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融合调研报告共6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25058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5.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城融合调研报告共6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产城融合调研报告共6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产城融合调研报告共6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产城融合调研报告共6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产城融合调研报告共6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产城融合调研报告共6篇.docx

《产城融合调研报告共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城融合调研报告共6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产城融合调研报告共6篇.docx

产城融合调研报告共6篇

产城融合调研报告(共6篇)

第1篇:

产城融合

近几十年来,包括我国在内的进展中国家,大多数城市都进入了以消耗能源、资源为特征的工业化时代。

那时的工厂会产生很大污染,为了保证环境空气质量,只有把工厂区和生活区进行独立分区,这样做的好处是居住区的环境得到肯定保证,不足之处是上下班潮汐式交通,出行耗费了大量时间。

那时的另一个特征是城市规模、面积都不是很大,包括成都在内,中心城区也只在一环路以内,通过自行车、公共汽车,基本可以解决日常出行问题。

从这两个特征来看,传统城市功能分区是把“产”与“城”脱离开来,这是符合当时的城市进展需要的。

不过到了现在,随着工业文明的提高,高污染、高能耗的行业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各个城市都在进展新兴产业。

这种状况下,能不能把产业进展与城市建设很好地结合起来,让大家的出行距离更短,效率更高,这样,“产城融合”的概念就提出来了。

“产城融合”是适应时代进展的必定选择。

我们看今日成都的产业进展,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已经逐步退出,取而代之的是低污染的高端产业,格外是天府新区,一开头就瞄准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

“产城融合”

可概括为:

以人为本,全面进展

——究竟什么是“产城融合”,它又能解决什么问题,给城市建设带来哪些改变?

一个城市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就是产业,没有产业就没有就业;另一个基本要素是人口,有人才能把产业支撑起来。

换句话说,产业是

城市进展基础,城市是产业载体,两者不行分割、相互影响。

“产城融合”首先是要把产业和人口合理地融合在一起,让城市里不仅有生产,还有生活。

“融合”是把产业和城市看作一个良性互动的有机整体,简洁来讲,可以把一个组团式区域看作一个复合型社区,除了产业功能外,再加入相关的城市服务功能,使其基础配套设施齐全,有文化设施、消遣设施、生活设施等。

融合后,人们的各种需求可以就近解决。

城市效率提高了,生活品质也能大大提升。

简洁说起来就是八个字:

以人为本,全面进展。

怎么样才能做到“产城融合”?

沈中伟:

“产城融合”不仅是简洁地解决产业和人口,还有一个各种设施全面进展的问题。

具体来讲,“产城融合”不是规划单一学科的问题,还与社会学、经济学有着亲密关系。

城市进展涉及各个方面,并且是动态、不断改变的。

除了规划设计师前瞻性的预判,预留出合理的建设空间、配套设施外,产业结构、自然环境、文化历史等内容都需要相关专业的参加配合,格外是几方面要形成相互融合的局面。

另外,广泛性的公众参加也是很有必要的,天府新区要以人为本,市民在规划建设中也应当提出自己的需求,甚至是城市抱负,从而使规划建设出来的新区“人性化”。

目前有些地区的城市规划建设,存在一种以指标体系建设为标准的现象。

追求修宽公路,现代化的建筑,但最终消失的结果是,公路很宽,汽车开得很快,但行人很少。

这就是只顾指标体系,而没有以人的感受、需求来设计,造成区域内人气不够,缺乏活力,甚至影响人身平安。

区建设中要有导则性的要求,不仅是规划,还有建设、城市管理,各方面、多学科的参加,光以规划指标说话不行行。

“产城融合”的将来图景中确定不会缺少这样几个景象:

首先是区域内产业发达,人才集聚,这是城市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然后是功能完备、设施现代、环境优美、出行便利,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气息浓郁,社区布满活力等等。

第2篇:

推动产城融合建设的调研报告

推动产城融合建设的调研报告

——谋事要实之创新横店进展新方式

产城融合是指以城市为基础,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的活力,和谐进展的模式。

我街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围绕‚优环境、强基础、兴产业、促进展‛的工作思路,以党的群众路途训练实践活动为主线,以村‚两委‛换届选举为契机,主动创新工作机制,脚踏实地开展各项工作。

