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12164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三峡》同步测试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165606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9812164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三峡》同步测试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9812164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三峡》同步测试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9812164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三峡》同步测试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9812164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三峡》同步测试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9812164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三峡》同步测试含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9812164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三峡》同步测试含答案解析.docx

《9812164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三峡》同步测试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812164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三峡》同步测试含答案解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9812164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三峡》同步测试含答案解析.docx

9812164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三峡》同步测试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三峡》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曦(xī)月       略无阙(quē)处     重岩叠嶂(zhàng)

B. 襄(xiāng)陵    隐天蔽(bì)日      沿溯(shuó)阻绝

C. 属(shǔ)引      林寒涧(jiàn)肃    飞漱(shù)其间

D. 绝巘(yǎn)      素湍(duān)绿潭    朝(zhāo)发白帝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略无阙处(略微没有)             绝巘多生怪柏(山峰)

B. 至于夏水襄陵(冲上、漫上)       不以疾也(疾病)

C. 不见曦月(日光,这里指太阳)     属引凄异(连接)

D. 虽乘奔御风(这里指飞奔的马)     或王命急宣(或者)

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B.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C.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4.读课文《三峡》,最能表现三峡秋季特点的句子(   )

A.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B.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C.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D.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5.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

A. 或:

或王命急宣   或以钱币乞之                         

B. 林:

青林翠竹      林寒涧肃

C. 绝:

哀转久绝      沿溯阻绝                                

D. 素:

素湍绿潭      以调素琴

6.读课文《三峡》,体现三峡山河秀丽的句子(   )

A.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B. 三峡七百里

C.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D.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二、填空题

7.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

①自非亭午夜分   古义:

________;今义:

________

②至于夏水襄陵   古义:

________;今义:

________

③良多趣味       古义:

________;今义:

________

8.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________

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________

③绝谳多生怪柏________

④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________

⑤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________;________

⑥猿鸣三声泪沾裳________

⑦空谷传响,哀转久绝________

⑧自三峡七百里中________

9.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下列句子所写景物的特点。

①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________

②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________

③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________

④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________

三、文言文阅读

10.阅读《三峡》,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

B.虽乘奔御风/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C.绝巘多生怪柏/哀转久绝

D.素湍绿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2)翻译下面句子。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3)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

A.本文展现了三峡独具特色的山水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赞叹之情。

B.本文语言凝练生动,句式骈散结合,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C.第③段从俯视、仰视的角度描绘出三峡春冬之时清出秀美的景象。

D.文中“或王命急……不以疾也”一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回环曲折的特点。

(4)文章结尾处引用渔歌有什么作用?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潮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此石经始禹凿①,河中漱广②,夹岸崇深③,倾崖返捍④,巨石临危,若坠复倚。

古之人有言:

“水非石凿,而能入石。

”信哉!

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⑤。

其水尚崩浪万寻⑥,悬流千丈,浑洪赑怒⑦,鼓若山腾⑧,浚波⑨颓垒,迄于下口。

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⑩。

(选自郦道元《孟门山》)

【注】①经始:

开始。

禹:

治水的大禹。

②广:

开阔。

③崇深:

高深。

④捍:

捍卫。

⑤深:

深处。

悸:

惊动。

魄:

心魂。

⑥寻:

古代八尺为一寻。

⑦浑洪:

水势浩大。

赑(bì):

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

⑧鼓:

鼓荡。

山腾:

像山腾起。

⑨浚(jùn)波:

大的波浪。

⑩慎子:

慎到,战国时人,著有《慎子》,说:

“河下龙门,流驶竹箭,驷马追之不及。

(1)解释文中划线的字。

①略无阙处________

②哀转久绝________

③河中漱广________

④窥深悸魄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水流交冲,素气云浮。

 

(3)侧面描写是两文共有的写作手法,请从两文中各找一句,并说说其作用。

 

(4)【甲】【乙】两文都写了水,试比较两文中水的特点的异同。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A】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沿溯阻绝________

②飞漱其间________

③晴初霜旦________

④属引凄异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②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3)文中画线句【A】写出了三峡的山什么特点?

