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意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166671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8.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意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意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意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意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意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意见.docx

《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意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意见.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意见.docx

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意见

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意见

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意见

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刘华

本科毕业论文正文的基本范式为:

一、引言;二、文献综述;三、理论阐述;四、统计分析/案例分析;五、结论与建议。

其中:

-引言

说明:

需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动机、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结构(图示)等内容。

-文献综述

说明:

需要在掌握相关权威文献(如《会计研究》、《审计研究》、《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以权威学术论文为主)的基础上,概括并评价别的学者对你所选主题的观点、见解。

-理论阐述

说明:

需要交代理论基础,亮明核心观点并有充分的论证,建立理论框架(图示)。

-统计分析

说明:

需要有假设(包括理论推理过程)、模型、数据、图表,体现学术价值。

-案例分析

说明:

建议选取上市公司或知名大企业,并利用公开资料,做到真实、典型、深刻,以一个案例为佳,内容包括案例背景、基本案情、问题分析/经验总结,以及启示/反思,体现应用价值。

-结论与建议

说明:

需要总结理论、统计或案例发现(特别是创新点),并指出研究局限、提出解决思路。

论文格式与顺序要求为:

-中(英)文摘要及关键词

说明:

(1)中文摘要在1000字左右,分为2-3段,对正文各部分的内容进行浓缩概括;

(2)关键词为3-5个,通常可从论文题目中选取,是正文中的核心术语关键词,关键词之间用2个字符分开;(3)摘要内容结束后,应在同一页列出关键词;(4)英文翻译应与中文内容相一致,并与中文分页显示(非全日制本科生可暂不作英文翻译)。

-目录

说明:

(1)目录需要注明正文各部分的标题、子标题及所在页码(阿拉伯数字),以方便查阅;

(2)目录(及中英文摘要)不必编号。

-正文

说明:

(1)正文在1万字以上,页码从阿拉伯数字“1”开始连续编排,可单独保存打印;

(2)标题空两格显示,页眉的内容与各部分的标题相同;(3)标号顺序为“一、”→“

(一)”→“1.”→“

(1)”→“①”,标题结束处不宜出现标点符号;(4)图表前应有文字引出,并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章编号(如图1.1或表1.1),图序和图题居中排于图的下方,表序和表题居中排于表的上方。

-参考文献

说明:

(1)参考文献在20篇以上,以论文为主;

(2)中文文献须顺序列明“作者姓名,发表/出版年份:

《文献题目》,刊物及其期号/出版社名称及其版本”;(3)英文文献作者姓名必须首字母大写,姓在前并用逗号与后面的名隔开,名用缩写时必须用实心点标明;(3)英文文献标题每个实词应首字母大写,文章名必须用双引号,书籍不用引号;(4)英文杂志名用斜体表示,出版社保持正体;(5)中文文献和英文文献按作者姓氏拼音第一个字母分别排序,中文文献全部排在外文文献之前。

希望你充分搜集和掌握资料,形成自己的思路和见解,并对照基本范式、格式和顺序要求,在规定的时间节点前完成和提交论文初稿。

我将在符合基本范式、格式和顺序要求的论文初稿的基础上,对你提供进一步的指导。

定稿论文正式提交时,要求封面、论文及评阅书齐全,一般一式两份(可复印),用特快专递或其它方式,送至上海市武川路111号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大楼416室刘华老师收(邮政编码200434)。

原则上,全日制和自学考试本科生全部需要参加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事宜,将由校方做出统一安排,请静候和留意相关通知。

答辩时,请在熟悉自己论文的基础上,合理把握时间,做到思路清晰、亮点突出、言简意赅。

在策略上,既要充满自信,又能随机应变、充分尊重答辩委员(专家),尽可能正面回答问题。

祝写作顺利、学有所成!

