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20XX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周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540118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9.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XX20XX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周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XX20XX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周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XX20XX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周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XX20XX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周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XX20XX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周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XX20XX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周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20XX20XX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周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XX20XX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周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XX20XX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周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20XX20XX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周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高二上学期12月第一次周考试题

(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茶文化是人们在对茶的认识、应用过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融汇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丰富知识,一方面又融汇了儒、佛、道诸家深刻的哲理,形成了高雅的精神文化。

饮茶作为人的生理需要和生活方式转化为生活情趣与精神追求,不仅体现出人与人、人与茶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也完美地展现了人的人生价值观。

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与茶文化精神是一致的。

重德,是中国茶文化人生价值观中最基本的内容。

茶德是茶道的灵魂,在茶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人们对茶德早已确认并崇尚备至。

陆羽在《茶经》提出的“精行俭德”,说明茶的美好品质应与品德美好之人相配,这是最早确立的茶德标准,也是中国茶道的精神所在。

到了后来,唐代刘贞亮对茶德的阐述则更为具体:

“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行,以茶可行道。

”在当代,王泽农、庄晚芳等茶学专家,对茶德都作了深刻的注解。

王泽农先生认为,茶道的本质精髓应该是“德”,德是天地的属性,天性、人性、茶性乃共性所在也。

庄晚芳先生提出了以“廉美和敬”为核心内容的茶德,他认为“廉俭”可以“育德”,以一杯清茶来推行清廉与勤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由此可见,茶德的树立和推崇,不仅为中国茶道形成奠定了基础、丰富了内容,而且也为茶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明确了方向。

尚和,是中国茶文化人生价值观的又一重要表现。

“和”是中国茶文化哲学思想的核心。

儒、释、道三家关于“和”的哲学思想贯穿于茶道之中,既是自然规律与人文精神的契合,也是特定时代的文人雅士人生价值追求的目标。

中国茶文化对于“和”精神,主要表现在客来敬茶、以礼待人、和诚处世、互敬互重、互助互勉等。

客来敬茶,以茶示礼,既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礼节。

人们通过敬茶、饮茶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之间的友情。

这种习俗和礼节在人们生活中积淀、凝炼和阐发,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处世观念和行为规范。

体现在人伦关系与人际行为上,以和谐、和睦、和平为基本原则;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则讲究诚信、宽厚、仁爱待人;遇到矛盾时,求大同、存小异;在激烈的竞争中,坚持平等、公开、公正;对待纷繁、浮躁的世俗生活,追求平心静气:

这些都是“和”的体现。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茶文化关于人生价值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思想,构成互相联系统一的人生价值观。

千百年来,这种价值观潜移默化于中国人的民族精神之中,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当今世界面临着“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精髓,让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对于全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茶文化在形成过程中融汇了儒、佛、道诸家深刻的哲理和高雅的精神文化。

B.历代茶学专家对陆羽最早提出的茶德标准进行了阐释,茶德得以树立和推崇。

C.茶事活动以茶会友、传情,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现中华民族独特的行为规范。

D.客来敬茶是一种礼节,从一开始就成为中华民族的处世观念,是“和”精神的表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二自然段运用引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茶德是茶道的灵魂这一观点。

B.文章以“客来敬茶”的习俗礼节来说明“尚和”是中国茶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

C.文章从“重德”“尚和”两方面论证分析了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及作用。

D.本文逻辑清晰,“重德”侧重阐述人与自我的关系,“尚和”侧重人与他人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何品赏一杯清茶,不仅能体现个人的生活情趣,还能从中看出此人的价值取向。

B.为丰富茶道内容,让茶人明确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方向,茶学专家对茶德作了深刻注解。

C.“和”的哲学思想贯穿于茶道之中,与特定时代文人雅土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密切相关。

D.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重德”“尚和”的精髓,能对全人类的文明进步起到促进作用。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远与近

