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地理全一册课时跟踪检测打包17套新人教版选修6.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105002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701.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地理全一册课时跟踪检测打包17套新人教版选修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学年高中地理全一册课时跟踪检测打包17套新人教版选修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学年高中地理全一册课时跟踪检测打包17套新人教版选修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学年高中地理全一册课时跟踪检测打包17套新人教版选修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学年高中地理全一册课时跟踪检测打包17套新人教版选修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地理全一册课时跟踪检测打包17套新人教版选修6.docx

《学年高中地理全一册课时跟踪检测打包17套新人教版选修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地理全一册课时跟踪检测打包17套新人教版选修6.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地理全一册课时跟踪检测打包17套新人教版选修6.docx

学年高中地理全一册课时跟踪检测打包17套新人教版选修6

课时跟踪检测

(一)我们周围的环境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文遗迹不属于环境,风景名胜属于环境

B.早在人类出现之前,人类环境早已出现

C.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工环境类型越来越少

D.公园应该属于人工环境

解析:

选D 人文遗迹是古人留下的人工环境;人类出现以前,自然环境经过了漫长的演变,人类环境的概念不能等同于自然环境;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活动的广度与深度不断扩大,人工环境的内容将不断丰富;公园是人工打造的,是人工环境。

因此答案选D项。

2.下列不是按“天然环境→人工环境”组合的是(  )

A.丘陵缓坡→梯田     B.天然草地→人工牧场

C.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D.原始森林→人工林

解析:

选C 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都是自然环境,保护区内保护的是其自然状态,不受或很少受人类破坏。

下图为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图①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态度主要是(  )

A.崇拜B.依赖

C.征服D.友好

4.下列图序中,符合人地关系思想历史演变的是(  )

A.①②③B.②①③

C.①③②D.②③①

解析:

3.C 4.B 第3题,从图①中可知人类大规模地开发环境应对应工业文明阶段,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是征服自然。

第4题,图②主要突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应为采猎文明时期,图③即表现出人对环境的影响,又表现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应为后工业文明时期,即谋求人地和谐,故选B。

黄梅戏《天仙配》中唱道“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描写了一幅和谐的男耕女织的田园景象,据此回答5~7题。

5.材料中歌词描述的现象应发生在(  )

A.原始社会B.农业社会

C.工业社会D.当代社会

6.该社会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们依赖环境,主要从事采集、渔猎活动

B.人类试图主宰自然,征服自然

C.环境问题主要为局部性的生态破坏

D.人类已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7.人地关系的和谐是社会进步的基石。

下列属于人类与环境相统一的现代人类活动的是(  )

①在秦岭北坡营造梯田 ②建设“草、水、林、机”配套的人工草场 ③洞庭湖畔围湖造田 ④建立各种自然保护区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

5.B 6.C 7.D 第5题,歌词描述的是农业社会时期典型的男耕女织的生产劳动。

第6题,农业社会时期,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渐增强,在局部地区出现了生态破坏问题。

第7题,秦岭北坡较陡不宜营造梯田。

洞庭湖畔围湖造田,属于人类与环境的对立。

二、综合题

8.读人口、资源和环境污染相关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20世纪末以前,人口、资源和环境污染三者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前,世界人口与环境关系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3)简述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的主要途径。

解析:

本题借助三条曲线分析人口、资源和环境污染的相关性。

结合曲线图可知,从1900年到2000年这一百年的时间,人口不断增长,资源大量消耗,环境污染相当严重。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达到一定高峰后会减少,资源数量将持续减少。

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主要途径应该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出发,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答案:

(1)人口达到高峰,资源大量消耗;污染日益严重

(2)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承受的压力过大,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有失去平衡导致恶性循环的危险。

(3)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搞好国土整治工作。

9.读人类社会演进示意图(图甲)和人地关系示意图(图乙),回答问题。

(1)图甲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图乙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

(2)列举两项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

(3)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解析:

(1)题,原始社会,人类对自然是恐惧、崇拜,人类对自然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改造自然,人地关系不协调;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征服自然,人地关系呈现全面的不协调。

(2)题,在中国古代,人类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对自然生态平衡产生了负面影响。

第(3)题,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地关系也逐渐变化。

答案:

(1)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2)放火烧山,围湖造田。

(3)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或生产工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

课时跟踪检测

(二)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一、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的是(  )

A.人口的压力过大     B.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C.农田水利建设D.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解析:

选C 农田水利建设,是有效地改造自然环境的重要举措。

其目的是使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古训告诫我们,在环境问题上,要正确处理什么关系(  )

A.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

B.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

C.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

D.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

解析:

选C 这句古训意在告诫我们,好事要从小事做起,积小成大,也可成大事;

坏事也要从小事开始防范,否则积少成多,也会坏了大事。

即个人行为最终会影响大众的利益。

3.当代的环境问题具有多方面的特点,下列关于这些特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是可以预见的