大力弘扬勇于担当大责任,勇于发挥大作用,勇于作出大贡献的工作精神,不断努力把横店建设成为‚空港经济的示范区、‘两城’崛起的领航区、产城融合的试验区、美好漂亮的先行区‛。

一、横店街产城融合建设的现状

(一)经济进展大跨越

经济进展势头良好。

全年实现国地税收入11215.4万元,增长19.3%,固定资产投资超过90亿元,增长30%。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0.3亿元,增长34.3%,规模以上企业增加12家,内引外联资金14.3亿元,同比增长45.0%。

2014年,横店街连续发扬依法拆迁、和谐拆迁、廉洁拆迁的胜利做法,基本完成了20.9平方公里、17个自然湾的园区征地拆迁工作,再创新的‚横店速度‛。

完成34万平方米还建房的收尾安排工作,空港花园二期18万平方米还建楼基本建成,

―1―后湖人家34万平方米还建小区的征地和图审已完成。

完成菜鸟项目一期、比亚迪一期、通用航空一期的征地场平工作,天河机场三期横店部分、范泗河改道工程、城际铁路项目有序推动。

横店街机场三期的征地拆迁工作获得市委、市政府确定,被评为‚支持武汉天河机场三期工程建设先进单位‛。

招商引资工作实现新跨越。

横店工业园在进展目标上定位为市级千亩百亿园示范园区,现规模以上企业共有34家,6家正在申报规模以上企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达34.3%。

不断提升机械加工、制造等优势主导产业地位,打造了武汉华力铸造、正通传动等一批明星企业,释放产业集聚巨大潜能。

同时,武汉英斯特精密仪器有限公司、峰美斯特科技进展有限公司、中塑联新材料科技湖北有限公司、武汉市丰富城建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也纳入了工业园进展规划,多元产业集聚齐头并进进展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工业集聚态势明显增加。

(二)现代农业大增效

加快培育种养大户、专业户和农民合作社,在浒铺村、光明村和同合村培育进展10余户农业科技示范户种植蔬菜,带动周边农户100余户。

稳步进展同合村600亩荸荠基地。

严把农产品质量关,完成无公害农产品样品快速检测60批次720余个样品,抽检合格率达99%。

32个村的‚网格化管理‛建设已全部完成,建设7个生态村,栽树近3万株,对―2―12个村、12000米末端渠系进行建设、清淤整治、修理等。

主动推广新技术,推广土配方施肥0.8万亩,推广新型农业机械160台套。

在寅田村推广优质‚一菜两用‛油菜300亩,在基本不影响油菜籽产量的前提下,既收一茬优质油菜薹作为菜用,又收一季油菜籽,实现油菜‚一种双收‛,大幅度提高油菜生产效益。

并成立寅田村优质油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较好地将优质油菜生产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结合起来,延长和壮大优质油菜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

2014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694.56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

(三)城镇环境大提升

空间布局更加优化。

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协调进展为抓手,以临空产业园拆迁还建为契机,用足用好增减挂钩政策加快村湾集并和布局调整,在镇区引进中仁集团等资金雄厚金融、商贸、特色餐饮企业,建成定位于原生态民俗时尚街区,传承和进展城市非物质文化的休闲、消遣、美食一条街——今古城。

连通华中铝厂与新老镇区,使之融为一体。

完成编组站大通道建设,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四)基础设施大改善

投资1800万元建成横店大道西延长线;投资1580万元建成中兴街延长线;会同区国土资源和规划局组织编制掌握性具体规划,将川龙大道横店段道路两侧原有企业华中铝加

―3―工厂迁出,投入4000万元,对路面进行拓宽、修理、刷黑等工程,估计春节前完工。

对全街600余盏路灯进行修理更换,修理道路4处,铺设彩砖4000余平方米。

(五)城乡管理大进步

持续强力推动‚城管革命‛,不断加大镇区清扫保洁和清运工作力度,进一步扩大环卫清扫保洁市场化改革范围,完善相关机制,优化资源配臵,保洁效果进一步明显。

保洁工作时间延长至18个小时(早6点至零点),全年节假日不休息。

在区级部门的支持下,投入180万元专项资金整治村湾环境,公开聘请环境管理人员3名,各村依据村湾面积选聘数名保洁员,购臵专业控管设备,开展环卫精细化作业,大幅度提高了保洁标准。

