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教案.docx
《第二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
因数与倍数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因数和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等知识。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在前面所学的整数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整数的性质,又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
这些知识的学习是以后学生学习公倍数与公因数、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运算等知识的重要基础。
本单元的知识属于“数论”的初步知识,概念比较多,有些概念比较抽象,概念的前后联系又很紧密,部分学生学习时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学情分析
1.利用乘法引导学生认识因数和倍数。
教材在揭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时,是让学生通过分类,用除法算式认识倍数和因数。
在找一个数的倍数时,也是让学生运用乘除法的知识,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2.注重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探索数的特征。
教材非常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发现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以及渗透分类的思想。
4.通过利用因数和倍数的相关知识来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课时安排:
8课时
1.因数和倍数……………………2课时
2.2、5、3的倍数的特征………2课时
3.质数和合数……………………3课时
4.整理和复习……………………3课时
第一课时:
因数与倍数
(1)
备课教师:
李小芳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教材P5~6例1、例2及练习二第1、2
(1)、6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掌握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学会用列举法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2、理解因数和倍数两者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出示教材第5页例1。
12÷2=69÷5=1.830÷6=52÷3=0.6
26÷8=3.519÷7≈2.7120÷10=221÷21=1
(1)观察,引导:
观察例1中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2)分类。
引导:
你能把上面的除法算式分类吗?
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根据是否整除分为两类。
2.引入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数的整除的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
二、探索新知:
1.明确因数与倍数的意义。
(教学例1)
(1)教师引导。
教师指出:
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例如:
12÷2=6,我们说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
(2)学生尝试。
教师让学生说一说第一类的每个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
谁是谁的倍数?
先同桌互相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3)深化认识。
师:
通过刚才的说一说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
因数和倍数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又是相互依存的,二者不能单独存在。
我们不能说谁是因数,谁是倍数,而应该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教师强调,并让学生注意:
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O)。
(4)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
小结:
如果a÷b=c(a,b,c均是不为0的自然数),那么a就是b和c的倍数,b和c是a的因数。
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2.探索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教学例2)
出示例2:
18的因数有哪几个?
(1)学生独立思考。
师:
根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想一想18除以哪些整数的结果是整数。
引导学生把18的因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每两个因数之间用逗号隔开,全部写完后用句号结束,示范:
18的因数有:
1,2,3,6,9,18。
(2)小组合作交流。
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说明找的方法。
一对一对地找,避免遗漏。
如果学生还有其他想法,只要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3)采用集合图的方法。
教师指出也可用集合图来表示18的全部因数。
明确:
用图示法表示18的因数时,先画一个椭圆,在椭圆的上面写上“18的因数”,再把18的因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有规律地写在椭圆里,每两个因数之间也用逗号隔开,全部写完后不加句号。
(4)即时练习。
让学生找出30的因数和36的因数,并组织交流。
也可以表示如下:
老师举错例。
(1,2,3,4,6,6,9,12,18,36。
)
师:
这样写可以吗?
为什么?
生:
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8页“练习二”第1、6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部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证正。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因数与倍数
(2)
备课教师:
王超凡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教材P6例3及练习二第2
(1)、3~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自主探究,找出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数之间存在因数和倍数的关系,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和比较的能力,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两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0,28,42的因数有哪些?
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出这些数的因数个数的?
一个数的因数中,最大的是几?
最小的是几?
二、探索新知
1.探索找倍数的方法。
(教学例3)
出示例3:
2的倍数有哪些?
师:
你会找2的倍数吗?
给你们1分钟的时间,看谁写得又对、又快、又多!
准备好了吗?
开始!
师:
大家都是用的什么方法呢?
生汇报。
师:
哪些同学也是用乘法做的?
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师:
很好!
如果给你更长的时间,你能把2的倍数全部写出来吗?
为什么?
怎么办?
(用省略号)
师:
通过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初步体会2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追问:
你能用集合图表示2的倍数吗?
