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代表性古建筑及各地特色民居.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47553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代表性古建筑及各地特色民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国代表性古建筑及各地特色民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国代表性古建筑及各地特色民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国代表性古建筑及各地特色民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国代表性古建筑及各地特色民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代表性古建筑及各地特色民居.docx

《中国代表性古建筑及各地特色民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代表性古建筑及各地特色民居.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代表性古建筑及各地特色民居.docx

中国代表性古建筑及各地特色民居

中国代表性古代民居建筑

民俗文化,而民俗建筑又各具特色,欣赏起来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我们精选了中国最美的十大民居建筑,让您一饱眼福。

1.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先后建成。

建筑规模宏大,拥有“五巷”、“五堡”、“五祠堂”。

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别被喻为“龙”、“凤”、“龟”、“麟”、“虎”五瑞兽造型,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

现以“中国民居艺术馆”、“中华王氏博物馆”和“力群美术馆”开放的红门堡(龙)、高家崖(凤)、崇宁堡(虎)三大建筑群和王氏宗祠等,共有大小院落231座,房屋2078间,面积8万平方米。

王氏宗祠分上下两院,功能齐全,设计考究,祠前有精雕细刻的“孝义坊”。

宗祠作为王氏先祖灵魂栖息的家园,1998年以来,已有数万名海外王氏后裔相继到此观光并拜祖敬香。

2.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北距太原54公里,南距东观镇仅2公里。

它又名在中堂,是清代中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

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以后曾有两次增修,一次扩建,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于民国初年建成一座宏伟的建筑群体,并集中体现了中国清代北方民居的独特风格。

大院为全封闭式的城堡式建筑群,占地10642(约十六亩)平方米,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分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

大院三面临街,不与周围民居相连。

外围是封闭的砖墙,高10米有余,上层是女墙式的垛口,还有更楼,眺阁点缀其间,显得气势宏伟,威严高大。

大门坐西朝东,上有高大的顶楼,中间城门洞式的门道,大门对面是砖雕百寿图照壁。

大门以里,是一条石铺的东西走向的甬道,甬道两侧靠墙有护墙围台,甬道尽头是祖先祠堂,与大门遥遥相对,为庙堂式结构。

北面三个大院,都是芜廊出檐大门,暗棂暗柱,三大开间,车轿出入绰绰有余,门外侧有栓马柱和上马石,从东往西数,依次为老院,西北院,书房院。

布所有院落都是正偏结构,正院主人居住,偏院则是客房佣人住室及灶房。

在建筑上偏院较为低矮,房顶结构也大不相同,正院都为瓦房出檐,偏院则为方砖铺顶的平房,既表现了伦理上的尊卑有序,又显示了建筑上层次感。

大院有主楼四座,门楼,更楼,眺阁六座。

各院房顶有走道相通,便于夜间巡更护院。

综观全院布局严谨,设计精巧,俯视成“喜喜”字形,建筑考究,砖瓦磨合,精工细做,斗拱飞檐,彩饰金装,砖石木雕,工艺精湛,充分显示了中国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工艺水平,被专家学者誉之为:

“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因此素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名扬三晋,誉满海内外。

3.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国家AAAA级景区),皇城相府(又称午亭山村)总面积3.6万平方米,是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康熙字典》总阅官、康熙皇帝35年经筵讲师陈廷敬的故居。

其建筑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官宅民居,鳞次栉比,是一组别具特色的明清城堡式官宅建筑群。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皇城相府不仅是一幅古代“自然山水画”、更是一座具有强烈人文精神的东方古城堡。

地理环境:

皇城相府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的晋城市北留镇境内,东与河南省焦作市毗邻,南与古都洛阳接壤,西与山西省的临汾市、侯马市相交,北与山西省长治市紧连,目前亚洲最大的坑口火力发电站——阳城电厂近在咫尺,通讯网络覆盖全村、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晋阳高速公路擦肩而过,交通条件便利。