进一步完善掌握违法建设责任追究机制,严格掌握和查处违法建设,强力开展集中大拆违行动,依法拆除存量及新增违法建设约3万平方米,拆除乱搭棚盖80余处,清理‚三乱‛1800余处,拆除道杆旗广告40余块,暂扣活动招牌200余块。

截止10月中旬涉及到违法建设、市容环境类、门前三包类等大事,共计立案126起,结案118起,结案率93.6%。

二、目前横店产城融合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与街道缺乏合理统一的规划。

经济(产业)、社会进展与城市总体规划间缺乏有机联系与协调;产业功能的差异性不显著;产业园区、商务区和居住区功能分别。

―4―

二、居住、工业和商业三类用地分布不均,导致土地资源不能有效配臵;土地用途管理细碎,不符合用地综合进展趋势;城乡结合部占用大量土地,被低端利用。

三、低密度进展模式阻碍了服务业及低碳化进展。

各类新城都存在低密度模式,导致土地用法不集约,缺乏当地就业,对服务业需求不足,不利于形成服务业多元化进展;服务价格高,便利性不足;前往中心城区的消费模式则导致出行成本上升,交通拥堵,不利于低碳化进展。

四、新城的公共服务资源满足不了当地需求。

导致新城区域公共服务资源供给不足,造成生活不便,运行成本高企,同时也无法支撑新兴产业和高端产业的进展。

三、促进产城融合进展的建议

目前,我省已进入城镇化加速进展期,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城镇化又好又快进展,把我省建成富有、和谐、漂亮新陕西,必需牢牢抓住国家实施一系列重大规划的战略机遇期,坚持产城融合进展,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动,不断完善符合我省实际的城镇化进展路子。

于此同时,习总书记提出了‚三严三实‛,结合实际下基层调查讨论,真正做到谋事要实、创业要实。

一是加强规划统筹,引领产业城融合。

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和引领作用,精确定位、充分论证、高起点、高水平编制规划,并强化执行刚性。

切实推行经济社会进展规划、产

―5―业进展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互连接,尤其要推动产业和城镇规划深度融合,探究编制掩盖城乡全域的总体规划,加快构建统筹推动产城融合的规划体系。

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工业园区向城镇集中、农业向适度规模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最大限度地实现区域经济规模效应。

二是坚持产城一体,充分发挥产业与城镇的带动作用。

根据有利用于产业进展的原则,增加城镇对资源要素的集聚作用,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围绕产业进展需求城镇功能,以产业的增长促进城镇的进展,以城镇综合承载力量的增加支撑产业进展,有序推动产业园区化、园区城镇化、产城一体化。

根据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依据区域环境承载力量、进展基础和潜力,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尤其要避开在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盲目进展工业,扩大城镇规模。

三是大力培育城镇特色产业,壮大区域经济实力。

一要坚持‚产业兴镇‛战略。

根据‚一镇一业‛、‚一镇一品‛的产业进展思路,依据自身的资源禀赋,立足于自身比较优势,明确产业定位,以农产品加工、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现代服务等为重点,培育一批市场前景看好的主导产业,引导重点项目和工业项目向园区布局,向小城镇靠拢。

大力进展面对农村和农业产业化的第三产业,使进镇人口进得来,留得住,能致富。

二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组织策划包装小城镇招商引资项目,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6―式,鼓舞小城镇参加各类招商引资会,通过小城镇较低的土地成本、劳动成本和优待的招商政策,吸引企业投资建厂。

同时,注重城镇规划建设和产业进展专业人才的引进培育。

三要适应小城镇进展的需求,把小城镇的住房建设纳入全省城市居民住房保障体系,根据各地小城镇的实际需求量,下达各类保障房方案指标,满足进镇居民服务产业居住的需求。

四是运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当前我省城镇化水平低的一个重要缘由是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资金短缺。

