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策略与方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113510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策略与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策略与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策略与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策略与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策略与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策略与方法.docx

《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策略与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策略与方法.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策略与方法.docx

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策略与方法

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策略与方法探讨

一、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与教学现状

1.近几年,随着普高热的出现,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不尽人意,学生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

中职学校作为一所职业学校,生源基本上都是经过了重点高中、普通高中、民办高中的筛选,剩下的部分学生才到中职学校来上学的。

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智力相差悬殊,学习态度差异也很大;中下学生居多,学困生的面较广;优秀学生创新能力不强,中下学生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上课听不太懂,作业基本上难以独立完成。

2.面对这样的状况,必然会出现学困生学不会的晕车现象,优等生学不好的陪读现象;出现老师讲了照着做,学生动手不会做的现象,基本没有创新意识;好与不好到最后必须毕业的现象,就业非常难;学生既就是就了业也不能胜任本专业工作等现象;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以上情况同样存在。

3.目前,在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上始终存在着一个怪的现象:

一方面是就业压力大,另一方面却是企业招聘不到满意的专业人才。

4.面对这种状况,如何按照职业学校和用人单位的技能要求,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是摆在我们中职学校教师面前的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目前,多数计算机课程教学中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未能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导致多数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明显。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主动地接收知识,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思考的问题。

因此,为了切实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各项能力,培养出让社会满意、让用人单位满意的实用型专业人才,我们下面就此问题做一下探讨。

二、探讨的目标

我们探讨的目标是以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的教学为主要内容,以促进学生素质教育,提升学生能力为触角,通过具体教学方法的改革,尝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专业课的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在教学中探索新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变成主动的去参加实践,从而获取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计算机课程的特点是以实践为基础。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根据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中职计算机学科特点,从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实际出发,在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探索推行任务驱动教学法、互助式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的意义以及如何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根据学科内容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三、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常用的方法

1、任务驱动法

在学习专业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应用课程已成为各职业学校的重要课程。

学校对计算机应用课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希望学生能学有所用。

但事实上,很多计算机专业中职毕业生的计算机水平还只是停留在很低的层面上,再加上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使他们很难能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

我认为造成这一被动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的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无法调动学生特别是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因此,如何改进中职学校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提高学生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是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

后边我们将以中职《网页设计》这门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操作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为例,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其中的应用以及成效。

2、互动式教学法

互动式教学法是指尊重和确认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教师与学生同为教学的主体,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参与和适时的角色互换,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平等合作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提高,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最终促进作为主体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发展。

3、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基于项目活动的研究性学习,即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两种类型。

与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课题研究相比,项目活动设计更偏重于操作和实践活动。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根据这一理论指导,在学习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起帮助者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

4、案例教学法

教师通过展示具有鲜明代表性的案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在情境中掌握理论知识总结规律、并创造性地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找到更多的实际生活范例或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以上教学策略和方法,在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中可作为一个有意义的尝试,针对基础较差,以实践学习为主的学生可能更为有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能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任务驱动”教学法

一、什么是“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

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

以探索问题来带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

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

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以“任务”为线索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用“任务”来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根据“任务”的需求来学习,变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主动地寻求知识,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观,由“学会”到“会学”。

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讨论、交流,并给予点评,使他们相互取长补短。

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二、在《网页设计》中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1.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欧洲著名进步主义教育家德可乐利把兴趣作为其教学方法的核心,他生动形象地比喻道,“兴趣是个水闸,用它开启注意的水库,并使注意有了方向。

它也是一种刺激,脑力依赖它而冲出。

”比如在讲到表格一章的时候,可以先给学生展示一张事先做好的表格,这其中包含表格的常用知识点,表格和单元格的边框、背景色、背景图片的设置等内容,将这些知识点设计成一个一个的任务要求同学们分别去完成。

这样,可以很好的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当他们通过努力完成任务的时候就会有一种成就感,让他们体会到驾驭知识时的愉快心情,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

“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而“任务驱动法”给予了学生明确的“导线”,在激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思考,寻找各种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运用启发设问,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空间思维、联想思维、类比思维等多种思维技巧,很好的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

比如说在讲到“滚动文本”的时候,在讲解了利用“marquee”这个HTML语句进行文本水平滚动以后,让学生跟着一起思考怎样让文本上下滚动,并且怎样改变其滚动的速度等等。

