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部编版语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165152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部编版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部编版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部编版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部编版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部编版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部编版语文.docx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部编版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部编版语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部编版语文.docx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部编版语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课文目录:

17.中国石拱桥/茅以升

18.苏州园林/叶圣陶

19.蝉/法布尔

20.梦回繁华/毛宁

 

17.中国石拱桥

教学目的:

1.认识中国石拱桥在历史上的光辉成就和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增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2.理解选择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特征的写作方法。

3.了解本文由一般到特殊、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以及时间从先到后说明事物的顺序。

4.学习运用准确语言的特点。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中国石拱桥》一课(板书课题)。

作者茅以升(板书)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

他几十年致力于桥梁的设计、研究和教学工作。

30年代,他主持设计和修建了钱塘江大桥;50年代又参加了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工作。

他写过大量的介绍桥梁知识的书籍和文章,本文就是介绍我国石拱桥的说明文章。

二、检查预习

1.正音正字(出示小黑板):

洨(Xiǎo)    匀称(yún  chèn) 鷟(zhuó)   佥(qiān) 河堤(dí)

2.补充解词:

古朴:

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绝伦:

独一无二,无可比拟。

 推崇:

很尊重。

三、划分段落

1.范读课文。

2.指名让学生分段,归纳段意,教师小结。

第一部分(第1-2段):

石拱桥的特点;第二部分(第3-9段):

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10段),中国石拱桥的发展。

四、学习本文选材的方法

1.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找出石拱桥、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的特点。

指名让学生分别回答,互相纠正、补充,教师板书小结。

2.讨论:

中国的石拱桥很多,都有相同的特点,作者为  什么选择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说明的例子?

小结:

赵州桥和卢沟桥历史悠久,气魄宏伟、驰名中外,有中国石拱桥的典型特点,很有代表性。

选择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的特征方法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使读者对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认识得更具体、更明确、更深刻。

3.讨论:

既然赵州桥和卢沟桥都具有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作者为什么不选一个而要选两个呢?

小结:

赵州桥和卢沟桥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

前者是“独拱”石桥,后者是“联拱”石桥,既有共性也有个性。

作者选择两例可以起到互相对照、互相补充的作用,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形式多样、多彩多姿的特点。

五、完成课后练习五

六、布置课后作业:

精读课文,研究本文的说明顺序,并列出层次表。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提问:

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有哪些?

请举例说明。

(略)

2.提问:

本文在介绍中国石拱桥时,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安排文章的结构的?

归纳:

石拱桥--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解放后兴建的各种拱桥

二、学习新课

1.研讨本文的说明顺序。

(1)指名读1、2段,讨论:

本文主要写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为什么开头两段写一般石拱桥的特点?

小结:

开头第1段,一连几处以虹喻桥,写石拱桥的形式优美,可以引起读者的联想,激发阅读兴趣。

第2段写石拱桥的结构坚固,这是石拱桥的又一特点。

这两个特点是石拱桥的一般特点,为下面写中国石拱桥作了铺垫,自然过渡到写特殊的石拱桥。

这是由一般到特殊的顺序。

(2)默读4、5段,列出层次表,讨论: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赵州桥的?

小结:

第4段写赵州桥的地理位置、建造时间及解放后的修整。

第5段首先介绍赵州桥的长度、宽度、设计施工的精巧以及古人的赞誉。

接着从四个方面(结构巧妙;造型优美,用料节省;结构坚固;结构匀称,与四周景色和谐配合)来说明其特点。

从这个层次可以看出作者在说明赵州桥时,是运用从概括到具体的顺序。

(3)指名读第6段,教师强调“桥长……十一个半圆形的石拱……;每个石拱……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等语句,提问:

这一部分写卢沟桥是按什么顺序?

小结:

由整体到局部

归纳提问:

综观全文,本文在安排说明顺序上有哪些特点?