皇城村居住着234户,680余口人家,耕种着480亩土地,全村总面积1.7平方公里。

地下有丰富的、得天独厚的煤炭资源,地上有清代康熙皇帝的老师,《康熙字典》总阅官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故里“皇城相府”。

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创办了煤炭开采,轻工、农副产品加工,旅游服务等多种产业。

皇城相府2001年被山西省政府确定为新十大旅游景点之一。

目前,皇城相府每日游人如织,络绎不绝。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巍然城堡,雉堞林立;旧院古宅,错落典雅。

绮丽的自然风光同返朴的人文景致交相辉映,构成了皇城独具魅力的风采。

皇城相府已成为太行山上一朵绚丽的奇葩,黄河流域一颗璀灿的明珠。

4.康百万庄园

康百万庄园位于巩义市康店镇,距市区3公里,始建于明末清初。

由于它背依邙山,面临洛水,因而有“金龟探水”的美称。

1963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三大庄园(刘文彩、牟二黑)之一,比山西乔家大院大19倍。

2005年被授予国家AAAA旅游景区。

所谓“康百万”是由于当时的庄园主康应魁两次悬挂“良田千顷”的金字招牌,土地商铺遍及山东、陕西、河南三省八县,而被称为“百万富翁”。

后来,慈禧太后逃难西安,回銮北京时,路过康店,康家出钱监工修造黑石关,县城、官殿行宫和“龙窑”,花费了100多万两银子,又向清延捐赠白银100万两,慈禧说不知此地还有一个康百万富翁。

从此,“康百万”这个皇封就广泛地传开了。

康百万庄园临街建楼房,靠崖筑窑洞,四周修寨墙,濒河设码头,集农、官、商风格为一体,布局严谨,规模宏大。

总建筑面积64300平方米,有33个院落,53座楼房,1300多间房舍和73孔窑洞。

分为寨上主宅区、寨下住宅区、南大院、祠堂区、作坊区、菜园区、龙窝沟、金谷寨、花园、栈房区等十余部分,庭院建筑基本属于豫西地区典型的两进式四合院,以具有园林、官府的一些特点,各类砖雕、木雕、石雕华丽典雅,造型优美,是华北地区黄土高原封建堡垒式建筑的代表。

展室摆放的有名人画和古玩珍宝,其中《留余》匾被选为《中国名匾》之一,是康家教育子弟的家训匾,有清朝翰林牛暄撰写。

其中一张楠木顶子床,耗工1700多个,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采用各种雕刻形成,共雕有“麒麟送子”、“双猩舞绳”等三十六幅图案,有十七个部分组成,拆开可以搬运,结合在一起可以使用,不仅有供主人休息的地方,也有供丫环伺候主人的地方,是顶子床中的精品。

康百万庄园为我们提供了研穷封建社会地产阶级的发家史料,也给我们提供了古代建筑的实物资料,它的砖雕、木雕、石雕艺术,倍受各界朋友青睐。

5.福建土楼

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

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

客家人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

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大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蒉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

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

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漳州等地区。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

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参见董斌《现代风水精鉴》),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20世纪80年代,福建漳州市南靖县、龙岩市永定县的土楼被美国人误以为是蘑菇状的核武设备,殊不知这独一无二、从宋元时期就已经产出的大型夯土民居建筑,早在第一枚原子弹蘑菇云腾云驾雾之前,就已经在闽西南一块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矗立了数个世纪了。

中国“福建土楼”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6.开平碉楼

广东开平碉楼交错,形成中国绝无仅有的乡间景色。

碉楼中西合璧,融会了各种建筑风格的精髓。

开平境内最多的时候共有3000多座碉楼,目前尚存1800多座,分布在开平15个镇、办事处。

这些碉楼是上世纪开平华侨与村民主动把外国建筑文化与当地建筑文化相结合的结晶。

其数量之多,建筑之精美,风格之多样,堪称世界最大的“碉楼博物馆”。

建材上,有早期的泥墙楼(用灰沙、糖、盐、蚬壳、蚝壳等混合逐层锤打夯成),中期的青砖楼(用一般的青砖加厚建成),到最后的钢筋水泥楼(用钢筋混凝。

)土按现代建筑用料建成.