这样一些具体任务的设置可以激发同学们积极的思考,并最终在自已努力下或是在教师的指点下完成任务,使学生获得了很大的成就感。

3.可以营造创新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我们要营造“思”与“疑”的良好情境,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操作、去创造,实现自己的想法。

比如在上课时,教师先准备好要用的素材,给学生设计这样一个任务:

要求设计一个环保类型的网站主页。

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利用各种工具及方法来进行设计。

充分发挥其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

4.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力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诸如此类的论述在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或相关的理论文章中屡见不鲜。

“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和谐统一。

在《网页制作》课程中,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可以分别设计出适合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任务”。

对于自主学习的“任务”,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对于合作学习的“任务”,则要求由多个学生共同协作完成。

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多向交流,使学生们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增长知识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合作精神。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网页设计》中的具体实施

我们以“让网页丰富多彩”这一课题为例来阐述“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其中的具体实施。

1.设计任务、创设情境。

将任务作为出发点,给学生设置任务情境,提出带有启发性、挑战性的任务,提供给学生动手、动脑、参与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综合、归纳、想象、研究,在实践中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

在授课时,首先我们展示几个事先已经修饰好的页面创设任务情境,同时也提出本节课总任务:

对上一节课同学们完成的简单页面“我爱我的家乡”进行修饰,使我们的页面变漂亮起来。

2.观察思考、分析任务。

围绕刚才展示的页面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

在教师积极引导下,将总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的任务,逐步去解决。

针对于刚才提出的任务,我们可将其分成:

如何为网页设置合适的背景或背景图片、如何插入协调的图像以及对图像进行简单的处理、如何插入水平线以及修饰水平线、如何插入背景音乐,使其图文并茂、有声有色、如何从整体上把握网页页面的编排,使其美观大方,而又独具特色等。

3.任务实施,完成任务。

在观察思考、分析好任务之后接下去就是任务的实施阶段了。

这期间,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同学互助、分组讨论、询问教师等方式去解决问题。

而教师在其中扮演的是组织引导者的角色,指点同学们更好的完成任务。

这个阶段是学生消化和吸收知识的阶段,是学生由不会到会,由初识到熟练的阶段,也是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发挥各种能动性的阶段。

4.积极评价,共同提高。

学习评价是教学设计的重要一环,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可以通过教师评价、同学互评、学生自评等方法对学生完成的作品进行评价,从而去发现作品中的闪光点或者是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能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促进全体同学共同提高。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种具体的课堂教学方式:

1、上机实践——课堂总结——上机实践三步教学法

根据中职学校现有的硬件实施,所有的实践性较强的计算机课完全在机房上是不可能的。

因此,在机房和在教室要有不同的教学任务,并认真去完成。

在机房,我尽可能地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进行演示,然后让学生认真练习,到教室后,再进行系统的理论总结,让学生记好笔记。

在理论总结这个过程中,学生就会发现一些第一次上机实践过程中没发现的问题,然后,再去上机实践,通过上机去解决在理论总结阶段发现的问题,从而使知识得以系统的巩固和全面的提高。

2、教师点拨,学生尝试

若学生已有完成该任务的基础知识,可采用这种方式。

比如《Internet及其应用》这门课的特点是容易入门,一开始学生必然会对它有浓厚的兴趣。

但若按教材的顺序,先讲定义、理论再进行实践,学生可能会渐渐失去兴趣。

这时候,我们可以边讲理论边实践,在讲授新知识的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若采用任务驱动模式,我们可以设计在每堂课内、每个教学单元内、各教学单元之间乃至整个教学过程中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任务”,通过这些任务来达到教学目标。

先提出本节课的任务,让学生自己摸索主动去做,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有的可通过阅读教材解决,有的可通过同学间相互交流、讨论来解决,解决不了的教师再稍加点拨指导。

“任务驱动”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计算机实践课等中职计算机课程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它将整个知识体系分解为一个一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任务,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活动,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完成这一系列的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结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使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很大的提高。

当然,“任务驱动”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教师对课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还要能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深入的归纳、总结和设计,只有这样才能使“任务驱动”这种教学方法发挥最大的效能和作用,才能更好的适应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

计算机互动式教学法

针对职业教育的现状,结合计算机教学的特点和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摸索出计算机互动式教学的教学方法。