总结:

本文在安排说明顺序时,是由一般到特殊,先概括后具体的顺序;在说明桥梁的结构时,是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有关历史发展的说明则以时间先后为顺序。

这样写,可以使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2.学习本文运用准确的语言。

(1)要求学生列举出课文中表示准确数字和概数的词句。

小结:

不能改动或去掉。

表示准确数字的,都是经过丈量和计算的。

表示概数的,都是无法考查、检测而推算的。

说明文,特别是科技说明文,所用数据都必须十分明确,语气肯定,毫不含糊,这是用词准确的表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

(2)教师突出一些有修饰语和关联词语的句子。

让学生分析。

3.总结课文。

三、作业

1.完成课后的“思考和练习”。

2.学写一篇选择有代表性例子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文。

教学反思:

18.苏州园林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哪个特征,又是怎样突出这个特征的。

2.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

3.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4.熟悉说明方法,学习用比较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写作意图,进而体会作者写作思路,理解文章结构。

2.在把握全篇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练习进一步加强对说明文的分析掌握。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说明文知识

2.作者简介及写作缘由

3.字词

4.朗读课文,找出说明对象

5.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段落层次,归纳段意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找出说明对象的总体特征,并分析作者通过哪几个方面来突出这几个特点的。

2.明确本文的说明顺序。

3.以课文第4、5节为例,指导学生掌握说明文阅读重点。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已经提前预习了《苏州园林》,那么请大家先看两段影片,请你们猜一猜哪段影片是苏州园林?

你是根据什么判断出来的?

你认为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下面,我们共同学习叶圣陶先生写的《苏州园林》,看看他是怎样抓住苏州园林的特点来进行说明的。

二、朗读第一段,找出其中最能说明苏州园林地位的词语,分析。

明确:

标本——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

表明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可以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三、朗读第二段,找出苏州园林具有怎样的总体特征,才能成为各地园林的标本?

明确: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提问:

为了达到这一标准,作者认为设计者和匠师从哪几个方面下了功夫?

明确:

四个讲究。

四、分析第三自然段

提问:

本段具体说明了苏州园林哪个特点?

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什么?

为了什么这一特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作比较、打比方)

五、阅读第四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学生思考、讨论)

(1)用“||”划分这段文字的层次

(2)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其中又以为主。

(3)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特征是

(4)文中概括苏州园林假山特点的一句是。

(5)文章分几个方面介绍池沼?

(6)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是。

(7)这段文字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8)文中“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中的“艺术”和“技术”有什么不同?

可不可互换?

六、配合图片,简要分析第五、六自然段,回答问题

(1)概括本段的段意

(2)指出本段运用的说明方法。

(3)这段文字除用说明这种表达方式,还用了什么?

作用是什么?

(4)本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七、提问:

作者在写完苏州园林的四大特点后,为何又写了7、8、9段?

这三段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苏州园林的?

八、整理说明顺序:

概括——具体主要——次要

九、归纳说明文阅读的重点

(1)明确说明对象

(2)弄清所说明的事物的特征

(3)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

(4)了解文章使用的说明方法

(5)明确说明顺序

(6)把握说明文的结构

(7)在说明文中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的运用及效果

(8)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十、本课小结

十一、布置作业:

作文《我们的校园》

要求:

1.认真观察,抓准特点

2.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

3.用3~4种说明方法

4.字数:

500字

教学反思:

 

19.蝉

教学目标:

 

1.提高朗读能力,在读准字音的同时要能读出感情; 

2.了解由抑到扬的写作手法以及培养由事物引发哲思的能力; 

3.体会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活着的情感,树立对动物追求自身生命意义的理解和尊重。

 

教学重难点:

 

由抑到扬的写作手法的掌握 难点:

对生命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方法 :

提问法、引导法 学法:

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课前让学生收集关于蝉的成语,比赛说出找到的成语) 

蝉不知雪:

知了夏天生,秋天死,看不到雪。

比喻人见闻不广。

 

