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我国酸雨危害的现状与防治对策探讨.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10655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43.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我国酸雨危害的现状与防治对策探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精品我国酸雨危害的现状与防治对策探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精品我国酸雨危害的现状与防治对策探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精品我国酸雨危害的现状与防治对策探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精品我国酸雨危害的现状与防治对策探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我国酸雨危害的现状与防治对策探讨.docx

《精品我国酸雨危害的现状与防治对策探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我国酸雨危害的现状与防治对策探讨.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我国酸雨危害的现状与防治对策探讨.docx

精品我国酸雨危害的现状与防治对策探讨

 

我国酸雨危害的现状与防治对策探讨

我国酸雨危害的现状与防治对策探讨

摘要:

酸雨的危害日趋严重,如果任其发展将会使人类生存的环境进一步恶化,甚至带来无法弥补的灾难。

对酸雨的防治目前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减小和杜绝酸雨已迫在眉睫。

人们只有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调整能源结构,节约能源,采用新技术,开发新能源,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酸雨的危害。

目前,当务之急是要采取有效措施发展脱硫新技术,以控制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同时要加大环保力度,控制使用高耗能、低效率的小锅炉,减少废气的排放。

关键词:

酸雨形成危害防治措施

一、前言

中国从八十年代开始对酸雨污染进行观测调查研究。

在八十年代,中国的酸雨主要发生在重庆,贵阳和柳州为代表的西南地区,酸雨的面积约为170万平方公里。

到九十年代中期,酸雨已发展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及四川盆地的广大地区,酸雨地区面积扩大了100多万平方公里。

以长沙,赣州,南昌,怀化为代表的华中酸雨区现在已经成为全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其中心区平均降水pH值低于4.0,酸雨的频率高达90%以上,已达到了“逢雨必酸”的程度。

以南京,上海,杭州,福州和厦门为代表的华东沿海地区也成为我国主要的酸雨地区。

值得注意的是,华北的京津,东北的丹东,图们等地区也频频出现酸性降水。

年均pH值低于5.6的区域面积已占我国国土面积的40%左右。

我国的酸雨化学特征是pH值低,硫酸根(SO42-),铵(NH4+),和钙(Ca2+)离子浓度远远高于欧美,而硝酸根(NO3-)浓度则低于欧美。

研究表明,我国酸性降水中硫酸根与硝酸根的摩尔之比大约为6.4:

1,因此,中国的酸雨是硫酸型的,主要是人为排放SO2造成的。

所以,治理好我国的SO2排放对我国的酸雨的治理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酸雨的定义

酸雨这一概念是英国化学家RA史密斯于1872年最先提出的。

顾名思义,酸雨就是显酸性的雨。

目前,一般把PH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

它包括雨、雪、雹、雾等降水过程。

从大气污染物沉降的角度又把“酸雨”称为“酸性降水”。

又称为“酸沉降”,再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为了更完整地表达“酸沉降”这个环境问题的概念,有人称为“环境酸化”。

酸雨正式的名称是为酸性沉降,它可分为“湿沉降”与“干沉降”两大类,前者指的是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型态而落到地面者,后者则是指在不下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落尘所带的酸性物质而言。

三、酸雨的形成原因

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的现象。

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无机酸中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从而形成硫酸型酸雨和硝酸型酸雨两种。

工业生产、民用生活燃烧煤炭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燃烧石油以及汽车尾气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经过“云内成雨过程”,即水气凝结在硫酸根、硝酸根等凝结核上,发生液相氧化反应,形成硫酸雨滴和硝酸雨滴;又经过“云下冲刷过程”,即含酸雨滴在下降过程中不断合并吸附、冲刷其他含酸雨滴和含酸气体,形成较大雨滴,最后降落在地面上,形成了酸雨,我国的酸雨是硫酸型酸雨。

四、我国酸雨形势

我国酸雨正呈蔓延之势,是继欧洲、北美之后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区。

80年代,我国的酸雨主要发生在以重庆、贵阳和柳州为代表的川贵两广地区,酸雨区面积为170万平方公里。

到90年代中期,酸雨已发展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及四川盆地的广大地区,酸雨面积扩大了100多万平方公里。

以长沙、赣州、南昌、怀化为代表的华中酸雨区现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其中心区年降酸雨频率高于90%,几乎到了逢雨必酸的程度。

