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图黄帝内经80课时讲稿第1718课.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33747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洪图黄帝内经80课时讲稿第1718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王洪图黄帝内经80课时讲稿第1718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王洪图黄帝内经80课时讲稿第1718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王洪图黄帝内经80课时讲稿第1718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王洪图黄帝内经80课时讲稿第1718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王洪图黄帝内经80课时讲稿第1718课.docx

《王洪图黄帝内经80课时讲稿第1718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洪图黄帝内经80课时讲稿第1718课.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王洪图黄帝内经80课时讲稿第1718课.docx

王洪图黄帝内经80课时讲稿第1718课

王洪图黄帝内经80课时讲稿:

第17-18课

第17课灵兰秘典论3

同学们,我们继续上课。

现在讲

《讲义》的第54页,也就是《灵兰秘典论》第一段的,临证指要,,我们主要谈一下心为君主之官的问题。

心为君主之官呢,就出来一个问题,君主不能感受邪气,因为它是君主嘛。

所以就提出来一个观点,叫“心为君主,不宜受邪”。

因为是君主之官,受到邪气侵害的话,那么全身就要受到严重影响,这它是从医学上是这样看问题,从社会学上也是这样看问题,这个观点对后世有很重要的影响。

在《灵枢邪客》上有这样明确的记载: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邪弗能容,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

神去则死矣。

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

心包络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膻中,又叫心主之宫城,就是保卫心脏的一个宫城。

后世有一句话说呢,叫“心包代心用事”、代替心脏处理一些事,处理什么事,代心受邪是最主要的。

当然本篇上讲,说“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那是代心用事,传达喜乐之情。

在临床上呢,医生们认为,古代的中医学家提出来的是代心受邪,不但是代心用事,而且代心受邪。

所以尽管是心藏神、心主神明,但是很多神志的病,从我们传统的理论上来看,一开始它主要是先伤心包

络、先伤君主之宫城,真的要伤到心了,那认为“伤心则死”。

正是有这样的理论,所以在温病学派、我们举例来说吧,因为很多临床上有这方面的记载,特别是温病学派在这方面应用这个理论还是有很突出贡献的。

比如大家熟悉的、就是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上的《温热论》讲:

“神昏谵语者,清宫汤主之”,清宫汤名字的意思也是讲的清心脏之宫城,所以清宫实际上是清心包,他认为尽管是神昏谵语了,由于是心包代心受邪,所以邪在心包,应该清宫。

病情再严重了,甚至于不单是神昏谵语,甚至是昏迷不醒了,他还是从这个角度考

虑得比较多,比如大家熟悉的“牛黄安宫丸”,人家温病学派开始起的名字是安宫丸,咱们后来加上了牛黄两字,这是治疗由于心受外邪导致的神昏、昏迷这种状态,还是很有效的方子。

大家在很多报纸上看到了,不是有一个记者到英国去,由于车祸(2002年5月10日)脑子受外伤(详参CCTV60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医史篇》第14集-《妙手回春》),导致了昏迷不醒嘛,在一些医学界里认为是必死无疑了,甚至于动员家属要把刘海若的内脏捐献出去来救治别人,家属当时也没同意,就请中国专家去,中医、

西医都去了,到那儿中医治疗的主要的措施之一就是用的安宫牛黄丸,当然还有其它的一些方法。

比如说这人高烧状态,不能持续地给她用冰袋,《内经》不反对用冰袋,但如果持续地用不是好办法,认为这容易“闭门留寇”、邪气出不来啊,把邪气都逼到里边去了,结果是“冰伏其邪”,让邪气藏伏下来。

那么该用物理降温法的时候应该用,《内经?

刺热论》里就有记载。

对刘海若进行中西医相结合的治疗,中医就采用了相当一些方法,用中医的理论来指导,同时很重要的一个药物就是安宫牛黄丸嘛,那不是逐渐恢复了嘛。

大家现在电视

上还经常看到她,自己也会走路了,也会说话了,那不是就把人救回来了吗,就安宫牛黄丸来说,它的基本出处是在《温病条辨》,它安的什么宫,就是心主之宫城,认为心不受邪,其邪由心主之宫城、心包张代之,所以该理论在临床上还是很明显的。

而且我们在传统的理论指导下,在临床上取得了很明显的成绩,尤其是温病学派在这方面的发展,还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这是临床治疗、用药上考虑心为君主,不宜受邪的问题。

其实呢,还应从诊断上来看,《内经》强调非常明确,就是“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望闻问切四诊观察这个病人病情、预后如何,很重要的问题是要看神气如何。

神去、像《素问?