(美)托马斯·沃尔夫

①一个小镇,坐落在一个从铁路线连绵而来的高地上。

它的郊外,有一座明净整洁装有绿色百叶窗的小屋。

小屋一边,有一个园子,整齐地划成一块块,种着蔬菜。

还有一架葡萄棚,到了八月底,葡萄就会成熟。

屋前有三棵大橡树,每到夏天,大片整齐的树阴,就会遮蔽这座小屋。

另一边则是一个鲜花盛开的花坛。

这一切,充满着整洁、繁盛、朴素的舒适气氛。

②二十多年来,每天,当列车驶近小屋时,司机总要拉响汽笛。

每天,一个妇人一听到鸣笛,便从小屋的后门出来向他挥手致意。

当初她有一个小孩缠着她的裙子,现在这孩子已长成大姑娘,也每天和她母亲一起出来挥手致意。

③司机多年操劳,兢兢业业,已经白发苍苍,渐渐变老了。

他驾驶长长的列车横贯大地已上万次。

他自己的子女都已长大了,结婚了。

他曾四次在他面前的铁轨上看到了可怕的悲剧所凝聚的小点,像颗炮弹似的射向火车头前的恐怖的阴影——一辆满载小孩子的轻便马车和密密一排惊惶失措的小脸;一辆廉价汽车停在铁轨上,里面坐着吓得目瞪口呆状若木鸡的人们;一个又老又聋的憔悴的流浪汉,沿着铁路走着,听不到汽笛鸣声;一个带着惊呼的人影掠过他的窗口。

④——所有这些,司机都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他懂得一个人所能懂得的种种悲哀、欢乐、危险和辛劳。

但不管他见识过多少危险和悲剧,那座小屋,那两个妇女用勇敢从容的动作向他挥手致意的景象,始终印在他的心里,看作美丽、不朽、万劫不变和始终如一的象征,纵使灾难、悲哀和邪恶可能打破他的铁的生活规律。

⑤他一看到小屋和两个妇女,就感到从未有过的非凡幸福。

一百次的阴晴明晦,一千次的风雷雨雪,他总是看到她们。

通过冬天严峻单调的灰蒙蒙的光线,穿过褐色冰封的茬地,他看见她们;在妖艳诱人的绿色的四月里,他又看见她们。

他感到她们和她们所住的小屋无限亲切,好像父母对于自己的子女一样。

终于,他觉得她们生活的图画已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因而他完全了解她们一天中每时每刻的生活。

他决定,一旦他退休了,他一定要去找她们,最后要和她们畅谈生平,因为她们的生活已经和他自己的生活深深交融在一起了。

⑥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司机在她们居住的小镇的车站下了车,走到月台上。

他慢慢走出车站,来到小镇的街上。

但所有的东西对他来说都是陌生的,好像他从未看到过这小镇似的。

他走着走着,渐渐感到迷惑与慌乱。

这就是他经过千万次的小镇吗?

这些是他从高高的车厢窗口老是看见的房子吗?

⑦一切是那么陌生,使他那么不安,好像梦中的城市似的。

他越向前行,他的心里越是疑虑重重。

司机在闷热和尘埃中沉重地慢慢走着,最后他站在要找寻的房屋前面。

他立刻知道他已经找对了。

他看到了那屋前高大的橡树,那花坛,那菜园和葡萄棚,再远,那铁轨的闪光。

⑧不错,这是他要找寻的房子,但现在,在门前,手却发抖了。

他终于进了大门,慢慢沿着小径走去。

不一会儿,他踏上通向门廊的三步石级,敲了敲门。

一会儿,他听到客厅的脚步声,门开了,一个妇女站在他面前。

⑨霎时,他感到很大的失望和懊丧,深悔来此一行。

他立刻认出站在他面前用怀疑的眼光瞧他的妇人,正是那个向他千万次挥手致意的人。

但是她的脸严峻、枯萎、消瘦;她那皮肤憔悴、灰黄,松弛地打成褶皱;她那双小眼睛,惊疑不定地盯着他。

原先,他从她那挥手的姿态所想象的勇敢、坦率、深情,在看到她和听到她冷冷的声音后,刹那间一股脑儿消失了。

⑩而现在,他向她解释他是谁和他的来意时,他自己的声音听来却变得虚伪、勉强了。

但他还是结结巴巴地说着,拼命把心中涌出来的悔恨、迷惑和怀疑抑制下去,忘却他过去的一切欢乐,把他的希望和爱慕的行为视同一种耻辱。

那妇人十分勉强地请他进了屋子,尖声粗气地喊着她的女儿。

在一段短短的痛苦的时间里,两个女人始终带着迷茫的敌意和阴沉、畏怯、抑郁、迟钝的眼光瞪着他。

最后他结结巴巴生硬地和她们道别。

他从小径出来沿着大路朝小镇走去。

他忽然意识到他是一个老人了。

他知道一切有关迷途获得光明的神话,闪光的铁路的远景,希望的美好小天地中的幻想之地,都已一去不复返了,永不再来了。

(原文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主人公火车司机对工作兢兢业业,因多年操劳,远离亲情,同时又目睹诸多悲剧而厌倦现实,但他对生活仍旧充满热情与想象,渴望温馨与美好。

