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港水域船舶通航安全和防治污染监督管理规定.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134549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海港水域船舶通航安全和防治污染监督管理规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北海港水域船舶通航安全和防治污染监督管理规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北海港水域船舶通航安全和防治污染监督管理规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北海港水域船舶通航安全和防治污染监督管理规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北海港水域船舶通航安全和防治污染监督管理规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海港水域船舶通航安全和防治污染监督管理规定.docx

《北海港水域船舶通航安全和防治污染监督管理规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海港水域船舶通航安全和防治污染监督管理规定.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海港水域船舶通航安全和防治污染监督管理规定.docx

北海港水域船舶通航安全和防治污染监督管理规定

北海港水域船舶通航安全和防治污染监督管理规定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北海港水域交通安全管理,维护海上通航秩序,防治船舶污染,保障船舶、设施和人命财产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在北海港水域航行、停泊、作业以及从事其它影响海上交通安全和海洋环境活动的船舶、设施(下称船舶)及相关单位、人员。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广西海事局是实施本规定的主管机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海海事局(以下简称“海事管理机构”)依照本规定对在北海港海域航行、停泊、作业以及其它影响海上交通安全和海洋环境的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章船舶报告

第四条进出北海港水域的以下船舶应当通过VHF09频道向北海海事局指挥中心(以下简称指挥中心)报告:

(一)300总吨及以上的船舶;

(二)外国籍船舶;

(三)客船、客滚船、滚装船;

(四)载运危险品的船舶;

(五)操纵能力受到限制的船舶。

第五条报告内容包括:

(一)船名、国籍(船籍港)、船舶种类、船长、吃水及载货情况等船舶资料;

(二)当前船位;

(三)上一港或目的港;

(四)拟靠、离码头的名称等;

(五)指挥中心需要了解的其他信息

第六条船舶、设施在北海港水域进行下列活动前,应当通过甚高频(CH09频道)向指挥中心报告:

(一)进、出北海港主航道及侨港、铁山港、涠洲港航道;

(二)在锚地锚泊、起锚或移动锚位;

(三)靠泊完毕、离泊或者移泊

(四)在港内调头航行;

(五)进行油料供受作业、残油或污油水接收作业;

(六)进出船坞、试航或进行船底探摸以及其他可能影响船舶通航安全的活动。

第七条船舶报告应当使用汉语普通话或者英语,有引航员引航的,由引航员负责报告。

第八条港口、引航站调度部门或者码头业主应当在每日1700时之前,将次日船舶进出港、靠离泊或者移泊计划向指挥中心书面报告。

第三章船舶航行

第九条在进出港航道航行的船舶,应当保持足够的富裕水深,尽量靠近本船右舷的安全水域航行。

第十条两船在航道会遇前应当进行沟通,确定在适合当时环境的安全水域会遇。

禁止船舶在航道内追越。

第十一条船舶在港内航行,应当使用适合当时环境的安全航速。

途径码头、锚泊船舶、堤岸、建筑物及其他设施时,应当减小到能保持舵效的航速,以免损坏浮筒、码头、堤岸、建筑物和其他船舶。

第十二条当风力大于7级时国际航行客船禁止进出港。

第十三条高速客船在港内航行,最高静水航速双体船不得大于7节、单体船不得大于6节。

高速客船未经海事管理机构批准禁止夜航。

第十四条能见度不足500米时,禁止危险品船舶进出港;能见度不足200米时,禁止船舶进出港。

第十五条航行避让原则

(一)航道外船舶避让航道内航行船舶;

(二)不受当时吃水限制的船舶避让受吃水限制的船舶;

(三)高速船舶避让所有船舶;

(四)穿越或进入航道的船舶避让在航道内航行的船舶;

(五)在航船舶避让正在靠、离码头及非在航船舶;

(六)其他船舶避让在航道航行的大型船舶;

(七)本规定未涉及的,按照《国际避碰规则》避让。

第十六条引航员应当在规定的登(离)轮点登(离)轮。

因气象、海况原因不能在规定的地点登(离)轮时,应当及时报告主管机构。

第十七条引航员离船时应当向船长或者接替的引航员交接清楚,在双方确认安全的情况下离船。

第十八条下列情形之一,海事管理机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交通管制:

下列情形之一,海事管理机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交通管制:

(一)装载危险货物的大型船舶或操纵能力受到限制的船舶进出港时;

(二)恶劣天气;(风力7级及以上、能见度距离小于1海里)

(三)发生影响航行的水上交通事故、污染事故时;

(四)在港口水域发生严重影响航行安全的其他情况时。

第十九条船舶进出和航行于警戒区时,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加强了望,极其谨慎驾驶;

(二)主动与他船沟通联系,提前做好避让准备;

(三)禁止追越他船。

第二十条下列船舶在北海港水域航行应当向引航机构申请引航:

(一)外国籍船舶;

(二)载运特殊危险品的船舶;

(三)操纵能力受到限制的船舶;

(四)其他需引航的船舶。

 

第四章船舶停泊

第二十一条港口企业应向船舶提供符合其靠泊设计能力及功能的码头、泊位。

禁止船舶停泊在与其船型尺度、种类相不适合的码头泊位。

 

第二十二条船舶停泊时,伸向可供他船航行一侧水域的装卸货设备,应当调整到不妨碍他船正常航行的位置;夜间应当有良好照明,但不得对其他船舶的航行安全造成影响。

第二十三条除进行供油、供水、维修、海上过驳、船舶污染物接收等作业的船舶外,载运危险货物的船舶禁止并靠。

第二十四条船舶在锚地进行过驳作业,应当经海事管理机构同意。

第二十五条船舶禁止在航道或其他妨碍通航安全的水域锚泊。

第五章 水上水下活动

第二十六条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进行水上水下活动应当依照交通运输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管理规定》的要求,在施工作业前向海事管理机构提出申请,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上水下活动许可证》后,方可进行相应的水上水下活动。

遇有紧急情况,需要对航道或助航设施、航标等进行修复,作业单位可以边申请边施工。

施工单位、活动内容及水域发生变更的,建设单位应当及时重新申请许可证;许可证有效期届满不能结束施工作业的,建设单位应提前20工作日办理延期手续。

水上水下的活动不得妨碍其他船舶正常航行。

第二十七条从事按规定需要发布航行警告、航行通告的水上水下活动,建设单位应在活动开始前7日办妥相关手续并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八条 对通航安全、防治船舶污染可能构成重大影响的水上水下活动,建设单位应在申请水上水下活动许可之前完成通航安全评估。

第二十九条在水上水下活动进行过程中,施工单位应当按批准的作业内容、核定的水域范围和使用核准的船舶进行作业。

需更换或增加施工作业船舶的,应提前3天向海事管理机构办理变更手续。

在变更手续未办妥前,变更的船舶不得从事相应的水上水下活动。

第三十条 施工作业或活动船舶应当满足安全作业或活动要求,按规定申请办理定期签证。

在作业或活动期间按有关规定在明显处昼夜显示规定的号灯号型。

第三十一条 所有参与施工的船舶应当配备并能有效使用VHF和AIS或其他海事管理机构认可的监控设备。

第三十二条 从事水上水下活动需要设置安全作业区的,应当经海事管理机构核准公告。

建设或施工单位应当根据海事管理机构的要求设置相关的安全警示标志和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或者警戒船,以切实落实通航安全评估中提出的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和对策。

没有配备警戒船和维护人员的施工单位应与具备相应条件的单位签订水上水下活动安全维护协议,并报海事管理机构备案。

第三十三条进行水上水下活动的施工单位应当配备具有航海资历的专职人员负责水上水下活动的安全管理,与海事管理机构建立联系机制,定期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施工船舶及船员的相关信息。

第三十四条 水上水下活动完成后,建设单位或者主办单位不得遗留任何妨碍航行的物体,并应当向海事管理机构提交通航安全报告。

经海事管理机构核查发现存在着有碍航行和作业的安全隐患的,海事管理机构有权暂停或者限制涉水工程投入使用。

第六章危险品运输与防污染

第三十五条载运污染危害性货物的船舶,应当在业经海事管理机构专项验收并对外公布的码头、装卸站进行装卸作业。

第三十六条码头、装卸站以及船舶修造厂应当按标准配备污染监视设施和污染物接收装置,制定防治污染的管理制度,并通过海事管理机构的专项验收。

海事管理机构根据申请,对码头、装卸站的安全装卸能力、污染物处理能力和通航环境情况组织评估,并将相关内容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七条码头、装卸站的经营人应当制定防治污染的应急预案,并报海事管理机构备案。