蝉翼为重,千钧为轻:

把蝉的翅膀看成是重的,三万斤的重量看成是亲轻的。

指是非颠倒,真伪混淆。

 

春蛙秋蝉:

春天蛙叫,秋天蝉鸣。

比喻喧闹夸张、空洞无物的言谈。

 功薄蝉翼:

功劳象蝉的翅膀那样微薄。

形容功劳很小。

常用作谦词。

 

寒蝉凄切:

寒蝉:

冷天里的知了。

天冷时,知了发出凄惨而低沉的声音。

文艺作

品中多用以烘托悲凉的气氛和情调。

 

金蝉脱壳:

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一层壳。

比喻用计脱身,使人不能及时发觉。

 噤若寒蝉:

噤:

闭口不作声。

象深秋的蝉那样一声不吭。

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

不敢说话。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

比喻目光短

浅,只想到算计别人,没想到别人在算计他。

 

蝉喘雷干:

蝉:

昆虫名,知了;干:

空。

蝉喘息,雷声净。

形容酷热干旱。

 

(同学们喜不喜欢蝉?

那我们今天就要学习一篇关于蝉的文章,看看作者笔下的蝉是不是和成语当中的蝉感觉一样。

 二、初步感知,读熟《蝉》 

1.请大家齐读一遍课文,注意结合预习,读准字音。

 ——设计意图:

对文章进行正音训练,积累生字词。

 

2.读过课文,你们觉得蝉还烦不烦?

你们还喜不喜欢蝉?

 

 三、整体感知,了解“蝉” “蝉之烦” 

1.作者为什么说蝉的叫声是“烦人的聒聒”?

 (蝉鸣得早,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 

追问:

因为蝉打扰了我们人类,就觉得它烦,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安排讨论) 

“蝉之恕” 

1.我们知道,作者最终宽恕蝉“烦人的聒聒”,从文章当中我们可以找到哪些作者宽恕的原因?

 

(预设答案:

病蝉可怜、小小的却响彻夏天、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好好的过活90天) 

2.“我”和朋友进行了第一次“对话”,请找出来,说说这次对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我”认为仅仅是一个夏天的时间却是蝉的一辈子,通过用17年和一夏三个月的时间对举,说明人类不能以自我为中心,用自己的价值尺度去衡量蝉,以我们自己的好恶去苛责蝉。

“蝉之敬” 

1.文中作者与朋友进行的第二次“对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17年埋在土中,出来就活一个夏天,但即使只有九十天,也要好好地过活,这就是蝉生命的意义,在属于他的那个夏天里,拼尽它小小躯体额全部力量去响彻一个夏天。

 2.蝉的生命的意义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除了赞美之外。

也意在唤醒人类向蝉学习:

好好过活,热爱生命;理解、尊重蝉) 

“蝉之悟” 

1.我们已经了解到蝉的生命的意义了,那么老师要请大家思考这么几个问题:

对待自然万

物,人类应该采取何种态度?

只有人类的生命和事业才是有意义的吗?

人类如何和其他动物和谐相处?

 

(生命需要相互理解、尊重进而关爱) 

2.作者最初表达对蝉态度的贬抑,而最后表现对蝉的态度褒扬,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法?

有什么作用?

 

(欲扬先抑,是褒扬显得尤为突出) 

四、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读出对蝉的感情,体会作者由日常小事物引发的对人生的感想。

五、作业

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话要对周瘦鹃说的吗?

请写下来,言之有理即可。

 ——设计意图:

这是对课堂的迁移,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同时也是对学生课外阅读量的一种扩大,取得互文解读的效果。

 

在大热的几天里,一天到晚,总可听得蝉声如沸,小园里树木多,所以蝉也特别多,便织成了一片交响乐,简直闹得人心烦意乱。

天气越热,蝉也越闹,清早就闹了起来,直闹到夕阳西下时,还是无休无歇。

听它们的声音,似乎在唤“知了!