汤液醪醴(láolǐ醪-浊酒;醴-甜酒。

甘浊的酒,亦泛指酒类)论》所说:

“神去之而病不愈也”,神要丢失了,这病就不好治了,再有好的医生、再有好的治疗技术,也很难挽回了。

医生可以治活的人,死了就治不好了,为什么,因为神气已去,神去了等于人就死了。

所以从这个心主神明,神在人身体的重要性来看,从诊断上也是这样看问题的。

是吧,望面色、望眼神、切脉博、听声音,这不都有一个有神的问题吗,面色明润含蓄、眼光有神明亮,但是眼光

明亮也得含蓄,眼光暴露出来那也不行,从咱们中国文化、不但是中医上来看,咱们讲究的很多的东西是要含蓄的,而不是要暴露的,这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眼睛有神、同时也是含蓄的,不能是凶兆暴露的,那也不行,不是凶兆,什么光暴露都不行,那就真脏之气暴露了。

听声音也是这样,声音要有根儿、在柔和,那也是一种有神的现象。

切诊也是同样的啊,脉象也是要缓和、有力,这种现象才行,说光有力不行,说一点力气没有、也不行,既要是比较有力,又要是柔和的,这才叫有神啊。

所以切脉讲究胃、神、根嘛,有

胃气、有神气、有肾气,根是肾气,当然,有了胃气、有了肾气其实他往往就有神了,是不是,“两精相搏谓之神”嘛,阴精、阳精和先天之精、后天之精那都叫两精,两精结合、两精都充足自然就能化生出神来,虽然这三者虽然不是一回事,但是三者密切相联。

所以望诊上、闻诊上、切诊上,这都可以看到病人神气的得失。

再有,因为是心为君主之官,不能受伤,所以从《内经》开始,特别强调在治病过程当中不能伤害心脏,《素问?

刺病论》说:

“刺中心,一日死”。

意思是针刺的时候你要是刺到心脏,一天内就会死亡。

刺到别的

脏器当然也会引起死亡,但不会那么快,或者受了严重的伤,但只有刺中心脏,那死亡是相当快的,所以治疗的时候不能伤害心脏。

从组方用药上、审察病机上,从诊断时对神的重视程度上,以及在治疗当中特别注意不要损伤到心脏上,这么几个方面可以体现出心为君主之官,是这个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下面我们讲《灵兰秘典论》第二段,在《讲义》的55页中间,它主要是讲医学控微,或者说是医学控原,这个意思是一样的,下面我先读一下。

原文,

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

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

闵闵之当~孰者为良:

恍惚之数~生于毫厘~毫厘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

黄帝曰:

善哉~余闻精光大道~大圣之业~而宣明大道~非斋戒择吉日~不敢受也。

黄帝乃择吉日良兆~而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

“至道在微”。

至道就是讲的医学原理至高无上,至真至微的道理,医学的道理是非常微妙的,非常高尚的。

“变化无穷”,医学理论不单微妙,而且是很复杂的,是不断地变化的,

人的生理也好、人的病理也好,它是很复杂的,是不断地变化的,受了人体本身的影响,尤其受到外界的影响,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讲医学理论是变化无穷啊。

不单是讲究的人体啊,天地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所以“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啊,谁能掌握它的根源、掌握它的最本源的东西呢,这就提到了医学理论的高尚和微妙、艰深的问题。

“窘乎哉”,说这个实在太难了。

“消者瞿瞿~孰知其要”,消者是说有学问的人,瞿(鷹隼之視也)瞿是说很勤勉的样子,这有学问的人是很勤勉地深入研究医学理论,谁能掌握它

的要领呢,这无非是说,尽管是有学问的人不断地钻研它,有的时候也还是很难的。

真的把医学理论钻研透了,真的是很难的,这个我说,到现在,医学理论也还没钻研透,现在人类要准备上月球、要准备上土星,准备上很多星去了,但是对人类自己本身的认识,现在还是处在非常初级的阶段。