类型上,约分三大类:

一是更楼或灯楼,这种楼一般建在村头或村尾,有些建在小山丘上,供民团及更夫使用,里面有探照灯及报警器,一旦发现匪贼立即报警,让村民准备。

二是众楼,由十多户或几户人家合资兴建,这种碉楼有3~6层,每层设有2~4间房,如有匪贼或洪涝,各户人家可住进众楼,以避灾难。

三是居楼,由华侨独资兴建,用于长久居住。

开平碉楼中西合璧,碉楼的造型千姿百态。

最大特点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选取不同的外国建筑式样综合一起,自成一体,既有古希腊、罗马的风格,又有哥特、伊斯兰、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的建筑要素,很难将开平碉楼具体归入国外某一个时期的某种建筑风格之中。

这些不同风格流派不同宗教的建筑元素在开平碉楼中和谐共处,表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

它在建筑结构上则充分体现了防卫功能,其共同特点就是门窗窄小,钢窗、铁门,墙身厚,顶层四面都有枪眼,楼顶还有瞭望台、探照灯、警报器等,在历史上对保护村民生命财产安全有极大贡献。

7.大邑刘氏庄园博物馆

建于1958年10月,1966年1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9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中国近现代社会的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之一。

该馆建立四十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藏品,内涵丰富。

现有文物,藏品2万余件,规模宠大,保存完好的庄园建筑群,及庄园遗存的大量实物和文献资料,加上独具特色的庄园陈列,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为认识和研究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经济、文化建筑及中国四川军阀史、民俗学的重要场所和实物现场,是旧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是中国社会发展史的一个断面。

1965年,在原庄园主刘文彩的收租现场,雕塑家们将中国的传统雕塑技法和西方的现代雕塑艺术结合起来,运用典型化的创作手法,创作出了中外闻名,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超级现实主义雕塑杰作《收租院》,对外展出后,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和广泛的影响。

该馆内的川西民俗博物馆,新开的“小姐楼”等内容丰富多彩,建筑风格独特,是认识旧中国国情和民风民俗的重要场所。

该馆馆藏文物2700多件,内有一级品15件,包括一套清代紫檀木镶大理石桌椅,其中8把坐椅通高108厘米、宽99厘米、坐深60厘米,嵌有各色宝珠27颗,四周有螺钿装饰的花草图形。

老庄园呈不规则多边形,四周由6米多高的风火砖墙围绕,7道大门耸立,大门两侧墙壁均有枪眼;内有27个天井,180余间房屋,3个花园。

老公馆是刘文彩先后霸占23户农民的屋基和田地,于1932年营建起来的。

刘文彩每撵走一户或几户农民就砌一堵墙,开一道门,修一座房屋。

庄园内重墙夹巷,厚门铁锁,秘室复道,布局零乱,阴森恐怖,整座庄园宛若黑沉沉的迷宫建筑

老公馆为主要展出区。

基本陈列由序馆、雇工院、刘文彩生活现场、大型泥塑《收租院》4个相联系的部分组成。

新公馆布置有川西民俗陈列。

8.宏村

地理位置:

黟县东北部,距黟县县城11km。

面积:

9.17公顷(300多亩)

宏村的选址、布局,宏村的美景都和水有着直接的关系,是一座经过严谨规划的古村落。

村内外人工水系的规划设计相当精致巧妙,专家评价宏村是“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相得益彰,是世界上少有的古代有详细规划之村落”。

被中外建筑专家称为“中国传统的一颗明珠”、“研究中国古代水利史的活教材”。

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联合国专家称赞它为“举世无双的小城镇水街景观”。

因为它背倚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岗山等,地势较高,有时云蒸霞蔚,如浓墨重彩,有时似泼墨写意,四周山色与粉墙青瓦倒映湖中,人、古建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好似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

