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高三期末历史考试逐题解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114638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东城区高三期末历史考试逐题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北京市东城区高三期末历史考试逐题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北京市东城区高三期末历史考试逐题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北京市东城区高三期末历史考试逐题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北京市东城区高三期末历史考试逐题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东城区高三期末历史考试逐题解析.docx

《北京市东城区高三期末历史考试逐题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东城区高三期末历史考试逐题解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东城区高三期末历史考试逐题解析.docx

北京市东城区高三期末历史考试逐题解析

东城区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统一检测逐题解析

高三历史2021.1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下列现象所体现的政治制度,按其出现的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臣民称之曰“陛下”,其言曰“制诰”,史官记事曰“上”

②十年,伐邽、冀戎,初县之。

十一年,初县杜、郑

③内侍官先设御案,请上文书,即退出门外。

待御览毕,发内阁拟票

④及第全胜十政官,金鞍镀了出长安。

马头渐入扬州郭,为报时人洗眼看

A.②①④③B.③①④②C.④②③①D.①③④②

【答案】A

【解析】

①选项,“臣民”、“陛下”、“制诰”、“上”等词,可判断为皇帝制度,是秦朝开创;

②选项,“初县之”、“初县杜、郑”,可判断为早期县制的建立,时间是春秋战国时期;

③选项,“内阁票拟”,可以判断为明朝设内阁,内阁具有票拟权,时间是明朝;

④选项,“及第全胜”、“出长安”,可以判断为唐朝科举制度。

综上,正确顺序为②①④③,故A选项正确。

2.以下为1991年从唐朝金乡县主(李渊的孙女)与其丈夫合葬墓中出土的彩绘作品,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骑马带猞猁狩猎女俑骑马带猎豹狩猎胡人俑

①较为开放的社会风气②男女平等的社会地位

③宽松开明的政治氛围④多元文化的交往交融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答案】D

【解析】

①选项,该作品从女俑可以骑马狩猎,表明了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故正确;

②选项,材料中仅有男女俑,其特征没有明显差别,不能表现社会地位平等的特点,且依据所学,中国古代男性地位高于女性,故错误;

③选项,材料中仅表现出服饰风格,没有表现出政治氛围等因素,故错误;

④选项,在汉族贵族墓中出土了少数民族风格特点的俑,可以表现出文化多元交融,故正确。

综上,正确选项为①④,故D选项正确。

3.学者李伯重认为明清时代江南一些市镇出现了早期“工业化”,“(手)工业在经济中所占的地位日益重要,甚至超过了农业所占的地位。

”下列选项,可以为这种观点提供支持的是

A.盖邑布(无锡棉布)轻细不如松江

B.(桐乡)其地人多而田少,往往佃于他处

C.(塘栖)官道舟车之要冲,丝缕粟米皆聚贸于此

D.(嘉定)仅种木棉一色,以棉织布,以布易银,以银籴米

【答案】D

【解析】

A选项,描述的无锡棉布轻细不如松江,只能判断松江地区棉布质量优,不能判断手工业地位超过了农业地位,故错误;

B选项,表述的是土地问题而不是手工业和农业的占比问题,故错误;

C选项,贸易频繁不仅是手工业发达,还会有其他因素导致,故错误;

D选项,表现出通过手工业可以支撑该地生活,反映手工业对于生活占比重于农业,故正确。

4.1906年,康有为撰写《法国大革命记》等文,称:

“孔子早明太平世之法,而必先以据乱世、升平世乃能致之,苟未至其时,实难躐等(逾越等级)”,主张“由专制而立宪而共和”。

这表明康有为

①主张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朝统治②借助儒学宣传自身学说

③承认历史是进化的且有阶段性④与孙中山的政治目标完全不同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答案】B

【解析】

①选项,康有为是维新派代表人物,主张实行君主立宪,不是暴力革命,故错误;

②选项,材料中康有为用孔子的思想宣传社会演变的内容,与材料相符,故正确;