今后要加大财政资金引导的同时,充分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措小城镇的建设资金。

一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发挥财政资金对城镇建设的引导撬动作用,建立财政支持城镇建设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在各级财政预算中,要确定肯定比例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纳入财政预算刚性考核指标。

省财政设立小城镇建设以奖代补专项资金,对市县财政投入力度大、建设成交显著的小城镇,省上按项目实施以奖代补,有效引导激发调动各地加快小城镇建设的主动性。

二要整合落实配套资金。

抢抓国家加大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机遇,策划包装项目,争取国家支持。

在国家和省上下达的地方税收返还和一般转移支付中,加大对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投入比例。

捆绑整合发改、交通、建设、环保、扶贫、水利、训练、文化、体育、旅游、文物、民政等部门

―7―各类资金,向小城镇集中投入。

三要创新投资体制机制。

在全省重点示范镇中,选择人口规模大、产业基础强、进展后劲足的建制镇,建立镇级财政,土地出让金净收益和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地方税费,除上缴省级以上的规费外,其余部分全额留镇用于小城镇建设,适当返还省级规费。

四要大力吸引民间资金,融社会资本用于小城镇建设。

完善银企合作机制,主动运用银团贷款、融资租赁等方式支持产业集聚区大项目和大企业生产经营。

通过出让公共设施经营权、无形资产商品化、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与商业开发相结合、吸纳民间资本建设基础设施等形式筹措小城镇建设资金。

对于学校、医院、养老院、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可实施市场化运作、‚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形式,补助财政投入的不足。

目前,横店街人口规模大、经济基础强、进展后劲足,为进一步提升产城融合建设,增加进展后劲,要大胆创新、主动推动扩权强镇。

将来城镇综合承载力量和辐射带动力量进一步增加。

―8―

第3篇:

产城融合5

产城融合:

夯实石首县域经济将来

石首市委党校姚静平皮才华

城市与产业是相伴而生、共同进展的。

石首市瞄准“湖北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新型工业城市、山水园林城市及优秀旅游城市”的建设目标,着力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产业,进展大工业,构建大交通,建设新城市,走出了一条产城融合,以产带城、以城促产,两轮驱动,协调共进的新路。

一、产城融合进展初显成效

(一)以产兴城,园区经济作用凸显。

石首“一区四园”(石首经济开发区、张城垸工业园、金平工业园、东升林产品加工园、江北农产品加工园)的逐步崛起,成为石首新城产业进展的“四驾马车”。

张城垸工业园新征500亩地;东升工业园新征800亩地;江北工业园新征200亩地,金平工业园二期新征1500亩地,其中,石首经济开发区是全省13个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园之一,占地面积达20平方公里。

由于石首市大力实施骨干企业壮大工程,形成了以湖北楚源、荆江源医药为代表的精细化工产业,以吉象、伟林为代表的林产品加工产业,以钱潮、新兴汽配为代表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以金利丰、德永盛为代表的棉纺织业,以劲牌酒业、好味源食品为代表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

(二)以城促产,产业新城载体作用突出。

近年来,石首市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拓展新城、拉大骨架的突破口,实施并基本建成解放大道、绣林大道、建宁大道、东方大道、楚雄大道、楚天大道、城东大道、明珠大道,推动了园区区间道路和管网建设,促进了新城与中心城区有机融合。

以金平工业园为核心,建设南部产业新城;以“一山两湖”片区为核心,建设山底湖生态公园、陈家湖广场、环湖大路、环山大路、城市综合体、物流园。

目前,“一山两湖”开发等规划已确定,有效拓展了中心城区进展空间和产业进展载体。

(三)产城融合,以人为本,助力石首经济可持续进展。

石首将产业的进展、就业的转移、公共服务的供应和人口的聚集相统一。

为满足新城产业和城市进展需要,近年来相应配套建设了管网、环卫、学校、医院、供电、公园、绿化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保障了新城有序有力进展。