水在宏村的选址中作用重大。

相传宏村的汪氏祖先先后在歙县唐模、黟县奇墅湖村居住,但都曾遭遇火灾。

后来汪氏举家迁到雷岗山下,最初建十三楼,取名弘村,取弘广发达之意。

鉴于以往教训,宏村在规划时十分注重人工水系的安排,提高预防火灾的能力,后历经400余年、几代人的努力,特别是明永乐年间宏村76世祖汪思齐请风水先生勘定环境,对建筑重新布局,宏村的设计、构造最终实现。

在村落的科学布局中,水起着重要的作用。

整个村落采用仿生学的“牛”形布局,以雷岗山为牛头,村口的两株古树为牛角,月沼为牛胃,南湖为牛肚,蜿蜒的水圳为牛肠,民居建筑为牛身,四座古桥为牛脚,称作“山为牛头树为角,桥为四蹄屋为身”,形状惟妙惟肖,整个村落就像一头悠闲的水牛静卧在青山绿水之中。

9.西递村

西递村建房多用黑色大理石,两条清泉穿村而过,99条高墙深巷,各具特色的古民居,使游客如置身迷宫。

村头有座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建的三间四柱五楼的青石牌坊,峥嵘巍峨,结构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显赫的象征。

村中有座康熙年间建造的“履福堂”,陈设典雅,充满书香气息,厅堂题为“书诗经世文章,孝悌传为报本”、“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的对联,显示了儒学向建筑的渗透。

村中另一古宅为“大夫第”,建于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

“大夫第”为临街亭阁式建筑,原用于观景,楼额悬有“桃花源里人家。

”六个大字”有趣的是,近人多将此楼当作古装戏中小姐择婿“热抛绣球”所在,现已成为西递村举办此项民俗活动的场所。

“大夫第”门额下还有“作退一步想”的题字,语意双关,耐人寻味。

此外,村中各家各户的富丽宅院、精巧的花园、黑色大理石制作的门框、漏窗,石雕的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砖雕的楼台亭阁、人物戏文,及精美的木雕,绚丽的彩绘、壁画,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华。

西递是黄山市最具代表性的古民居旅游景点,坐落于黄山南麓,距屯溪54公里,距黄山风景区仅40公里,距黟县县城8公里。

该村东西长700米,南北宽300米,居民三百余户,人口一千多。

因村边有水西流,又因古有递送邮件的驿站,故而得名“西递”,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

据史料记载,西递始祖为唐昭宗李晔之子,因遭变乱,逃匿民间,改为胡姓,繁衍生息,形成聚居村落。

故自古文风昌盛,到明清年间,一部分读书人弃儒从贾,他们经商成功,大兴土木,建房、修祠、铺路、架桥,将故里建设得非常舒适、气派、堂皇。

历经数百年社会的动荡,风雨的侵袭,虽半数以上的古民居、祠堂、书院、牌坊已毁,但仍保留下数百幢古民居,从整体上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

10.姜氏庄园:

公里桥河岔乡,建于清朝同治年间。

16姜氏庄园位于米脂县城东南

姜氏庄园由该村首富姜耀祖请北京专家设计,招聚县内能工巧匠兴建而成,前后用时十三年。

姜氏庄园设计巧妙,施工精细,布局紧凑,由上而下,浑然一体。

对外严于防患,院内互相通联,是陕北罕见的庄园建筑。

庄园占地40余亩,主体建筑为陕西地区最高等级的“明五暗四六厢窑”式窑洞院落。

庄园三院暗道相通,四周寨墙高耸,对内相互通联,对外严于防患,整个建筑设计奇妙,工艺精湛,布局合理,浑然一体,是全国最大的城堡式窑洞庄园,也是汉民族建筑的瑰宝之一。

整个庄园由山脚至山顶分3部分:

第一层是下院,前以块石垒砌高达9.5米的寨墙,上部筑女墙,犹若城垣。

沿第一层西南侧道路穿洞门达二层,即中院。

院西南又耸立高约8米,长10余米的寨墙,将庄园围住,并留有通后山的门洞,正中建门楼。

沿石级踏步到第三层上院,是全建筑的主宅,座东北向西南,正面一线5孔石窑,两侧分置对称双院,东西两端分设拱形小门洞,西去厕所,东侧下书院。

整个庄院后设寨城一道,中有寨门可通后山。

中国特色民居.

