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坝淤地Word.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110781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2.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打坝淤地Word.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打坝淤地Word.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打坝淤地Word.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打坝淤地Word.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打坝淤地Word.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打坝淤地Word.docx

《打坝淤地Word.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打坝淤地Word.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打坝淤地Word.docx

打坝淤地Word

以下是我对"引黄淤灌"和"打坝淤地"的认识以及从网上摘录的一些资料.

其一,"引黄淤灌"和"打坝淤地"在治理黄河中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在上海的教材中已经不提"引黄淤灌"了,但在全国版的地理教材中还是有的.

其二,"引黄淤灌"主要发生在黄河下游的平原低洼地区,"打坝淤地"主要发生在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沟谷地区,地势水势不同,采用的工程方法不同.

其三,"打坝淤地"是对修建"淤地坝"从而形成"坝地"这样一个建设工程整个过程的概括.在这个过程中,打"淤地坝"是最重要的,有了坝,才有其他一系列的好处.

其四,"引黄淤灌"和"打坝淤地"都不是现在的发明,中国古代就有的."引黄淤灌"主要是在黄河下游,但也不是只有下游才有的,上游的河套平原也曾经"引黄淤灌"."打坝淤地"也不是只有陕西才有的,山西也是有的.过去有名的"大寨",整治什么"狼窝掌",什么"七沟八梁一面坡",也用了"打坝淤地"的办法.

其五,"引黄淤灌"和"打坝淤地"的作用不仅仅是"淤"了一片地,更重要的是一个系统的整治工程,是一个良性生态系统恢复和形成的过程,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套设施.比如,要修梯田,要蓄水排水,等等.

其六,"引黄淤灌"和"打坝淤地"也会有"后遗症"的.考虑不周会造成新的问题.

其七,黄河的泥沙主要来自中游,对治理黄河的泥沙问题而言,"打坝淤地"比"引黄淤灌"意义更大.

其八,我国的经济实力已经增强,打坝技术已经成熟,国家可以通过修建"淤地坝"帮助中西部地区山区人民摆脱困境,恢复小流域生态,让山川秀美起来,让农民生活小康.

其九,什么叫"淤地坝"淤地坝是指在水土流失地区各级沟道中,以拦泥淤地为目的而修建的建筑物,其拦泥淤成的地叫坝地.在流域沟道中,用于淤地生产的坝叫淤地坝或生产坝.

    淤地坝是指在水土流失地区各级沟道中,以拦泥淤地为目的而修建的坝工建筑物,其拦泥淤成的地叫坝地。

在流域沟道中,用于淤地生产的坝叫淤地坝或生产坝。

1.拦泥保土,减少入黄泥沙

2.淤地造田,提高粮食产量

3.防洪减灾,保护下游安全

4.合理利用水资源,解决人畜饮水

5.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和农村经济发展

文科综合复习(地理部分)

cwljf发表于2006-8-120:

21:

00

       地理学科的考试范围,从知识板块分为自然地理和地图、人文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四大部分。

在制定总体复习计划时就应对《考试大纲》中每一章每一节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分析、比较,把新增加或删除的内容和每个考点的能力要求整理出来,确保在宏观上做到对考试内容了如指掌,复习中能够有的放矢。

具体复习时再分析每一个考点在近两年高考中出现的频率及命题的出发点,特别对近两年新增的考点及其变化的能力要求要进行重点剖析,最好能根据相关资料自编检测题。

  首先是认真做题型示例中的地理高考题,体验地理高考题中的情景设置、设问技巧,领会命题的宗旨、命题的思路等;其次是要琢磨非选择题中答案的表述,以便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考复习。

根据《考试大纲》的考试范围,地理学科的知识主要分为自然地理和地图、人文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四大部分。

不同的知识板块应有不同的复习思路和复习方法,即:

自然地理部分偏重原理、规律和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人文地理部分偏重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区域地理部分偏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世界地理部分宏观控制,中国地理部分微观深入)、图像图表的判读技能、基本概念的理解运用。

为了提高地理复习的效率,更好地把握好高三地理复习的方向,在逐一复习这四大知识板块时,还应注意以下三点:

(1)合理安排复习的顺序:

区域地理具有基础性、常识性和综合性,所以区域地理也往往成为综合能力测试中地理试题命题的切入点,高考地理的复习也应该从区域地理出发,最后再回到区域。

即:

高三地理复习首先应复习区域地理,重点突出区域地理的基础性和常识性,如地理基本空间概念的建立;中国和世界上重要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分布等;其次复习系统地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第三,再复习区域地理,即用系统地理中学过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分析、解释区域地理中的现象和分布规律等,是一种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复习,也是高三地理复习的归缩。

(2)正确处理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关系:

在复习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时,应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不能脱离区域地理而复习系统地理,因为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基本特性之一,任何系统地理知识只有落实到某一区域内才能得以分析和解决,丢开区域地理,系统地理只能是“空中楼阁”;也不能脱离系统地理,纯粹复习区域地理,否则区域地理的复习就太肤浅,复习效率低,也不能达到高考复习的要求。

(3)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而较高的能力有利于知识的学习。

知识是可以听懂的,但能力必须通过学生自己反复的训练才可能提高。

为此,高三地理复习首先是基础知识的复习,并在基础知识的复习过程中注重能力的训练与提高,即:

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重视掌握知识的过程、思路和方法,并能运用知识分析、解决相关的地理问题等。

同时,高三地理复习必须重视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不能指望考前突击。

1.自然地理和地图

自然地理包括宇宙中的地理、大气、海洋、陆地和地图五个部分,这些内容是地理学科内综合的重点和难点,高考试题中较难试题主要是涉及这部分的内容。

自然地理复习的重点是一些基本原理、规律的复习,其复习的基本要求有:

首先要理解这些原理、规律的基本含义及其成因,其次是利用这些原理、规律分析、解决相关的地理问题等。

自然地理的复习应以教师的讲解、演示为主,学生质疑、教师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

下面就以“热力环流”为例说明自然地理复习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热力环流的复习可以分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

(1)教师介绍热力环流的概念: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形式。

(2)师生一起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见图3),并理解相关的地理概念,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重点强调或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几个方面是:

 

①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当B地受热时,空气膨胀上升,到上空聚集起来,使上空形成高压;当A、C两地冷却时,空气冷却收缩下沉,上空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压。

于是,在上空,空气便从气压高的B地流向A、C两地。

在近地面,B地空气上升后向外流出,形成低压;A、C两地因有空气流入,形成高压。

于是,近地面的空气又从A、C两地流回B地,从而形成了热力环流。

可见,热力环流首先是因为受热不均而引起的垂直运动,其次是因为同一水平面有气压差而引起的水平运动。

②正确理解图中“高”与“低”的含义:

无论在上空还是在近地面,图中“高”、“低”比较的前提条件都是在同一海拔高度上的比较,即:

在同一海拔高度上,高空B地的气压高于A、C两地的气压,近地面A、C两地的气压高于B地的气压。

③将热力环流中的大气运动与天气现象联系起来,即:

热力环流中的水平运动,与天气中的风有关,垂直运动与云雨有关。

④正确理解因受热不均而引起的等压面的凸向变化:

根据等值线的凸向变化规律(凸高为低,凸低为高),在上空的同一海拔高度上,B地的气压高于A、C两地的气压,等压面应向气压低的一侧(高空)突出;A、C两地的气压低于B地,等压面应向气压高的一侧(近地面)突出。

近地面等压面的凸向变化情况以此类推。

(3)根据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和规律,绘制相关的热力环流图,并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正确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相关地理现象:

如绘制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图,并进一步分析热力环流对城市工业(有空气污染的工业)布局的影响,或解释“城市雨岛”的成因;绘制山谷风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并分析山谷或盆地地区多夜雨的原因等。

(4)根据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和规律进一步分析三圈环流的形成原因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分析气旋、反气旋的形成原因及其对天气的影响等。

通过以上几个步骤的学习,学生一方面掌握了有关热力环流的基本知识,又利于突破“三圈环流”这一大气运动的难点,同时又运用这些基本知识解释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与高考复习方向吻合。

2.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部分的内容包括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文化景观、旅游活动与环境、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共八部分内容。

这部分内容的主要特点有:

一是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都十分密切,这部分内容在地理高考试题中也多以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素材(文字和图表)的形式出现,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多样性特征。

二是教材中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案例式的编写体例。

根据知识类型的不同,可以将人文地理的内容分为布局或分布原理、地域类型、可持续发展三大部分,下面就这三部分内容所包括的主要方面及相应的复习方法介绍如下:

(1)布局或分布原理: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地理环境中重要地理事物的分布或布局,如:

农业的分布、工业的布局、城市的布局、交通运输线和点的布局、人口的分布、旅游景点的分布等内容。

复习的主要方法是运用地理观点(因地制宜观点、人地协调观点等)分析影响这些主要地理事物分布或布局的一般因素和主导因素,并对这些布局或分布进行评价与反思,学会多层次、多角度地认识人文地理现象。

其相应的复习思路为:

第一是分析教材中或自己收集的典型案例,总结出影响这些重要地理事物分布或布局的区位因素。

如:

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有气候(热量、光照、降水等)、地形、土壤、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等。

第二是运用这些区位因素,再分析、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相关地理问题或地理现象,并对这些地理问题或地理现象进行评价、反思。

如分析我国新疆长绒棉分布的主要区位因素。

可见,注重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是提高这部分内容复习效率的关键。

(2)地域类型:

地域类型包括农业地域类型,工业地域类型和工业区(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聚落中的城市群和城市带、交通运输中的交通枢纽、人口中的人口稀少区和稠密区等。

其相应的复习思路主要是:

一是根据教材中典型地域类型的分析,总结出该地域类型的主要特征,如水稻种植业的主要特征是:

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等。

第二是根据这些地域类型的概念或主要特征,判断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中相关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等。

(3)可持续发展: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无论是农业活动、工业活动,还是交通运输活动、旅游活动等,都涉及到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如何协调这些关系,使这些活动能够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人文地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部分内容的复习,首先要理解一些重要的地理概念,如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等;其次要结合身边的一些环境问题,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第三,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典型案例,分析中国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说明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工业、农业、交通、城市、人口、旅游等)才是可持续发展模式;第四,结合身边的一些现象,思考我们中学生能为可持续发展做些什么,并能落实到日常生活、学习活动中。

3.世界地理

世界地理包括世界地理概况(世界的陆地和海洋、世界的居民和国家)、世界地理分区(13大地理分区)和世界主要国家(日本、印度、埃及、德国、俄罗斯、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的地理特征。

(1)世界地理概况的复习

世界地理概况是学习世界地理分区和世界主要国家的基础,这一部分内容的复习目的主要是建立起世界地理的空间概念。

为些,首先要掌握世界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明确海陆分布的大势。

其次利用经纬线确定各大洲的具体位置(见下表):

大洲名称   主要经纬度范围和重要经纬线

亚 洲    位于30°E~180°经线,赤道与北极圈之间。

重要经纬线有:

60°E(亚欧分界线的一部分)、120°E(东8区的中央经线)、180°经线(国际日期变更线)等;赤道、北回归线、北极圈等。

欧 洲      位于0°经线~60°E,35°N~70°N之间。

重要经纬线有:

0°经线、北极圈等。

非 洲      位于0°~30°E,南北纬35°之间。

重要经纬线有:

0°经线、赤道、南北回归线等。

北美洲   中部被90°W穿过,从南到北有北回归线、北极圈穿过。

重要经纬线有:

60°E、120°W,北回归线、北极圈等。

南美洲   中部被60°W穿过,主要纬度范围为9°N~55°S之间。

重要经纬线有:

赤道、南回归线等。

大洋洲   120°E、150°E经线分别穿过澳大利亚大陆的西、东部,180°经线穿过大洋洲的三大群岛等,南回归线穿过澳大利亚大陆的中部。

南极洲   主要分布在南极圈以内

(2)世界地理分区和主要国家的复习

世界地理分区(13个)和主要国家(8个)的范围广,内容多,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步骤来进行复习:

第一步:

对13个区域8个国家按“自学模式”作“基础复习”,目的是对13个世界地理区域和8个国家有一个基础、全面的了解,自学模式可以归纳为:

④主要的问题:

本区主要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⑤综合区域特征、归纳知识结构:

归纳本区域主要的区域特征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总结本区域的知识结构。

模式中的1~4项是对本区主要地理要素进行逐项分析,目的是对该区域有一个基础、全面的了解;第5项是综合归纳该区域或国家最突出的区域特征及其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该区域或国家的知识结构,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全面了解一个区域或国家的同时,还要学会提炼出该区域或国家最主要的区域特征,并学会分析该区域特征形成的主导因素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由于世界地理分区共有13个分区和8个国家,内容虽多,但难度不是很大,而且在复习思路上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因此,在具体教学时最好采用“案例式”的教学方法,即:

教师选择比较重要,同时又比较典型的一个或两个区域做“案例”详细讲述,并通过这一个或两个“案例”的介绍,一方面掌握这一个或两人“案例”中的双基,同时又教给学生复习一个区域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剩下的区域和国家让学生课下自主完成。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节约宝贵的课堂时间,另一方面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收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第二步:

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三个基本的问题:

一是本区或本国家在全球的位置(经纬度位置);本区与相邻区域之间的关系(相对位置),或本国家与所在区域之间的关系等。

二是在本区或本国家位置、地形的基础上,推测本区或本国家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再在地形、气候的基础上推测本区或本国家的河流特征、自然带特征、工农业特点、主要的环境问题等。

三是跨区域专题比较或跨国家比较:

如中亚和西亚是亚洲两个干旱的区域,对这两个区域进行对比复习,既比较两者的不同点(干旱的类型和成因不同),也比较两者的相同点(干旱对人类活动的主要影响相似,如两个区域的河流特征、农业类型等)。

通过这一复习过程的设计,使学生不仅形成全球性的空间概念,还对区域地理特征、地理差异有更深刻的认识,从思路上更为开阔,从认识上更加宏观,从方法上更符合地理学科学习的要求。

4.中国地理

这部分内容包括初中有关“中国地理”的内容和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中有关“中国国土整治”的内容,内容较多。

且《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中的内容是在初中《中国地理》基础上的加深与扩展。

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部分内容的复习必须注意:

(1)整合初、高中教材,将初中的《中国地理》与高中地理中有关“中国地理”的内容“捆绑”在一起进行综合复习,即:

以初中《中国地理》的内容为线索,将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中的内容整合到《中国地理》中。

具体的教学顺序和整合方式为:

教学顺序   整合在一起的内容

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地形、气候、河流和湖泊。

在“长江”中整合“河流的综合治理——以长江三峡工程为例”。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和能源:

在这一章中整合“资源的跨区调配——以西气东输为例”。

第四章    中国的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第二单元)。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分区:

①北方地区:

整合“水土流失——以黄土高原为例”、“农业低产田的治理——以黄淮海平原为例”、“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以东北地区农林基地建设为例”。

②南方地区:

整合“山区农业资源的开发——以南方低山丘陵区为例”、“交通运输的建设——以西南地区为例”、“城市新区的发展——以上海浦东为例”、“海岛和海域的开发——以海南岛为例”。

③西北地区:

整合“荒漠化的治理——以西北地区为例”。

④青藏地区。

第六章   中国的区域差异(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第一单元)。

由于这部分教材的内容多而广,要使整合达到预期的目标,在整合教材的过程中,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整合教材的依据是《地理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而非教材本身

教材是根据《地理教学大纲》编写的,是编写者对《地理教学大纲》的一种理解,也是地理教师教学的主要素材,但不是惟一素材,也不是地理教学的蓝本。

正因为这样,地理教师可以根据《地理教学大纲》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重组、删减和补充,这也是新课标背景下地理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

如:

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教材对中国国土整治的主要措施(模式)的介绍都非常具体(课题报告的形式),对这一部分内容,地理教师就可以根据《地理教学大纲》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重组、删减和补充,这也是新课标背景下地理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

如:

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教材对中国国土整治的主要措施(模式)的介绍都非常具体(课题报告的形式),对这一部分内容,地理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大胆地加以删减和补充。

补充的内容主要是学生“身边”的地理素材,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地理,在地理学习中学会生活。

而删减的内容主要是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内容;对学生的继续学习和今后的生活联系不密切的内容;地理性不强的内容、《地理教学大纲》没有要求掌握的内容等。

②整合教材的过程中要突出地理主干知识和主干思维方式的整合

根据《地理考试大纲》的要求,高考地理的命题以“问题立意”、“能力立意”为宗旨,突出地理主干知识和主干思维能力的考查。

因此,地理教师在整合教材的过程中也必须突出地理主干知识和主干思维方式的整合,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如在讲述中国的四大地理分区时,可以采取“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模式来进行整合,既落实了地理的主干知识,也突出了区域地理学习的主干思维模式。

下面就以西北地区整合“荒漠化的治理——以西北地区为例”为例来具体说明这个模式:

第一,在哪里(区域定位)

由西北地区的经纬度位置(主要位于40°N以北和120°E以西),得出西北地区为我国的内陆地区。

第二,有什么(区域特征分析)