建成了220千伏变电站、幼儿园、车站、石首一中和20余万平方米的医院,铺设水电自然气管网达60余公里。

为实现生态环境的持续提升,石首产业新城建设完成了公共绿化面积约55公顷,200万平方米的城市环线绿廊、13万平方米山底湖、陈家湖等大广带状公园绿地,形成“双核双轴五组团”的城市景观体系,,有力助推了石首产城融合可持续进展。

二、产城融合进展条件改善

(一)宏观政策为我们实现目标创建了机遇。

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进展、产业和城镇融合进展。

实现产城融合,是进展县域实体经济,提高对产业和就业的承载力量的重要方式之一。

同时,省委、省政府加快新一轮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这一战略决策对我省沿江县市,格外是地处鄂南湘北、临江有港的石首市来说,是一个非常难得的进展机遇。

在去年底召开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省委、省政府提出优先开发长江宜昌——荆州段,并将石首作为沿江开发的重要节点城市,石首长江大桥、荆石(荆门—石首)高速、石首港纳入省“十二五”规划。

(二)三大比较优势为我们实现目标供应了平台。

一是区位优势。

石首地处鄂南湘北,是江汉平原与洞庭湖两大平原结合部的中心城市,素有“湘鄂门户”之称。

境内岸线资源丰富,内河航运优势较为突出,拥有通航里程144公里,石首港已被纳入荆州组合港建设范围,荆岳铁路、江南高速即将开工建设,我市在鄂南湘北的交通枢纽地位更加明显。

二是产业优势。

在工业方面,我市工业起步早,基础扎实,上世纪八十年月就有全省工业“小巨人”之称。

在农业方面,初步形成了35万亩优质稻、15万亩优质棉、35万亩“双低”油菜、32万亩速生丰产林、16万亩无公害水产、35万头优质生猪等特色农业板块。

在第三产业方面,石首已成为鄂南湘北重要物流中心,境内有省级边贸市场24个,建有机动车、林产品、水产品等区域性专业贸易市场5个,大型人力资源市场1个。

三是资源优势。

石首滨江而立,湿地生态资源独一无二,江北46万亩天鹅洲湿地是长江中下游保存最完善、最具独特性的故道湿地,建有麋鹿和白鳍豚两个国家级自然爱护区。

此外,境内还有省级风景名胜——桃花山、中心城区南岳山道教圣地等旅游资源。

由此可以看出,石首是构筑长江中游运输体系的抱负之地,是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抱负之地,是打造长江湿地生态旅游的抱负之地。

(三)产业集群进展为我们实现目标供应了支撑。

目前,石首是全国最大的活性染料生产基地、国家精细化工产品出口生产基地、全国其次大压电石英晶体器材生产基地、全省重点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染料中间体生产基地、全省最大的人造林制品加工基地。

初步形成了以精细化工、林产品加工、汽车零部件、纺织为主导,机械铸造、电子通讯、轻工建材等产业相应进展的地方工业体系。

三、产城融合进展思路措施有力

石首产城融合进展紧紧瞄准建设“四个城市”目标,坚持

二、三产业并重,工业化与城市化并进,根据产业高端化、城市高品位、环境高品质、服务高效率的要求,推动产业与城市相互融合,努力建设现代产业、现代生活、现代服务、现代城市四位一体的宜业宜居产业新城。

(一)产城融合进展的思路

1、空间布局:

统筹“一江两岸”进展,突出“一城两翼”建设,形成“一主二副二轴”的空间布局。

统筹一江两岸进展,就是要加快石首长江大路大桥的立项建设,促进长江两岸经济融合;加快江北新城建设,在江北片区构建一个园区面积、城镇面积各为5平方公里的中心城镇,促进长江两岸同步进展。

突出一城两翼建设,就是以石首城区为中心,以31平方公里的金平工业园、49平方公里的沿江产业园为两翼,构建产业平台。

努力构建“一桥三路一港”大交通格局,形成铁路、大路、水运立体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提升石首湘鄂节点、湖北长江经济带节点的区位优势。

2、城市功能:

将石首进展定位为湖北长江经济带上辐射鄂南湘北的重要节点城市和区域性交通枢纽为目标,建设成鄂南湘北新型工业节点城市、重要港口城市、山水园林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力争到2015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3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0万人,达到中等城市规模。

