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成世界历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170248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都成世界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都成世界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都成世界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都成世界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都成世界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都成世界历史.docx

《都成世界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都成世界历史.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都成世界历史.docx

都成世界历史

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一课俄国十月革命

一二月革命

(1)背景:

(2)时间:

(3)结果

二十月革命

(1)背景:

(2)领导者和参加者:

(3)经过:

(4)结果:

(5)巩固政权的措施:

(6)十月革命的性质:

(7)主要特征:

(8)十月革命的意义:

(9)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

(10)十月革命和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关系:

第二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实施新经济政策(经济上)

1.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2.时间:

3.实施目的:

4.内容(特征):

5.实施意义:

6.评价:

(二)成立苏联(政治上)

1.成立背景时间:

2.最初成员:

3.扩大:

4.政治意义:

(沙俄、苏俄、苏联三个名称的不同)1924年,列宁逝世。

二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社会主义工业化

(1)时间和方式:

(2)重点:

(3)成果:

(5)结果:

(苏联工业化和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区别)

2.农业集体化

(1)时间:

(2)目的和方法:

(3)成果:

(4)出现的问题:

3.斯大林模式

(1)形成的标志:

(2)模式的特征:

(3)形成的背景

(4)评价:

(5)教训:

(6)苏联经济政策的演变: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巴黎和会

1.召开目的:

2.持续时间:

3.参加国家及地位:

4.主要内容

 

5.和会的性质:

6.结果:

7.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及结果:

二凡尔赛和约

1.时间:

2.内容:

 

3.说明:

这不是和平,只是20年的休战

三国际联盟的建立

1.时间:

2.宗旨:

3.提出:

4.操纵国:

5.实质:

三华盛顿会议

1.背景:

2.时间:

3.参加国及主导国:

4.内容:

5.结果:

五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形成:

2.实质:

3.评价

4.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相同点:

5.启示:

 

第四课经济大危机

一“繁荣”及其崩溃

1.出现繁荣(相对稳定)的原因: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暂时缓和,资本主义世界进入相对稳定时期,经济高度繁荣。

2.时间:

1924---1929年

3.突出国家及表现:

美国,在汽车、电气、钢铁和建筑业方面出现了高涨

4.结果:

繁荣背后孕育着危机。

二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大危机

1.背景:

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直接原因:

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而劳动人民相对贫困,购买力低下,引起生产的相对过剩。

2.爆发标志:

1929年10月24日(黑色星期四),纽约股票交易所股票暴跌。

3.时间:

1929---------1933年

4.特点:

(1)涉及范围特别广:

影响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影响工、农、商、金融等一切经济领域。

(2)持续时间特别长:

1929----1933年。

(3)破坏性特别大:

从资本主义工业下降和世界贸易缩减情况可以看出。

5.危机的影响:

(1)广大劳动人民极寒交迫,流离失所。

(2)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6.资本家的本性:

残忍、冷酷、唯利是图,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

7.对中国的影响:

造成中国和各国社会的动荡不安,日本为转嫁危机而加大侵华力度。

8.各国解决危机的办法:

美:

实施罗斯福新政。

日本、得国:

对外扩张,走上法西斯专政的道路。

三罗斯福新政

1.背景:

(1)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各国资产阶级纷纷寻找出路。

(2)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施新政。

2.新政目的:

(1)直接目的:

消除经济危机,稳定社会经济秩序。

(2)根本目的:

在资本主义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3.新政的内容:

(1)工业:

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克服工业生产的盲目竞争所造成的生产过剩,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中心措施是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

(2)农业:

调整农业政策,让农民缩减大片耕地,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付款补贴。

(3)金融:

恢复银行信用。

(4)公共工程:

筑路、架桥、植树。

解决失业救济问题。

4.中心措施:

是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

5.新政的特点: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6.新政的影响和成效:

直接作用:

(1)经济方面:

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2)政治方面:

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

(3)深远影响:

罗斯福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为美国参加二战奠定了政治和经济基础。

7.说明的问题:

罗斯福新政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成为今天许多国家制定政策和法规的依据,这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节和改良的功能。

但新政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只能缓解危机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第五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一納粹政权的建立和统治

1.法西斯、纳粹的含义及实质:

法西斯一词来源于古罗马,是权力的标志。

纳粹是德文民族的和社会主义的两个词的缩写。

实质:

对外侵略扩展。

对内实行独裁。

2.德国纳粹政权(法西斯)建立的原因:

(1)经济危机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引起德国社会各阶层的普遍不满。

(2)希特勒和纳粹党利用人们的不满,展开欺骗宣传,获得广泛的支持。

一跃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3.欺骗的表现及结果:

(1)骗取中下层人民的信任

(2)获得统治阶级和垄断资本家的大力支持(3)加紧勾结军队(4)煽动民族复仇主义和种族狂热。

结果使纳粹党一跃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4.纳粹政权建立的标志:

1933年希特勒上台,逐渐集总统和总理大权于一身,称国家元首。

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

5.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

1933年希特勒上台,逐渐集总统和总理大权于一身,称国家元首。

6.独裁统治的表现:

(1)纳粹党制造“国会纵火案”嫁祸德国共产党。

逮捕和迫害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

(2)解散一切工会,取缔纳粹党以外的所有政党。

(3)强化专政机器,镇压和迫害进步人士。

(4)加强思想控制,焚毁大量进步书籍。

(5)疯狂迫害犹太人

二反犹狂潮

1.纳粹迫害犹太人的原因:

(1)历史原因:

欧洲有久远的反犹传统,反犹一直是罗马教廷的宗教职责。

(2)个人原因:

希特勒从小就从心里上,思想上极其厌恶犹太人。

(3)西方大国实行绥靖政策。

姑息纵容纳粹

2.迫害犹太人的表现:

剥夺犹太人的大国公民身份;不得经商,不得担任公职,不得从事教师职业,限制从事自由职业;不得参军;不得与雅利安人通婚等

3.结果:

大量犹太人被迫抛弃财产,逃离德国。

(爱因斯坦)

三意大利法西斯的暴行

1.意大利法西斯上台的背景:

一战使意大利经济衰退,政治混乱,工农运动高涨,中央政府无力控制局面。

墨索里尼趁机组织法西斯党。

2.法西斯政权建立的标志:

1922年,墨索里尼率领法西斯党徒进军罗马夺取政权,法西斯专政在意大利建立。

四日本法西斯的暴行

1.日本法西斯上台的背景:

经济大危机的打击,使日本社会矛盾尖锐。

2.日本法西斯建立的标志:

1936年,日本军部法西斯发动二二六兵变,军部控制政府。

标志日本法西斯统治的建立。

也标志世界大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3.日本法西斯专政的特点:

日本法西斯专政是以军部为核心,在发动侵略战争特别是对中国的侵略走向法西斯化。

4.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过程中的重大事件: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九一八事变;二二六兵变;七七事变。

五“三国轴心”的形成

1.轴心国集团形成的原因:

对付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抵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称霸世界。

2..轴心国集团的名称:

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国

3..轴心国集团的性质:

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

4..轴心国集团形成的影响:

对世界和平构成严重威胁。

导致二战爆发。

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六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一慕尼黑阴谋

1.希特勒上台后吞并的第一个国家:

1938年吞并奥地利(实际是对《凡尔赛和约》和国际联盟的挑战)

2.英、法、美的态度:

听之任之,放纵侵略(即绥靖政策)

3.慕尼黑阴谋:

(1)背景:

A希特勒上台后吞并奥地利,全集、侵略野心膨胀,把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

B英法希望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求得一时太平。

(2)时间:

1938年9月

(3)参与国:

德、意、英、法的四国首脑希特勒、墨索里尼、张伯伦、达拉第在德国的慕尼黑签订协议

(4)内容:

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日之内把苏台德等地割给德国。

4.绥靖政策

(1)含义:

是指对法西斯侵略不加以严厉制裁,而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的政策叫绥靖政策

(2)绥靖政策的目的:

是想将祸水东引,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3))绥靖政策到达顶峰的标志:

慕尼黑阴谋

(4)绥靖政策的影响:

绥靖政策的影响极其恶劣,它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膨胀,也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5)绥靖政策的实质:

妥协,纵容侵略的政策

二二战的爆发和扩大

1.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2)直接原因:

德日意法西斯政权建立,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英法等国实行绥靖政策加速大战的爆发

2.全面爆发的标志:

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绥靖政策破产)

3.扩大:

(1)1940年4、5月德国又向欧洲西部发动大规模进攻。

很快占领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欧和北欧许多国家(张伯伦下台)敦刻尔克战役

(2)意大利加入德国一方作战

(3)不列颠之战-----英国首相丘吉尔的名言

(4)莫斯科保卫战:

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二战规模扩大。

意义:

打破了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打击了希特勒的嚣张气焰,鼓舞了被法西斯侵略国家人民的斗争勇气。

(5)珍珠港事件: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太平洋美军基地瓦胡岛的珍珠港,重创美军,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天,美国对日宣战。

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4.二战的性质:

前期是帝国主义的掠夺性战争,后期转变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第七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1.建立的原因:

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了世界人民的愤怒,各国逐渐走向联合。

2.建立的标志:

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保证用自己的全部人力物力对法西斯国家作战。

3.作用和意义:

(1)改变了力量的对比,成为战胜法西斯国家的有力保障。

(2)反法西斯国家互相支援,协同作战,战斗力增强,扭转战争形势。

二最后的胜利

转折性战役

1.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7---1943.2)二战(苏德战场)的转折点。

也是世界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

2.中途岛海战(1942.6)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美胜日)

3.阿拉曼战役(1942.10)北非战场转折点

4.诺曼底登陆战-----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5.柏林战役(1945.4)

(1)时间、地点:

1944.6。

6。

法国诺曼底

(2)领导者:

艾森豪威尔

(3)作战双方:

美英盟军对德军

(4)意义:

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形成东西夹击德国的形势,加速了德国的灭亡

雅尔塔会议

1.目的:

为协调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

2.时间、地点:

1945年初,苏联雅尔塔

3.参加国、人物:

苏联斯大林、美国罗斯福、英国丘吉尔

4.内容:

打败德国后,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绝定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3个月,参加对日本法西斯作战。

5.影响:

积极:

进一步协调盟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行动,加速战胜德意日法西斯的步伐

消极:

体现大国强权意志,出卖弱小国家利益(中国);依据雅尔塔会议

的原则,战后,美苏重新瓜分世界,形成美苏争霸新格局(雅尔塔体系)

三法西斯国家的投降

1.意大利投降(1943)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

2.德国投降-----欧洲战争结束

(1)时间:

第七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4.建立的原因:

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了世界人民的愤怒,各国逐渐走向联合。

5.建立的标志:

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保证用自己的全部人力物力对法西斯国家作战。

6.作用和意义:

(1)改变了力量的对比,成为战胜法西斯国家的有力保障。

(2)反法西斯国家互相支援,协同作战,战斗力增强,扭转战争形势。

二最后的胜利

转折性战役

6.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7---1943.2)二战(苏德战场)的转折点。

也是世界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

7.中途岛海战(1942.6)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美胜日)

8.阿拉曼战役(1942.10)北非战场转折点

9.诺曼底登陆战-----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10.柏林战役(1945.4)

(5)时间、地点:

1944.6。

6。

法国诺曼底

(6)领导者:

艾森豪威尔

(7)作战双方:

美英盟军对德军

(8)意义:

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形成东西夹击德国的形势,加速了德国的灭亡

雅尔塔会议

6.目的:

为协调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

7.时间、地点:

1945年初,苏联雅尔塔

8.参加国、人物:

苏联斯大林、美国罗斯福、英国丘吉尔

9.内容:

打败德国后,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绝定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3个月,参加对日本法西斯作战。

10.影响:

积极:

进一步协调盟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行动,加速战胜德意日法西斯的步伐

消极:

体现大国强权意志,出卖弱小国家利益(中国);依据雅尔塔会议

的原则,战后,美苏重新瓜分世界,形成美苏争霸新格局(雅尔塔体系)

三法西斯国家的投降

3.意大利投降(1943)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

4.德国投降-----欧洲战争结束

(1)时间:

1945年5月8日

(2)意义:

德国投降标志欧洲战场胜利结束

5.日本投降

(1)加速日本投降因素:

1945年8月上旬,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先后投下两颗原子弹;中国等亚洲各国人民向日本发动进攻;苏联宣布对日作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

(2)时间: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订投降书

(3)意义:

日本投降标志二战以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而结束。

四影响:

是人类历史上的空前浩劫,(时间、规模、破坏性);彻底改变历史面貌,影响世界历史进程。

五评价二战:

二战是一次伟大的正义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和世界人民的相互支持

六战争与科技的关系:

战争促进科技的发展,科技应用于战争加剧了战争的残酷性

七启示:

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国与国之间应当和平共处;人类命运休戚相关,应该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应当提高自身的综合国力,反对霸权,维护和平。

第四单元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和变化

第8课美国经济的发展

一.美国经济的发展阶段、特点、原因

第一阶段:

繁荣

1.时间: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2.特点(表现):

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南部发展尤其迅速。

3.原因:

(1)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占据广阔的市场

(2)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利用高新技术成果,改进传统工业的市场技术,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

(3)政府采取措施,改善人民生活,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

其中,最主要原因是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第二阶段:

危机和经济调整

1.时间: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2.特点(表现):

70年代经济危机,经济地位下降。

80年代,经济调整,但发展受限

3.原因:

70年代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是中东产油国大幅提高石油价格。

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通货膨胀。

(3)债务沉重

4.调整措施:

降低税率;减少政府支出;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

5.调整结果:

经济形势逐渐好转,但债务负担加重,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经济发展受到制约。

第三阶段:

新经济的出现

1.时间:

20世纪90年代

2.特点:

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发展速度名列西方发达国家前列,21世纪又发生经济衰退。

其主要特征是信息化和全球化

3.原因:

(1)政府进行社会经济改革。

(2)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主导产业)的发展(3)完成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4.结果及表现:

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体表现为两低----低通胀,低失业率。

一少----减少财政赤字。

一前列----发展速度。

两不同----经济政策和经济结构与以前大不同

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总特点

呈现阶段性、周期性,经历繁荣期—危机与调整期---新经济时代

三.启示与借鉴: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当前,国际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核心是科技的竞争。

因此,

(1)要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进一步深化改革,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善于抓住时机,加强国际间的经济联系(3)要坚持对外开放,,引进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成果。

第九课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一欧洲的联合

1.西欧的概念:

地理概念指欧洲的西部,包括英国、爱尔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等国。

政治概念指二战后除苏联和东欧国家之外的24个欧洲资本主义国家。

2.二战后欧洲走向联合的背景:

(1)客观条件:

美国为对付苏联,给予西欧国家大量援助。

(2)主观条件:

西欧国家发挥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利用美国的援助,引进最先进科技成果,并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经济迅速恢复。

50—70年代经济持续繁荣。

3.欧洲国家走向联合的表现:

(1)20世纪60年代,法国和联邦德国等西欧国家成立了欧洲共同体组织。

(2)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洲共同体的基础上成立欧洲联盟,简称欧盟。

4.欧洲国家走向联合的作用:

(1)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对成员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2)欧盟成立后,欧盟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二欧共体成立

1.成立的背景:

美苏的野心

2.成立的目的:

维护自身的安全和利益,提高西欧国家的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步伐。

3.成立:

1967年成立欧共体,1993年成立欧盟

4.发展:

最初是法国、联邦德国、比利时、意大利四国,到2007年发展成为27个国家,现在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

5.成立后的作用:

欧盟成立后,欧盟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促进成员国经济的发展,提高成员国的国际地位。

6.欧盟成员国人民生活的变化:

欧盟各国使用统一货币----欧元;欧盟成员国内部人员、资本、货物可以自由流通,成员国公民有统一的欧洲护照,不同国家的人员可以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和居住。

7.总部、盟旗、盟歌:

比利时的布鲁塞尔、贝多芬的欢乐颂序曲

8.性质:

经济联合组织

三日本的崛起

1.二战日本崛起的原因:

(1)二战后。

美国在日本进行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

(2)20世纪50年代,美国出于本国的战略需要(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开始扶持日本(3)日本政府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最新科技成就,重视发展教育和科技

2.二战后日本崛起的过程:

(1)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的近20年,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上第二号资本主义大国

(2)70年代,受经济危机打击,经济发展速度减缓(3)80年代中期,日本实行科技立国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3.二战后日本崛起的表现:

(1)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际地位得到加强

(2)1964年,成功举办奥运会(3)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欲望开始膨胀,军费支出不断增加,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

四战后欧洲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共同点:

都得到美国的经济援助和扶持;都大力引进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发展教育,培养人才;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五美国援助西欧、日本的原因

控制西欧各国,称霸世界;稳定资本主义,对抗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

六经验借鉴

要善于抓住机遇,加强国家间经济联系;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引进先进科技,大胆创新;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