航运公司及其他有关作业单位应当制定防治污染的应急预案,并报海事管理机构批准。

第三十八条从事3万载重吨以上油轮请舱、1万吨以上散装污染危害性货物过驳以及沉船打捞、油轮拆解等高污染风险作业活动,应当委托业经海事管理机构备案的单位编制作业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海事管理机构组织的专家评审。

第三十九条涠洲6万吨级单点系泊作业期间,必须配备值守专业清污船舶和至少一艘监护船舶。

遇雷雨天气、海面风力超过6级、能见度不良时禁止作业。

第四十条 在港外从事污染危害性货物过驳作业的船舶,应当满足《原油过驳安全作业要求》(GB/T18819-2002),通过海事管理机构组织的作业水域或锚地通航安全与污染风险评审,并提供以下申请材料,经海事管理机构批准后方可进行:

(一)船舶作业申请书,内容包括作业船舶资料、联系人、联系方式、作业时间、作业地点、过驳种类和数量等基本情况;

  

(二)船舶作业方案、拟采取的监护和防治污染措施;

  (三)船舶作业应急预案;

(四)对船舶作业水域通航安全和污染风险的分析报告;

(五)与具有相应资质的污染清除作业单位签订的污染清除作业协议;

(六)作业水域或锚地的扫测资料和地质勘察报告。

禁止装载危险货物和散装液体污染危害性货物的船舶在港内水域进行过驳作业。

第四十一条海事管理机构依法对装载危险货物的集装箱进行必要性抽查时,相关单位和人员应当配合,提供便利,负责集装箱的开箱、货物搬移和还原,并承担因此产生的相关费用。

第四十二条未经海事管理机构特别许可,载运剧毒、爆炸、放射性货物的船舶禁止进出北海港水域。

第四十三条 禁止在港口水域排放船舶垃圾、生活污水、含油污水、含有毒有害物质污水等污染物。

排放压载水应当事先经海事管理机构许可。

船舶、设施排放不符合规定的污染物,应当由港口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负责接收。

第四十四条从事船舶打捞和水上水下施工作业的单位,在申请施工作业时,应当向海事管理机构提交防污染措施计划书。

经批准参与水上抛泥、倾倒废弃物的船舶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造成水域污染,如实记录作业情况,按要求向海事管理机构提交书面报告。

第四十五条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应当满足《船舶污染物接收和船舶清舱作业单位接收处理能力要求》的规定,建立安全与防污染管理体系,并经海事管理机构审核、备案。

第四十六条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接收船舶污染物,应当向船舶出具污染物接收单证,并由船长签字确认。

船舶凭污染物接收单证向海事管理机构办理污染物接收证明,并将污染物接收证明保存在相应的记录簿中。

驶往境外的船舶离港前,应按规定将船上污染物进行处理,在办理出口岸手续时出示污染物接收证明。

第四十七条 船舶进行供燃油受油作业应当向北海海事局申报,经同意后方可进行。

供受油作业双方应当将燃油供受单证保存3年,将燃油样品妥善保管1年。

从事船舶燃油供受作业的单位应当经海事管理机构备案。

第四十八条 载运散装液体污染危害性货物的船舶和1万总吨以上的其他船舶,应当与船舶污染清除单位签订船舶污染清除作业协议,并在办理船舶进出港口手续或者作业申请时向海事管理机构出示。

船舶污染清除单位应当经主管机关审核公布,持有海事管理机构签发的《船舶污染清除单位资质证书》。

第七章安全保障

第四十九条码头设施的所有人和经营人应当为船舶提供满足安全条件的泊位,每年至少一次对所属码头港池、调头水域和配套航道进行测量,采取措施保障上述水域水深达到设计水深,并将测量结果数据报送海事管理机构。