计算机互动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在教学中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深受广大教师的好评。

心理学认为如果识记材料成为人活动的对象时,识记效果就会大大提高;识记直观、形象的材料,识记效果优于识记抽象的材料;多种分析器共同活动,识记效果优于单一分析器活动的效果。

互动式教学法正是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利用生动形象的材料来启发学生;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将教学内容以声音、图像、文字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

一、互动式教学法的内容基础

计算机应用学科具有操作性、应用性、理论性强等特点,学科知识技术更新快、变化大。

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现有的知识和技术,还要求在已有的计算机知识基础上去不断吸收、充实、完善、提高自己,互动式教学法正是本着“学之者不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原理,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在互动式教学过程中,学生由于主动参与了知识推理和技术实践过程,从而培养了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增强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而教师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交流、教学信息的有效反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学相长。

互动式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法,使教、学双方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创造和谐的互动氛围,使教师在“教”中探学求学、学生在“学”中挖潜增智,从而达到相互促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

“互动”可以包括三个方面:

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学生与信息技术媒体互动。

在教学中,应将三个方面的互动相互联系并综合应用,而不应片面地孤立某一种互动。

(一)教师与学生互动由于我国计算机知识普及水平和教育的发展极不均衡,导致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学生的差异要求计算机教育观念必须从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向努力寻求获取知识的方向转变。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面对面或网络的交流,了解学生的需求,重视每一位学生的不同反馈意见,通过互动找到他们恰当的学习起点,建构最适合他们需求的教学模式。

例如:

在讲授互联网的应用时,不少同学在初中已经是网吧的“常客”了,自认为对计算机比较熟悉,但他们的兴趣只是聊天和玩游戏,于是我在上课时,向同学们提出问题:

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问题一提出答案可想而知,我就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的互动性,向同学们展示了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三大特点:

浏览信息、交流信息和收集信息。

同时向同学们说明聊天和玩游戏只是互联网应用的一小块,使同学对今后的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

(二)学生与学生互动计算机知识涉及的范围广泛,无论是知识学习还是软件开发,都需要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的支持。

讨论、团队竞争是实现学生与学生互动的较好方法,通过讨论和团队竞争,学生之间可以互取所长,学习新知,发现新知,弥补了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例如:

在讲到网页制作课程时,如何制作出一个优秀的网站,这就要同学们通力合作,我在上课是将做网站的方法和步骤教于学生,而网站的主题、页面的设置以及颜色的搭配,都由同学们自己去思考,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

同学们在制作中互相讨论,各自分工在网上收集素材,最后每个小组都做出了精美的网页。

(三)学生与信息技术媒体互动计算机教学效果最终要在实践中体现出来,学生要面对计算机去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上机实践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软件和多媒体教学网络,创建一个良好的人机互动学习环境。

现在的计算机课程互动性很强,能过教学软件和多媒体教学网络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

在讲解WORD软件时,能过多媒体教学系统,边演示边讲解,同学们对于知识点一目了然,很快掌握了操作要领,排版出精美的文档。

二、互动式教学法的应用互动式学习环境包括两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部分,即学习内容部分和学习指导部分。

学习内容的设计,以教师为主,学习指导和设计以学生为主。

其目的在于适应互动式学习的特点,并不意味着这两部分是完全分开的。

学习内容和学习指导是该系统中两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它们互相依赖,互相渗透。

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两者的相互关系,并以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分析为基础,使两者协调起来。

(一)学习内容的设计——以教师为主学习内容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对学习内容的分析,构造多媒体课件知识库。

这一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的提出。

在内容设计的开始,就着手考虑问题的建立,旨在保证以问题为中心对整个学习内容进行组织与管理,问题的建立,一方面要符合知识本身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另一方面,还要体现学科的基本原理、原则以及目标要求的概念。

2、知识点的介绍。

根据学习目标以及学习者的特点进行分析,采用逐步细化的方法将目标所涉及的内容划分成一个个小知识块,并使用恰当的信息来表达或演绎知识块。

3、难点分析。

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将难点内容分解成以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多媒体素材,并通过合理的呈现顺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指导的设计——以学生为主