确实,医学理论变化无穷,确实是“消者瞿瞿,熟知其要”啊。

我们说,有高深学问的人,掌握了相当多的理论,他还是处于初步的阶段,对医学而言,还是这样,有很多的问题,现在并没有解决得了。

因此,《黄帝内经》时代说的话、这样的话,到

现在我认为还是符合实际。

“闵闵之当~孰者为良”。

闵闵是说深远的,其实跟前面微妙的、变化无穷的,都是相近的意思,当(田相值也)就是正当、正确的意思,是说深远而正确的这些医学理论,“熟者为良”、哪个是最好的,也就是说,在医学范围内,有很多很多好的东西,在一定意义上说是正确的,换句话说,虽然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意义上是正确的医学理论知识,甚至是技术,但是,不可能有一个绝对正确、绝对完整的东西,现在没有、将来估计也不会有,所以他说“闵闵之当”,哪个是正确、哪个是最好的呢,所以

说,医学理论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向前发展,特别是根据防治疾病的情况,而使用相适应的治疗方法和措施,当然,要产生相应的理论。

所以我觉得这些话讲得是非常有眼光的,非常有深远意义的,尽管你这个理论是正确的,它还有别的理论也是正确的,哪个最好,这要在实践中考验、要在实践中发展。

下面它又说的相对来说的,讲这个医学产生的道理,“恍惚之数~生于毫厘”,恍恍惚惚这个数呢,有数没数呢,有数,似有似无之数,似有似无、在那样一种微妙的时候,或那种微小的状态下,生于毫厘,它产生

了毫厘,实际上它说是恍惚产生了毫厘,毫厘就比较可以度量,到有毫有厘了嘛。

尺寸、寸下边不是按分,分下边不就按毫,毫下面不就按厘嘛,这是尺寸。

度量的秤也是这样,毫厘它就可以度量了。

“毫厘之数~起于度量”,毫厘再积累起来、再扩大,那它就可度、可量,那就很明显了,数量、质量就比较大了,就可以度量了。

“千之万之~可以益大”,那既然可以度量了,再把它千之万之,它就越来越大了吗,“推之大之~其形乃制”,再从微小之数逐渐推出,就可以产生形体了,从看不到、到可以看到,再到看得很明显。

尽管我们现在

放大镜、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还在那儿进步,告诉各位,现在还有看不到的东西,你再研究、再发展,还会发现新的东西,肯定是这样的。

就是那些似有似无的东西,你单纯用物理的方法,从目前看,你还看不到,它似有似无嘛。

当然,技术再进步,还可能看到一些更细微的东西。

但是在《内经》时候,它认为是这样一个理儿,这个理是肯定不错的,恍惚之数、恍恍惚惚,似有似无,生于毫厘,到其形乃制,肉眼就可以看得清楚了。

这不是讲医学应该研究可以看得到、甚至现在看不到,还要研究将来看得到,经过研究你会看得到更细微的东

西,那么也就从数量上,《内经》本篇也强调对数量的不断的认识,对数量也应该逐渐地认识,从大到小、到细微,逐渐地认识它细微的东西。

“黄帝曰:

善哉~余闻精光大道~大圣之业”。

黄帝说好啊、太了不起了,我听到的这些医学理论,那是精光大道,最精华、最光明的医学理论,这是大圣的事业,“而宣明大道”,经过先生这样一讲,把这医学的大的道理已经宣畅明白了,对于这样的重要的理论,“非斋戒择吉日~不敢受也”,非得斋戒择吉日,不敢受也,斋戒就是要吃斋、要沐浴、要清心、要诚恳虔诚,这样的话呢,还要选择吉日良

辰才敢接受您这样高深、高明、高尚的理论。

于是,“黄帝乃择吉日良兆~而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灵兰不是讲过了吗,这样才可以让这样的医学理论继续流传下去。

所以这段呢,讲的是医学探原,看来讲的都是一些虚的、没有讲具体怎么看病,但它从理论上、从思想方法上是很重要的。

所以在,理论阐释,中特别地提到了关于医学探原的方法问题:

第一点是医学可知的问题,本篇谈到的医学科学是可知的,尽管是奥妙隐微,人体生理、病理的变化无穷,但还是要终究可以“知其要”、“知其原”,尽管现在不能“知其要”、

“知其原”,但是终究要研究的就是要“知其要”、“知其原”,还要不断地深入研究下去。

第二点,提出了从“数”出发来研究医学的重要方法。

从这个恍惚之数,然后到毫厘、毫厘到可以度量,来推之大之,然后逐渐地扩大,这里头有一个数量的变化问题应该研究,只不过我们一般的看是从大体上看、只是看到“其形乃制”那一段,你要再深入研究,还有毫厘、甚至于也有恍惚之数,这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关于数的问题,《内经》上已经提到过很多数的问题,比如脉博的至数,一呼一吸,闰以太息,脉五至的问题,以及经脉的尺寸、长短,