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A

解析:

B项,“溯”应读“sù”;C项,“属”应读“zhǔ”;D项,“湍”应读“tuān”。

故答案为:

 A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字音的能力。

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

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

2.C

解析:

A项,“略无”为“完全没有”的意思。

B项,“疫”为“快”的意思。

D项,“或”为“有时”的意思。

故答案为:

C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要求学生在识记文言词语基本意思的基础上,根据上下文去判断。

尤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特殊现象。

平时学习中,对于文言虚词、多义词要多加比较,知道它有几个意思,并分别举出例句,积累下来。

遇到多义的文言虚词、实词后一定要加以联想,想一想在其它句子中该词是什么意思,这样熟能生巧。

考试时再遇到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区别开了。

3.A

解析:

A: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BCD:

正确;

故答案为:

A。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4.C

解析:

A项为《三峡》中的名句,B、D项描写的是春冬之时的三峡,C项中“晴初霜旦”可以推断是秋季,这句话正是对三峡秋季的描写,所以选C。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

5.B

解析:

A项分别译为:

有时,有的(人);B项均译为:

树木;C项分别译为:

消失,断;D项分别译为:

白色,不加装饰。

故应选:

B。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

6.C

解析:

A、B、D分别表现三峡的险、长、窄,而C是对三峡的水和山的描写,所以选C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

二、填空题

7.正;亭子;到了;表示另提一事;甚,很;好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古今异义字的考查。

古义可将整个句子进行翻译,再体会其含义即可,今义,可结合词语造一个句子,然后进行解释。

故答案为:

1、正2、亭子3、到了4、表示另提一事5、甚,很6、好

点评:

古今异义字是文言文考查的重点。

考生一定要结合语境仔细分析,认真体会并进行积累记忆。

8.真、实在;通“缺”,中断;极高的;山峰;顺流而下;逆流而上;飞奔的马;快;几;消失;从、在

解析:

①句意为: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良:

真、实在;

②句意为:

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

阙:

通“缺”,中断;

③句意为: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

绝谳:

极高的;山峰;

④句意为: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

沿溯:

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⑤句意为:

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奔:

飞奔的马;嫉:

快;

⑥句意为:

在岸边的猿猴鸣叫三声,过往的悲伤的掉下泪来。

三:

几;

⑦句意为:

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绝:

消失;

⑧句意为: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

自:

从、在。

故答案为:

真、实在;通“缺”,中断;极高的;山峰;顺流而下;逆流而上;飞奔的马;快;几;消失;从、在。

点评: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9.连绵;高大;凶险;凄凉

解析:

①“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的句意为:

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据此可概括出“连绵”的景物特点;

②“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的句意为:

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据此可概括出“高大”的特点;

③“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的句意为: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

据此可概括为“凶险”的特点;

④“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句意为:

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据此可概括为“凄凉”的景物特点。

故答案为:

连绵;高大;凶险;凄凉。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进行概括。

三、文言文阅读

10.

(1)B

(2)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隔,不能通航。

(3)D

(4)结构上:

渔歌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

内容上:

再次点明三峡之长,使人进一步体会到山高、岭连、峡窄、水长的特点;猿声之哀,进一步渲染了三峡秋季萧瑟悲凉的气氛。

解析:

(1)A.从/如果;

B.表假设,都是“即使”的意思;

C.极/消失,停止;

D.白色/朴素,不加装饰。

(2)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

句中重点词有:

襄,上,这里指漫上。

陵,大的土山,这里泛指山陵。

沿,顺流而下(的船)。

溯,逆流而上(的船)。

阻绝:

阻断。

(3)D.这句话并不能体现“山高”“回环曲折”的特点,而是侧面体现了三峡水的迅疾。

(4)本题考查句子作用的分析。

解答此题可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来分析。

从全文写作结构来看,结尾处引用渔歌,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同时以猿的回声长,来与开头交代三峡山连绵的长相照应;从内容上看,此处写三峡的秋景,作者引用渔歌,可表现猿声的悲哀,从而渲染一种凄凉的气氛,表现三峡秋天的凄清美。

故答案为:

⑴B

⑵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隔,不能通航。

⑶D

⑷结构上:

渔歌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

内容上:

再次点明三峡之长,使人进一步体会到山高、岭连、峡窄、水长的特点;猿声之哀,进一步渲染了三峡秋季萧瑟悲凉的气氛。

点评:

⑴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和句子的意思来考虑。

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积累文言词语一词多义。

⑵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

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翻译的句式要和原文一致。

⑶在读懂文言文的基础上,对每一个选项理解的内容要仔细推敲,仔细分析。

⑷引用的作用:

内容上:

①证明段中心,突出、深化主旨,丰富文章的内容突出事物特征;结构上:

可考虑照应、引起下文,为下文铺垫等。

【参考译文】

①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

悬崖峭壁重峦叠嶂,遮挡了天空和太阳。

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②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

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快。

③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④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

“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

11.

