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5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解答.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43627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0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1775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解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1775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解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1775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解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1775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解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1775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解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775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解答.docx

《1775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解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775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解答.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775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解答.docx

1775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解答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解答

一、选择题

1.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南方人民的餐桌上除了稻米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B.面食的营养价值高

C.北方经济的发展D.南方人口的减少

2.在我国古代,人们会以“牛”“耕”作为名,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这反映了牛耕技术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

牛耕的使用开始于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3.南朝(420—589)上承东晋,下启隋朝,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其中最长的不过59年,最短的仅有23年。

由此可知南朝时期()

A.政权更迭频繁B.疆域面积扩大

C.政权并立形成D.商品经济发达

4.下列人物与成就的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冲之——《伤寒杂病论》B.顾恺之——《女史箴图》

C.王羲之——《兰亭集序》D.贾思勰——《齐民要术》

5.年代尺有助于我们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李白诗中的秦王扫六合应该出现在下面年代尺的(  )

A.AB.BC.CD.D

6.秦朝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其中,掌管行政事务的是

A.州长B.郡守C.御史大夫D.丞相

7.下图牌匾中的书法内容与下面观点的思想源自同一学派的是

A.因材施教B.严刑峻法C.兼爱非攻D.无为而治

8.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缤纷多彩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

下列中华文化符号中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的是

A.青铜器

B.瓷器

C.丝绸

D.甲骨文

9.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下列有关北京人表述正确的是

10.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是

A.《齐民要术》B.《洛神斌图》C.《论语》D.《春秋》

11.历史文物是后人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通过下图所示文物,我们可以了解哪一时期的历史?

A.夏朝B.商朝C.秦朝D.西汉

12.任何历史现象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发生的。

下列四幅图代表的历史事件最早出现的是

A.

B.

C.

D.

13.“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这首诗中的场景出自于

A.唐太宗统治时期B.武则天统治时期

C.唐玄宗统治前期D.唐肃宗统治时期

14.下列各项措施中,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提供了雄厚财力支持的是()

A.把“两南夷”地区纳入汉于朝的直接统治之下B.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C.整理财政,货币由国家统一铸造,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D.开辟了丝绸之路

15.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中兴之主,开创了“光武中兴”的局面。

他是

A.刘邦B.曹操C.刘秀D.刘备

16.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定型的词,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不少成语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下列哪一个成语出自春秋战国时期

A.纸上谈兵B.草木皆兵C.楚河汉界D.闻鸡起舞

17.下图为“丝绸之路”示意图,在当时要沿着丝绸之路送汗血马去中原,应走的路线是

A.西域——玉门关——河西走廊——长安B.西域——河西走廊——阳关——洛阳

C.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西域D.河西走廊——西域——阳关——长安

18.被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是

A.尧B.舜C.禹D.炎帝和黄帝

19.这部著作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东汉史学家班固评价这部著作“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这部著作是()

A.《春秋》B.《左传》C.《史记》D.《资治通鉴》

20.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争战不休。

结束这一混乱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王朝是

A.夏B.商C.周D.秦

21.据《史记》记载,禹建立夏朝,年老时最初想传位于伯益,但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

从材料中能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A.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B.伯益建立夏朝

C.夏朝建立标志我国封建社会开始D.伯益继承了禹的位置

22.每年清明时节,在陕西黄帝陵都要举行隆重的公祭轩辕黄帝典礼。

我们尊崇黄帝是因为他

A.带领人们根治了水患B.建立了第一个国家

C.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D.在涿鹿一战中大败蚩尤

23.春秋时期征战杀伐此起彼伏,争当霸主各不相让。

最先称霸的是

A.齐桓公B.楚庄王C.晋文公D.秦穆公

24.公元3世纪,西域商人只有得到魏国敦煌太守仓慈发给的专门许可证,才可以去洛阳从事商业贸易。

这种现象说明

A.西北地区民族关系紧张B.丝绸之路仍在发挥作用

C.中外文化交流基本中断D.政权分立影响经济发展

25.一位历史老师在复习课导入时出示了以下三幅图片,由此可知,本节课复习的朝代是

A.隋朝B.唐朝C.宋朝D.明朝

二、材料综合题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

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

有100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中“耗去大量的生命”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

“长城”的起止点是哪里?

材料二

(2)材料二中的成语典故与什么战役有关?

该战役的交战双方是哪两个政权?

材料三穿汉族服饰的少数民族贵族和西晋时期被汉人使用的方凳、胡床

(3)材料三中的两幅图说明魏晋时期出现了什么现象?

材料四北魏孝文帝说:

“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4)材料四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的什么改革措施?

(5)结合以上材料,概括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由史及今,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民族意识?

27.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学习辉煌的秦王朝。

(天下一统)

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人民安居乐业),立号为皇帝。

——《铜方升铭文》

(1)“皇帝”是谁?

“尽并兼天下诸侯”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定国建制)

材料二秦朝创立了一整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皇帝的权力,同时加强了对全国的控制。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朝采取了什么措施?

(加强统一)

材料三

(3)材料三反映了秦朝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什么措施?

有什么意义?