B.火车司机生活单调,历经生死离别,作者却只用寥寥数语来加以概括,这种看似漫不经心的讲述与读者内心所产生的震撼相碰撞,更易加深读者的感受。

C.“从小径出来时,他忽然意识到他是一个老人了”这一句话暗示了小镇之旅摧毁了火车司机之前的美好寄托,失去幻想和希望对老人的心理打击特别大。

D.小说善于运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火车司机是如此,小镇母女也是如此,以此来造成一种心理上的巨大落差,也凸显了小说结构上的特色:

先扬后抑。

5.第一自然段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6分)

 

6.试分析标题“远与近”的意蕴,并简要概括小说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诗词,除了课堂与考试,也可以变成《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综艺节目,引发全民追捧;二胡,除了街头与舞台,也可以走进直播平台,中央民族乐团中胡首席蔡阳的一次演出,吸引21.5万观众;故宫除了景点与博物馆,也可以化身折扇、玩偶、便签,一年文创产品的销售额达10亿元……传统文化,正抖落历史的尘与土,脚步轻快地跟上了时代。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

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

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

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

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

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

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来源于开放性与多义性,来源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

古语云:

“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

”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

正如一曲《琵琶行》,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在今天“90后”“00后”的手中,变成了网络上一曲流行歌曲。

正因为可以取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

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绝学”的凄凉景象大抵如此。

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

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

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

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

当然,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

传统文化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

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钩铁画,自有它的魅力。

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如果从形变变成了神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

                     (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5月10日期)

材料二

一场二胡直播吸引21.5万用户,一位古筝主播年收入超千万元——平日里许多传统艺术表演家想都不敢想的受关注度,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一些进军网络直播平台的传统音乐艺术表演家身上。

箜篌、古筝、琵琶……这些普通人在古诗词里读到,却没有什么机会看到的乐器,正由演奏者在直播平台上真实展现。

平日里“冷门”的传统乐器,为什么放到网络直播平台上就“火”了?

这首先要归功于互联网传播的助力。

比如,中央民族乐团中胡首席蔡阳,平时如果到国家大剧院演出,观众最多的时候也不过2000人左右。

这还是在文化资源和传统艺术爱好者集中的北京。

但是,一旦网上直播,艺术传播突破了时空障碍,全国甚至全世界喜欢这门艺术的人都可以观看。

                                          (摘自人民网2017年4月7日)

材料三

全国政协委员、非物质文化保护专家田青表示,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不能为了迎合流行而搞“转基因”。

田青委员坦言,在传统艺术保护问题上自己是“保守派”,传统艺术要坚持自己本质的东西,不能“转基因”。

“转基因的结果就是迎合人,这不是艺术家要做的事,艺术家要有自己的坚持和创造。

”田青认为,对于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让自己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不变非常重要。

“假如为了迎合年轻人,所有的戏剧都改成流行音乐了,那干吗还要200个剧种,”田青表示,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自己的底线,比如昆曲古琴要有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迎合。

                                               (摘自《中国日报》2015年3月3日)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述三则材料,分别来源于报纸和网络,所谈内容各有侧重,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同时都关注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这个话题。

B.材料一、材料二都谈到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材料二侧重谈利用互联网传播的助力,使艺术传播突破时空障碍。

C.从材料二可知,把传统艺术放到直播平台去表演,让观众看到更多平时看不到的乐器,这种形式更优于在音乐厅、剧场表演的传统形式。

D.材料三中田青委员认为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让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

他明确反对将戏剧改成流行音乐。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合理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中以季羡林的故事为例,来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不能像德国的“梵文”那样“阳春白雪”,需要亲近普通民众。

B.材料一提出不能“丢弃了内在的魂魄”,材料三提出“坚守住本质的东西”,都是为了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媚俗,不能自降格调来迎合观众的口味。