③选项,材料中,康有为主张社会发展是分为“专制”、“立宪”、“共和”三个阶段,与材料相符,故正确;

④选项,孙中山和康有为均主张建立民主政治,并非完全不同,故错误。

综上,正确选项为②③,故B选项正确。

5.下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企业创办情况表。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民族工业企业

企业名称

创办人的身份

(当时或以前)

资本关系

南通大生纱厂

张謇(翰林院编修)

领用官机,并征集商人资本

崇明大生纱厂

张謇(翰林院编修)

有恽莘耘(道员)、王丹揆(按察使)、刘聚卿(参议)股份

上海振华纱厂

吴祥林(买办)

中英合资,与怡和洋行有关

上海公益纱厂

祝大椿(怡和买办)

中英合资,与怡和洋行有关

①以经营重工业为主②以官督商办为主,标志近代工业起步

③出现新的经营形式④对国内官僚势力和外国资本有依赖性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D

【解析】

①选项,材料中都为纱厂,为轻工业为主,与材料不符,故错误;

②选项,洋务企业办厂性质为官督商办,材料内容企业为民资企业,故错误;

③选项,材料中的“中英合资”可以体现出合资企业的性质,为新的经营形式,故正确;

④选项,材料中“道员”、“参议”为官僚势力,“合资”为外国资本,材料中都表现出对两者有所依赖,故正确。

综上,正确选项为③④,故D选项正确。

6.1920年5月1日,在北京、上海等十余座城市,陈独秀、李大钊等人领导群众进行了庆祝五一劳动节的集会和演讲,并散发传单,打出了“劳工神圣”“资本家的末日”等标语,《新青年》杂志出版“劳动节纪念号”,介绍五一节由来和欧美工人阶级的斗争。

这反映了

A.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B.中国先进分子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

C.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中心工作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答案】B

【解析】

A选项,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时间是1919年五四运动,时间不符,故错误;

B选项,1920年宣传的内容核心为“劳动”、“工人阶级”等内容,宣传了马克思主义,故正确;

C选项,中国共产党成立时间是1921年,时间不符,故错误;

D选项,三大政策是在1923年改组国民党提出的,1924年国民党一大通过,时间不符,故错误。

7.孙中山在《国民政府建国大纲》中提出:

“一完全自治之县,其国民有直接选举官员之权,有直接罢免官员之权……每县地方自治政府成立之后,得选国民代表一员,以组织代表会,参预中央政事。

”由此可见孙中山主张

A.直接民主B.主权在民C.三权分立D.民生主义

【答案】B

【解析】

A选项,材料中“得选国民代表一员,以组织代表会”说明是间接民主,故错误;

B选项,材料中强调了国民有权参与政治,有选举权,与材料相符,故正确;

C选项,材料中未表现出权力相互制衡的内容,与材料不符,故错误;

D选项,材料中表现的是政治内容,非民生内容,与材料不符,故错误。

8.凭证、契约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右图是一张土地分配证,可用于研究

A.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B.辛亥革命期间的“平均地权”

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土地革命D.过渡时期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答案】C

【解析】根据图片上的信息可确定时间为1931年。

A选项,《天朝田亩制》颁布于1853年,时间不符,故错误;

B选项,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时间不符,故错误;

C选项,国共十年对峙时间为1927年——1937年,时间相符,故正确;

D选项,过渡时期为1949年——1956年,时间不符,故错误。

9.改革开放以来,对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提法多次调整(见下表),由此可知

会议

正式提法

中共十二大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

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

中共十四大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思想解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B.体制改革推动了经济高速发展

C.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开始打破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已完善

【答案】A

【解析】

A选项,表格信息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对计划经济的突破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的确立,对于市场经济的逐步认可体现了改革开放后思想的逐渐解放,故正确;

B选项,材料中并未体现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故错误;

C选项,材料中并未体现所有制结构的转变,故错误;

D选项,中共十四大只是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并非是理论的完善,故错误。

10.以下是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目录和198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目录,目录的变化体现了