 

近几十年来,心理学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指导下,吸取各种科学研究的成果,对人的心理的实质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

概括起来说:

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人所特有的心理的最完善的形式,叫做意识。

人的心理、意识是在劳动和相互交往中,在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所以人的心理、意识,从反映的生理机制来说,是由人脑实现的,从反映的内容来说,是社会的产物。

人的感觉、记忆、思维、情感和意志等等,都是人脑这个高度发展的特殊物质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

总之,客观世界是人的心理的泉源,脑是人的心理的器官。

在人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人的心理、意识不仅认识客观世界,而且改造客观世界,并在改造客观世界中改造自己。

心理是脑的机能,这说明人的心理、意识本身不是物质,而是发展到高度完善的物质的产物,即人脑的产物。

人的心理、意识是由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在脑中引起相应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而产生的。

有些人把心理的"“心”解释为唯心的“心”,说什么“心理学是搞唯心主义”,这是缺乏科学常识的一种误解。

还有,心理的“心”不是指心脏,心理活动的器官主要是神经系统的脑。

我国早在唐代流传的医书《灵枢》中已经载述髓海的充益与不足。

对肢体运动、听力、视力及精神活动等都能发生影响。

现在,我们都知道心理的器官不是血液循环系统的心脏而是神经系统的脑。

列宁讲过:

“感觉、思维、意识是按特殊方式组成的物质的高级产物。

”(《列宁全集》第14卷,第45页)列宁讲的按特殊方式组成的物质就是指以大脑为中枢的神经系统。

各种心理活动都是和以大脑为中枢的神经系统的生理过程密切联系着的。

现在,我们已能用脑电图来记录脑中产生的生物电流从而判断人的心理状态的变化。

例如,人在思维的时候,大脑会发生脑电波的变化。

人脑受到损伤,就不能进行正常的心理活动;脑的某一部分受到损害,与之相应的某种心理活动就受到阻碍。

例如,大脑的额叶损坏就会引起智力的降低和性格的破坏,使一个本来温良宁静、有理智的人变成粗野急躁、不能自制的人。

近年来,人们通过电子计算机来模拟人脑的思维过程,为我们对人的思维活动进行客观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固然,电脑和人脑有实质的区别,但它对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提供了重要条件。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证明,感觉、记忆、思维、情感和意志等心理活动是和脑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密切联系着的,有力地驳斥了关于心理意识问题的种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

我们说心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因为这关系到心理的发生和发展的根本问题。

人脑产生心理是自生自发的吗?

不,人脑不是从母胎里就自然地带来了心理活动的。

例如在印度北方邦勒克瑙,在1956和1972年都曾经发现过“狼孩”。

他们虽在母胎里生成了人体的脑,但由于幼年时期脱离了人的社会生活环境,就不可能产生人的心理、意识。

因此回到人间后,不能说人话,只能发狼声;不能直立行走,只能用手和脚一起行走;很多生活习惯和狼一样。

经过多年的教育训练才能直立行走,学会极少的单词。

人类长期的生活实践证明。

人只有在现实的社会生活的种种实践活动中,外界的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传达到脑,引起脑的生理活动才能产生和发展心理、意识。

恩格斯说:

“决不能避免这种情况:

推动人去从事活动的一切,都要通过人的头脑,甚至吃喝也是由于通过头脑感觉到的饥渴引起的,并且是由于同样通过头脑感觉到的饱足而停止。

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和意志,总之,成为'理想的意图'并且通过这种形态变成'理想的力量'。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8页)恩格斯这段话说明了,感觉、思想、意志、理想意图等一切心理、意识都是客观世界对人的影响,通过脑的活动而产生的反映。

人们总是通过脑的机能来进行反映的,总是把外界的信息,以形象和概念的形式,接受下来而形成心理意识。

离开了客观现实对脑的作用,离开了由此而引起的脑的反映活动,就谈不上心理、意识的产生。

例如,简单的吃饭喝水,也是离不开机体的物质需要通过头脑而知觉到饥渴和饱足的心理活动。

又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诗情画意,乃是月亮和故乡的客观景物通过诗人李白的头脑,引起回忆和想象而反映出来的思想感情。

任何科学的发现和发明,任何理想意图,总不外乎是客观世界通过头脑而产生和发展的一系列心理意识的活动。

总之,心理意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客观世界是心理意识的源泉。

心理意识受客观世界所制约,同时又对客观世界起着作用。

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不像录音机和录像机那样直接地复写。

人的心理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人在生活实践中,人的感觉、知觉、事物的实际情况,就会由于认识的错误而导致行动的失败;失败的实践促使思维和理想的转变,端正认识而得到行动的成功。