学生填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核对。
(4)即时练习。
让学生找出3的倍数和5的倍数,并组织交流。
学生举例时可能会产生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错例进行适时剖析。
4.反思提炼。
师:
从前面找因数和倍数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组织全班集体交流,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以下三点:
(1)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2)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倍数。
(3)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三、巩固提升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8页“练习二”第4、5、6、7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部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证正。
集体订正时,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认识以下几点:
(1)第4题“15的因数有哪些?
”和“15是哪些数的倍数”答案是一样的。
(2)第5题中的第
(2)小题是错的,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第(4)小题也是错的,因为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不含小数。
(3)思考题:
两数如果都是7(或9)倍数,它们的和也一定是7(或9)的倍数,即如果两数都是n的倍数,它的和也是n的倍数。
2.利用求倍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出示:
妈妈买来几个西瓜,2个2个地数,正好数完,5个5个地数,也正好数完。
这些西瓜最少有多少个?
理解题意,分析解答。
交流汇报:
2的倍数有2,4,6,8,10,12,14,16,18,20,…
5的倍数有5,10,15,20,25,30,…
2和5共同的倍数有10,20,…所以2和5共同的倍数最小的是10。
四、课堂小结
1.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2.让学生自学“你知道吗?
”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2、5倍数的特征
备课教师:
张潇潇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教材P9例1及练习三的部分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奇数、偶数的意义,学会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2、引导学生自主探索2、5的倍数的特征,并学会正确地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5的倍数。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问:
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因数和倍数的知识,谁能举例说明什么叫因数?
什么叫倍数?
学生举例说明。
揭题:
我们已经学会了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2、5的倍数的特征。
(板书课题:
2、5的倍数的特征)
二、互动新授:
1.认识5的倍数的特征。
(1)操作感知。
出示教材第9页“百数表”,让学生认真观察。
在上表中找出5的倍数,并做上记号。
(2)组织交流。
提问:
5的倍数究竟有什么特征呢?
你能根据刚才的操作把自己的发现向同学说一说吗?
小组交流后指名回答。
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概括出5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2.认识2的倍数的特征。
(1)操作感知。
提问:
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让学生在“百数表”中找出2的倍数,做上记号,并与同伴说一说这些数有什么特征。
学生各自独立动手操作。
(2)组织交流。
指名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呈现表2:
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概括出2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3)认识奇数、偶数。
①理解奇数和偶数的意义
从百数表中可以看出,自然数中有一半的数是2的倍数,另一半的数不是2的倍数。
我们把2,4,6,8,10,…这些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O也是偶数),把l,3,5,7,9,…这些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jī)数。
教师提示:
如果用a表示自然数,那么可以用2a来表示偶数,用2a+l来表示奇数。
②举例验证。
54是2的倍数.54是偶数;245不是2的倍数,245是奇数……也就是说,一个自然数不是奇数就一定是偶数。
③奇数和偶数的特点:
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奇数和偶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没有最大的奇数和偶数,只有最小的奇数和偶数,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O。
3.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组织交流,交流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做完这些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1~12页“练习三”第1、2题。
1.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举例说明判断奇数和偶数的具体方法。
2.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组织交流。
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说明每道小题的思考过程,
四、课堂小结:
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2、5的倍数的特征
5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0或5的数。
如:
20,75,95…
2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0,2,4,6,8的数,如:
8,22,90…
偶数:
2的倍数,如:
54,728…
奇数:
不是2的倍数,如:
245…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3的倍数的特征
备课教师:
成利红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
2、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3、提高分析、比较、猜想、验证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
教学难点:
归纳验证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竞赛导入
1、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哪些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并说出你是如何进行判断的?
35 158 200 87 65 162 4122
2、你能说出几个3的倍数吗?
上面这些数中,哪些是3的倍数。
你能迅速判断出来吗?
3、好,现在我们来个竞赛怎么样?
请学生任意报数,你们用计算器算,老师用口算,判断它是不是3的倍数。
看谁的数度快!
