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集体导学案第一阶段.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138211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5.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数学集体导学案第一阶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三年级数学集体导学案第一阶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三年级数学集体导学案第一阶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三年级数学集体导学案第一阶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三年级数学集体导学案第一阶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数学集体导学案第一阶段.docx

《三年级数学集体导学案第一阶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数学集体导学案第一阶段.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数学集体导学案第一阶段.docx

三年级数学集体导学案第一阶段

三年级上册数学《小熊购物》的导学案

课题

《小熊购物》

计划

课时

1课时

教学

时间

执教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教学简单的两级算式(乘加、乘减)教材设置了“小熊购物”的情景,引出乘加算式,进而让学生思考;有加法又有乘法,先算什么,在算什么?

帮助学生掌握乘加算式的运算规则。

“试一试”部分的解决问题引出了乘减算式,学生通过立体能更好地理解乘加、乘减算式的运算法则。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熊购物”的情景,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书写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3、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进行乘加、乘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4、培养学生书写规范,计算认真的良好习惯。

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乘加、乘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口算题卡

预学内容

上节课学习内容

教学流程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个性化教学过程调整

第一课时

一、复习

1、口算。

(开火车)

3×5=4×8=7×6=36-17=80-43=

9×3=8×5=37-15=8+15=36+7=

2、观察下面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

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36+5-1845-18+20

指名口答,引导学生认识:

只有加、减法计算的两步式题一般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学生板演

 

集体订正

 

二、探索新知

出示小熊购物的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提示学生仔细观察主题图,提问:

你能知道那些数学信息?

2、提出问题:

假如你们是顾客,你想买哪两种食品?

每种食品的数量不限。

指名口述自己的想法,教师选学生提出其中一个问题,引出例题:

胖胖要买1个蛋糕和4个面包需付多少钱?

3、解决问题。

(1)列算式:

3×4+66+3×4

(2)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组织学生讨论:

3×4+66+3×4各表示什么意思。

①算式“3×4+6”中的“3×4”表示4块面包共付12元,所以3和4要先乘。

12+6=18(元)表示4块面包和1个蛋糕共付18元。

②算式“6+3×4”红的“3×4”表示4块面包共付12元,所以3和4也要先乘。

6+12=18(元)表示1个蛋糕和4块面包共付18元。

这两种情况所付的钱都是相等的。

所以,3×4+6与6+3×4这两个算式都可以求出买1个蛋糕和4个面包共付多少元。

(3)引导学生用脱式计算。

3×4+66+3×4

以上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

(都含乘、加计算的两步式题)

讨论:

含乘、加计算的两步式题应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4)认识脱式计算的格式。

(板书)

解法一:

3×4+6

=12+6

=18(元)

解法二:

6+3×4

=6+12

=18(元)

答:

该付18元。

 

学生饶有兴趣参与收集信息。

 提出问题

独立思考后,列式

 组内交流方法

全班汇报

 

对比选择

 

独立思考,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独立计算,结合题目说出方法

 

 用自己的话描述规律

三、尝试独立解决新的问题

1、提问:

壮壮有20元,买3包饼干应找回多少元?

2、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讨论。

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方法解答。

a.3×4=12(元)20-12=8(元)

答:

应找回8元。

b.

20-3×4

=20-12

=8(元)答:

应找回8元。

3、重点讨论解法b。

算式中既有减法,又有乘法的情况下,应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4、认识:

在既有减法又有乘法的两步计算的式题中,应先算乘法,在算减法。

5、小结:

观察三个混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点?

(以上三个算式是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式题。

板书课题:

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

提问:

这样的式题要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独立完成

 

独立思考,尝试解决,再交流。

 

 独立完成

 

从不同的角度提问。

四、巩固练习:

1、P3“结合主题图,说说下面每个算式的意思,再算一算。

2、试一试第1题注意注意提醒学生讨论先算什么,把先算的一步用直线划起来。

3、试一试第2题学生板演并订正。

 

五、拓展练习:

1、第3题让学生再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可进行小组讨论,写出算式并把现算什么标记出来。

第二问根据题目创设的情景来叙述算式的意义。

2、第4、5题学生独立完成。

3、第6题先让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再根据题目意思选择方法进行计算。

4、总结:

计算乘加、乘减两步式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数学《买文具》导学案

课题

《买文具》

计划

课时

教学

时间

执教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两步加减混合运算和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设计的,是学生今后继续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和解决问题的基础。

教材创设“买文具”的情境并提出问题,让学生经历思考、列式、判断的过程,理解运算顺序的合理性,体会运算的价值,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掌握“先除法,后加减法”的运算顺序。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买文具”的问题情景,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3、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口算卡

预学内容

本节课内容

教学流程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个性化教学过程调整

第一课时

一、复习

1、口算(开火车)

40÷828÷736÷624÷881÷915÷3

2、提问:

上节课我们学习的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计算顺序式什么?