总的来说,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和心理意识的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的。

共产主义所以成为伟大的理想力量,就是因为它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体现了客观世界的决定作用和心理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统一。

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心理科学的研究和应用也证明了人不但能够认识客观世界,认识自己,而且能够改造客观世界,改造自己,使事物向着理想的方向发展,在创造新社会的同时,造就一代新人。

一切心理现象可归结于心理过程。

引用当今公认的神经科学研究领域的领袖AntomioR.Damasio关于心理过程的定义:

心理过程是基于脑对身体的映射以及描绘引发情绪和感受事件的那些反应的神经模式的集合。

其中,有四个关键词:

映射、情绪、感受、神经模式,可以分析心理的实质。

心理的实质,是神经模式的集合。

这种集合,是基于脑对身体的映射。

同时,脑对身体的映射伴随着情绪和感受。

 

       B理解心理过程的实质,有三个突破点:

1.     脑对身体的映射,身体所处的环境状态会反应在大脑之中。

2.     这种反应带有,情绪的色彩。

3.     我们对于情绪的感知产生感受。

 

       还有一个混淆点:

我们通常把情绪等同于感受。

而事实上,情绪和感受是不一样的,情绪先于感受。

 

莎士比亚在《查理二世》一剧的末尾,查理王无意中告诉了Bolingbroke一个有关情绪与感受概念的可能区别。

他用一面镜子对着自己的脸,来研究受伤后的面部表情。

然后,他注意到,那些在他脸上表现的“外表上的伤心恸哭”,不过是“不可见的悲哀的影子”,这种悲哀“悄悄地充溢在受难的灵魂中的”。

正如他所说,他的悲哀都“在心底”、在仅仅四行文字里,莎士比亚宣称:

偶尔被我们作为情绪和感受不经意地提起的那种统一的而且显然是不可分割的感情过程,是可以分为不同部分来分析的。

 

   情绪是一种行为或动作,它们大部分出现在脸上、声音里和具体的行为中,是公开的、可见的。

当然,一些情绪过程的成分是不是肉眼可见的,但是可以像荷尔蒙化验和电生理学的波形一样,通过当今的科学探测器来变成可见的。

另一方面,感受像所有心理表象那样也必须总是隐藏起来,除了所有者本人,其他任何人都看不到。

它们是有机体的最私人化的财产,它们正是产生于有机体的脑中。

   情绪活跃在身体的舞台上,而感受则活跃于心灵的舞台上。

情绪和其中的许多相关反应是基本的生命调节机制的组成部分;感受也有助于生命的调节,只是处于更高的水平上。

情绪激起相关的反应在生命历程上似乎先于感受。

情绪和相关现象是感受的基础,这些心理事件构成了我们心灵的基石

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我们将这些因素分为二个类别:

遗传与生理的因素,环境与社会的因素。

   一、遗传与生理的因素

   遗传与生理的先天因素对人格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例如遗传带来的智力、体形、精神疾病以及内分泌、生理素质等,对人格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1.智力的影响。

从精子与卵子结合的那一刻起,一直到人格特征发展完成,遗传与环境因素一直交织在一起,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

心理学家根据研究结果估算,智力的75%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人的智力水平不同,其人格特征也不同。

天资优异儿童的人格特征往往是情绪稳定、见解新颖、寻求独立,他们往往不愿意接受传统观念或思想模式。

而智力落后儿童的人格特征则是缺乏应变性、情绪不稳定、有预期失败的心理,喜欢求助于别人。

   2.外貌和体形的影响。

一个人的性别、体形、外貌、健康状况对人格的形成也具有重要影响。

外貌是留给人的第一印象,因此,外貌对人格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这种影响在3岁以前,年龄幼小的时候,似乎还看不出什么,当孩子5岁左右,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时,其貌不扬的孩子与讨人喜欢的孩子社会行为就大不相同了,认为自己漂亮的孩子可能比较有自信,对自己相貌不满意的孩子可能会形成自卑或退缩的性格。

