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九年级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172015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8.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九年级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九年级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九年级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九年级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九年级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九年级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九年级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九年级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九年级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九年级化学试题解析版

泰州市姜堰区2019-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九年级化学试题

(考试时间:

60分钟满分:

60分)

请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2.所有试题的答案均须填写在答题纸上,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C-12N-14O-16Mg-24S-32Cl-35.5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0分)

第1~10题,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成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刻舟求剑B.滴水成冰

C.抱薪救火D.聚沙成塔

【专题】化学反应的分类思想;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

A、刻舟求剑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滴水成冰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抱薪救火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聚沙成塔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

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下列有关物质的用途体现其化学性质的是

A.氧气用于医疗急救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液氮用于医疗手术D.铜丝用于作导线

【分析】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解答】解:

A、氧气用于医疗急救,是因为氧气能够供给呼吸,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因为干冰升华时吸热,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C、液氮用于医疗手术,是因为液氮蒸发时吸热,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D、铜丝用于作导线,是因为铜具有导电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故选:

A。

【点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则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BCD

【专题】化学学习中的实验思想;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A、根据给试管内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粉末状固体药品的取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蒸发操作时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

A、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时,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他人,故A错误;

B、将粉末状药品装入试管时,先将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将药品送入试管底部,然后将试管慢慢竖起,故B正确;

C、熄灭酒精灯时,不可用嘴去吹,要用灯帽盖灭,故C错误;

D、正在加热的蒸发皿温度较高,为防止烫伤手,不能用手直接拿热的蒸发皿,应用坩埚钳夹取,故D错误。

故选:

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4.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倡导“低碳”生活,多乘公共交通工具B.限制、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C.为了保护环境,分类回收废旧电池D.为使粮食增产,大量使用农药化肥

【专题】化学知识生活化;化学与生活.

【分析】A、根据乘坐公交车出行节能、环保进行解答;

B、根据限制、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益处进行解答;

C、根据分类回收的益处进行解答;

D、根据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的危害进行解答。

【解答】解:

A、倡导“低碳”生活,多乘公共交通工具出行节能、环保,故做法正确;

B、限制或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可以减少空气污染,故做法正确;

C、分类回收废旧电池,可减少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有利于保护环境,故做法正确;

D、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会造成水体的污染,要适度使用农药化肥,大故做法错误;

故选:

D。

【点评】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必须服务于生产生活,所以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也是重要的中考热点之一。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氧元素B.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铁

C.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物质——氢气D.氧元素质量分数最高的氧化物——水

【专题】化学知识生活化.

【分析】根据有关化学之最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

A、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为78%,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元素,故A错误;

B、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钙元素,故B错误;

C、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物质是氢气,故C正确;

D、氧元素质量分数最高的氧化物是过氧化氢,故D错误。

故选:

C。

【点评】本题的难度不大,属于识记的内容,加强有关化学之最的记忆是解答本题的基础。

6.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黑色固体

B.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C.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变蓝色

D.氯化氢与氨气相遇,有大量的白烟生成

【专题】氧气、氢气的性质与用途;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分析】A、根据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氯化氢与氨气反应生成氯化铵固体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

A、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B、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C、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D、氯化氢与氨气反应生成氯化铵白色固体,有大量的白烟生成,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等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实验现象时,需要注意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7.“高分五号”卫星天线用钛镍形状记忆合金制作。

有关镍的相关信息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镍原子结构示意图

A.镍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8.69g

B.X的数值是2

C.镍为非金属元素

D.镍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为28

【分析】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解答】解:

A、镍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8.69,单位不是g,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X的数值是:

28-2-8-16=2,该选项说法正确;

C、镍为金属元素,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镍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不是28,核内质子数是28,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

B。

【点评】元素周期表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注意理解和应用。

8.杀虫剂DDT的化学式为C14H9O5。

下列关于DDT的说法正确的是

A.DDT由28个原子构成B.DDT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C.DDT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一个DDT分子中含14个碳元素、9个氢元素、5个氧元素

【分析】A.根据物质的构成来分析;

B.根据物质的组成来分析;

C.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来分析;

D.根据分子结构来分析。

【解答】解:

A.DDT是由分子构成的,而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错误;

B.由化学式可知,DDT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故正确;