3、练习(二人板演,全班齐练)

4×8+640-6×4

生板演

 

订正

二、探索新知

出示P5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理解图中内容,让学生找信息。

2、让学生根据图示提出问题,并着重注意:

3本作文本一共18元。

问题:

笑笑一共需要多少元?

3、解决问题。

(1)分析问题:

笑笑买了一本作为本和一本英文本。

分析条件:

主题图中只给出英文本每本4元3本作文本一共18元

所以先要解决一本作文本多少元的问题,再算出作文本和英文本一共多少元。

(2)列算式。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得出两种方法:

a.18÷3=6(元),6+4=10(元)答:

笑笑一共需要10元。

b.18÷3+4

=6+4

=10(元)答:

笑笑一共需要10元。

(3)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全班讨论:

18÷3+4表示什么意思?

算式“18÷3+4”中的“18”表示3本作文本18元,“18÷3”表示1本作文本多少元。

所以“18÷3+4”表示1本作文本和1本英文本一共多少元?

因此计算“18÷3+4”的时候,应先算18÷3=6,再算6+4=10,用脱式计算。

(4)引导学生发现:

有加法又有除法时,要先算除法后算加法。

4、尝试解决问题。

(1)提问:

每本算术本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

(2)让学生小组讨论后尝试独立解答。

(3)订正,并引导学生发现:

既有减法又有除法的两步计算式题,要先算除法,后算减法。

5、小结:

计算除加、除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先算除法后算加减)

6、说一说下面哪种做法对。

总结脱式计算写法:

1、不参加运算的部分要抄下来,等号前后应该相等。

2、现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独立思考后,列式

 组内交流方法

全班汇报

对比选择

独立思考,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独立计算,结合题目说出方法

 

 用自己的话描述规律

三、课题巩固练习

 

P6“试一试”。

1、提示:

先算淘气买的钢笔一支是多少元。

2、先说运算顺序,后让学生独立计算。

3、结合情境说下面算式的意思,并计算:

四、巩固练习:

P6~7连一连全部内容。

五、总结

计算除加、除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先算除法后算加减)

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过河)的导学案

课题

过河

计划

课时

1课时

教学

时间

执教

教材分析

教材在正文与练习中安排了大量的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计算解决这些问题。

在教学中,应注意:

第一,淡化人为编制的应用题类型及其解题分析,强调对问题实际意义和数学意义的真正理解,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思考讨论,寻找问题中所隐含的数量关系,并根据所学运算的意义加以解决。

不要把解决问题能力这个高层次的数学思维等同于套用题型的训练。

第二,解决综合问题中,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

这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实际问题,也是一个开放性问题。

当学生尝试列出租车方案时,教师要渗透“列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过河”的情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3、让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后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学

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教学情境图,小黑板

预学内容

预习课本第8-10页内容

教学流程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个性化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一、复习

 1、口答题:

(1)2+7×5,这道题里有()法,又有()法,要先算(),再算()。

(2)40-36÷4,这道题里有()法,又有()法,要先算(),再算()。

2、计算

32-8÷820+16÷430-4×5

学生独立完成

二、探索新知

出示P8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理解图意,明确问题

图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独立尝试,合作解决。

如果同学们都坐大船,需要几条船?

这个算式应该先算25÷9,再算加法,这种运算顺序不符合问题的情景。

在本题,应先算男女生总人数,即29+25。

怎样解决运算顺序问题呢?

我们请小括号“()”来帮忙。

3、认识带有小括号的混合算式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4、写出解答过程

(29+25)÷9读作:

29与25的和除以9。

=54÷9

=6(条)

答:

同学们都做大船,需要6条船。

5、提问:

如果54人都坐小船,需要多少条船?

提示“先求出一条小船能坐多少人?