28.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尽管各民族之间曾经存在矛盾与冲突,但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一直是历史的主流。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秦汉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即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

材料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不断内迁,大量南下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在黄河流域杂居相处,彼此交往。

他们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方面,相互渗透,取长补短。

——以上均摘编自《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在北方边境主要与哪个少数民族战争不断?

为了抗击这一民族,秦始皇采取了什么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的原因以及内迁带来了什么结果?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内迁的各族中哪一民族为革除落后习俗、吸收汉族先进文化而进行了改革?

请举出该改革的两项措施。

改革的影响如何?

(4)请你谈谈民族关系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魏晋南北朝时期”,联系已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工具,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这是我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南迁,也促进了民族融合,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A

解析:

A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牛’、‘耕’”作为名”,由此判断与我国牛耕技术的使用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牛耕技术的使用,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之交,中国铁制农具的出现及牛耕技术使用,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力的进步,选项A符合题意。

而选项BCD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3.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南朝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其中最长的不过59年,最短的仅有23年”可知,南朝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四个朝代更替,表明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故A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疆域面积扩大、政权并立形成、商品经济发达,故BC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A。

4.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所著,A符合题意;顾恺之的代表作是《女史箴图》,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故BC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5.A

解析:

A

【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完成了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根据公元纪年法可知,一百年一个世纪,十年一个年代,公元前221年就是公元前3世晚期。

因为公元前的时间数越小离现在越近,故属公元前3世纪。

A项符合题意。

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

点睛:

“秦王扫六合”是解题的关键。

首先学生要会世纪和年代换算。

年代的百位数+1,得到的就是世纪数。

如公元3世纪,就是2百多少年;四位数的年代,连同千位一起计算,得到结果就是世纪数。

如1949年就是20世纪。

据所学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了六国,可知是公元前3世纪。

6.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其中丞相的职责是“掌承天子,助理万机”,负责的是行政,D选项符合题意;州一级的行政机构出现是在东汉,A选项排除;郡守属于地方行政长官,B选项排除;御史大夫负责是监察,C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D。

7.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法自然”是出自《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意思是“道”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是“自然而然”的,体现的是道家思想。

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

选项D符合题意;因材施教与儒家孔子相关,A选项排除;严刑峻法与韩非子法家思想相关,B选项排除;兼爱非攻与墨子的墨家思想相关,C选项排除。

故选D。

8.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甲骨文是商朝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甲骨文加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D项符合题意。

ABC反映的是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排除ABC三项,故选择D。

【点睛】

“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的是”是解题的关键,据所学,甲骨文是我国古代最早、比较成熟的文字,对我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

9.无

10.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

这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是世界农学史上的名著,选项A符合题意;《洛神斌图》是顾恺之的作品,选项B不符合题意;《论语》是孔子的代表作品,选项C不符合题意;《春秋》是孔子编写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B

解析:

B

【解析】

依据图片第一幅图为商代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商代是我国青铜文化灿烂的时期;第二幅图是甲骨文,甲骨文是殷墟出土的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记录了商王的活动,反映了商朝的政治经济状况。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因此,这两幅图反映的都是商朝的历史。

B符合题意。

夏朝还没有出现甲骨文,A不合题意;青铜器司母戊鼎是商代青铜文明的特征,秦朝和西汉时期最著名的工艺不是青铜器,CD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AC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B。

12.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四个图片分别代表的是丝绸之路、战国七雄、春秋五霸和赤壁之战。

丝绸之路的开辟是在汉武帝时期;战国七雄是在春秋之后;赤壁之战是在三国时期,即东汉末年。

所以四个事件中发生最早的是春秋五霸,选项C符合题意;丝绸之路、战国七雄和赤壁之战都在春秋之后,所以排除ABD项,故选C。

13.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还注意节俭。

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唐玄宗前期的年号叫开元,史称“开元盛世”。

“开元”是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是出自杜甫的《忆昔》中的诗句,描述的是唐朝开元盛世时期繁荣富庶的景象。

C项符合题意。

排除ABD三项,故选择C。

【点睛】

题干“开元”是解题的关键,可知是当时皇帝是唐玄宗。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14.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汉武帝”、“雄厚财力支持”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整理财政,货币由国家统一铸造,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这些政策的推行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提供了雄厚财力支持,因此C项正确;把“西南夷”地区纳入汉王朝的直接统治之下与“雄厚财力支持”不相符,排除A项;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是秦始皇的措施,与题干“汉武帝”信息不相符,排除B项;开辟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文化往来,与“提供雄厚财力支持”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

故选C。

15.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刘秀就是光武帝。

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

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选项C符合题意;刘邦是西汉建立者,选项A不符合题意;曹操是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统一了北方,选项B不符合题意;刘备是蜀汉的建立者,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6.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纸上谈兵出自战国后期的长平之战,选项A符合题意;草木皆兵出自前秦和东晋的淝水之战,选项B不符合题意;楚河汉界出自楚汉争霸,选项C不符合题意;闻鸡起舞出自东晋祖逖的北伐,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7.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丝绸之路”,结合所学知识:

西汉时期,人们把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汉朝时期,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过玉门关,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西亚,再到欧洲。

所以当时要沿着丝绸之路送汗血马去中原,应走的路线是西域——玉门关——河西走廊——长安,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18.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

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

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19.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东汉史学家班固写的《汉书。

司马迁传》中,称赞《史记》是“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材料强调的是“实录”,这反映了司马迁史德高尚,公正记事。

C项符合题意;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

A项不合题意;《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它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

B项不合题意;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

D项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C。

【点睛】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解题的关键。

据所学可知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宏伟目的,也表明了他进步的历史观。

20.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最后一个诸侯国齐国,完成了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D符合题意;夏商周的建立在秦朝建立之前,与题意不符,排除ABC,故选择D。

21.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根据“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尧舜禹时期,部落联盟首领是通过禅让制的办法产生,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A符合题意;建立夏朝的是禹,B不符合题意;夏朝建立标志着我国奴隶社会开始,C不符合题意;材料主要反映的是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D不符合题意。

综上可排除BCD,故选择A。

【点睛】

注意禅让制到世袭制的转变的识记。

22.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后人尊称他为“人文初祖”,C符合题意;黄帝与治理水患无关,A不符合题意;建立了第一个国家的是禹,B不符合题意;在涿鹿一战中大败蚩尤不是我们尊崇黄帝的主要原因,D不符合题意。

综上可排除ABD,故选择C。

23.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使齐国富强起来,齐桓公成为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BCD项与题意不符,A项符合题意,故选A。

24.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正式开通,它起于长安,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西亚直至欧洲,在16世纪地理大发现之前,它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

所以公元3世纪,西域商人只有得到魏国敦煌太守仓慈发给的专门许可证,才可以去洛阳从事商业贸易。

这种现象说明丝绸之路仍在发挥作用,B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25.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阎立本是唐朝著名的画家,擅长人物故事画。

依据吐蕃使者来唐朝求婚的场景,绘画了《步辇图》;唐朝时期人们改进了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

诗坛气象万千,名家辈出,最为著名的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由此可知反映的唐朝的相关史实。

B项符合题意。

排除ACD三项,故选择B。

二、材料综合题

26.

(1)抵御匈奴的进攻。

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2)淝水之战。

前秦东晋。

(3)民族交融。

(4)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5)从民族间的对抗到民族交融。

民族友好相处

解析:

(1)抵御匈奴的进攻。

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2)淝水之战。

前秦东晋。

(3)民族交融。

(4)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5)从民族间的对抗到民族交融。

民族友好相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等。

【解析】

【分析】

【详解】

(1)由材料“2000多年后的今天”,可追溯到秦朝。

由材料“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可见秦朝修长城是要抵御匈奴的进攻。

结合所学,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2)“东山再起”出自《晋书·谢安传》,反映谢安先隐居后入仕的经历,“草木皆兵”出自《晋书·苻坚载记》反映苻坚以为八公山上草木都是军队。

“风声鹤唳”出自于《晋书·谢玄传》,反映前秦军队在淝水之战溃败后逃走时听到风声和鹤叫都以为是追兵。

“投鞭断流”出自《晋书·苻坚载记》,形容兵强马壮,兵力众多。

(3)材料“穿汉族服饰的少数民族贵族和西晋时期被汉人使用的方凳、胡床”反映少数民族贵族与汉族人民互相学习,是民族融合的体现。

(4)材料“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此处“”指鲜卑语,反映北魏孝文帝推广汉语,禁用鲜卑语的改革措施。

(5)从历史来看,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由对抗到民族交融。

关于“民族意识”,可以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友好相处和民族繁荣等角度作答。

27.

(1)秦始皇。

统一全国。

(2)建立郡县制。

(3)统一货币、统一文字。

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利于巩固统一。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廿六年(公元前221年),皇帝

解析:

(1)秦始皇。

统一全国。

(2)建立郡县制。

(3)统一货币、统一文字。

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利于巩固统一。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廿六年(公元前221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人民安居乐业),立号为皇帝。

”可知材料中“皇帝”是嬴政;“尽并兼天下诸侯”指的是统一六国。

结合课本所学,公元前221年秦朝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秦朝,都城在咸阳。

秦朝统一后,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总揽全国一切的军政大臣。

(2)依据题干“秦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结合课本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后,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在地方上,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

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依据材料三图片可知反映了秦朝为了巩固统一采取的统一货币和文字的措施。

结合课本所学,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为了适应统一的需要,秦朝统一了货币和文字,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巩固统一。

28.

(1)匈奴。

派大将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

(2)原因:

①少数民族对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的向往;②为了躲避战乱。

结果:

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

(3)鲜卑族。

改革措施:

①迁都洛阳;②使用汉语

解析:

(1)匈奴。

派大将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

(2)原因:

①少数民族对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的向往;②为了躲避战乱。

结果:

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

(3)鲜卑族。

改革措施:

①迁都洛阳;②使用汉语;③穿汉服;④改汉姓;⑤与汉族人联姻。

(答出其中两项措施即可)

影响:

①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促进了北方各族社会的进步;③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答出两点即可)。

(4)良好的民族关系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