C.DDT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12×14):

(1×9):

(16×5)=168:

9:

80,可见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错误;

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一个DDT分子中含14个碳原子、9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故错误。

故选:

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化学式的意义和有关化学式的计算,难度较小。

9.下列大小关系正确的

A.微粒的大小:

分子>原子B.地壳中元素的含量:

Si

C.锰元素的化合价:

KMnO4>K2MnO4

D.双氧水加二氧化锰产生氧气后,其中二氧化锰的质量:

反应前<反应后

【分析】A.根据微粒的大小来分析;

B.根据地壳中元素的含量来分析;

C.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来分析;

D.根据催化剂的概念来分析。

【解答】解:

A.分子、原子的种类都很多,无法比较大小,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故错误;

B.地壳中,硅元素的含量大于铁的含量,故错误;

C.KMnO4中锰元素显+7价,K2MnO4中锰元素显+6价,故正确;

D.在该反应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其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故错误。

故选:

C。

【点评】此题是一道多点知识考查题,解题的关键是对各相关知识点的掌握,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

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洗净的试管用抹布擦干后放在指定的地方

B.胶头滴管吸液时,先伸入液体中,后挤出空气吸取液体

C.被加热的玻璃容器外壁有水,加热前应擦干

D.玻璃仪器洗净的标准:

内壁的水成股流下

【分析】A、根据洗净试管的放置方法分析;

B、为防止滴管内空气挤入,在使用胶头滴管吸取液体时,应先挤压胶头排出空气后伸入液体中吸取液体;

C、根据给玻璃容器加热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D、根据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分析。

【解答】解:

A、试管清洗干净后倒放在试管架上晾干,不应用抹布擦干,防止受污染,故错误;

B、使用胶头滴管吸取液体时,先将胶头滴管伸入液体中,后挤压胶头吸入液体,会导致滴管内空气被挤入瓶内液体中,可能造成药品变质,故错误;

C、被加热的玻璃容器外壁如有水,加热前应擦干,可以防止试管炸裂,故正确;

D、玻璃仪器洗净的标志是仪器内壁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故正确。

故选:

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第11~15题,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

多选、错选均不得分,少选得1分。

每小题2分,共10分。

11.下列归纳和总结都正确的是

A.化学与生活

B.化学与安全

①用镶有金刚石的玻璃刀裁玻璃

②真空包装食品可以延长食品保质期

①实验中的药品可以带出实验室

②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做灯火实验

C.实验记录

D.化学与发现

①用50ml量筒量取4.8ml水

②用托盘天平称取5.6g食盐

①拉瓦锡发现元素周期表

②门捷列夫发现空气的组成

【专题】化学知识生活化;化学学习中的实验思想;化学与生活.

【分析】A、根据物质的性质和作用进行分析判断;

B、依据实验室药品使用原则以及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量筒的使用原则以及托盘天平的精确度进行分析;

D、根据各科学家的发现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

A、①金刚石硬度大,常用于切割玻璃,正确;②真空包装食品可以延长食品保质期,正确,故选项化学知识归纳正确;

B、①实验中的药品不可以带出实验室,错误;②由于久未开启的菜窖中容易积聚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所以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要做灯火实验,正确;故选项化学知识归纳有错误;

C、①量取4.8ml水应该使用10mL的量筒,用50ml量筒量取4.8ml 水误差太大,错误;②托盘天平只能精确到0.1g,可用托盘天平称取5.6g食盐,正确,故选项化学知识归纳有错误;

D、①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元素周期表,②拉瓦锡发现空气的组成。

故选项化学知识归纳有错误;

故选:

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选用排除法(即只要发现有一项归纳错误,即可排除该选项)是正确、快速解答此类题的捷径

12.下列化学用语的使用及其表示的意义均正确的是

+2

A.4H——4个氢元素B.O2——两个氧原子

C.Ca+2——一个钙离子带二个单位正电荷D.MgO——氧化镁中镁元素为+2价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解:

A、4H表示4个氢原子;

B、两个氧原子表示为2O;

C、一个钙离子带二个单位正电荷表示为Ca2+;

故选:

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13.化学概念间在逻辑上存在如图所示关系,下列对概念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纯净物与混合物属于并列关系B.化合物与氧化物属于包含关系

C.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属于交叉关系D.缓慢氧化与氧化反应属于并列关系

【专题】概念关系型.