经脉、骨骼、内脏都有,甚至于人一呼一吸、气行几寸,有很多关于数量的问题。

当然我们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内经》时代的一些数量,它所说出来的那些数,基本是正确的,有些是非常准确的数。

但是呢,毕竟有些象本篇所说的那些毫厘,甚至于是似有似无的那些数,《内经》时代自己知道,我们说不清,但是我们要研究,它只是提出来数字问题是个重要的,是要应该加以研究的,才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医学理论问题。

就这方法而言,《内经》已经提得很清楚。

好,我们下面讲第二节《六节藏象论》(节选),

在56页,这一段是论藏象,可是这篇名叫《六节藏象论》,是因为这一篇它有两部分主要内容,第一部分是讲五运六气的问题,是讲天以六六为节,六六三百六十日为一年,这是研究天的问题,所以它叫“六节”。

第二部分就是本段,对藏象进行论述。

由于这一篇既谈论了五运六气的问题,又有藏象的问题,有这样两个问题,所以这一篇的篇名就叫《六节藏象论》。

只不过《讲义》上没有选五运六气的内容。

我先读一遍:

原文,

帝曰:

善。

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

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岐伯曰:

悉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请陈其方。

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帝曰:

藏象何如,岐伯曰: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

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少)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太)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这一段我们又分成两个自然小段,当然在《内经》时候的、一般流传的本子上不分段,我们根据内容分了两个自然段。

开始讲,“帝曰:

善”,它是承接前文接着说,前文是岐伯论的关于五运六气的问题。

当然,五运六气的问题之所以能和藏象问题合在一起,其基本观点它就是把人和自然界联系到一起了,这样才有了藏象。

就这一篇而言,提出藏象问题,它不单是讨论人的问题,它是把人和自然界密切联系到一起才能讨论、才有藏象理论。

“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

所有的形体的产生,首先是要

有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合才能产生形体。

是说,我听说阴阳二气相合才能有形体产生,而产生形体呢,还有不同的名称。

天底下的东西都有不同的名称,人体内的组成也有不同的名称,这些名称是怎样确定的呢,所以叫“因变以正名”。

正名就是正定、确定其名称。

怎样确定其名称呢,是因变、因为阴阳二气的变化才有不同的名称。

有的阴气多、有的阳气多,这个多少之间的变化是非常多的、非常广泛,所以名称也是非常多的。

就从我们人体的阴阳来说,有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厥阳等等,也有不同的名称嘛。

正是因为组成的因变,

经脉也好、各个脏腑器官也好,阴阳之气不同,才是命名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

因变、因为不同的变化,才有不同的名称,或者不同的特点才有不同的名称,这些特点是怎么来的呢,从根源上来说还是由于阴阳二气不同,才有不同的特点嘛。

从阴阳这个理论来讲,应该是这样的。

所以下边接着讲“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天地运动不止,天体也不断地运动,地球也不断地运动,就是“天地之运”,五运六气就是讲的运动问题,木火土金水、风寒暑湿燥火,五运与六气是组成自然界的基本物质,

它们在那儿不停顿地运动变化,所以它叫五运六气,那也是讲的运动。

“阴阳之化”、天地运动跟阴阳之化是一回事,有了阴阳之化才有天地运动,只有有了天地运动,阴阳之化才能表现出来。

“其于万物”,运动也好,阴阳多少变化也好,它对于宇宙、自然界的万物来说,“熟多熟少”,对于哪个物阴多、哪个物阳多,能不能把这个大道理给我讲一讲啊,也就是万事万物所含阴阳它都不一样的,你就给我讲一讲其中的道理吧。