以南京、上海、杭州、福州、青岛和厦门为代表的华东沿海地区也成为我国主要的酸雨区。

华北、东北的局部地区也出现酸性降水。

1998年,全国一半以上的城市,其中70%以上的南方城市及北方城市中的西安、铜川,图们和青岛都下了酸雨。

酸雨在我国已呈燎原之势,覆盖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30%以上。

五、酸雨的危害

酸雨是工业高度发展而出现的副产物,其污染是世界性的,而且日益扩大。

目前,整个欧洲都在降酸雨,美国东部一些地区酸雨的pH值竟达到1.5,俄罗斯西部地区酸雨的pH值也为4.6~4.3。

酸雨亦席卷着亚洲,如日本、印度南部和东南亚等国也在降酸雨。

我国的酸雨危害亦非常严重,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我国目前酸雨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30%。

长江下游地区每三次降雨中就有一次酸雨。

酸雨给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都带来严重的影响和破坏。

(一)酸雨破坏水土环境,引起经济损失,它可以破坏大面积的森林和农作物。

因为酸雨抑制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与土壤粒子结合的钙、镁、钾等营养元素,使土壤贫瘠化,植物难以生长。

其次酸雨伤害植物的新生芽叶,因为春天,大多数植物刚刚发芽,而这些嫩叶往往经受不住酸雨中的二氧化硫的冲洗,容易发生病虫害或干枯而死亡,从而影响其生长发育。

据报道,欧洲和北美一些国家的森林受酸雨危害率高达30~50%。

我国南方重酸区已出现一些严重的森林衰亡现象:

重庆市郊地区50%的松树枯死;峨眉山金顶冷杉的死亡率达40%;浙江西天目山因酸雨的影响使大片的柳杉死亡;柳州市区和郊区的林木也出现较严重的酸雨危害。

植物对酸雨反应最敏感的器官是叶片,叶片受损后会出现坏死斑、萎蔫、叶绿素含量降低、叶色发黄、退绿、光合作用降低,使林木生长缓慢或死亡,使农作物减产。

同时,酸雨危害植物表皮及角质层,使植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减弱。

图1

(二)酸雨使土壤酸化,土质中的钙、镁等养分被酸溶解,导致土壤养分流失。

酸化的土壤抑制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破坏了土壤微生物的正常生态群落,使有机物的分解减缓,土壤贫瘠,病虫害猖獗。

酸雨对森林的危害更不容忽视,酸雨淋洗植物表面,直接伤害或通过土壤间接伤害植物,促使森林衰亡。

图2

(三)使湖泊、河流酸化,并溶解土壤和水体底泥中的重金属进入水中,毒害鱼类。

当湖泊、河水的pH值降到5以下时,鱼、虾类的生长繁殖便受到严重影响,加之湖河底泥中有毒金属遇酸溶解,更加速了这些水生生物群的死亡。

欧洲、北美的许多湖泊因酸雨危害已经变为死湖。

受到最大危害的是那些缓冲能力很差的湖泊。

当有天然碱性缓冲剂存在时,酸雨中的酸性化合物(主要是硫酸、硝酸和少量有机酸)就会被中和。

然而,处于花岗岩(酸性)地层上的湖泊容易受到直接危害,因为雨水中的酸能溶解铝和锰这些金属离子。

这能引起植物和藻类生长量的减少,而且在某些湖泊中,还会引起鱼类种群的衰败或消失。

由这种污染形式引起的对植物的危害范围,包括从对叶片的有害影响直到细根系的破坏。

例如:

在加拿大,酸雨毁灭了1.4万多个湖泊,另有4000多个湖泊也濒临“死亡”。

欧洲有数千个美丽的湖泊也毫无生气,听不到蛙声,见不到鱼跃。

美国酸化的水域已达3.6万平方千米,在28个州17054个湖泊中,有9400个受到酸雨影响,水质变坏。

纽约州北部阿迪达克山区,1930年只有4%的湖泊,没有鱼,而目前半数以上的湖水PH在5以下,90%没有鱼,听不到蛙声,死一般寂静。

图3

(四)加速建筑物和文物古迹的腐蚀和风化过程。

酸雨对建筑物和金属材料的腐损也非常严重,许多城市刚落成或装修一新的建筑物在一场酸雨过后,就失去了美丽的光泽,本来光亮如镜的大理石经酸雨的腐蚀而变得暗淡无光,甚至被层层剥落。

图4

例如:

德国雕像、我国四川、广西等省有10万多公顷森林也正在衰亡。

世界上许多古建筑和石雕艺术品遭酸雨腐蚀而严重损坏,如果我国的乐山大佛、加拿大的议会大厦等。

最近发现,北京卢沟桥的石狮和附近石碑、五塔寺的金刚宝塔等均遭酸雨侵蚀而被严重破坏。

美国每年国酸雨造成的损失达250亿美元。

我国重庆市与南京市自然条件相似,但重庆是酸雨侵蚀比较严重的地区,电视塔及建筑机械的维修、路灯及电线的更换频率比南京快1.5倍。

嘉陵江大桥的钢梁每年锈蚀0.16毫米,如此下去用不了30年,就会因钢梁锈坏而发生危险。

(五)酸雨对人类本身健康的危害尤为突出。

酸雨影响人的身体健康,雨雾的酸性对眼、咽喉和皮肤的刺激,会引起结膜炎、咽喉炎、皮炎等病症。

据我国一项15年的跟踪研究显示,重庆市中心肺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位居全国几个特大城市之首,这其中,尤以老人和獐受害最大。

原因之一是重庆是酸雨密集区。

 美国政府1980年的推算,占全国死亡总数的2%。

即相当于全美国有51000人死于大气污染。

酸雨的危害日趋严重,如果任其发展将会使人类生存的环境进一步恶化,甚至带来无法弥补的灾难。

对酸雨的防治目前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减小和杜绝酸雨已迫在眉睫。

人们只有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调整能源结构,节约能源,采用新技术,开发新能源,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酸雨的危害。

目前,当务之急是要采取有效措施发展脱硫新技术,以控制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同时要加大环保力度,控制使用高耗能、低效率的小锅炉,减少废气的排放。

六、酸雨的防治措施

酸雨的防治措施主要是减少酸雨、要减少烧煤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

以下是一些控制,削弱酸雨的办法:

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1.原煤脱硫技术,可以除去燃煤中大约40%一60%的无机硫。

2.减少燃煤过程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

如含硫较低的低硫煤和天然气等。

3.征收SO2排污费,排污税费、产品税(包括燃料税)、排放交易和一些经济补助等。

4.增加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能源比例会对减排SO2作出很大贡献。

5.控制锅炉二氧化硫排放。

逐步淘汰高能耗、重污染的燃煤锅炉。

城市市区内逐步淘汰小型燃煤锅炉,到2005年,重点城市建成区内停止使用小型燃煤锅炉;因地制宜地发展以热定电的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取代分散的中小型燃煤锅炉;在城市市区积极改建燃气、地热和电锅炉。

6.控制工业炉窑的二氧化硫排放。

分期分批淘汰高能耗、重污染的各类工业炉窑,积极发展低能耗、轻污染或无污染的炉窑。

工业炉窑优先考虑使用电、气体燃料、低硫油、优质低硫煤、洗后动力煤或固硫型煤,积极发展清洁煤燃烧技术。

采取上述措施后仍不能达标排放的必须安装脱硫设施。

(一)控制标准。

如旱期提出的降水PH值4.5作控制值,判断一个地区酸雨控制与否。

完善环境法规,加强监督管理:

制定严格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健全排污许可证制度,实施SO2排放总量控制、经济刺激措施。

其手段有征收SO2排污费,排污税费、产品税(包括燃料税)、排放交易和一些经济补助等,充分运用经济手段促进大气污染的治理、建立酸雨监测网络和SO2排放监测网络,以便及时了解酸雨和SO2污染动态,从而采取措施,控制污染、推行清洁生产,强化全程环境管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目前我国的环境管理制度、法规、政策和措施主要以达标为最终要求,在当今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显然是不合适的

(二)节约能源,减少污染。

制定一套节约能源的基本政策,以加强能源管理,制定一套节约的能源的技术政策。

限制:

淘汰现有煤耗高、热效低、污染重的工业锅炉和炉窑。

(三)改善煤炭的利用技术。

使含硫45%以上的高,硫煤变成2.7%以下的低硫煤。

调整民用燃料结构,减轻能源污染。

逐渐实现民用燃料气体化,逐渐实现城市集中供热。

对耗能设施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能源利用率。

(四)建立酸雨控制区。

如广州、佛,山、东莞、深圳为重点的珠江三角洲和以韶关、清运为重点的粤北地区建设包括燃煤电厂脱硫和城市热电并供,管道煤气工程等严格控制SO2排放,减轻酸雨污染。

建立健全我国“双控区”制度:

1995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其中明确规定要在全国划定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以求在双控区内强化对酸雨和二氧化硫的污染控制。

一方面,这代表政府对酸雨控制的重视,要付诸于行动;另一方面,这也表达了控制酸雨的战略:

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要抓住重点,抓住关键,加大投入,解决问题。

(1)既根据地区环境容量,限制区域SO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