由于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生活方式都不相同,因此,各地人居住的房屋的样式和风格也不相同。

在中国的民居中,最具特点的是安徽的古民居,北京四合院,福建、广东

等地的客家土楼,蒙古的蒙古包,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

、一安徽古民居:

古民居建筑艺术的宝库

图6:

安徽古民居

位于安徽省的南部保留着许多古代的民宅。

这些古民宅功能齐全,布局合理,大都用砖木作建筑材料,周围建有高大的围墙。

围墙内的房屋一般是三开间或五开间的两层小楼,以四水归堂的开井院落为单元,少则2-3个,多则10多个,最多达24个、36个。

随着时间推移和人口增长,单元还可以不断增添、扩展和完善;院中有水池,堂前屋后种植着花草盆景,各处的梁柱和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宅第与园林融为一体。

座座小楼,深深庭院,就像一个个艺这是建筑学家们对安徽古民居的称赞。

”——古民居建筑艺术的宝库“术的世界。

7:

徽州的古民居图

徽州古民居的与众不同之处不仅在其外部表现具有鲜明,而且在其庭院的布局,厅堂的摆设,梁、柱的装饰,天花的彩画,家具的陈设等方面,同样也独具特色。

远观徽州古民居,一片片粉墙青瓦,蔚为大观;走进徽州古民居,仿佛置身于艺术的殿堂,令人惊叹。

这是一个半月形的水塘,所以被称为月沼。

宏村的的总体设计者是明代的一位西递女性,叫胡重娘。

设计月塘时,她有感于徽州男人多数外出经商或做官,在家的妇孺守空房。

于是坚持将水面做成半月型,寓意家人未团圆。

二、北京四合院

中国北方的传统民居,总的特点是以院落(或天井)为核心,依

外实内虚的原则和中轴对称格局规整地布置各种用房。

其中以北京四合院水平最高,也最为典型,是中国汉族传统民居的优秀代表。

北京四合院规模小的只有一院,多数有前(外)后(内)二院。

北京四合院亲切宁静,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庭院方阔,尺度合宜,

院中莳花置石,一般种植海棠树,列石榴盆景,以大缸养金鱼,寓意吉利,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好比一座露天的大起居室,把天地拉近人心,最为人们所钟情。

遇婚丧大事可在院内临时搭建大棚,以待宾客。

抄手游廊把庭院分成几个大小空间,但分而不隔,互相渗透,增加了层次的虚实映衬和光影对比,也使得庭院更符合人的日常生活尺度;家庭成员在这里得到交流,为创造亲切的生活情趣起了很大作用。

北京四合院庭院方正,是为冬季多纳阳光。

冀南和晋陕豫等地,夏季西晒严重,院子变成南北窄长,以减少阳光。

西北甘肃、青海,风沙很大,院墙加高,称为庄窠。

东北土地辽阔而气候寒冷,为更多接纳阳光,院子常十分宽大,宅墙内空地甚多。

各地的四合院,适应家居生活的需要,都有着不同的特点。

三、客家土楼:

是广东东北、福建西南等地的客家人的住宅

8:

客家土楼:

独一无二的世界民居图

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楼,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土楼。

它独特的风格吸引了不少中外学者、游客甚至美国的军事专家等。

9

图图9:

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土楼,倚山偎翠,方圆错落,似古堡巍峨苍朴,如现代体育馆气势恢弘,像地下冒出的“蘑菇”绚丽多彩,赛从天而降壮观神奇。

”飞碟“的.

