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理论及语用失误.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111189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用学理论及语用失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语用学理论及语用失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语用学理论及语用失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语用学理论及语用失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语用学理论及语用失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用学理论及语用失误.docx

《语用学理论及语用失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用学理论及语用失误.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用学理论及语用失误.docx

语用学理论及语用失误

语用学理论及语用失误

第一言语行为理论(SpeechActTheory)

20世纪50~60年代,英国牛津大学道德哲学教授奥斯汀(J.L.Austin)在他的著名哲学著作《论言有所为》中,提出并逐步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

奥斯汀认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不应是词和句子,而是通过词和句子所完成的行为,语言理论实际上应该是行为理论的一部分。

因为:

(1)句子形式本身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如果想了解某句话的意义,我们必须了解说话者通过这句话所完成的行为;

(2)从实用的角度来看,把句子看成言语行为的一部分来研究,可以为解决一些哲学上的争论提供依据。

奥斯汀提出了言语行为的“三种行为”模式:

言内行为(locutionaryact),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act)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act)。

所谓言内行为就是说话本身所构成的行为,言外行为则是通过讲这句话所实施的行为,言后行为则是言外行为对听话者所产生的效果。

根据奥斯汀的研究,他把施事行为作如下分类:

(1)裁决型(verdictives)、

(2)行使型(exercitives)、(3)承诺型(commissives)、(4)行为型(behavitives)、(5)阐述型(expositives)。

美国哲学家塞尔对奥斯汀的观点加以修正和发展。

塞尔认为言语行为理论的一个根本出发点是所有言语实践与言语行为有关,言语行为是言语交际的基本单位。

他指出每个语句都包括:

(1)说话本身构成的话语行为(utteranceact);

(2)指称和述谓,也就是命题行为(propositionalact);(3)施为性言语行为(illocutionaryact)。

塞尔还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IndirectSpeeehActTheory)

以上,我们对言语行为理论进行了初步介绍,下面我们将讨论,言语行为理论欠缺所导致的语用失误。

(1)话语行为方面的问题

话语行为:

“指的是说出单词、句子这一行为”(何兆熊2000:

97)。

塞尔认为除了奥斯汀提出的行事动词外,一些语言手段如词序、重读、语调、标点符号、语气等也能表达出一句话的言外之力。

中国学生在说英语时,可能就会在这些语言手段上发生语用失误。

例1:

重读位置掌握不好,将industry,dictionary的重音误放在第二个音节上。

例2:

在请求别人时用错了语调。

学生对教授说:

“Wouldn’titbeagoodideaifIpostponethedefence?

”时用了降调。

此时,学生请求教授延长答辩日期,本应足够的礼貌。

可是降调的使用使得教授觉得学生不是在请求自己而是在命令自己,结果适得其反。

这些看似小事,实则不然。

话语行为中的任何小的毛病都会对整个句子所要表达的言语行为产生影响。

这些毛病会影响英语本族语者对你话语的理解程度,并使话语命题表述不清,不能产生你所预期的言后行为。

(2)命题行为方面的问题

命题行为是指“通过所指词语和谓词所实施的‘谈及’和‘谈述’这两种行为”(何兆熊2000:

97)。

马冬曾经指出在命题行为方面的失误主要涉及指称的失误和表述的失误。

(马冬2006:

74-75)

例3:

两个学生想定一间房,对旅馆工作人员说:

“Let’shaveadoubleroom.”

例4:

一位同学对另外一位同学说:

“CanIgotoyourhousetomorrow.”

例5:

Weweredrivingtoofastandknockedthekiddown.(说话人是当时的驾车者)

例6:

Let’sinvitethemonitorandthechairmanofthestudents’uniontosingasong.

