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docx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在教学《燕子》这一课时,一上课,我清唱学生非常喜欢的歌曲《小燕子》,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引领学生走进《燕子》。
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读课文,找出燕子的特点,再读出燕子的活泼机灵。
学生很快找到了它的特点,但朗读时只注意燕子的活泼机灵,没能读出味道,读出燕子的可爱。
教学时,应让学生体会燕子的可爱,带着自己对燕子的喜爱之情去读课文,情真意切,自然能读好课文。
课文的第二段写了美丽的春景,写得真是相当相当的好。
教学中,我设置了一个情景:
先让学生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的景物,再出示老师写的一段文章,也是描写这些景物的,不过写得比较简洁,然后让学生比较。
学生情趣高涨,学得非常投入。
通过交流,学生体会到文中谴词造句的精妙。
再指导朗读,学生自然能读出美感来。
设置情景,一遍遍地引导学生发现——思考——美读,他们很有兴趣。
这样会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在《咏柳》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根据低年级学生喜欢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这一特点,在课前,通过让学生收集有关柳树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诗歌的特点,出示直观的插图,再现诗歌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悟春天的美。
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主人”意识,让学生自己观察字的结构,然后小组讨论怎样记住这些字,从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贯彻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课标精神。
另外,我让学生在学诗歌中练习写话,让学生借助自己所收集的图片,先说后写,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消解写作的神秘感,让学生想说什么就写什么。
从中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荷花》这篇课文以“我”的感受力为线索,写出了荷花的美。
怎样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阅读来欣赏这种美呢?
我先指导学生理清了课文记叙的顺序:
闻荷花──看荷花──赞荷花──变荷花──看荷花,把握文章的脉络。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学生充分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引入:
“是荷花的清香把作者吸引到荷花池边,作者又是怎样写荷花的呢?
”在教师的引导下,引导学生把在“看荷花”这节课文中感受到的荷花的姿势美、颜色美、动态美,充实到“赞荷花”这节课文中去,再要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课文。
最后,我启发学生想象,化为课文中的“我”,化为池中的一朵荷花,身临其境,一阵风吹来怎么样,风停了又怎么样,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怎么快乐,小鱼告诉我昨夜做的是什么好梦。
针对这一富有灵性、创造性的诱导,学生用心倾诉,真情流露,既是心灵的独白,又是个性的张扬,使作者、学者、教者融为一体。
《珍珠泉》这篇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珍珠泉水又绿又清,水泡既美丽又有趣,表达了作者对珍珠泉、对家乡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研读,我设计了了解美景中悟情的教学思路:
1、泉水的特点。
特点:
绿、深、清。
2、有趣的水泡。
课文从水泡的形、动、色三方面介绍了水泡的有趣。
在学习水泡的形时,我采用了评读的方式,让学生在相互的朗读之中感受重点。
3、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已深深的感受到作者是多么喜欢珍珠泉,同时我也感受到学生也已经深深的爱上了这眼清泉,在他们心中有了一种表达需要。
这时我设计了:
你想对珍珠泉说些什么?
作者说了什么,找到文中的话,读出自己的感受。
在这一部分中学生强调更多的是前半句。
为此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个重走作者童年走的小路去打水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水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从而达到赞美家乡的情感。
这一部分中学生的情绪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了。
顺理成章的设计了一首小诗,让学生尽情的表达。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在《翠鸟》的教学中,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很重视读书。
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感悟和积累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然后通过模仿或重组的训练加以运用,从而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
这种“读书──感悟──积累──运用”的有序设计,使得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层层深人,富有实效。
其中“感悟”是关键环节,它是读的目的,又是积累和运用的基础。
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对语文文字的感悟。
如《翠鸟》一课中,让学生交流、讨论:
课文有哪些描写值得我们学习?
把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从而品味课文用词的精当、描写的生动形象。
但从效果看,学生找出了文中精彩的描写,但由于忽略了对“课文有哪些描写值得我们学习”的探究,因而学生对句子的感悟层面较浅。
由于感受不深,朗读时情感表达显得不够充分。
在《燕子专列》一课中,在教学第三段时,根据学生的认知状况,我调整了教学的内容。
在充分理解“人们为燕子作了什么?