1954年宪法

序言

第一章总纲

第二章国家机构

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85条~第103条

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

1982年宪法

序言

第一章总纲

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33条~第56条

第三章国家机构

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

A.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备B.人民民主的法律保障进一步加强

C.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完善D.“实行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

【答案】B

【解析】

A选项,2008年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工作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时间不符,故错误;

B选项,根据材料,1982年宪法相较于1954年宪法,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提前,体现人民民主的进一步加强,故正确;

C选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完善,故错误;

D选项,依法治国被写入宪法的时间为1999年,时间不符,故错误。

11.美国学者赞恩在《西方法律的历史》一书中称雅典:

“对普通公民推理能力的过分依赖使希腊人走上了极端:

不管是否能够得到法律专业阶层的帮助,每位公民都是称职的律师和法官。

”该观点意在

A.倡导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B.肯定雅典民主调动了公民积极性

C.指出抽签选出法庭审判员的弊端D.赞扬雅典法律制度保持了公正性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古代雅典的主要司法机构为公民陪审法庭,其中陪审员由公民抽签产生,负责案件的判决。

C选项,根据材料“过分依赖”、“不管是否能够得到法律专业阶层的帮助”等表述可知,赞恩意在批判古代雅典的司法制度存在问题,这种抽签产生的陪审员不具备专业法律能力,容易造成判决上的问题,故正确;

A、B、D选项,与材料表述无关,故错误。

12.下图是老卢卡斯·克拉纳赫1529年创作的《法律与恩典的寓言》,画面左侧是亚当、夏娃的子孙受到原罪玷染,必须根据《摩西律法》履行特定的行为,这种救赎若不能成功,灵魂就被打入地狱。

右侧是受到基督鲜血洗礼的信徒,只要信仰基督,就可得到救赎。

该作者

A.支持天主教会B.主张信仰自由

C.支持路德教派D.否定神创论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只要信仰基督,就可得到救赎”可知,作者想要传达的观念体现了路德教“因信称义”的主张,故C选项正确,A、B、D选项错误。

 

1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国会没收了支持国王的贵族的土地,随后分批出售,购买者多是商人资产者。

国会还废除了贵族领主因封赐土地而形成的对国王的一切封建义务,圈地不再受限制。

此举

①调动了广大民众的革命积极性②导致资产阶级革命曲折艰难

③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④冲击了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C

【解析】

①选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对于贵族土地的没收与售卖,受益者是商人资产者,广大民众并未因此受益,因此无法调动广大民众的革命积极性,故错误;

②选项,根据材料,这一做法推动了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有利于革命的发展,故错误;

③选项,根据材料,商人资产者购得土地,圈地不再受限制,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为日后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故正确;

④选项,根据材料可知,土地出售给商业资产者,并且不再限制圈地,使得中世纪的庄园经济受到冲击,故正确;

因此,③④选项符合题意,C选项正确。

 

14.有学者指出,1787年制宪会议的目的不是建设一个现代民主制度,而是为了建立一个拥有实权但权力同时受到限制的联邦政府,以保护各州“主权”和人民“权利”的有效性。

为此1787年宪法规定

①联邦政府拥有最高权力②各州拥有一定的自治权

③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④国民都有权利选举总统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①选项,1787年宪法确定联邦制原则,联邦政府高于各州政府,故正确;

②选项,1787年宪法中规定,各州保留一定自治权,故正确;

③选项,1787年宪法确定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相互独立、相互制约,故正确;

④选项,1787年宪法中,妇女、印第安土著没有选举权,黑人奴隶选举权只按五分之三折算,故错误;

因此,①②③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正确。

 

15.有人形容1929年经济危机时期的美国总统胡佛,“他把自己视为美国企业的啦啦队长,而不是美国经济的裁判员、教练员或者运动员”。

这反映了胡佛

A.奉行自由放任的原则B.开始成为垄断集团利益的代表

C.加强政府对经济干预D.主张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

【答案】A

【解析】

A选项,材料意在表明经济危机中胡佛总统奉行自由主义原则,不干预经济的运行,故正确;