不同性别,造就不同人格。

在婴儿时期,男孩与女孩在活动层次上没有显著差别,上幼儿园阶段,男孩的活动量明显高于女孩。

体形对人格也会有影响,肥胖的人往往性格外向,善于与人相处;瘦长形者性格内向的.人居多,体格健壮喜欢运动的孩子,性格相对比较开朗;内向孤僻的孩子,瘦小苍白的居多。

   3.精神疾病的影响。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与血统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据资料显示,父母均患精神分裂症者,子女平均发病率为68.1%,父或母仅一人患精神分裂症者,子女平均发病率为16.4%;而家族中没有精神分裂症患者,子女平均发病率为0.85%。

   4. 内分泌的影响。

内分泌功能对人格的影响最为显著,在内分泌失调时,个体的外貌、体形、性情以及智力都会发生改变。

   5.生理素质的影响。

生理素质主要表现在人的情绪、感觉、气质、性格、兴趣等,这些生理素质也会影响人格的特征和变化。

   二、环境与社会因素

   对儿童来说,环境因素主要是家庭环境和托儿所、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机构。

   1.家庭因素的影响。

婴儿从出生到5-6岁,是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婴儿的重要活动场所是家庭,因此,家庭环境对个体人格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环境的影响。

我们从以下两方面来看家庭因素的影响。

(1)早期经验:

研究者认为在婴儿时期所受到的情感上的伤害,比以后任何时期所遭到的伤害,对未来人格的发展影响都严重。

在家庭中,父母的养育方式又是至关重要的;在出生后的第1年,如果婴儿没有得到细心而有规律的照顾,没有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就会影响将来他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对周围的人容易产生怀疑心理,不能形成基本的信任感。

而对人和环境的基本信任,是形成健康个性品质的基础。

在出生后的第2—3年,是婴儿逐渐学会控制大小便,并且从排便中获得快乐的时期。

这个阶段也是孩子学习得到爱、受到称赞的重要时刻。

弗洛伊德认为,如果这个时期儿童没有从排便过程中获得愉快和满足,可能个性基本类型就会受到影响,往往容易形成烦恼、压抑、内向和小气的性格。

根据经验,在遗尿症的儿童中,相当一部分有多动、抽动、好发脾气以及神经质等人格问题。

,早期交往中有安全感的接触,利于健康人格的发展,能够对以后的社会心理障碍产生避免效果。

有些孩子处理压力的技巧比较好,也能克服不利的早期经验。

(2)家庭气氛:

如果家庭气氛不和谐,父母之间缺乏关心和爱,都会导致婴幼儿情绪不稳定,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那些来自破碎家庭的婴幼儿,家庭影响会导致他的人格不能健全地发展,长大以后可能会有社会心理障碍。

(3)家庭教养态度与方式:

这些方面对婴幼儿未来人格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权威式的父母而对孩子的态度不确定以及对孩子的对错随心所欲,孩子容易发展出反社会行为。

同样是权威式的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是明确和一致的,孩子容易发展出正向的行为与人格特质。

   2.学前教育机构的影响。

儿童在幼儿园和集体环境中的处境、被接纳程度以及与同伴关系等对人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而儿童的处境又与保教人员有很大的关系。

   ①保教人员的人格特征对儿童的影响:

保教人员个性热情、温和,儿童能够在和谐的环境中学习,不仅心情愉快,学习兴趣高,而且能够充分发挥潜能。

相反,如果保教人员性情急躁、武断,对于那些行为表现上容易发生问题的儿童,就最容易受影响,他们往往不被喜欢,于是,保教人员可能有不好的态度表现出来,比如不耐心、不重视、冷淡等。

这种状况对儿童来说是一种挫折和压力。

   ②保教人员的管教态度对儿童人格的影响:

民主性的教育,可以培养儿童积极主动的人格特征;专制性的教育,使得儿童在行为上显示情绪紧张,缺乏进取;放任性的教育,使儿童容易形成无目标、无组织、无纪律的状态。

在集体环境中,保育人员对儿童的态度越好,儿童本身的行为问题就越少、人格越健康。

   3.社会文化的影响。

各种社会习俗、规范、价值观与道德标准对孩子都产生影响,都将成为孩子今后的行为准则,而且直接影响婴幼儿人格的发展。

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二个方面:

一是遗传,二是环境。

二者交互作用,决定了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遗传主要决定了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如气质的形成,包括兴奋性强弱、主动或被动、反应速度快慢、活动水平高低、反应强度等。

环境因素则决定了人格的后天发展,如自我概念形成、态度和价值观念、道德感、人际关系特征、习惯等。

社会环境因素主要涉及儿童生长和生活的环境,如民族、文化、家庭和父母的抚养方式、学校、同伴、社会变迁和生活事件等因素。

遗传因素已在别的章节介绍,本节则介绍讨论社会环境方面的主要因素。

一、父母抚养方式

父母是婴幼儿接触和认识社会的桥梁,父母在抚养子女成长的过程中,不仅提供了生理和物质的需要,还提供了心理的需要。

同时,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表现出自己的人格,父母的人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人格,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更对儿童产生极大的影响。

早期有Baldwin等人进行了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

研究中对父母的行为依不同维度区分,如民主与权威,前者尊重儿童个性,处事客观、讲理,而后者则采取任意和独裁的方式。

结果发现,在民主方式下发展的儿童比较活泼、外向、好奇心强,富有创造力和建设性,而在权威方式下发展的儿童则较内向、保守、缺乏好奇心和创造性。

Levy对亲子关系的研究表明有些母亲与孩子的关系倾问于过度保护。

并且有二种情况的过度保护:

一种是过度保护并且纵容,这种类型的母亲是这样想的,“我是他的母亲,我应该尽可能满足他的要求”;另一种是过度保护和支配,这种类型的母亲是这样想的,“他是我的孩子,他必须照我的愿望去做”。

过度保护的母亲与孩子接触过多,老是将孩子当婴幼儿看待,禁止独立活动。

若是过度保护且纵容的话,孩子会变得不服从,过多和过度要求,不能克制自己,支配性强。

但若母亲是过度保护而又支配时,孩子会变得被动、顺从,缺乏创造性。

Coopersmith的研究表明,在儿童自尊的形成中,父母的态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孩子的理解、关心、尊重,恰当的指导与管教可促进自尊的发展,而缺乏理解与关心,放任或者过分严厉,处罚不当则影响自尊的形成,或造成较低的自尊感。

Becke,根据父母的抚养方式特征,将父母划分出温暖与敌视,限制与放纵等不同类别。

例如,具有限制行为特征的父母过分保护、权威方式管教,放纵特征则是过度自由。

具有温暖特征的父母对儿童采取较多接纳、亲切和赞美的态度,而敌视的父母则倾向于批评,不理解,爱用体罚。

Becket进一步描述了这些特征如何相互作用,对儿童的行为产生影响(见表1)。

表1:

父母抚养方式特征的组合所产生的儿童性格特征

抚养方式温暖敌意

限制顺从、听话易与同伴发生冲突

依赖,服从、少攻击性较害羞

有礼貌、整洁较多自我攻击

缺乏创造力退缩

放纵活泼、外向不顺从

富有创造力、进取极端攻击

不守规矩

少自我攻击性

独立、友善

Baumrind也对儿童性格与父母抚养方式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

他根据儿童性格特征将其分出三组:

第一组儿童性格发展最好,他们独立、自信、知足、爱探索、自我控制力强、喜欢交往、自我肯定;第二组儿童属中等,也具备上述一些特征,但较为退缩怀疑,不喜欢交往;第三组儿童性格发展较差,他们有较高依赖性,退缩、缺乏自信、不善交往,自我控制力差。

对这三组儿童父母的抚养方式评定,发现组间差异明显:

第一组儿童的父母对孩子亲切、温和,既尊重儿童的独立性,又坚持对儿童的合理要求,采用较多的表扬、鼓励、强化,说理,这类父母的特点是理性控制;第二组儿童的父母对儿童的理解和温暖少了些,家长式的强制作风多了些,要求严格,批评多于表扬,这类父母的特点是专制;第三组儿童的父母对儿童缺乏关心和责任心,放任不管,奖罚不明,这类父母的特点是不负责任。