”,再用除法计算出需要几条小船。

因此算式为:

54÷(9-3)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组织学生讨论:

“29+25÷9”是否符合解决问题的顺序?

三、课堂练习

P9试一试

1、提示:

先计算坐满大车后还剩多少人,再计算需要多少辆小车。

算式:

(70-46)÷8

2、这个算式还能解决下图中哪些问题?

3、说一说下面两题的运算顺序,再算一算。

24+16÷8(24+16)÷8

引导学生发现虽然以上两题运算符号和数字都一样,但由于其中一题带有小括号,所以计算顺序、结果不一样。

6.小结:

通过刚才的练习,你认为带有小括号的算式运算顺序怎么样?

如果在一个算式中有小括号,就要先算小括号中的。

 

四、巩固练习

P9——10练一练所以内容

五、总结

带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怎样?

能举例说明吗?

板书设计

过河(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29+25)÷9读作:

29与25的和除以9。

=54÷9

=6(条)

答:

同学们都做大船,需要6条船。

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练习一导学案

课题

练习一

计划

课时

1课时

教学

时间

执教

教材分析

在这个过程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意识到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及思维特点不同,面对同一道口算题目,学生往往会从自己的思考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计算方法。

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比较中体会各种算法的不同特点,体验算法的多样性,掌握适合自己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混合运算的顺序,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2、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进一步认识有小括号时,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使学生熟练掌握有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

3、通过练习,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教学

重、难点

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的作用。

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1枝红,计算器

预学内容

预习课本第11-12页内容

教学流程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个性化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一、复习

 你说说混合运算;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提问:

图画的是什么?

要解决什么问题?

(2)让学生;强调:

列算式时要注意什么?

(先算什么要划线);2、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学生互判;明确:

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先算乘除;3、第3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先计算,后涂色;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提问:

图上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要解答什么

1、提问:

通过上这一单元的学习,请你说说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

(指名口答)2、说明练习内容,导入课题。

二、指导练习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

图画的是什么?

要解决什么问题?

(2)让学生独立解答。

2、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学生互判。

(注意:

现算什么用红线划出来)

明确:

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3、第3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先计算,后涂色。

4、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

图上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要解答什么问题?

(指名回答)、5、先比较哪种饮料便宜,有3种方法:

解法一:

12÷6=2(元)解法二:

3×6=18(元)解法三:

12÷3=4(瓶)3>218>126>4

答:

男生买的饮料便宜。

答:

男生买的饮料便宜。

答:

男生买的饮料便宜。

再算每瓶便宜多少元?

3-12÷6=3-3

=1(元)答:

每瓶便宜1元。

6、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

图上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要解答什么问题?

(指名回答)

(2)提问:

为什么要用小括号?

不用行吗?

a.看情境图,先说说图意,收集数学信息。

b.独立解决问题c.在小组内交流7、

指导提问:

获得数学信息——解决问题——根据画面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小组交流合作)

8、数学游戏

数学游戏:

“24点”,游戏前说清游戏规则,先演示,然后分小组进行游戏。

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强调:

列算式时要注意什么?

(先算什么要划线)

 

让学生独立解答。

三、总结

第一单元所学的混合运算内容,一定要记清运算顺序。

板书设计

练习

(一)

5×5+14×5+6

=25+1=20+6

=26=26

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看一看

(1)导学案

课题

看一看

(1)

计划

课时

1课时

教学

时间

执教

教材分析

在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中,学生将在搭立体图形和观察立体图形的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以及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经历用正方体搭立体图形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立体图形的形状。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学会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

重、难点

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准备

1个正方体

预学内容

预习课本第13-14页内容

教学流程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个性化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

今天笑笑和淘气妙想就进行了一个游戏,非常有趣,你们想看吗?

二、 探索新知

一)操作活动一——根据指令说出看见图形模样。

1、教师通过“淘气”和“笑笑”对图形方盒的观察过程,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说说游戏的方法,教师适时提出游戏的规则和要求。

2、师生游戏。

教师发出指令,学生尝试对图形在不同位置观察结果不同,进一步体验游戏的方法。

2、学生同桌间游戏。

3、学生交流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学生的典型操作活动进行交流。

(二)操作活动二——提问、判断在一个方向最多能看见立体图形的几个面。

1、师生活动师范。

2、学生同桌间开展游戏。

学生汇报,教师引导

 

学生独立完成

 