C.材料一以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例,来说明只要传统文化找到新的落点,就能能焕发新一轮的蓬勃的生命力。

D.材料三中田青委员表示,对于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的欣赏,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一定的文化积累和修养,所以我们要变换一定的方式,满足听众的需要。

9.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请根据材料写出两点。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顾众,字长始,吴郡吴人。

父秘,交州刺史,有文武才干。

众出后伯父,早终,事伯母以孝闻。

及帝践阼,大将军王敦请为从事中郎。

会诏除鄱阳太守,加广武将军。

众径之鄱阳,不过敦,敦甚怪焉。

及敦构逆,令众出军,众迟回不发。

敦大怒,以军期召众还,诘之,声色甚厉。

众不为动容,敦意渐释。

时敦又怒宣城内史陆喈,众又辨明之。

敦长史陆玩在坐,代众危惧,出谓众曰:

“卿真所谓刚亦不吐,柔亦不茹,虽仲山甫何以加之!

苏峻反,王师败绩,众还吴,潜图义举。

吴中人士同时响应。

峻遣将弘徽领甲卒五百,鼓行而前。

众与顾飏、张悊要击徽,战于高莋,大破之,收其军实。

众遣飏率诸军屯无锡。

庾冰至,镇御亭,恐贼从海虞道入,众自往备之。

而贼率张健、马流攻无锡,飏等大败,冰亦失守,健等遂据吴城。

时贼党方锐,义军沮退,人咸劝众过浙江。

众曰:

“不然今保固紫壁可得全钱唐以南五县若越他境便为寓军控引无所非长计也。

”临平人范明亦谓众曰:

“此地险要,可以制寇,不可委也。

”众乃以明为参军。

明率宗党五百人,合诸军,凡四千人,复进讨健。

健退于曲阿,留钱弘为吴令。

军次路丘,即斩弘首。

众进住吴城,遣督护朱祈等九军,与兰陵太守李闳共守庱亭。

健遣马流、陶阳等往攻之。

闳与祈等逆击,大破之,斩首二千余级。

峻平,论功,众以承檄奋义,推功于谟,谟以众唱谋,非己之力,俱表相让,论者美之。

咸康末,迁领军将军、扬州大中正,固让不拜。

以母忧去职。

穆帝即位,何充执政,复征众为领军,不起。

服阕,乃就。

以年老,上疏乞骸骨,诏书不许。

迁尚书仆射。

永和二年卒,时年七十三。

(摘自《晋书·卷七十六》)

10.下列给文中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然/今保固紫壁/可得全钱唐/以南五县若越/他境便为寓军/控引无所/非长计也

B.不然/今保固紫壁/可得全钱唐以南五县/若越他境/便为寓军/控引无所/非长计也

C.不然/今保固紫壁可得/全钱唐以南五县/若越他境/便为寓军控引/无所非长计也

D.不然/今保固紫壁可得/全钱唐以南五县若越/他境便为寓军/控引无所/非长计也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践阼:

皇帝登临皇位。

唐孔颖达:

“践,履也;阼,主人阶也。

天子祭祀升阼阶……履主阶行事,故云践阼也。

B.母忧:

母亲的丧事。

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

C.乞骸骨:

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

“致仕”意思与之恰好相反。

D.永和:

东晋穆帝年号。

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顾众小时候过继给伯父,伯父早死,他侍奉伯母以孝闻名。

王敦请顾众做从事中郎,恰好有诏让顾众任鄱阳太守,他未与王敦见面即赴任,王敦很抱怨他。

B.及至王敦叛乱,命令顾众出兵接应,顾众迟疑徘徊不前。

王敦大怒,以行军失期召回顾众,并加以责问指斥,声色十分严厉,顾众面不改色。

C.苏峻见东方义军起兵,就派弘徽领兵抵御。

顾众率众在高莋大败弘徽,获取其物资,后命顾飏屯兵无锡,庾冰镇御亭,他自己则守海虞阻截苏峻军经此进攻。

D.苏峻之乱被平定,朝廷论功封赏,顾众以为蔡谟传檄兴兵讨贼,理应居首功,蔡谟以为顾众首倡义举,并非自己之力,二人都上表互相推让,想让议论者赞美他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峻遣将弘徽领甲卒五百,鼓行而前。