B选项,材料并未表达美国垄断集团与胡佛总统的关系,故错误;

C选项,胡佛总统奉行自由主义,没有采取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故错误;

D选项,材料并未表达对于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张,故错误。

第二部分

本部分共5题,共55分。

16.(10分)记述屈原的文献史料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是著名文学家,对他最早的四则记述如下

史料

作者

简介

《吊屈原赋》

贾谊(公元前200~前168年)

贾谊被贬长沙王太傅,临湘水,做此赋。

“屈原,楚贤臣也。

被谗放逐,作《离骚》赋……遂自投汨罗而死。

谊追伤之,因自喻”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年~?

是关于屈原生平与创作的现存最早、最全面的一篇传记,塑造了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最终投江自尽的形象

《哀时命》

庄忌(约公元前188~前105年)

庄忌作《哀时命》赋,称:

“夫何予生之不遘时(未遇到好时机)……(庄)忌哀屈原受性忠贞,不遭明君而遇暗世,斐然作辞,叹而述之,故曰‘哀时命’”

《九叹》

刘向(公元前77~前6年)

《楚辞》篇名。

刘向身为宗室,屡屡上言切谏,却反遭迫害,故“追念屈原忠信之节,故作《九叹》”

(1)指出上述文献史料的类型并举例说明。

(4分)

【答案】

(1)史书,如《史记》;文学作品,如《吊屈原赋》《哀时命》《九叹》。

(4分)

【解析】

(1)从整体上看,四则史料都属于描述屈原的文献史料,文献史料一般包括史书、文学作品等。

如《吊屈原赋》《哀时命》《九叹》等属于文学作品;司马迁所著《史记》为史书。

(2)阅读材料,说明上述记述屈原的文献史料有何共性?

(6分)

【答案】

(2)从文献年代上看,缺少屈原所处战国时期的直接记录,最早的记述已是西汉时期,相隔较远。

从内容上看,都记述了屈原的正直忠信以及被迫自尽的遭遇。

从作者来看,很多人有怀才不遇、忠而被谤的经历,更多借屈原的遭遇来感慨自己的命运,因而其记述带有一定主观色彩。

(6分)

【解析】

(2)首先从史料的写作时间来看,最早的是记录是西汉初期贾谊所著《吊屈原赋》,距离屈原生活的战国时期相隔较远,其余三则史料距离屈原更为遥远,由此可知,四则史料均不可作为研究屈原的一手史料。

其次从史料的内容上看,《吊屈原赋》记录“屈原,楚贤臣也。

被谗放逐”;《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录“塑造了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最终投江自尽的形象”;《哀时命》记录“(庄)忌哀屈原受性忠贞,不遭明君而遇暗世”;《九叹》记录“追念屈原忠信之节,故作《九叹》”。

可知四则史料均记载了屈原忠于国家,怀才不遇,被迫投江自尽。

最后从史料的作者来看,贾谊被贬长沙;司马迁忍辱负重;庄忌生不逢时;刘向谏言被迫害。

四人皆有与屈原相接近的境遇,因此借助肯定屈原来抒发感慨,具备一定的主观色彩。

17.(15分)示意图与地图

书院是自唐代兴起的一种民间教育文化机构,集研究、教育、传播等功能于一体。

著名的书院有朱熹曾讲学的白鹿洞书院,“二程”曾讲学的嵩阳书院等。

唐朝书院分布示意图宋朝书院分布示意图

清朝(前期)书院分布示意图

注:

图中•为书院所在位置

(1)阅读图文材料,概述唐、宋、清三朝书院分布的变化及原因。

(5分)

【答案】

(1)变化:

从分布的整体密度看,唐朝书院零星分布,宋代书院的密度增大,到清代达到高峰。

从分布的集中区域看,三个朝代在江南地区的书院多于其他地区,并且密度越来越大。

从边疆地区的分布看,唐宋时期很少,清代在东北、新疆、云南和台湾等地出现了一些书院。

因:

封建经济繁荣;科举制和理学的发展推动了书院增多;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江南地区成为文化重心;伴随着中央政权疆域的扩展,中原文化传播到边疆,民族交融发展。

(5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

针对书院分布变化的分析,可以从三幅图片中获取对应信息。

在分析图片的过程中,既需要把握数量的变化,又需要把握方位的变化。

因此,一方面要看到全国书院分布的数量情况是密度越来越大;另一方面要看到不同地区的特殊情况,像南北方的差异、边疆地区的情况。

对于原因的分析,仍然要解释清数量与方位各自的变化。

从数量上来看,随着历史的发展,封建经济不断发展,到明清时期达到鼎盛,经济发展推动了教育文化的发展;从方位来看,南北差异源于经济重心南移,边疆地区的变化源于中央集权的强化与文化的传播交流。

保存于英国赫里福德教堂的《世界地图》,创作于1300年

1507年德国地理学家瓦尔德泽米勒绘制的《世界地图》

赫里福德《世界地图》被称为“历史”。

其顶端是圣经中耶稣复活和审判的整个场景。

世界被分为欧洲(地图左下方)、亚洲(上方)、非洲(右下方)三个部分。

以东为上位,中央是耶路撒冷,耶稣受难的画面被绘在城市上方,圣城用圆形的城墙表示,很像一个巨大的神学齿轮。

越往地图上方看,聚落分布得越稀疏,长相奇特的怪物和人像也开始渐渐出现。

地图底部的一座岛屿矗立着两根圆柱——赫拉克勒斯之柱,标志着古代已知世界的最西端。

瓦尔德泽米勒自称《世界地图》为“宇宙学”——一种描述地与天的科学,他宣示受惠于托勒密(公元2世纪倡导地心说的希腊学者)的理论性、学术性地图和投影法,以及15世纪航海家制作的地图。

地图以北为上,因为航海上采取了以北方为主要方向的罗盘方向。

地图有清晰的海岸线和陆块、经纬线,顶端供奉的是托勒密和亚美利哥(首次确认美洲是新大陆的航海家)。

地图右下角的图例上说“尽管许多古人热衷于测量世界的周长,但他们仍然对很多事情知之甚少;例如,以发现者的名字命名的亚美利加,曾经不为西方所知,现在已经知道是世界的第四部分”。

——摘编自(英)杰里·布罗顿《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

(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上述两幅世界地图。

(10分)

【答案】

(2)评分标准:

等级

要求

水平四:

10—8分

论述全面且准确,史论结合;结论有深刻认识;逻辑清晰

细化:

两个方面论述7分,结论2分,逻辑清晰1分

水平三:

7—5分

论述较全面,结合史实;认识准确;逻辑较清晰

水平二:

4—2分

论述不够全面,逻辑不够清晰。

或只论述了一幅地图,且论述准确

水平一:

1—0分

仅列举史实,没有分析

示例:

中世纪,基督教盛行于西欧,赫里福德《世界地图》依据基督教教义以及神话、想象等,突出耶稣、圣城耶路撒冷等神学内容;由于中世纪欧洲与其他地区联系有限,地图只涉及欧亚非三洲,且欧洲以外区域与真正地理状况差异大。

该地图是由神学而非地理学界定的一幅世界图像,展现了中世纪基督徒眼中的世界。

16世纪,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瓦尔德泽米勒《世界地图》借鉴古典时代的地理学成就,肯定人类的理性与探索;而新航路开辟过程的新发现为制图提供了更广阔、准确的地图信息,因此有了清晰的海岸线、经纬度,以及增加美洲地区;受航海技术进步影响,地图由以东为上改为以北为上。

该地图是在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以及人文精神复兴的影响下,对世界的重新认识,增强了实用性。

综上所述,地图体现了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是制图者的世界观和它所处时代的产物。