”这一问题后,进行感情朗读指导时,大胆地鼓励学生去正确评价他人。
在评价他人和自己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并通过自己的朗读呈现出来。
但是,在第三段的理解上,层次不够清晰。
应该是“自读──交流──再读──展示读(评价)”的过程,而在实际课堂中,将“学生的交流”与“学生的再读”进行了两次,这没有必要,并且没有起到深入理解的作用。
因为学生在第一次交流中,已经是十分充分了。
所以“读”的层次显得不是很清晰。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虽然篇幅短小,语言朴实,但寓意深刻,读后耐人寻味,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指导学生朗读的好课例。
因此,在备课时我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悟出文中蕴含着的道理”做为主要教学目标。
围绕着这个教学目标,在读准字词并初步感受课文内容后即以“老师想提一个问题,这节课我就提一个问题。
你们有信心答对吗?
要想答对我的问题,你们得好好读读课文。
该怎么读呢?
你们先猜猜我会提什么问题,按你们猜的问题使劲儿钻研,钻研得越透彻越好。
”在学生再读课文后接着揭示问题:
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是什么滋味?
本想借着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地认真地去读课文并深刻地去领悟每一句话所蕴含的道理,然后再以“如果这个小村庄还有人活着,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来进行说的训练,最后再进行一些拓展练习,为学生补充一些资料。
要想训练得更扎实,只能慢慢地去引导,反复地去体验,深刻地去感悟。
《路旁的橡树》是一篇略读课文,这个故事,表现了人们对一草一木的珍惜,赞扬了工程师和筑路工人的环境保护意识。
文章语言质朴,情节简单,所反映的人们的行为非常高尚。
从筑路工人与工程师的言行可以看出,他们保护橡树的行为完全是自发自觉的,换句话说,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已经成为了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意识。
这篇课文的另外一个突出特点是,通过对一件寻常小事,处理却不寻常的作法的描写,读者在读后内心受到震动和感染,自然而然地增强自己的环保意识。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环保意识、爱护自然界里的一草一木;二是通过具体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心情。
本文教学的难点是理解“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这句话的含义。
一、多种方式落实词语教学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只有教活了,学活了,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留足空间实现多元解读这篇课文的主旨是培养学生环保的意识。
对于这一点,相信每一个学生读完文章,都会被文中建筑工人这种自发的保护环境的行为所打动,但我们要的不是语言上的巨人,最困难的是怎样把理解落实到自己的行为中去。
我觉得课文中最后一句中对于高尚的理解,可以起到助推器的作用。
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我反复地出现这一段话,让“高尚”一词在学生的心灵上打上深深地烙印。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在教学《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时,我根据课文思考题“养羊人对街坊的劝告,开始是怎么想的?
后来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结果怎样?
”设计了表格,让学生自学课文,收到了良好效果。
出示表格以后,请学生自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表格。
学生自己读书、思考、填表,克服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归纳学生死记的弊端,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自学获得了知识,学会了学习。
在《惊弓之鸟》的教学中,这堂课有不少收获。
首先,今天学生的表现非常棒,完全入境了,尽情地与文本展开了对话。
当我向边飞边鸣的大雁采访时,“雁小姐,你为什么飞得这么慢呢?
”徐宁馨悲伤地说:
“我上次被一支箭射中了,伤口还没有愈合,每扇动一下翅膀都痛彻心扉。
”我深情的说:
“是啊,怪不得你飞得如此缓慢!
”“雁先生,你叫的声音为什么如此凄惨呢?
”另一生:
“因为我与同伴失散了,孤零零的,我多么需要同伴的帮助啊!
”“我边飞边鸣,希望有同伴能听见,来帮帮我,可是这么长时间了,还是每人来帮我!
”我适时评价:
“此时,你又孤独,又害怕,多可怜啊!
你还想什么呢?
”“我担心着会不会又有一支箭射上来,这下我可要完了!
”“下次再听到弦响,我可要快点飞高些!
”学生完全把自己当作了大雁,想大雁之所想,悲大雁直所悲,充分展现了孩子们独特的感悟,同时也理解了更羸的分析,在随后的理解更羸的两句话,用因果句练习说话时水到渠成。
《画杨桃》这是一篇非常经典的课文,这其中的说理意义是非常强的,整堂课上下来,我发现要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课文中所阐述的道理还是行的,但是要真正地让学生从这几句话人,从这个事件中明白一点可以对生活,对自己的学习起到一定的作用的话还是非常难的。
很多学生都只是局限于对这一个道理的表面的理解,还很难做到全面真正的理解,如果让他们从自己的生活中举一个例子的话那就根本是不可能的了。
而且在这一次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深深地感到,由于上的课时比较紧张,所以我也没有好好地,认真地,仔细地备过课,因而在整堂课上完了之后,我才惊讶地发现有很多的地方我都没有讲到和讲透,我只点出了做人要实事求是这一个道理,确忘了点明观察看待事情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这一点。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
我首先创设一个类似情景:
如何用最少的钱装满整间屋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入本课的学习。
课文篇幅短小,文字也比较浅显,但讲述的道理很有启发性。
我就放手让学生把课文读懂,让学生先参照课文提示,明确学习要求,独立阅读、思考,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全班学生交流、讨论。
在学生广泛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提示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开阔学生的思维。
如:
画出《山深藏古刹》《十里传蛙鸣》。
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和时间赛跑>>教学反思
学习这篇文章有两个目的:
一、体会时间的意义,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二、使学生从学习中获得启示:
“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所在。
据此,在讲授时我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体验,来突破这个抽象的时间观念和生活启示,取得了教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在课前我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报刊、电视、网络、或生活中)了解“一分钟可以造多少东西(农业、工业、科技、体育、军事等各个方面的例子都可以)?