多年前,广东东北、福建西南等地的客家人的住宅以客家土楼为主。

1900客家人的祖先从黄河中下游地区迁移到南方,因大多的客家人生活在偏远的山区,客家先民为了保护家族的安全而防范盗匪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于是就土楼。

客家土楼有圆形的,椭圆形的,也有创造了这种庞大的营垒式住宅——方形的,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圆形土楼,闽南人称之为圆寨土楼,其用途重于之名。

圆形土楼的面积通常最为庞大,由两三圈组成,“寨”防卫,因此该名称嵌外圈十多米高,有一二百个房间。

一座土楼里可以住下整个家族的几十户人家,有几百口人。

他们不分贫富贵贱,每户人家平等地分到底层至高层各一间房。

但它们的用途非常统一,通常底层为餐室、厨房,第二层为仓库,三层楼以上的所在才为住家卧房。

第二圈两层,有三十到五十个房间,一般是客房,中间是祖堂,可以容下几百人。

其中每一个小家庭或个人的房间都是独立的,而以一圈圈的公用走廊连系各个房间。

这些设计,通常也是着重防御功能。

土楼里还有水井、浴室、厕所等,就像一座小城市。

客家土楼的高大、奇特,受到了世界各国建筑大师的称赞。

有四位专家评价过土楼的历史和研究价值。

”“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建筑模式。

★安德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顾问)史蒂汶斯·——”UFO自天而降,又似蘑菇拔地飞腾而上。

“这是世界第一流的生土建筑”,似黑色的“★茂本计一郎(日本东京大学教授)——

”“★这是土楼博物馆。

郑孝燮(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南靖土楼不仅在中国民居中是非常奇异的,在世界民居中也是独一无二的。

★路秉杰(上海同济大学教授)——

四、蒙古包:

蒙古族传统居住环境,有着蒙古的民族特色

图10:

草原上的蒙古包

在辽阔的蒙古高原上,寒风呼啸,大地点缀着许多白色的帐篷。

它们就是蒙古包,即蒙古人所称的“格尔斯”。

辽阔的草原是蒙古民族纵马征战和自由放牧的大舞台,最适合于游牧民族的居住的就是蒙古包。

蒙古包的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制作简便、易拆装,抵御风寒,便于游牧。

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和牧业生产而创造的这种居所。

这种居所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

是能够拆移的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典型民居。

蒙古族传统民居-蒙古包图11

蒙古包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

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这些古代的名称逐渐被蒙古包所代替。

蒙古包整体呈圆形凸顶,顶上和四周由一屋至两层厚毡覆盖。

普通的蒙古包,顶高3.3-5.0米,围墙高17米左右,蒙古包大门朝南或东南。

内有四大结构,分别为:

哈那(即蒙古包围墙支架)、天窗(蒙语“套脑”)、椽子和门。

蒙古包最小的直径有300厘米左右,大的可容数百人。

蒙古汗国时代可汗及诸王的帐幕可容2000人。

蒙古包的大小以哈那的多少来区分,通常分为40个、60个、80个、100个和120个,哈那为120个的蒙古包,面积非常之大,可达6000多平方米,远看如同一座巨大城堡,十分壮观。

不过这样面积的蒙古包在草原上非常罕见。

图12:

牧民创造的蒙古包,有着蒙古民族特色

蒙古包分为固定式与游动式两种样式。

半农半牧区大多建造固定式的蒙古包,周围墙壁用土砌成,上面用苇草搭盖;游牧区以游动式的蒙古包较多,一种可拆卸的蒙古包以牲畜驮运来迁移,另一种不可拆卸的蒙古包靠牛车或马车拉运来迁移。

蒙古族传统民居,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牧区,自从有蒙古族以来,人们就开始使用蒙古包,但是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至今仍无人知道确切的时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蒙古族定居的人增多,仅在游牧区尚保留蒙古包。

除蒙古族外,哈萨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使用蒙古包居住。

五、窑洞

窑洞是陕西乃至西北黄土高原所特有的建筑产物,是自然图景和

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劳动人民创造了黄土地的窑洞艺术(民间艺术),在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

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

男人在黄土地上劳作,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

小小窑洞浓缩了黄土地的别样风情。

窑洞诞生于黄土高原完全是因地制宜的产物。

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

同时,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

由于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风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