知了!

”所以蝉的别名就叫知了。

但不知它们成日的唤着知了知了,到底知道了什么。

【周瘦鹃:

《苏州游踪》】 

教学反思:

20.梦回繁华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条理分明,细腻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的

写法。

3.揣摩本文说明语言的特点,领略这一国宝级画作的美,培养我们鉴赏,审美

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有一件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杰作。

在问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曾被无数收藏家和

鉴赏家把玩欣赏,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

?

它曾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演绎出了许多传奇故事,它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同学们知道这幅画是什么了吧?

(学生回答)对,《清明上河图》它究竟画了些什么内容呢?

为什么千百年来,它的魅力一直不衰呢?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梦回繁华》。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汴梁(biàn)题跋(bá)绢本(juàn)漕运(cáo)舳舻(zhúlú)

翰林(hàn)田畴(chóu)料峭(qiào簇拥(cù)沉檀(tán)

摄取(shâ)遒劲(qiú)摩肩接踵(zhǒng)络绎不绝(yì)

2.识记重点词语的词义。

工:

善于,擅长。

设色:

(绘画)涂色,着色。

田畴:

田地,田野。

春寒料峭:

形容初春微寒。

跋涉:

爬山过水,形容旅途艰苦。

孔道:

必经之道。

络绎不绝:

形容行人很多,往来不断。

遒劲:

雄健有力。

摩肩接踵:

肩并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踵,脚后跟。

细致入微:

比喻看问题非常全面,连很细小的问题都考虑到了;也指对人体贴关心无微不至。

3.作者简介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有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本文围绕《清明上河图》,介绍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交流点拨】介绍这幅图的历史背景,画的作者,画卷的纵横,作品描绘的内容,画卷特点及历史价值等。

2.读了本文,关于《清明上河图》你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交流点拨】①我了解到了北宋时期,城市繁荣,文化生活,十分活跃,《清明上河图》便是反映这一时期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一幅风俗画。

②我了解到了画的作者张择端主要活动时期,籍贯,字,生平,爱好等。

③我了解到了关于这幅图的画卷大小,描绘的具体内容,特点及价值等。

步骤三文本精读理清顺序

细读课文第四段,作者是怎样有条不紊地说明画卷内容的?

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交流点拨】①作者先介绍画面开卷处描绘的内容,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具体逐一介绍,先介绍近郊风光,再介绍赶集的乡人,进入大道岔道上扫墓归来的权贵,最后介绍近处小路上的行旅。

②然后再介绍画面中段描绘的情景。

先介绍汴河上的船,忙碌的船工,顺水行驶的船,再介绍河上的拱桥结构、形状,桥的两端,最后详细介绍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船夫呼喊,桥上呼应,行人围观,这一紧张的一幕。

③最后介绍画卷后段描写的街道,先介绍街道房屋店铺,再介绍店铺经营品种,最后介绍各行各业及行人。

画面内容虽纷繁复杂,但作者能够条理分明,层次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还得益于作者采用了恰当的说明顺序。

步骤四品味语言感受魅力

再次浏览课文,看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的?

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交流点拨】本文的语言既平实准确又典雅生动。

比如:

①“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525厘米”——此句属于平实说明,通过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介绍了画卷的纵横。

②“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

?

留下无尽的回味。

”——此句语言典雅生动,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画卷比作乐章,形象地表明了画卷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特点。

③“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摩肩接踵”“络绎不绝”——文中有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课文以《梦回繁华》为题,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描摹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丰富了我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了解,激发了我们对古代生活丰富的想象,这幅长卷人物繁多,场景复杂,但作者把它介绍得条理分明,细腻具体,真是难能可贵,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清明上河图》还有很多探究之处,例如,有学者认为这幅画有揭示社会问题,谏劝宁徽宗之意,表现了画家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课外可以阅读《清明上河图的故事》一书,进一步了解这幅名画。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