由于西北地区为中国的内陆地区(不临海),加之轮廓呈东西狭长状,气候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且自东向西,大陆性越来越强(降水量越来越少,温差越来越大)等。

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区域内河流稀少,多内流河,且河流的流程短,流量小;湖泊多为咸水湖;自然带主要为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等。

总之,“干旱”就成为西北地区最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

第三,为什么(主要的国土整治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危害分析)

由于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以“干旱”为主要特征,在这种“干旱”的环境下,加之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很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土地的荒漠化问题,再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分析“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

第四,怎么办(国土整治措施)

根据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以“人地协调”为核心,以“因地制宜”为原则等提出防治荒漠化的主要措施(围绕地理主干知识来说明)。

通过这一过程的教学,学生对西北地区的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相应的人地矛盾等都有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认识,既掌握了与西北地区相关的地理知识,也培养和训练了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思路和方法。

③整合教材的过程中要正确理解“案例”的含义,不能就教材整合教材

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教材主要为“案例”式的编写体例,即每一种国土整治都以“最典型的区域”为例来讲述,如“水土流失的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别的地区就没有水土流失问题,如我国的东北平原地区、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等都有水土流失的问题。

所以我们在整合教材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突出典型区域的整合,同时也必须兼顾其他地区的类似问题,尤其应该突出国土整治的思路和方法,而不是就教材整合教材。

(2)突出微观区域的空间定位,建立区域空间概念

在高考地理试题中,中国地理一般以大比例尽局部区域图为试题“门槛”,进一步考查学生对该区域内重要原理、规律的理解程度,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

做这种类型的题,迈进“门槛”是进一步做题的前提,也是目前考生失分的重要方面。

考生能否迈进“门槛”的关键取决于区域空间定位是否准确。

区域空间定位的方法有比较基础的“经纬网定位法”,也有比较综合的“地理特征定位法”。

“区域特征定位法”中的“区域特征”内容极为广泛,需要有较扎实的地理基础知识为依托,并能快速提取、加工试题中的有效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区域空间判断。

因此,扎实的地理基础知识和良好的地理思维素养是区域空间定位的基础。

在具体的区域定位时,对一个区域的准确定位往往同时采用上述两种方法进行综合定位。

根据《中国地理》的内容特点和地理高考对这一部分知识的要求,中国地理区域空间定位应在微观上(相对世界地理而言)下功夫,为此,应注意:

①建立中国区域内基本的经纬线网,准确把握中国区域的绝对位置

第一,利用经纬线确定中国的四至点(见下表)

四至点   最西端   最东端   最北端   最南端

经纬度   73°E,40°N附近   135°E,49°N附近   53°E,123°N附近   112°E,4°N附近

第二,利用经纬线确定地理分区的位置

对中国这样一个面积广大的国家,除从总体上把握外,还应进行分区的详细定位。

如东北地区大致位于120°E以东,40°N以北,华北地区多位于34°N以北,40°N以南,103°以东,120°E以西,西北地区主要位于40°N以北,120°E以西,青藏地区主要位于40°N以南,100°E以西等。

由于区域轮廓的不规则性,用经纬线只能确定大致的区域空间位置,而准确的空间定位还必须根据所给的其他信息,才能进一步确定。

第三,利用经纬线确定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

区域内重要的地理事物包括地形区、河流、湖泊、城市、工业区、省级行政区等。

利用经纬线可以把这些分散的地理事物“串”起来,形成知识结构。

如北回归线、30°N、40°N穿过的重要地理事物,可以总结为下表(也可以选择一些经线来进行类似复习):

纬线   纬线附近重要的地理事物

   地形区   河流   工业区和城市

北回归线   两广丘陵、云贵高原   珠江   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汕头、广州

30°N   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   长江、澜沧江、怒江   沪宁杭工业基地;上海、南京、杭州等

40°N   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塔里木盆地   黄河、塔里木河   京津唐工业基地;北京、天津、唐山等

②根据区域特征,判断区域

区域的面积有大有小,层资助有高有低,对中国区域而言,区域可以是四大地理分区、三大地理分区、34个省级行政区、主要地形区以及这些区域的交叉地区等。

而区域特征所包含的内容也十分广泛,可以是区域的面积、轮廓,也可以是区域内的地形、气候、河流、湖泊、工业、农业、城市、交通线等。

因此,区域空间定位的方法和思路是最能体现地理学科特色的主干思维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