”接着,联系课文重点词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体会时间的宝贵;尤其是抓住“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这句话,结合“我”的生活经验(看到太阳下山,知道一天就这样过完了;看到鸟儿飞到天空,想到鸟儿即使明天飞同样的路线,也永远不是今天了。
)去理解,让学生从这些生活经验中真切的感受到“时间一去不复返”。
这种真切的生活经验,充分调动了学生对平时生活的追忆,许多学生想起已故的亲人,愀然泪下;想起与朋友共度的快乐时光,忍俊失笑……
在“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这一教学重点的教学时,我也注意了引导学生联系“我”和时间赛跑的生活经验,同时牵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进行理解!
首先,是联系“我”和时间赛跑的生活经验,体会“我”跑赢时间的快乐心情;然后,要求学生找出最能表达“我和时间赛跑的深刻体会”的句子,展开讨论:
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说明,也可以用自己知道的名人事例来说明。
孩子们大量的实例说明让我大吃一惊!
人们常说生活是最好的教育,但这一课告诉我如果在教育中融入生活的体验,那么,会使简单的说教脱离苍白和无力从而焕发出无穷的教育力量!
14检阅
在导入新课时,通过赏文看图,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养成将发生过的事情及时记录下来或发表的良好习惯,同时为理解课题“检阅”的意思作铺垫。
由于有了“剪影”这些感性的材料,学生很轻易地就理解了“检阅”就是上级领导用检查的方式来看的意思。
接着,我让同学们把目光集中到那队正通过主席台的波兰儿童队员身上,请他们睁大眼睛去观察接受检阅的队伍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学生们看到了残疾人参加的检阅队伍与国庆阅兵的不同。
“为什么要让一个残疾人参加国庆检阅呢?
”这问题就像是在油锅里撒进了一把盐,学生心中疑问的涟漪被激起,迫不及待地投入书中去找寻答案。
师生互动,就像事先排练过的一样,默契得如许和谐,配合得如此完美,真让我兴奋不已,直到写稿时还时不时为此而笑出声来。
看来老师只有放下架子,把自己当作一个小学生,融入到学生中间,和小学生一起学习,才能被他们接纳、拥戴。
《争吵》是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围绕“我”和克莱谛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最后解决矛盾的事,表现了克莱谛主动认错和安利柯知错就改的品质。
教学本课,我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让学生找出描写争吵后“我”的心理活动的句子,反复朗读,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不但使学生感到课文写得真实具体,而且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
我让学生说说:
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事吗?
你是如何解决的?