3、产业进展:

通过三大转变,打造四大基地。

在产业进展定位上,通过制造业内部升级和科技创新,优化城区产业结构,进展第三产业和特色乡村产业,形成“四大产业”进展格局,即以精细化工、汽车零部件为龙头的先进制造业,以林产品加工、优质白酒酿造、水产品加工为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天鹅洲湿地生态旅游、桃花山红色旅游、南岳山人文旅游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业;以荆岳铁路、江南高速、石首港等基础设施为载体的现代物流服务业。

(二)产城融合进展的对策措施

1、高端规划,构建产城互动进展格局。

规划是产城协调联动、融合进展的龙头和引领。

石首市集思广益,切合本地城市产业和区位交通等进展实际,根据"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水平建设"的要求,统筹制定城市建设规划和产业进展规划、城市功能布局与产业分工布局有机连接的总体进展规划。

聘请武汉高校、长江高校和省市有关专家,科学严谨地制订并完善了县城区2020年总体规划修编方案,规划区域人口30万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

2、做强产业,增加产城互动内生动力。

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再美丽,也是一座“空城”。

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取决于产业集群的实力,必需把建设产业园区作为产城互动突破点。

石首市科学调整工业园区建设规划,形成“两主一副”的园区格局,促进产业加快聚集。

重点打造金平工业园和沿江产业园,兼顾建设位于新厂的江北工业园,将张城垸工业园、东升农副产品加工园并入沿江产业园,调关以下不再铺新的工业摊子,其他乡镇不再新建园区,乡镇招商引资项目主要放在市级工业园区,工业税收及经济数据按责权对等的原则分成分享,把全市抓工业与集中办工厂的关系处理好。

3、做大城市,搭建产城互动平台。

没有城镇化,工业化就失去了进展载体。

石首近年来加大公共财力向城市建设、道路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倾斜力度。

做优做强中心城区,让老城“靓”起来。

加强整体捆绑开发改造,让老城区充分显山露水、复原生态。

实施滨江公园建设项目,以绣林山公园为基础规划修建滨江公园,建设沿江休闲风景区,打开城北临江大窗口。

实施解放大道升级改造工程,将解放西路两边拓宽,解放东路延长至山底湖,使解放大道西接长江,东抵山底湖,成为贯穿全城的城市中心轴、传承轴。

实施市一中迁址新建工程,联动改造笔架中学、旧客运站片区。

实施城区市场建设改造项目,新建林产品交易市场、农贸批发市场,改造解放路等菜市场,使城区商有所市、物畅其流。

同时,全面禁止中心城区个人建房和小产权开发,集中建设安置小区,切实解决城区个人无序建房的问题。

“南拓东进”让新城“舞”起来。

以“山德、水韵、人和”的新城理念,推动新城建设。

南拓,就是以金平工业园为核心,建设南部产业新城,推动产城融合;东进,就是主城东扩,建设“城市新客厅”。

城东主要是以“一山两湖”片区为核心,建设山底湖生态公园、陈家湖广场、环湖大路、环山大路、城市综合体、物流园。

建设漂亮新农村。

根据靠近开发园区,合理照看耕作半径,注重保持田园风貌特色的要求,依托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项目。

规范有序地推动农村新型社区。

以产业进展、公共服务引领农民向新社区集中,切实解决农村分散居住的问题。

第4篇:

小城镇产城融合进展状况调研报告

小城镇产城融合进展状况调研报告

根据省委群众路途训练实践活动调研工作支配,就加快推动小城镇产城融合进展,我于近期到分别位于关中、陕北、陕南三地区的眉县汤峪镇、靖边县东坑镇、商州区沙河子镇进行了调研,多次与县、镇、村干部进行座谈,实地察看了解镇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园区建设进展状况,探究加快推动我省小城镇产城融合进展的思路和做法。

一、三镇推动产城融合进展的基本状况

三镇是省政府确定的省级重点示范镇,XX年以来,他们根据建设农民美好家园和城市社区的模式和标准,相继建成一大批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房项目,城镇功能日益完善。

同时,依托城镇建设各类产业园区,城镇产业健康进展,已基本形成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