【分析】A、根据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进行分析判断。

B、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C、根据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的关系,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氧化反应分为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有的比较缓慢,称为缓慢氧化,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

A、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纯净物与混合物属于并列关系,故选项说法正确。

B、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化合物与氧化物属于包含关系,故选项说法正确。

C、化合反应:

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后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分解反应:

一种物质反应后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属于并列关系,故选项说法错误。

D、氧化反应分为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有的比较缓慢,称为缓慢氧化;缓慢氧化与氧化反应属于包含关系,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A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理解化学概念的三种关系、充分理解概念之间的联系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4.下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变化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和数目不变B.该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C.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都不变D.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

【分析】观察化学反应的微观变化示意图,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分子、原子的变化、化学反应的实质等,有单质参加的反应一定有化合价的变化;

【解答】解:

A、由微粒的变化可知,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了变化,数目不变,故A错误;

B、该反应由两种单质参加反应生成了一种化合物,该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故B正确;

C、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都不变,故C正确;

D、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的破裂、原子的重新组合,故D正确。

故选:

A。

【点评】本题属于微观示意图的考查,该题不仅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考查了学生观察理解微观模型示意图的能力,从多方面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15.纳米铁粉在空气中能自燃生成一种红色氧化物,而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却能剧烈燃烧。

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保存纳米铁粉无需密封B.反应物间接触面积不同,生成物可能不同

C.纳米铁粉在空气中自燃的产物是四氧化三铁

D.反应物浓度不同,反应的剧烈程度可能不同

【分析】根据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温度、反应物浓度、催化剂、反应物接触面积等知识进行判断即可。

【解答】解:

A、纳米铁粉在空气中能自燃生成一种红色氧化物,保存纳米铁粉需密封,错误;

B、相同的反应物在不同条件下生成物可能不同,正确;

C、纳米铁粉在空气中自燃生成一种红色氧化物,此产物不是四氧化三铁,错误;

D、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大小是反应能否发生的因素之一,反应物浓度不同,反应的剧烈程度可能不同,正确;

故选:

AC。

【点评】本题通过不同的实验现象总结影响化学反应速度的因素,考察了学生通过现象总结本质的能力;D答案具有很强的迷惑性但只要撇开形状不同的现象看到都是铁的实质就不难得出结论。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40分)

16.(8分)

(1)回答问题:

①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填符号,下同),

海水中含有大量氯化钠,构成氯化钠的阴离子是▲。

②从微观角度解释水蒸发属于物理变化▲;

③分析图可知,A中气体的化学式为▲;

正极和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之比约为▲;

该实验结论为:

水是由▲组成的。

(2)①新购买的汽车中放一些竹炭来除去有毒气体,这是利用竹炭的▲性;

②把磨好的豆浆倒在纱布袋中将渣和浆分离,相当于化学实验中的▲操作。

【分析】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

2;

竹炭具有吸附性,能够吸附色素、异味等。

【解答】解:

(1)①水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H2O;

海水中含有大量氯化钠,构成氯化钠的阴离子是氯离子,每个氯离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可以表示为Cl-。

故填:

H2O;Cl-。

②水蒸发属于物理变化的原因:

蒸发过程中,水分子不改变,只是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

故填:

蒸发过程中,水分子不改变,只是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

③分析图可知,A中气体是氢气,氢气的化学式是H2 ;;

正极(产生的是氧气)和负极(产生的是氢气)产生的气体体积之比约为1:

2。

故填:

H2 ;;1:

2。

该实验结论为:

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

故填:

氢元素、氧元素。

(2)①新购买的汽车中放一些竹炭来除去有毒气体,这是利用竹炭的吸附性。

故填:

吸附。

②把磨好的豆浆倒在纱布袋中将渣和浆分离,相当于化学实验中的过滤操作。

故填:

过滤。

【点评】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同时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17.(8分)利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有关实验(A~E为装置编号)。

(1)写出仪器甲的名称▲。

(2)在实验室中,某同学选择固体混合物用A装置制取氧气,该反应表达式为▲。

收集较干燥的氧气应选择的装置是▲(填装置编号)。

若改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需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其目的是▲。