例3中:

Letus可能包括听话人,也可能不包括,而let’s一般情况下包括听话人在内。

将旅馆职员也包括在订房人之列,显然是不恰当的。

例4用错了指示词,此处用come更能缩小二者之间在心里上的距离,增加亲密感。

例5中第一人称复数用来代替第一人称单数,虽然是汉语中表谦虚的用法,但在此处却有推诿之嫌。

例6中班长和学生会主席本指一个人,但两个the却指不同的人。

以上例子反应了指称所造成的命题行为失误。

命题的表述错误主要涉及用错谓语、时态、词序、句型、主语谓语之间配合不当等。

例7:

Yourcarislookinggood.

例8:

IprefersomesmallTVprograms.

例9:

Therearemanyfarmerscometocities.

例7为时态错误,应使用looks,否则,所表述的言外之力就不是赞扬,而有被迫赞扬的感觉。

例8为选词错误,应使用short。

例9为句型不对,显然将汉语的结构带入英语中。

应为:

Therearemanyfarmerswhocometocities.

(3)取效行为方面的问题

语用失误的例子告诉我们言语使用不当就会导致其实际效果与说话人所期待实现的效果大为不同。

例10:

Hello,isMr.Wangthere,please?

Yes.

例11:

Areyoubusyrecently?

Yes,very.I’vebeenworkingonanEnglishplaythatwillbeputonnextweek.

例12:

CanIhaveaninterviewwithyourboss?

Theremaybesomeproblem.

例10如果只回答yes,从说话人的角度来说,看似已经表达准确,即自己就是对方要找的人,但是这只符合中国人的说话习惯,而英语中却没有这种会话方式,其结果只会使对方不断追问。

例11说话人想实现的取效行为是外籍教师接受学生的请求,说话人误认为字面意义相同的汉英言语,其功能也完全相同,因而只注意了语言形式或意义,忽略了受话者由于文化不同而无法准确地把握言外之意。

例12中,听话人想用这种中国人常用的委婉方式表示拒绝,但是这种言语行为的言后行为却很难实现,原因在于英语文化中不存在这种用法,对方会认为问题解决后,就可以进行采访,因此会追问是什么问题,能否解决。

第二礼貌原则(PolitenessTheory)

20世纪8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利奇从修辞学、语体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礼貌原则”。

礼貌原则共有6条准则:

(1)得体准则(tactmaxim):

尽量减少表达有损于他人的观点。

尽量少让别人吃亏;

尽量多使别人得益。

(2)慷慨准则(generositymaxim):

尽量少使自己得益;

尽量多让自己吃亏。

(3)赞誉准则(approbationmaxim):

尽量少贬低别人;

尽量多赞誉别人。

(4)谦虚准则(modestymaxim):

尽量少赞誉自己;

尽量多贬低自己。

(5)一致准则(agreementmaxim):

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

尽量增加双方一致。

(6)同情准则(sympathymaxim):

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

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

利奇的这一原则是以英语国家或以西方国家为背景的,然而各国各民族文化背景各不相同,礼貌原则在不同的文化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思维方式。

顾曰国根据汉语言文化的有关礼貌的渊源提出了汉语言文化的4个方面的礼貌特征:

尊重、谦逊、态度热情、文雅,同时还总结出了汉语言文化的5条准则:

(1)贬己尊人准则:

谈及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谦

谈及听者或与听者有关联的事物要抬、尊。

(2)称呼准则: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拟亲属称谓是中国人独特而常用的社交称呼。

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序等。

(3)文雅准则:

出言高雅,文质彬彬,运用雅言,用温和、委婉的语言表达,避免直接提及使人不愉快或难堪的事。

(4)求同准则:

尽量减少与对方观点、情感上的不一致。

“恭敬不如从命”,以取得和谐一致的效果。

(5)德言行准则:

多为别人着想。

在行为上减少别人的代价,增大对别人的益处,而在言语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说小自己付出的代价。

有德者必有言。

徐盛桓在《礼貌原则新拟》(1992)一文中提出利奇的礼貌原则的局限性:

礼貌原则主要是由故意违反合作原则而产生的婉转含蓄因而也就减低了贬损、对立和分歧的话语,但未能覆盖其他一些常见的言语中礼貌(或不礼貌)的现象:

六对“尽量少、尽量多”过于绝对:

对可能涉及的第三方未能够重视。

基于此,他提出了礼貌原则的新构想,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促进各方的关系:

注意自身;尊重对方;考虑第三方。

注意自身:

第一,说符合自己身份地位的话,不说不符合自己身份地位的话;

第二,话语通常倾向于较为谦让。

尊重对方:

第一,说符合对方身份地位的话,不说不符合对方身份地位的话;

第二,对于对方,话语通常倾向于较为尊重或客气。

尊重客气的程度:

同对方尊长或同他们跟自己疏远的程度成正比。

同对方付出代价的程度成正比。

同对方要求他人付出代价的程度成反比。

考虑第三方:

第一,充分注意到交际时在场的第三方,不说影响到他们的身份地位的话,如果有需要,可以说适合他们身份地位的话;

第二,充分注意到话语中提及的第三方,不说影响到他们的身份地位的话,如果有需要,可以说适合他们身份地位的话。

(2)运用礼貌策略

积极策略:

说适度谦让、尊重或客气的话

消极策略:

说适度中和的话

中西方语用的不同,主要是对于不同准则的偏好。

Leech曾指出中国文化偏向于谦虚准则,而英语文化则首先考虑一致准则。

例13:

A:

YourEnglishisverygood.

B:

Oh,no,farfromthat.Istillhavealongwaytogo.

此例中,中国学生对外教的赞扬,首先选择了谦虚准则,但在英语文化中,他们会用“Thankyou.”来回答,即倾向于一致准则,用这种回答方式来表示与对方观点一致。

例14:

一位黑人研究生被派去采访一位家住内城的黑人家庭主妇。

男主人出来开门,微笑着对来访者说话。

Husband:

Soyou’regonnacheckoutmaollady,hah?

Interviewer:

Ah,no,Ionlycometogetsomeinformation.Theycalledfromtheoffice.

(男主人的微笑顿时消失,一言不发地走开,去叫他的妻子)(赵云利李成华2007:

76)

此例中的语用失误也是由违反了一致准则造成的。

研究生没有注意被采访者是黑人,用的是黑人英语,自己也是黑人,也应当用黑人英语。

采访者忽视了这一事实,却用了标准英语。

如果采访者能遵守一致原则用“Yea,I’magitsomeinformation”,来回答,就会成功交际。

在交际中,我们应当做到以下三点:

1.注意自身一方2.尊重对方3.考虑第三方。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社交语用失误。

例15:

MarkTwinoncesaidtoawomansittingoppositetohim:

“Youarereallybeautiful,Madam.”

“I’msorry,Ireallycannotflatteryouinthesametermsasyoudotome,”thewomanrepliedarrogantly.“Thatdoesnotmatter,”MarkTwincommented,“anyway,youcan1ieasIdo.”

这位女士的话与马克吐温的善意的赞美是不和谐的,没有给对方面子或尊重,不符合对方在交际中所处的赞扬者的地位,造成了语用失误。

相反,马克吐温不愧是幽默大师,他没有选择伤害对方面子的直接的反唇相讥,而是采用了拐弯抹角的迂回方式使女士造成的不和谐得到了平衡,而且语气平和,无形中使对方自讨没趣。

例16:

小王:

李林,你身体不舒服,我帮你买饭吧。

李林:

好吧。

反正你自己也要买饭的。

(曹春春1998:

73)

此例中李林没有给予对方适当的尊重,他的话使自己得益,使对方吃亏,违反了得体原则,造成了社交语用失误。

例66:

得知Brown得了癌症,小李对Brown的妻子说:

“IamverysorrytohearthatyourhusbandhasgotHodgkin’sdisease.Itisincurableandmostpeopledieofit.I’msorryyouaregoingtobeawidow.”

此例中小李的话虽然符合事实,但没有考虑到对方的感受,同时违反了同情准则,引起了对方的反感,没有达到预表同情的目的。

例17:

(Johnwillhavehisbirthdaypartynextweek.BothMaryandTomarehisfriends)

John:

Tom,willyoujoinmybirthdaypartynextweek?