三、 拓展应用

、搭一搭,看一看。

找出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

格纸上画一画。

三、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 教师针对学生的活动合作情况进行升华。

2、 学生说一说:

今天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看一看

(一)

教学反思:

 

《看一看2》的导学案

课题

看一看2

计划

课时

1课时

教学

时间

执教

教材分析

引导学生亲自走到不同的位置进行实地的观察体验,再通过找一找、连一连、看一看、想一想及数学游戏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体验到:

从不同角度观察现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从而不断培养和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让学生把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形状辨认准确,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因为本课的内容主要是学生在观察、操作、小组活动、讨论等环节中进行,所以学生的兴趣浓厚,积极性高。

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再通过变换角度的观察,学生从感性上有了真正的体验,学起来比较轻松,但对判断所观察的物体形状还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经历从不同角度观察两个物体的活动过程,进一步体验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可能是不同的,并能根据物体的相对位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2、在想象、推理、观察、验证的活动中,初步发展合情推理和空间想象的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进一步体验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可能是不同

难点:

能根据物体的相对位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教学准备

预学内容

预学本课内容,完成相应习题

教学流程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个性化教学调整

板块一

一、情景创设

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知道长方体的三个面的名称(举起一个长方体)。

可是机灵狗没学会,谁愿意教一教他?

版块二

二、问题探究与体验感悟

1.指导学生模仿书上的积木图排列。

2.现在请一些同学来说一说,你是站在哪个位置观察的?

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为什么呢?

3.发现站在其中的两个位置看到的形状是一样的。

谁来说说?

4.完成连一连

5.做一做

板块三

实践应用

“练一练”

1完成第一题,审题,根据图形进行想象,连一连。

2.完成第2题,发挥想象力,说一说从上面、正面、侧面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3.成第3题。

(1)填图号。

(2)搭一搭。

板块四

 小结

梳理回顾

作业设置

完成第4题,动手连线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看一看2

教学反思:

《捐书活动》的导学案

课题

捐书活动 

计划

课时

1

教学

时间

执教

教材分析

《捐书活动》是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的第一课。

学生在二年级下册已经掌握了笔算三位数加减法的方法,懂得了一些运算顺序,本单元的教学是对以前学过的知识的延伸。

《捐书活动》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三位数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结合“捐书活动”的情境,经历从表格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连加法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三位数的连加法。

2.能运用连加等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连加等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情景图

预学内容

预学本课内容,完成相应习题

教学流程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个性化教学调整

板块一

一、创境导入新课

1.创设“捐书活动”的情境,启发学生根据图表中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

2、以图表形式呈现两所小学捐书的情况:

板块二

自主合作探究发现

1、根据书上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哪个年级捐的书多一些?

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

四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哪个学校捐的书多一些?

三年级:

120+100+100=320(本)

四年级:

100+110+100=310(本)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118+104+95=317(本)

板块三

练一练第一题。

练一练第4题

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

2.小组交流并汇报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板块四

总结评价激励进取

作业设置

练一练2,3

板书设计

 捐书活动

三年级:

120+100+100=320(本)

四年级:

100+110+100=310(本)

教学反思:

 

《运白菜》的导学案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万以内数的连减计算,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

教材创设了“运白菜”的情景。

教学时,教师应该启发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连减问题,并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认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运用学会的知识正确计算。

这样,使学生既能体验到发现问题的成功,又能切实感受到学习计算的必要性。

教材通过运白菜的问题情境提出连减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连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结合“运白菜”具体情境,探索三位数连减的具体方法,并能正

确的进行计算。

运用连减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结合“运白菜”的情境,发展提出问题,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和了解连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及数量关系,并探索其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减法的性质并能在计算时根据数据特点灵活选择方法计算。

教学准备

情景图

预学内容

预学本课内容,完成相应习题

教学流程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个性化教学调整

板块一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我们走进小农场,看看这片白菜地,让

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图上有哪些数学信息?

运走两车后还剩多少颗白菜?

二、尝试探究,解决问题

1、汇报交流

第一种思路:

850-256-280

第二种思路:

850-(256+280)

2、比较小结

版块二

实践应用,巩固深化

1、算一算,再进行验算

1000-372-210

2、课本20页练一练

①上衣78元、鞋52元、帽子35元、裤子75元,李阿姨买了一件上衣和一顶帽子,付给售货员200元,应找回多少元?

②:

森林医生

⑤张老师不小心把下面的表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