于云南景洪、勐腊,根茎及叶用于癫痫,中风,类风湿关节痛,牙痛,消化不良,腹痛,泄泻,水肿,痢疾,疥癣;(3)金钱蒲,又名钱蒲、菖蒲、石菖蒲、九节菖蒲、小石菖蒲;干燥根茎稍粗扁,多分枝,常3~15cm,直径约5mm,表面白色而带红晕,有紧密明显的环节,节间长2~3mm,有残留鳞片,节下面生根;分布于华东、西南及北京、陕西、甘肃、新疆、湖北、湖南,功效同石菖蒲;江苏称其为鲜菖蒲,四川称建菖蒲,四川、贵州称随手香;(4)钱菖蒲,为金钱蒲之变种,全株非常细小;(5)长苞菖蒲,分布于云南麻栗坡老君山,根茎功效同水菖蒲;据报道,国产菖蒲属植物除上述几种外,尚有香叶菖蒲、宽叶菖蒲、茴香菖蒲;(6)九节菖蒲:

为毛茛科植物阿尔泰银莲花的干燥根茎,又名九节离、小菖蒲、节菖蒲、外菖蒲、鸡爪莲、京菖蒲、穿骨七;干燥根茎呈纺锤形,稍弯曲,长1~4cm,直径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