(3)已知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的气体。

实验室常用加热醋酸钠和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来制取甲烷气体。

从上图中选择制取并收集甲烷的装置是▲

(填装置编号)。

(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表达式为▲。

某同学提出用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但反应速度太快,

难于收集,为了完成该实验,最合适的发生装置是▲(填装置编号)。

若用右图装置收集二氧化碳,验满方法是▲。

【分析】

(1)要熟悉各种仪器的名称、用途和使用方法;

(2)A装置作为发生装置的条件是:

反应物是固体,不需要加热;根据气体的性质可以选择收集的方法;

(3)制取气体发生装置根据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来选择,收集装置根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来选择。

(4)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

【解答】解:

(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可知:

甲是分液漏斗。

(2)A是固体和固体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选择固体混合物用A装置制取氧气可以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即用C或G装置收集,氧气不易溶于水,可以用排水法收集,即用D装置收集,用排水法收集的氧气比用排空气法收集的氧气纯净,用排空气法收集的氧气比较干燥;若改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需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其目的是 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

(3)醋酸钠和碱石灰都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故发生装置选择A,甲烷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故可用排水法和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4)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反应表达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因此不需要加热。

分液漏斗可以控制反应的速率;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用F装置收集二氧化碳并验满,请帮他设计验满的方法: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b导管口,木条熄灭,证明满了;

答案:

(1)分液漏斗;

(2)

D; 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

(3)AE;

(4)CaCO3+2HCl═CaCl2+H2O+CO2 ;;↑ ;;C;将燃着的木条靠近b导气管处,如果熄灭则二氧化碳已满(合理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仪器的用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实验装置的选择,选择发生装置时,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等因素;选择收集装置时,要考虑气体的水溶性、密度、能否和空气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等因素。

18.(8分)A~G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已知A为黑色固体单质,C和D组成的元素种类相同、且常温下为液体,E是一种绿色粉末,B、F为气体,反应②为自然界中的重要化学反应。

(其中“→”表示转化)回答问题:

(1)A的化学式▲;B的固态俗称▲;G的颜色▲;F的用途▲(写一种)。

(2)反应④的表达式为▲;

F也可转化为C,反应表达式为▲。

(3)上述七种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有▲种,

C和D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不同。

【分析】碳是黑色固体,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碱式碳酸铜是绿色固体,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二氧化碳和水在光照、叶绿体条件下,反应生成葡萄糖和氧气。

【解答】解:

碳是黑色固体,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碱式碳酸铜是绿色固体,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二氧化碳和水在光照、叶绿体条件下,反应生成葡萄糖和氧气,因此A~G分别是碳、二氧化碳、水、过氧化氢、碱式碳酸铜、氧气、氧化铜;

(1)A是碳,碳的化学式是C;

B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固态俗称干冰;

G是氧化铜,氧化铜是黑色固体;

F是氧气,可以供给呼吸,支持燃烧等。

故填:

C;干冰;黑色;供给呼吸。

(3)上述七种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有过氧化氢、水、氧化铜、二氧化碳等4种,C(水)和D(过氧化氢)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分子结构不同。

故填:

4;分子结构。

19.(9分)秋天正是水中莲藕上市的季节。

据说多吃可以使人多长“心眼”而更加聪明。

同学们对藕孔中的气体成分进行探究。

(1)检验藕孔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及解释

A组同学用注射器从藕孔中抽取气体,向所取气体中加入▲

有二氧化碳,反应的表达式为▲

B组同学采用排水法也收集同样体积的气体,重复上述实验,实验现象不如A组明显,其原因是▲。

(2)比较藕孔气体和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设计实验】同学们设计如下图所示的方案一和方案二来测定氧气含量。

①实验中红磷应该足量,原因是▲。

红磷燃烧的表达式为▲。

②方案二某些方面优于方案一,下列评价正确的是▲。

(填序号)

a.方案二测定结果更准确b.方案二污染小c.方案二节约药品

【进行实验】同学们按方案二进行实验。

按图组装仪器后,应先▲。

【实验现象】流入的水约占瓶容积的1/10。

【实验结论】▲。

【分析】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

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

空气中氧气含量约为五分之一。

【解答】解: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