McCord等对儿童的攻击行为与父母抚养方式进行了系统的,长达5年的研究,发现父母对儿童的惩罚,关心与拒绝等行为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发生起着极大影响(部分研究结果见表2)。

表2:

父母管教方式与儿童攻击行为的关系

管教方式攻击组人数的百分率非攻击组人数

母亲常采取惩罚方式54%31%

母亲不常采取惩罚方式46%69%

父亲常采取惩罚方式58%41%

父亲不常采取惩罚方式42%59%

父母经常威胁64%32%

父母下经常威胁36%68%

关心的父母5%68%

拒绝的父母47%10%

从攻击组与非攻击组的比较看出,攻击组儿童的父母常采取惩罚方式,威胁的拒绝,而非攻击组儿童的父母则不常采取惩罚,较少威胁,较多关心。

父母抚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途径是多方面的:

①父母行为可以是子女模仿和认同的对象。

②父母行为造成一定情境,引发儿童的行为,如挫折导致攻击。

③父母对儿童的奖励或惩罚,促成或消退某些行为。

父母抚养方式对儿童性格影响的范围也是多方面的,除上述方面之外,还有性别角色形成、成就感和道德观念等方面。

但是,也要看到父母对儿童的影响不是单方面的多种因素,而是相互作用的。

例如,在同样的抚养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儿童也有较大差异,这是为什么?

除了遗传因素之外,还有其他环境因素。

更重要的,是儿童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父母的影响,他有自己的思想,可以进行选择,并且反过来对父母造成影响,这种相互作

用与双向影响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同伴的影响

随着儿童的成长,他的社会交往日益扩大。

除父母和家庭成员之外,与儿童交往最多的可能是同伴,包括幼儿园的朋友、学校的同学、邻居的小孩、团体中的成员等。

同伴对儿童人格形成和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影响。

同伴可以是儿童学习和模仿的榜样,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例如,儿童经常与慷慨大方的同伴交往,经常看到他们这种大方行为和别人对这种行为的赞赏,则儿童也会学习这种大方行为,相处久了,不知不觉之中发展了大方的特征。

同伴可以是儿童行为的强化之源。

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儿童的某些行为受到鼓励或赞赏,则他倾向保持这种行为;若某些行为遭受反对,则这种行为可能消退。

例如,在某个团体中,利己行为被人看不起,而提倡团结瓦助,则儿童可能发展较多的合作和助人特点。

儿童从同伴那里接受信息感受,别人和社会对他的期望,别人对他的看法,于是进一步认识自己,促进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的发展。

如感到自信或自卑,儿童也从同伴那里获得同龄人对生活,对社会的看法或态度,或对人对事的态度,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这些态度和观点将对他的行为产生较大的影响。

与同伴相处还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发展人,际交往能力的机会,他学会了克制、忍让,学会了与人合作。

当然,他还学会了竞争、攻击行为等。

在与同伴相处的过程中,儿童对父母的依赖逐渐减少,独立性日益增加。

他在团体中参与不同的活动,扮演或学习不同角色,主动的与被动的,领导者或被领导者,这些活动也影响着他的人格发展。

同伴关系的影响不仅限于儿童,即使是成人,旁人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同事好友对人对事和对人生的看法会影响他的态度,别人的行为和榜样同样可以影响他的行为。

例如,同伴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刻苦奋斗精神,会影响他对人生的态度。

某人在人生转折关头,与朋友一番交谈,可以使他茅塞顿开,所谓“听君一席活,胜读十年书”,使他明确了人生的意义,改变了他的生活观念,从而整个人的行为也随之改变。

三、学校和老师的影响

学校生活是大多数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历程。

人们不仅从学校获得文化知识,还获得了社会知识,促进了自我发展和社会发展。

学校是一个小环境,有特定的气氛,儿童在学校里学习知识、学习遵守纪律、学习与人相处、学习社会规范、学习所处社会文化传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