Tom:

Iwill,ifMarywon’t.

Mary和Tom都是John的朋友。

但Tom不愿意见到Mary,因此在会话中提及了第三方Mary,但是Tom没有对交际中所涉及的第三方对听话者的影响给予充分的重视,使得John非常为难,最终使交际陷入困境。

第三面子保全理论(Face-savingTheory)

一九七八年,英国学者Brown和Levinson发表了一篇题为《语言应用的普遍现象:

礼貌现象》(“Universalsinlanguageusage:

politenessphenomena”)的文章,第一次对礼貌、面子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

Brown和Levinson的礼貌理论通常称为“面子保全理论”(Face-savingTheory)。

“面子保全论”首先设定参加交际活动的人都是典型人。

典型人是“一个具有面子需求的理性人”,这种典型人具有两种特殊的品质:

面子(face)和理性(rationality)。

典型人所具有的面子即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争得的那种在公众中的“个人形象”。

他们把面子分为消极面子(negativeface)和积极面子(positiveface)两类。

消极面子是指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干涉、阻碍。

积极面子则是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

威胁听话人消极面子需求的言语行为是指说话人干涉了听话人行动自由的那些言语行为,如命令、请求、提醒、建议、劝告、威胁和警告等。

威胁听话人积极面子需求的言语行为是指说话人表明他不关心听话人的感情、需求等,如表示不赞同、批评、蔑视、抱怨、指责、侮辱、反驳等。

其“理性”是指在特定情景下典型人所具有的推理、判断能力和为达到既定交际目的而选择、采用最佳策略的能力。

Brown和Levinson认为对于面子威胁行为大小的估算都包含以下三个因素:

(1)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社会距离”(socialdistance)

(2)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相对权势”(relativepower)

(3)特定的文化中,言语行为本身所固有的强加的绝对级别(absoluterankingofimposition)

Brown和Levinson认为许多言语行为本质上是威胁面子的,礼貌则是指说话者采取某种语言策略以减轻某些交际行为给听者面子带来的威胁,从而顺利达到交际目的,即礼貌具有策略性。

Brown和Levinson还提出5种礼貌补救策略,分别为:

(1)不使用补救策略、赤裸裸地公开施行面子威胁行为;

(2)积极礼貌策略;(3)消极礼貌策略;;(4)非公开地施行面子威胁行为;(5)不施行面子威胁行为。

(1)不使用补救策略、赤裸裸地公开施行面子威胁行为

a.情况紧急

例18:

楼上掉下个花瓶,提醒楼下的过路人:

“Watchout!

”。

b.对听话人的面子威胁相当小,或可能没有威胁

例19:

提供:

Haveacupoftea.

例20:

建议:

Let’shavealunch.

c.说话人的权势显然高于听话人

例21:

老板对员工说:

“Canyougetyourreportreadyfortomorrow’sCommitteeMeeting?

(2)积极礼貌策略

Brown和Levinson提出了十五个积极礼貌策略,如:

寻求一致,避免不和,假设有共同点,表示伙伴关系,提高说话人的兴趣,注意听话人的需要和夸张自己对听话人的兴趣、赞同、同情等。

换句话说,积极礼貌策略就是向听话人套近乎。

a.宣称双方共同点

例22:

That’sagoodidea.Whyitneveroccurredtome?

b.表示双方互相配合

例23:

Iwon’tdoitifyoudon’t.

c.使受话人的想法、希望得以实现

例24:

Iamquitefondofyou.

例25:

Howsmartyouare!

(3)消极礼貌策略

Brown和Levinson提出十种消极礼貌策略,包括说话迂回,模棱两可,尊重对方,避免突出个人,表示悲观,道歉,减小对对方的强加等。

消极礼貌策略以回避为基础。

a.说话迂回

例26:

Canyougetmeadoctor?

b.留有余地

例27:

Somebodyhasbrokenthevase.

c.减轻说话人的负债感

例28:

Letmehelpyouwithyoursuitcase.I’mgoingupstairsanyway.