岐伯回答说,“悉哉问也”,您问得全面呀,这个问题实在是太大了,哪个事情都有不同的阴阳,要是相同

的话那是一个东西,正是因为不同,才会有两个东西、三个东西、万事万物,就是因为阴阳之不同嘛。

岐伯说就以天地为例吧,“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天地非常广大,没有办法度量。

当然地还是能量了,天还没量呢,人类把地量了,说赤道是多少,南极到北极大概有多少,这个大概有量了,但是天还没量出来呢。

“大神灵问”,大神灵就是指的黄帝,黄帝生而神灵嘛,说您问的这个问题,“请陈其方”,那就让我说说它的大概吧,方是方略,或者说是大概的意思,我只能讲个大概。

是,也确实,对于这个问题,谁讲也只能讲个大

概,讲个基本的东西。

我就先说草吧,草也可以说广代植物。

说“草生五色”,说植物有青黄赤白黑五种基本颜色,但是呢,“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虽然基本色是青黄赤白黑,但这个五色它有不同的组合变化,这五色的变化其实也是阴阳的变化,之所以有五色的改变,也是由于这个草或者植物它的阴阳之气不同了,所以才有五色的变化,就是这个基本的五色,它变化起来你是看不完的多,有深有浅、还有各式各样,深浅之间有了量的变化就生成了不同的颜色,所以不可胜视,你是看不完的。

由于阴阳的变化,草生之五

色可以有深有浅,有多有少,有相互交叉,所以对五色,它的变化不可胜视。

“草生五味”,这个植物有酸苦甘辛咸基本的味道,但是这个五味也是属于阴阳的,阴阳的变化、多少使五味不同,有浓有淡,五味之间还有交叉,有的是酸苦的、有的是辛甘的,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比如五味子,它的五味都有了,同时五味还有多有少,有的酸多、有的咸多,等等的,所以“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尽管人的饮食是靠饮食五味的,但五味之美不可胜极,你吃不完,对不对,所以那美食家是吃不完的。

中国有几大菜系,那几大菜系一个厨子跟一个

厨子之间做的味道就不一样,说大菜系之外还有很多小菜系,你也吃不完。

“嗜欲不同”,说是万事万物它们各有它的特点,各有自己的嗜欲,有的喜欢寒冷的、有的喜欢温暖的,有的就喜欢湿润的,有的就是喜欢干燥的,就从植物讲是这样,那动物呢,适应的条件就更多了。

“各有所通”,不管是万事万物、哪种事物,它们都是由于阴阳的组成不一样,才有嗜欲不同,由于它们都有阴阳组成,所以它们都通天地、自然之阴阳。

比如下文所讲的,心气通于下、肝气通于春、肺气通于秋之类,那不都是各有所通嘛,通于夏就是通于夏天的阳气、阳

气盛嘛,还是阴阳的问题。

以上一个是讲了天、一个是讲了地,又接着谈了草,也就谈到了植物,植物呢也只能告诉你有五色、五味,就这五色、五味的变化,人就看不完、尝不遍了,人也好、草也好、自然界一切事物也好,每一件事物都有它的阴阳特点,所以说才有嗜欲的不同,由于它各自有自己的阴阳特点、组成不同,那么它才各有所通,各自和自然界的阴阳有相通。

所以,说这一段话也为藏象作了一个铺垫,讲了一个基本的观点,然后才好论述藏象的问题。

那么下面就联系到人了,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这两

个“食”还是“饲”、供给的意思,天给人寒暑燥湿风五气,地给人酸苦甘辛咸五味,人有了五气、五味的滋养才有了生命的延续。

“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五气由鼻子吸入,藏于上焦的心肺。

当然这五气有人说不单是风热暑湿寒,有的解释为“臊、焦、香、腥、腐”这五气,是鼻子所嗅到的气味那个气,这种解释也可以,它也是五气,也是从鼻子进入,“臊”也有的说是“羶”,就是牛羊那个羶气的味道。

这个五气也分别是入五脏的,比如说臊入肝、焦气入心、香气入脾、腥气是入肺、腐气是入肾。

腐就是臭气,中药不是有个“阿魏”、

我们叫臭阿魏嘛,我们不查也大概知道,它大概是入肾的。

由于藏于上焦的心肺,才有了下边的一些人体生理的产生。

我们现在休息一下。

第18课六节藏象论2

我们继续上课。

上节课我们谈到了“天食人以五气”,这个五气固然有两说,一个说是寒暑燥湿风,另一说是臊焦香腥腐,都有道理。

但是据我看,还是以前者为主要的,因为后者对人体影响的重要性要小得多。

五气是自鼻而入,首先藏于上焦的心

肺,所以说“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修明就是面色明润光亮,不管这个人的面色是红的、黑的、是白的等等,但是他总是要明润光亮,所以是使五色修明。