经过讨论学生明白了现实生活中,我们在与别人发生矛盾时,只有多想别人的好处,反思自己的不足,才能建立起和谐真诚的友谊。
最后我让学生齐读父亲的话,说说父亲说的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白道理。
16、绝招》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按照以往的习惯,这类课文一课时便解决了事。
可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这篇课文有很多地方可以开发课堂小练笔形式,是一篇值得为之花些时间的好教材。
很自然,一课时的内容,被我安排成了三节课,而且每节课都满满的。
这篇课文下来,孩子们进行了三次练笔活动,对写一项活动有了一定量的训练,每一次小练笔孩子兴致很高,也没有任何负担,同时质量也不错。
我们经常有这样一种抱怨,抱怨我们的孩子惧怕写作文。
习作不管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写,一直是一个非常感冒的问题。
如果我们期望通过这一册仅有的八个习作练习从根本上提高孩子们的作文水平,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首先我们是否更应该关注每篇课文教学过程的小练笔。
因为小,孩子们愿意写,又因为有课文内容作拐棍,孩子不恐惧。
让我们抓住课堂小练笔,努力达成孩子们喜欢写作文这一最终目标。
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17、《可贵的沉默》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后我感觉到:
同学们把这种沉默只停留在“给父母过生日”上,只有这些是还是不够的。
这时,我引导学生说一说父母平时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自己又是怎样对待父母的,不要只停留在为父母过生日这件事上。
同学们联系实际说到:
父母每天为我们准备早饭,我们还觉得饭菜不合口味;我们总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父母每天送我们上学,我们却从不说“谢谢”,还觉得父母这样做是应该的等等这些生活小事。
让同学们主动去体验父母对我们的付出,反省自己对父母的忽略,这样课堂中的沉默就有更深一层的意思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够感受到周围的人对他们的爱,同时知道在生活中处处都要回报爱,付出爱,真正感悟到了爱的真谛。
当然在教学中还有不足之处,如在对学生的驾驭方面不够灵活;对学生的生成资源把握的不是太恰当,今后在这些方面还需多多努力。
第七单元教学反思
《太阳是大家的》教学反思
为了迎接市教科院的评估,学校领导要求每位教师必须准备一节课,我选择了《太阳是大家的》这篇课文。
这篇课文是一首拟人化的儿童诗,描写了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
鲜花上洒满了金色的阳光,小树在阳光的照耀下茁壮成长,小朋友在阳光下欢快地玩耍。
诗歌文辞很简单,但含义却不容易领悟。
《太阳是大家的》寓意“世界是大家的”,只有全世界人民加强理解和信任,各国人民才能和平共处,人类才会有更美好的明天,全世界的孩子才能共在一片蓝天下,分享太阳的温暖、世界的和平、社会的安宁。
我是这样设计的: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悟“太阳落山时的美丽,太阳一天的工作以及别国小朋友对太阳的期盼”。
(因为朗读是语文课中阅读教学的主旋律)我以学生熟悉的“晚霞”为切入点,带出“红彤彤的晚霞”,再引出第一节和整首诗歌,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所描写的美景和太阳给小朋友带去的快乐和希望;再通过品读、评读相结合,又以老师的范读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诗歌所蕴涵的寓意“世界是大家的”,也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让这节课学生读得充分,悟得也轻松。
在这节课上,读是重点,可就在读这一方面,由于我的评价语的模糊没有针对性,导致学生在读上没有一点进步;朗读的次数虽然很多,但只是少数同学在读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
结果在后半节课时,有少数同学觉得无所事事,有些散了。
学生的问题我在课堂上感觉了事情的变化,可不知道怎么挽回。
这可能是经验不够吧,或者是我没有把面向全体学生这个理念贯彻到脑海里吧。
而且学生和我预想的也有差距,当我在出示卡片“彤”和“红彤彤”让学生读,并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时,(因为朝读课时我指导过预习范读过课文)居然学生都说是多音字。
害得我解释了半天。
通过这节课,我知道了,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锻炼自己。
备课时不光备课本,更要备学生。
备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一面五星红旗》教学反思1
“爱国情感”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个虚幻、空洞的词。
如何引导学生感悟文章中的爱国之情,体会世界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便成了教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而爱国情感不是感性的说教,它务必在教学中有个实实在在的载体,那就是语言实践。
没有扎实的语言实践,热爱祖国的说教自然成了“空中楼阁”。
而语言实践就是要带领学生研读文本,反复品味,深切体会,读出文中情,读出文中味,读出融入孩子自己的情感的文本味来。
课刚开始,通过看运动员获奖,升国旗的录象和自己在这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中,望着徐徐升起的五星红旗,你会想到些什么?
通过心灵对话:
学生初步明白五星红旗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尊重和爱护它。
在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研读重点词句,感悟爱国情,体验爱国情。
如在指导学生感悟“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
”等重点句子时,呈现典型的三个层次:
读出理解──说出感受──再读体验情感。
首先学生自由读重点段落,勾画出表示”我“动作的词句,自读、自悟、自得;再让学生默读体会,说说自己对句中哪些词有特别的感受?
交流中,我相机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吃力、趔趔趄趄”,从中品出了留学生身上沉甸甸的爱国情意,为维护国家的尊严,决不向饥饿低头;接着,再给予学生阅读的空间,让学生带着自己感悟到的文中情,自由感情读重点语句,读出自己的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来,切实地体验到留学生身上浓厚的爱国情思。
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得到了“言”,感受到重点语句中每个字词里所蕴含的“爱国情”;也得到“意”,“我”的爱国情与孩子生活中的感性的爱国情融为了一体,使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得到净化与升华。
在调控课堂教学发展中,语言机智似乎也有待锤炼,不仅抓不住学生问题的实质进行有效的课堂生成,而且问题琐碎,如“哪里体现他很饿?