码头及附属设施所产生的强光应予遮蔽,避免直射航道。

第五十条航标等助航设施发生位移、损坏、灭失等异常情况,影响水上交通安全的,负责维护的单位,应当及时恢复。

在恢复之前,应当及时申请海事管理机构发布航行通(警)告。

第五十一条 禁止在航道、锚地、码头前沿、施工作业区及其它通航水域内从事渔业捕捞、养殖以及其它妨碍船舶安全航行的行为。

第五十二条未经海事管理机构的许可,任何单位、个人及船舶不得在航道及其附近水域进行测量、打捞等作业及从事其他影响船舶通航的活动。

第五十三条 船舶在钦州海域航行、锚泊和作业时应在VHF16/12频道守听,服从指挥中心的指挥。

保持AIS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第五十四条 出现下列情况可能影响通航安全时,有关责任单位或人员应立即将有关情况报告海事管理机构,并及时组织打捞清除、排除危害:

(一)船舶或者设施发生搁浅、触礁、沉没事故;

(二)船舶或者设施属具、货物落海;

(三)航道沿线码头上的设备、设施、大件货物落海;

(四)其他物件落海有可能影响船舶航行安全的。

第五十五条 海事管理机构认为必要的,可以设立沉船沉物警示标志,并责成沉船沉物所有人在限期内打捞清除,所有费用由所有人自行承担;沉船沉物严重影响、威胁航行安全的,主管机关可以实施强制清除,所有费用由其所有人承担。

第五十六条航运、代理等相关单位应及时将可能影响船舶的极端天气信息向所属船舶进行通报,并督促船舶做好防台准备。

第五十七条船长、设施负责人须密切关注极端天气情况,若发现船舶、设施将受到或者可能受到极端天气影响,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及早进入安全锚地。

如确需在码头泊位避风,应当征得码头业主的同意,并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

第五十八条船舶应在台风6级风圈到来5小时之前抵达相应防台锚地。

失去主机动力或者无动力的船舶,应当有其它船舶协助移至防台锚地抛锚。

船舶不得在跨海大桥等重要设施安全间距范围内靠泊或者锚泊。

第五十九条台风影响期间,船舶应当加强人员值班,通讯设备处于良好正常状态。

船舶不得进行洗刷锅炉或拆卸主机、锚机、舵机、锚链等重要机械属具。

第六十条船舶、设施在选择避风锚地时应当充分考虑以下因素:

(一)本船舶的抗风能力;

(二)吃水情况;

(三)锚、锚链及锚地底质、水流、水深、水下障碍物、周围遮蔽条件、附近锚泊船舶密度等情况;

(四)发生走锚等突发情况时的应急措施。

第六十一条极端天气袭击期间,船舶、设施应当加强人员值班,通讯设备处于良好正常状态。

第八章应急处置

第六十二条船舶发生险情,应通过12395向钦州海事局指挥中心报告以下内容:

(一)船名、船位、遇险时间、天气海况;

(二)遇险人员及伤亡情况、载货情况、遇险性质、救助请求;

(三)本船有效联系方式和备用联系方式。

第六十三条 船舶在钦州港海域航行发生失控、火灾、爆炸或有沉没危险等险情,在采取紧急措施时应当尽可能驶离航道。

并立即向指挥中心报告。

第四十八条船舶在航道航行中遭遇恶劣天气或其他意外情况,严重影响安全航行时,应采取妥善的避险措施,并立即向指挥中心报告。

第六十四条有关单位和在事故现场附近的船舶接到险情通报后,应当服从海事管理机构的统一指挥,积极参与搜救行动。

第六十五条船舶、设施发生污染事故,应当立即按照船上污染应急程序,采取消除或者减轻污染损害的措施。

第六十六条清污过程中,确需使用化学溢油分散剂的,清污单位、船舶或者其代理人应当事先向海事管理机构提交书面申请,经批准后,方可使用,并在事后及时向海事管理机构提交化学溢油分散剂使用情况报告。

第六十七条船舶发生污染事故,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钦州港海域污染的,船舶及有关作业单位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并通知签订船舶污染清除协议的单位。

第六十八条与船舶经营人签订污染清除作业协议的单位应当在发生船舶污染事故后,按协议及时进行污染控制和清除作业,并及时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进展情况。

在终止清污行动前应当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经同意后方可停止应急处置措施。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九条违反本规定的,由北海海事局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予以处罚或采取行政强制措施;情节严重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七十条海事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职责、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章 附则

第七十一条 本规定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船舶报告线:

由北海主港报告线、涠洲岛报告线、铁山港报告线组成。

1、北海主港报告线(见图1)

以冠头岭灯桩(21°27′13.9″N,109°03′3.4″E)为圆心,12海里为半径的水域。

2、涠洲岛报告线(见图2)

以涠洲岛灯塔(21°00′46.38″N,109°05′51.39″E)为圆心,12海里为半径的水域。

3、铁山港管报告线(见图3)

(21°03′00″N,109°01′48″E)与(21°02′57″N,109°03′22″E)两点连线以北的,以(21°34′32.3″N,109°34′4.5″E)为圆心,12海里为半径的水域。

(二)北海港水域:

系指本规定所确定的船舶报告线与陆地所围成的水域。

(三)引航员登轮点:

1、北海港主港1号引航员登(离)船点:

21°17′.10N/108°59′.27E。

2、北海港主港2号引航员登(离)船点:

21°20′.36N/108°58′.99E。

3、北海港主港3号引航员登(离)船点:

21°20′.89N/109°00′.91E。

4、北海港铁山港引航员登(离)船点:

21°20′.41N/109°34′.30E。

(四)警戒区:

1、建议以21°29′00″N/109°03′04″E为圆心,0.2海里为半径的水域设置警戒区。

2、建议铁山港东航道与西航道交汇处设置警戒区。

(五)港内锚地:

1、北海主港第一引航检疫锚地:

为下列四点连线以内海域:

A:

21°22′20.8″N,108°59′16.1″E

B:

21°22′11.8″N,109°00′06.2″E

C:

21°20′30.8″N,108°59′50.0″E

D:

21°20′40.3″N,108°58′50.6″E

2、北海主港第二引航检疫锚地:

为下列四点连线以内海域:

A:

21°22′09.20″N,109°00′23″E

B:

21°22′00.30″N,109°01′17″E

C:

21°20′18.43″N,109°00′57.15″E

D:

21°20′28.29″N,109°00′3.70″E

3、北海港内锚地:

为下列四点连线以内海域:

A:

21°29′31.307″N,109°04′10.70″E

B:

21°29′58.40″N,109°05′49.00″E

C:

21°29′39.00″N,109°05′49.00″E

D:

21°29′14.80″N,109°04′20.00″E

4、侨港1#锚地:

为下列四点连线以内海域:

A:

21°22′54″N,109°06′54″E

B:

21°22′29″N,109°06′54″E

C:

21°24′00″N,109°08′00″E

D:

21°24′16″N,109°07′17″E

5、侨港2#锚地:

为下列四点连线以内海域:

A:

21°22′27″N,109°05′00″E

B:

21°22′27″N,109°08′00″E

C:

21°23′14″N,109°06′00″E

D:

21°23′14″N,109°05′00″E

6、涠洲岛锚地:

以(21°03′00″N,109°01′48″E)为中心,半径0.5km的水域。

7、铁山港锚地:

为下列四点连线以内海域:

A:

21°22′52″N/109°34′08″E

B:

21°20′10″N/109°32′08″E

C:

21°20′10″N/109°36′51″E

D:

21°22′52″N/109°36′51″E

(六)大型船舶:

系指航行北海港水域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船舶:

1、所有载重吨(DWT)大于5万吨级的普通船舶,或载重吨(DWT)大于3.5万吨级的液化危险品船(油船、化学品船、液化气船等)。

2、从石步岭航道、北海港外航道进出的,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船舶:

(1)船长大于200米的船舶或者最大船宽大于32米的船舶。

(2)拖带长度150米及以上的拖带船队或者拖带宽度32米及以上的船队。

3、从中石化北海石油分公司冠头岭油库码头航道和广西北海中油水产石油公司油码头航道进出的,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船舶:

(1)载重吨(DWT)大于3000吨级的任何船舶。

(2)船长大于90米的船舶,或者最大船宽大于16米的船舶。

(3)拖带长度100米及以上的拖带船队或者拖带宽度16米及以上的船队。

4、从外沙西海角作业区航道及铁山港东航道航道进出的,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船舶:

(1)载重吨(DWT)大于1000吨级的任何船舶。

(2)船长大于65米的船舶或者最大船宽大于10米的船舶。

(3)任何长度的拖带船队。

第七十二条 本规定自年月日起施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