1、确定问题。

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

2、创设情境。

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3、自主学习。

不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合作学习。

教师根据学生的自愿,把学生分成几个组,每组学生可以用教师提供的题目,也可以自己找题目,利用课堂所学的知识,编写软件,服务于学校的各个部门。

在编写软件的过程中,教师不控制每个组的进度,而是在学生遇到问题时,与学生共同探讨或指点。

这样,学生的学习从原来的“老师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

在这种轻松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还有一些学生利用工具软件为很多学科的教师制作了教学软件。

在小组活动中,我们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为有了自学本领,就等于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

当然,自学不等于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内去完成任务,教师则着重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学生共同研究,启发学生找出解决办法。

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员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5、效果评价。

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该过程可以直接反应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三、运用互动式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学形式要和教学内容紧密统一。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总要为一定的内容服务。

内容结构的设计和操作,应是形式和效果的有机统一和完美结合。

只追求形式上“花架子”的互动目标教学,对学生的发展是毫无意义的。

因此,教师在设计互动教学目标的具体方式、方法时,要有质的追求。

(二)注意学生与环境的和谐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既不是被环境(教师、教材、媒体)控制的软弱角色,也不是任其选择的自由分子,学生和所处的环境是彼此交互决定的。

惟一使学生的潜能被激发的方法,就是让学生与环境等多种因素进行和谐地互动。

(三)充分认识学生主体的不完备性。

学生作为教学的认识主体,其认知水平、行为能力是不完善的,是处于不断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因而,学生还难以独立地充当教学的认知主体。

在承认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应充分认识到学生主体的不完备性,注重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互动式教学要求学生必须做好课前准备,否则难以实现“互动”。

教师要做好课前动员,明确授课方式,对授课内容,特别是具有交互性的内容要拟定较详细的提纲,进行提问、讨论、启发的问题要难易适度,时间安排要有计划性。

课前要多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使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

(五)及时总结经验。

一是对互动教学内容和形式要及时小结,对课堂教学及时点评,对有争论性的问题做好课后研究、探讨及辅导。

二是对学生课内课外的学习态度、思想状况、行为表现等进行考评和测试,深层次把握教学的实际效果,切实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施一般按以下五个阶段进行:

确定目标;项目设计;项目实施;项目评估;项目应用,其中的关键阶段是项目设计。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选择在“ACCESS2007基础与应用”课程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

一、确定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按照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教学计划中专业技术能力的要求,确定项目的基本教学目标,同时将关键能力要求渗透到项目实施的过程与细节中。

在传统教学的教学目标中我们强调的是“你学会了什么”,而设置项目教学的教学目标时,必须明确告诉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你能做到什么”,以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学习积极性。

如本课程教学的最终技能目标是:

“能对数据库应用系统进行简单的设计,初步掌握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的过程及方法”。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目标具有定向性,因为只有学习者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形成与获得所希望的成果相应的预期时,学习才可能是成功的。

所以,教师在确定总体的教学目标后,如何让学生清晰地感知: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你能做到什么’”,还需要与下一环节“项目情景的引入”相结合。

二、项目设计

项目教学中最关键的一环就是教学项目的设计。

如何把有关的教学内容转化成一系列相互联系的项目,是项目教学活动中的关键任务。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合理设计具有真实系统应用背景的模拟项目或在校企合作中选择合适的真实项目。

项目的数目、大小和教学要求可以根据实际条件(时间、硬件等)具体确定。

教师在确定好项目后,要梳理相关理论知识,预计可能出现的问题,提供参考资料和获取信息的渠道,准备必要的项目实施所需的硬件和软件。

一般情况下,项目设计应分为三个子阶段:

第一子阶段:

项目情境引入。

“情景”指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并以此为支撑物启动教学,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同时支撑物的表征、视觉本质又促进了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驱动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目的。

项目情景引入通常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

(1)让学生扮演使用者的角色,感受项目作品的功能,了解项目模块。

(2)向学生示范、展示成功的项目作品。

可以是商业作品,也可以是往届学生作品。

如本课程可以使用教师所提供的“教师信息管理系统”和商业作品“房产开发管理系统”。

教师通过示范操作并进一步教会学生使用这两个具体的数据库应用系统,让学生直观感受ACCESS2007的基本功能,具体了解一个工程项目所需要完成的模块,自然地引导学生进入项目“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同时又能让学生在最后开发项目“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时能体会到使用者的具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