同时呢,由于心肺之气充足,所以声音响亮、明亮。

“五味入口~藏于肠胃”,饮食五味,自口而入,首先是藏于肠胃,肠胃的“味有所藏”,然后经过脾胃的运化以及肺气的输布等等,才能够养“以养五气”,也就是五脏之气需要有水谷精微之气不断地滋养,水谷精微之气充盈了,才能营养人身之五脏、而有五脏之气。

“气和而生”,由于五脏之气调和而有生化,人身各种生化功能都

产生了,气和就是脏气调和而有化生。

“津液相成”,人体也跟着产生了津液,“神乃自生”,也就产生了神了,这个神呢,又是精神活动那个神,所以关于神的概念,我们不是有两个意思吗,对人体的神来说,一个是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另一个是泛指生命活动的现象。

比如说这人面色有神,那就是人的生命活动的现象。

也就是说,五脏之气充盈了,就有津液产生了,那就有神气产生。

下面这一段,那就是藏象理论当中至关重要的东西了,所以这一段应当背记。

其实记熟也可以,你说不愿背,记熟了也行,记熟了呢它就每一

脏和每一脏的顺序要求不是那么严格,但是每一脏的具体的内容是不能改变的。

这一段是讲藏象的一些具体问题,但是它在讲藏象的时候,是以阴阳作为一个基本的理论,或者说划分脏腑阴阳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

怎样划分脏腑的阴阳,本段提出了两个标准,一个是根据它所在的部位,在于上的、在胸中的就叫阳,在腹腔的就叫阴,脏腑不论是哪一脏、哪一腑,其在于胸腔的就叫阳,在于腹腔的就叫阴。

第二个标准是根据脏腑的功能特点来划分阴阳。

它有向上、升发特点的就叫阳,它有沉降、向下这样一些特点的就叫阴。

所以本段虽然是论

藏象,论藏象当中又分阴阳,又说阴阳有多少。

阴阳也好、阴阳的多少也好,它划分的标准,一是根据部位、二是根据功能特点。

因此,在这段里,有几句存在一个校勘的问题,用这两个标准一衡量,就会感到这句话有点问题,在阴阳划分上似乎说得不太妥当,那么就有校勘的问题。

下面我们就继续讲了啊。

“帝曰:

藏象何如”,藏象是什么呢,这句话和我们刚才说的《六节藏象论》这个篇名,这是整个《黄帝内经》关于藏象一词共有两处,在这一篇提出来的,后世说是藏象学说、藏象理论,这个“藏象”的词就出现在这里,一

个是篇名、一个是“藏象何如”,所以从《内经》文字上就只这两处提出了藏象。

当然用藏和象组成一个词的还有很多,“太阳藏何象”、“阳明藏何象”,那就不是藏象一个词,而是用藏、象组成其它的词了。

岐伯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心是生命的根本,心的重要性前面不是讲了嘛,心为君主之官,这里说心为生之本,生命的根本、生命的主体,或者说是人体生命的主宰。

这个神之变就有个校勘的问题,就是根据上下文、其它的脏腑都不用这样的词,比如说“肺者、魄之处也”,“肾者、精之处也”等等,用“处”

来讲,居所、居处,它用这类的词。

《讲义》的注释9引用《新校正》说:

“详神之变,全元起本并《太素》作神之处”,一个是根据文意心是神之处、神所藏,二是根据前后文意。

所以“神之变”看来这《新校正》说得还是有理的,总之是心藏神吧。

上节说的“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神明是从那里出来的嘛。

“其华在面”,心脏的荣华表现在人的面部,心为上焦之脏,面也在上,心是火脏,火性上炎,所以其荣华表现在上的面部。

“其充在血脉”,其功能充实在血脉,心脏功能的盛衰,在血脉上有比较明显的表现。

“为阳中之太阳~通

于夏气”,按刚才我们讲的脏腑阴阳所属的两条标准,心为火脏,所以它是太阳之气,它又位于胸中,所以是阳中之太阳。

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嘛,通什么呢,通于自然界的夏气,夏天也是阳气最盛的季节。

“肺者~气之本”。

肺藏气啊,肺司呼吸之气,肺主一身之气,所以肺是气之本。

“魄之处也”,肺藏魄,魄也是神之精神意识的一个具体内容,以后讲《本篇》的时候还要讲,这里就粗略地说一下,魄是什么呢,魄(阴神也)呀,前人有个解释,说它是人天生就有的反应,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