”“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没有人给他吃东西?
”“他来到面包店吃到面包了吗?
”……这一个个毫无思考价值的“以教定学”问题扼制了学生的发展。
《一面五星红旗》教学反思2
我和学生学习课文《一面五星红旗》第二课时,共同和课文中的中国留学生进行心灵对话,体验到他爱生命,更热爱象征祖国的五星红旗,使学生体会到只有爱国的人,才会受到世人的尊重。
每一个中国人,既应具有中国灵魂,又应拥有世界眼光。
因为学生年龄小,他们对五星红旗的理解,对祖国的热爱,只停留在很浅的层面,课文中这个感人的五星红旗的故事,引领学生设身处地的去想,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去体验生命的可贵,当一个人面临生死的抉择时,如果他为了祖国而牺牲自己,他就是一个崇高伟大的人,这是人世间最高尚的情感,这种情感都是从留学生的行动中体现出来的,想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很难,恰恰留学生用行动证明自己为保住五星红旗,宁愿饿死,不做有损于祖国的事,学生感受到这行动背后所蕴涵的巨大的动力,知道五星红旗的重要,再理解异国面包店老板的态度变化的原因就水到渠成了。
如果在此时加入中国留学生会以何种方式感谢面包店老板呢,在全篇的行动胜过语言的氛围中,就很有
必要了。
在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过程中,我应该把国旗护卫队在天安门升旗的录像放在小记者采访后,然后再导入自从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五星红旗就在人类的旗海里闪烁起绚丽的色彩,最后让学生欣赏五星红旗飘扬,感受做一名中国人多么自豪。
学生在读中领悟,在欣赏中升华感情。
我引导学生读得不充分,应该多读,各种形式有感情地读,学生会感同身受。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
本课的对话较多,要指导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
在课文中,有很多语气词的提示,例如,“夫人,您买一个吧!
”要读出恳切的语气;“您是中国人吧?
”是猜测,要读得比较轻。
教师指导前,让学生自己先说说,课文中的对话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提示学生寻找课文中类似的词语。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2
本课叙述详略得当,作者对美丽的大瀑布风光一带而过,而是围绕课文重点,,将笔墨放在选木雕,放弃买木雕,送木雕等.
我觉得这篇课文对三年级孩子而言,课文里的时代背景还是有必要再和孩子介绍.于是一上课,我就和同学介绍了赞坦铁路的建设,我们中国当时对非洲的援助.孩子们听了都非常感兴趣.接着进入课文学习,从复习入手,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南非.在那个地方有什么著名的东西呢?
读课文,让孩子开始读前面四段.读后说说知道了什么?
并让孩子理解"名不虚传""游人如织""琳琅满目\';等四字词语,让孩子们知道了什么是大瀑布和木雕是非洲的有名的,把孩子们说的"选木雕"写在黑板上.接下来的文章内容就是让孩子自由读了,抓少年言行的句子,和同桌交流交流,想想那少年心里可能在想什么.然后全班交流,同学说了再请全班读,读后说说那少年可能在想什么.孩子读少年的话,我读中国夫人的话,这么反复读了,再一起读读划出来的关于少年言行的句子.根据孩子们说的,我在黑板上继续写"放弃买木雕,送木雕".然后思考,读到这里,你觉得少年是怎么一个人?
你感受到什么?
思考后同桌讨论说说,全班交流.孩子都能够说出这少年是个对中国人非常友好的孩子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教学反思
借助媒体、资料,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体验。
学生生活阅历少,存在许多认知上的空白,为此,教师十分重视借助媒体、资料等手段帮助学生体验。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一文写的是非洲国家阿尔及利亚发生地震,中国派出了救援队帮助救灾的事。
中国国际救援队这种组织离孩子们太远,他们无法体验他们工作的艰难和伟大,因此,首先借助图片资料让学生先了解这种工作的性质,然后再通过他们工作时的一些图片及当地受灾后的一些场面介绍极大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感受到了救援队的了不起。
最后,学生通过感情朗读,融入情境,尽情释放自己的心情,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在体验中感悟文本丰富的主题。
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资料的使用,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补充学生的认知空白,提高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起了很大的作用。
老师们,就让我们如省小语会会长沈大安老师所说:
实实在在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做一个智慧型的老师,让语文教学更具魅力!
《乞巧》教学反思
《乞巧》是人教社新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