(师生竞赛)
4、评价:
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
我相信:
通过这节课的探索大家也一定能准确迅速地判断出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揭示课题)
二、猜想探索,归纳验证
(一)大胆猜想:
猜一猜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学生说说猜想,验证。
师:
看来只观察个位上的数不能确定它是不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
我们共同来研究。
(二)观察探索
1、看P10的表,找出3的倍数,并将这些数圈起来做上记号。
2、观察这表,你有什么发现?
把你的发现与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
3、全班交流。
个位上的数字没有什么规律,十位上的数字有规律吗?
大家还有什么发现?
4、教师引领:
①大家再仔细看一看,3的倍数在表中排列有什么规律?
②从上往下看,每条斜线上的数有什么规律?
(个位数字依次减1,十位数字依次加1)
③个位数字减1,十位数字加1组成的数与原来的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和相等)
④每条斜线的数,各位上数字之和分别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各位上数字之和都是3的倍数。
)
5、归纳概括:
现在你能自己的话概括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吗?
(生回答、归纳、同桌小组互相说一说。
)
6、验证结论
如果是三位数或更大的数,你们的发现还成立吗?
请大家写几个更大的数试试看。
(生写数,然后判断、交流、得出结论。
)
三、梯度练习,内化新知
师:
我们已经理解了3的倍数的特征,下面请运用特征来检验我们的实践能力吧!
1、在下面的数中圈出3的倍数
28 45 53 87 36 65
2、在下面各数的□里填上一个数字,使这个数是3的倍数,各有几种填法?
□7、4□2、□44、56□
3、用数字1、3、5、能组成几个三位数?
哪些三位数是3的倍数?
你有什么发现?
4、将下面这些数进行分类。
548、15、2707、820、118、452、507、210、462、450
2的倍数:
3的倍数:
5的倍数:
2和5的倍数:
5、练习三3、4题。
四、全课总结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质数和合数
备课教师:
周小燕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质数和合数。
课本 14页例1和部分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质数、合数的概念,记住 100 以内的质数,掌握正确判断质数、合数的方法。
2、经历探索质数、合数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3.在共同探讨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初步学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区分奇数、质数、偶数、合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写出1-20各数的所有因数。
集体订正。
(二)探究新知
1.引导学生归纳。
(1)按这些因数个数的多少,可以分为哪几种情况,
(2)分组讨论后汇报。
(3)引导学生说明。
有一个因数的有哪些。
有两个因数的有哪些。
有两个以上因数的有哪些。
2.按因数个数的多少,把自然数分成几种情况。
(1)分组讨论。
(2)汇报讨论结果。
(3)引导学生说出:
1 的因数是 1。
有两个因数,它们分别是 2、3、5、7、11、13、17。
有两个以上的因数,它们分别是:
4、6、8、9、10、12、14、15、16、18。
3.观察比较,发现特点。
(1)引导学生观察 2、3、5、7、11、13、17 的因数,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发言。
启发学生知道:
每个数的因数都有 1,每个数的约数都有它本身,即有 1 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教师概括:
也就是每个数的因数都有 1 和它本身,并且只有 1 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2)引导学生再观察 4、6、8、9、10、12、14、15、16、18 的因数,它们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概括:
除了 1 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
质数、合数的定义。
(3)观察板书中 2、3、5、7、11 这组数,指出这样的数就叫做质数。
师生概括质数的定义:
一个数,如果只有 1 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板书)
师生概括合数的定义:
一个数,如果除了 1 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板书)举例。
(3)引导学生观察:
1 是质数,还是合数?
① 学生讨论发言。
② 学生明确:
1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因为 1 只有一个因数,既不符合质数的特点,又不符合合数的特点。
4.按因数个数的多少给自然数分类。
(1)引导学生想:
按照是否是 2 的倍数把自然数分为奇数、偶数。
那么,按照因数个数的多少,自然数又可以分为哪几类?
(2)引导学生明确:
判断质数关键是找因数的个数。
5.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先独立制作。
再集体交流。
介绍筛法。
(三)巩固发展
1.判断下列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 22 29 35 37 87 93 96
2.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1)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 )
(2)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 )
(3)在自然数中,除了质数以外都是合数。
( )
(4)1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 )
(四)、全课总结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