(1)同“缺”,空隙、缺口;消失;冲击,冲荡;看,望

(2)①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②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雾一样飘在空中。

(3)【甲】文:

①“白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作用:

突出山的高峻、连绵。

②“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作用:

突出水的湍急。

③“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作用:

突出三峡秋景萧瑟、凄凉的特点。

【乙】文:

①“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

”作用:

突出水流急,水雾大。

②“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作用:

突出水的湍急。

(4)①相同点:

两文中的水都有急、大的特点。

②不同点:

【甲】文中除了写出夏水急、大的特点外,还写出了春冬之水清静(清澈)的特点。

【解析】【分析

(1)①句意为:

一天正赶上有一家人宴请宾客;溯:

逆流而上。

②句意为:

宾客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了些;绝:

消失。

③句意为:

河中水流湍急;漱:

冲击,冲荡。

④句意为:

往云雾的深处望去真有一种撼人心魄的感觉;窥:

看,望。

(2)第一句话,注意“虽”,即使;“奔”,飞奔的马。

第二句话,注意“冲”,冲击;“素”,白色。

(3)本题考查理解侧面描写及作用。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准确理解两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侧面描写的语句,然后分析其作用即可。

(4)甲文中描写水的语句是“夏水襄陵”“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乙文中描写水的语句是“其中水流交冲”“其水尚奔浪万寻,悬流千丈”;根据这些语句来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

(1)①逆流而上;②消失;③冲击,冲荡;④看,望。

(2)①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②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样飘在空中。

(3)甲文: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作用:

突出山的高峻、连绵。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作用:

突出水的湍急。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目沾裳”作用:

突出三峡秋景的萧瑟、凄凉的特点。

乙文:

“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

”作用:

突出水流急,水雾大。

“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作用:

突出水的湍急。

(4)答案示例:

①相同点:

两文中的水都有急、大的特点。

不同点:

甲文中除了写出夏水急、大的特点外,还写出了春冬之水清静(清澈)的特点。

故答案为:

⑴同“缺”,空隙、缺口;消失;冲击,冲荡;看,望;

⑵①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②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雾一样飘在空中;

⑶【甲】文:

①“白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作用:

突出山的高峻、连绵。

②“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作用:

突出水的湍急。

③“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作用:

突出三峡秋景萧瑟、凄凉的特点;

⑷①相同点:

两文中的水都有急、大的特点。

②不同点:

【甲】文中除了写出夏水急、大的特点外,还写出了春冬之水清静(清澈)的特点。

点评:

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关键在于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和提示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语句,概括即可;

⑷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准确理解两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描写水的语句,然后再分析相同和不同之处。

【附参考译文】

【乙】传说中这块石头当初是大禹所凿,河道被水冲击而变得开阔,两岸高深,倾斜的山崖像是反过身来保卫着河水,巨大的石头居高临下,好像要坠落下来却又倚靠(在山崖上)。

古人曾说:

“水不是石匠的凿子,却能够进入石头中。

”确实是这样!

龙门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雾一样飘在空中,来来往往连看龙门的人,常常像是被雾气缠绕,往云雾的深处望去,有一种惊心动魄的感觉。

河水激起万重浪,有如瀑布千丈,浩荡的河水好像愤怒的赑最,波浪像崇山峻岭,激流交叠,直奔下游而去。

我这才知道,慎子乘竹筏下龙门的时候,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上。

12.

(1)顺流而下;冲荡;早晨;延长

(2)①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

②空荡的山谷传来了回声,悲凉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3)写出了三峡的山险峻、陡峭的特点。

为下文写夏水的迅猛做铺垫。

解析:

(1)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

解答本题要结合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①句意为:

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

沿:

顺流而下。

②句意为:

飞流冲荡。

漱:

冲荡。

③句意为:

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

旦:

早晨。

④句意为:

非常凄凉怪异。

引:

延长。

(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有:

略无:

毫无,完全没有。

阙:

通“缺”,缺口,空隙。

句意为:

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

②句中重点词有:

绝:

消失,停止。

转:

通“啭”鸣叫。

句意为:

空荡的山谷传来了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3)文中划线句”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写了直立如屏障一样的山峰,可见三峡的山险峻、陡峭的特点。

正因为山高所以夏水才迅猛,这是起到铺垫的作用。

故答案为:

⑴顺流而下;冲荡;早晨;延长;

⑵①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

②空荡的山谷传来了回声,悲凉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⑶写出了三峡的山险峻、陡峭的特点。

为下文写夏水的迅猛做铺垫。

点评:

⑴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

解答时,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答题时通晓全文大意按要求作答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物植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