例29:

Itwouldn’tbeanytrouble;Ihavetogorightbythereanyway.

d.道歉

例30:

Ihopeitwillnottaketoomuchofyourtime.

例31:

I’msorryIdidn’tcometoupsetyou.Butthat’safact.

(4)非公开地施行面子威胁行为

Brown和Levinson提出了十五种非公开施行面子威胁行为的礼貌策略:

暗示、夸张、暗喻、模糊、反语、低调修辞、修辞反问、同义反复等。

a.暗示

例32:

Theroomiscold.(把电暖气打开)

b.低调修辞

例33:

A:

WhatdoyouthinkofMary?

B:

Nothingwrongwithher.(i.e.Idon'tthinksheisverygood.)

c.同义反复

例34:

Awoman:

Myhusbanddoesn’tstirafingertohelpmewiththehousework.

Aman:

Womenarewomen.(女人总是唠唠叨叨)

d.夸张

例35:

快过年了,丈夫从超市回来。

妻子问:

“Istheremanypeopleinthesupermarket?

丈夫回答到:

“Thereareamillionpeoplethere.”

(5)不施行面子威胁行为

说话人不使用某一特定的面子威胁行为,因此,说话人的意图不一定能被听话人理解,听话人可以装作没有听见或看见。

GeorgeYule曾以借笔为例说明了怎样不施行面子威胁行为。

假如你去参加一次重要的学术报告,拿出笔记本准备做笔记,却发现忘了带笔。

你认为坐在你旁边的那个人可能会有多余的笔。

如果你想不施行面子威胁行为,你可以装作在口袋里找笔。

我们知道西方的价值观是建立在个人主义之上的,而中国人的价值观则是建立在集体主义之上的。

因此在面子观上中西方还是存在差异的。

例36:

西方人认为提议、邀请等言语行为可能伤害他人的消极面子,因此,一旦这类言行遭到谢绝,发话人就不再坚持下去,以确保对对方的礼貌。

西方人对邀请、提议等言语行为的会话方式通常呈现出如下这样一种“三部式”会话方式:

发话人:

提议/邀清等

回话人:

谢绝提议/邀请等

发话人:

停止提议/邀请等

而中国人在回话人谢绝提议/邀请等言语行为后通常不会立即罢休,而是要千方百计地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言行,这样一来,中国人在这类语境中的会话方式实际上是“多部式”的:

发话人:

提议/邀请等

回话人:

谢绝提议/邀请等

发话人:

再次提议/邀请等

回话人:

再次谢绝提议/邀请等

发话人:

坚持提议/邀请等

回话人:

接受或最后谢绝提议/邀请等(廉洁1996:

60-61)

我们应当了解西方人的面子论,从而避免跨文化语用失误。

例37:

A:

Youlookpale.What’sthematter?

B:

I’mfeelingsick.Acold,maybe.

A:

Goandseethedoctor.Drinkmorewater.Didyoutakeanypills?

Chinesemedicineworkswonderful.Wouldyouliketotry?

Putonmoreclothes.Haveagoodrest.

B:

You’renotmymother,areyou?

这段对话是发生在A(一个中国学生)和B(一位美国留学生)之间的。

中国人听了心里感到热乎乎的,觉得这是别人对自己的关心。

但是B最后的回答显然是很不愉快的,因为他觉得A在第二轮对话中表现出来的热情是多余的,冒犯了他的个人独立自主,从而威胁了他的消极面子。

A的话带有明显的“强迫”性质,造成了一种不给人留余地的感觉,而恰恰西方人最重视的就是能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例38:

在街头,你想抽烟,但是没带火柴,于是你想向旁边的陌生人要根火柴,那么你是说:

“Gotamatch,mate?

”还是“Wouldyoubesokindastogivemeamatch?

”呢?

我想前者要合适的多,首先,借根火柴的行为对对方的强加性很小;此外第一种说法可以缩短两人的心理距离,是种套近乎的策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