【解析】评析题需要注意的是先“析”而后“评”。

在分析的过程中,需要说明的是材料中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而最后的评价需要直接指出材料中事件或现象的本质。

第一幅赫里福德《世界地图》中,可以看出地图存在深受基督教神学影响、绘图原则与近代存在差异、地图内容不完整且地形与实际地形不同等特点,针对这些情况,需要分析指出在中世纪欧洲社会中基督教的神学思想居于统治地位,同时在当时各地区之间缺少联系与交流,地理学、地图学等科学又尚未形成等原因。

由此形成对于该幅地图的整体评价,认识到赫里福德《世界地图》展现的是在缺乏地理知识的中世纪,信奉基督教的教徒对于世界地理形成的存在局限的认知。

瓦尔德泽米勒的《世界地图》从时间上看是已经步入近代历史后的作品,因此文艺复兴运动、新航路的开辟深深影响了这幅地图的创作风格与地图内容。

并且伴随地理知识的丰富与科学绘图原则的发展,这幅地图从绘制角度来看也更为精致、精准。

由此应该认识到这幅地图的进步性与实用性,指出其对于人类重新认识世界的影响作用。

最后,应该从整体上把握这两幅地图,指出这两幅地图体现了人们地理认知的时代特征,是时代的产物。

18.(10分)地名变迁

胡同街巷的名称从不同角度显现了北京风貌。

东城区有东、西总布胡同,明朝时叫总铺胡同,铺为明代保甲制度中之划分单位。

清朝时讹传为总部胡同、总布胡同。

豆腐池胡同在明朝时因姓陈的卖豆腐出名称豆腐陈胡同,清代误传为豆腐池胡同,“文革”时一度改名朝红胡同。

在西城区,恭俭胡同所在地原是明朝内宫监署,清朝时称内宫监胡同,民国时期内宫监胡同成为平民住所,以谐音“恭俭”取代“宫监”,称为恭俭胡同。

民丰胡同在明代称舍饭蜡烛寺,清代称舍饭寺胡同,1965年定为民丰胡同。

1946年为纪念三位牺牲的抗日将领,北平市政府将铁狮子胡同、南沟沿和北沟沿改称张自忠路、佟麟阁路和赵登禹路。

1966年三条路又被改名为工农兵东大街、四新路和中华路。

1984年,北京市政府根据群众来信决定恢复为张自忠路、佟麟阁路和赵登禹路。

——据《档案中的北京地名变迁》等书籍整理

北京地名的形成和演变受多种因素影响,请你对此进行论述。

(10分)

【答案】

示例:

地名的形成受到所在区域功能的影响,反映了旧时北京的政治、民生的遗迹和地理旧貌等。

如由内廷机构得名的内宫监胡同、因保甲制度而得名的总铺胡同、卖豆腐出名的豆腐陈胡同、靠近河渠的南、北沟沿等。

地名的形成演变也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影响。

如辛亥革命后内宫监胡同改名;抗战胜利后,为纪念英烈改名了张自忠路等三条道路;“文革”时期,受“左”倾错误影响,用政治术语改造地名,如朝红胡同、工农兵东大街等;新时期拨乱反正,地名逐渐去政治化,工农兵东大街等地名恢复原貌。

地名的形成演变也受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

为了表达人们对某些传统道德和品行的肯定,地名中经常会使用一些表示德行、操守意义的词,如将内宫监改为恭俭胡同;地名中会使用一些表达美好生活愿望的词,如将舍饭寺胡同改为民丰胡同。

地名也会因时间久远出现音讹而改名的现象。

如总铺胡同、豆腐陈胡同在清代误传成了谐音的总部胡同、豆腐池胡同。

总之,城市地名承载着城市的历史文化,其形成和演变受到政治、经济、思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解析】本题首先要对影响北京地名形成和改变的因素进行分析,在分析因素时,要注意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入手。

从材料第二段可以看出,北京地名的形成和演变受到了当时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材料第二、三、四段可以看出,北京地名的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