众与顾飏、张悊要击徽,战于高莋,大破之,收其军实。

(5分)

(2)众乃以明为参军。

明率宗党五百人,合诸军,凡四千人,复进讨健。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5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莎衣①

(宋)杨朴②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

直饶紫绶金章贵③,未肯轻轻博换伊。

【注】①莎衣:

即蓑衣。

②杨朴:

字契元,为人恬淡闲静,一生布衣。

③直饶:

犹纵使,即使。

绶:

系印纽的丝带。

金章:

金质的官印。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软绿柔蓝”是写作者眼里蓑衣的特点,“绿”“蓝”写色彩鲜明,“轻”“柔”点明质地轻柔。

B.颔联中的“蒹葭”指芦苇,“菡萏”指荷花,“卧”和“披”写的是渔人披着蓑衣卧在船上。

C.颔联出句从视觉的角度写景,对句从嗅觉的角度写景,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雨中美景图。

D.颈联写到渔人醉酒之后及晚晴之时脱掉蓑衣,渔舍也因无暇整理而杂物乱堆,可见其洒脱豪放。

15.尾句“未肯轻轻博换伊”中的“伊”指的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卒章显志,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

   ,    。

(2)《春江花月夜》中写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下花林,晶莹剔透的句子是:

       ,       。

(3)杜甫《登岳阳楼》诗中,形象刻画洞庭湖水势浩大、无边无际的诗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一些人涂抹事实、曲解史料,虽然表面上打着“解密历史”“还原真相”等幌子,(        )。

仔细推究,他们在价值观上一味利己,为________而不惜歪曲真实,为追逐私利而不惜扰乱视听,于利己主义的死胡同兜兜转转;在认识论上主观先行,人为割断实践与认识的联系,混淆真理与谬误的边界,于主观主义的渊薮中不见天日;在方法论上轻率武断,只顾一点不及其余,流于表象疏于本质,于形而上学的陷阱里漏洞百出。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

上世纪80年代,苏联受国内所谓“新思维”以及国外敌对势力等影响,放任历史虚无主义横行流布,结果以卓娅、马特洛索夫等为代表的一批英雄人物被污名化,________党史国史也被否定颠覆,最终导致国家________。

苏联的历史教训值得我们深思。

一个人如果失去对过去的理性判断,注定是可悲的;一个民族如果失去对历史的敬意,则更加难以直面未来。

通过葆有足够的温情与必要的敬畏之心,切忌不可忘却历史,无疑是我们应有的姿态。

随着社会价值观日益多元化,传播技术日新月异,我们应注意对极少数________的人保持警惕,并自觉抵制披着多种外衣的历史虚无主义现象。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根本上也是难逃名、利二字

B.根本上还是名、利二字把人心扭曲

C.根本上还是难逃名、利二字

D.根本上也是名、利二字把人心扭曲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欺世盗名 因而 分崩离析 殚精竭虑

B.沽名钓誉 因而 离心离德 处心积虑

C.欺世盗名 进而 离心离德 殚精竭虑

D.沽名钓誉 进而 分崩离析 处心积虑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凭借足够的温情与必要的敬畏之心,切忌不可忘却历史,无疑是我们应有的姿态。

B.葆有足够的温情与必要的敬畏之心,切忌忘却历史,无疑是我们应有的姿态。

C.葆有足够的温情与必要的敬畏之心,切忌不可忘却历史,无疑是我们应有的姿态。

D.凭借足够的温情与必要的敬畏之心,切忌忘却历史,无疑是我们应有的姿态。

20.小张是刚上任的女秘书,公司老总让她亲自上门将如下三幅对联分别送给她自己的三位朋友,根据对联内容,请你替小张想想这三幅对联该送给什么人合适。

(6分)

(1)门前绿水声声笑屋后青山步步春送给____________

(2)室有芝兰春自永人如松柏岁长新送给____________

(3)辛勤浇灌敢叫梓楠成大木呕心沥血能让枯藤发新枝送给____________

21.下面是介绍中国“端午节”的思维导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英国诗人瓦特•兰德: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印度小说家普列姆昌德:

在人类生活中,竞争心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东西。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

竞争可能是建设性的,也可以是破坏性的。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C。

A项,“融汇了儒、佛、道诸家深刻的哲理和高雅的精神文化”错误。

原文第1节是说“一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