B.被人类破坏的环境可以完全恢复

C.某些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

D.所有人类活动都会引发环境问题

解析:

选C 环境变化是一个规模极大、时间很长的过程,难以在实验室中模拟,因此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具有不可预见性;被人类破坏的环境不能完全恢复其原貌,例如,人们可以重新造林,但是人工林中的动植物、微生物乃至土壤,绝不能恢复到原始森林本来的面貌;有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是正面的,比如植树造林。

读人口增长与环境问题关系图,回答4~5题。

4.①②所代表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

A.①为生物多样性减少;②为环境污染

B.①为环境污染;②为资源短缺

C.①为生态破坏;②为生物多样性减少

D.①为生态破坏;②为环境污染

5.根据图中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口保持零增长,就不会产生环境问题

B.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规模,成为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关键

C.人口增长必然会带来环境问题

D.环境问题的本质是人口问题

解析:

4.D 5.B 第4题,大量索取资源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生态破坏问题;进入环境的废物超出环境的自净能力导致环境污染问题。

第5题,即使人口零增长,由于人类世代的无限延续和个人需求的不断增长,仍可能产生环境问题。

控制住世界人口的增长,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规模,成为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关键。

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

读非洲某区域人地关系示意图,回答6~7题。

6.该区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B.森林锐减

C.土地荒漠化D.矿产资源枯竭

7.造成该区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  )

A.炎热干旱的气候条件B.人口激增,素质较低

C.农作侵入牧区D.土地生产力下降

解析:

6.C 7.B 第6题,从图中“农作侵入牧区”等信息可知,该区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草场破坏引起的土地荒漠化。

第7题,造成该区域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口激增,对粮食的需求增多,导致过度开垦草场,加上人口素质较低,环保意识淡薄,从而导致土地荒漠化。

二、综合题

8.下图是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影响示意图,其中A、B、C表示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土地盐碱化和土地荒漠化中的一项。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A表示______________,B表示______________,C表示______________。

(2)全球气温上升给江苏沿海地区带来的危害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我国C现象最严重的地区是下列选项中的________(填写字母),造成这些地区C现象严重的最主要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A.山西、陕西B.新疆、内蒙古

C.吉林、山东D.江西、湖南

解析:

(1)题,对于关联图,要根据图中已经给出的信息进行联系,逐步得出结论。

根据材料中A、B、C表示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土地盐碱化和土地荒漠化中的一项,可以比较轻松地得出结论。

(2)题,全球气温上升,可造成海平面上升,进而导致部分沿海地区被淹没、地下水水质下降等问题。

第(3)题,C现象为土地荒漠化,我国土地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是新疆、内蒙古等地区。

该地区荒漠化严重的主要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

答案:

(1)二氧化碳含量升高 土地盐碱化 土地荒漠化

(2)部分沿海地区被淹 地下水水质下降

(3)B 气候干旱

9.根据图中信息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说明灌渠附近农业用地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2)简述聚落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解析:

(1)题,依据我国半干旱地区某地的地形剖面图中的信息,在冲积平原上分布着灌溉干渠,说明该地的农业为灌溉农业,由于区域降水少而蒸发旺盛,若大水漫灌易引起土壤盐渍化。

(2)题,聚落分布在山麓地带的洪积—冲积平原,沙地广布,气候干旱,风力作用显著,易受风沙危害。

答案:

(1)灌渠附近农业用地面临的问题:

次生盐渍化。

成因:

常年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以及该区域地表蒸发旺盛。

(2)聚落面临的环境问题:

风沙危害(风力的侵扰)。

成因:

风力搬运堆积。

课时跟踪检测(三)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

一、选择题

读漫画——天使也迷茫,完成1~2题。

1.该漫画所反映的问题是(  )

A.大气污染严重     B.水污染严重

C.土壤污染D.臭氧层破坏

2.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中,最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是(  )

A.禁止煤作为工业原料

B.先将煤转化为电,再供给本地工业

C.大量进口天然气替代煤

D.开发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

解析:

1.A 2.D 第1题,从漫画中可知为大气污染。

第2题,开发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可以减轻大气污染程度。

我国古代道教就有“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天人合一”思想。

据此回答3~4题。

3.“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体现了(  )

A.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B.人类中心论思想

C.人本主义思想D.人地伙伴论思想

4.下列符合该思想的做法是(  )

A.跨流域调水B.过度抽取地下水

C.毁林开荒D.在耕地中大量使用化肥

解析:

3.D 4.A 第3题,“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说明人地和谐相处,它体现了人地伙伴论思想。

第4题,跨流域调水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典范,符合“天人合一”的思想。

5.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是(  )

A.只注重生态持续发展

B.减弱了经济持续发展

C.过分强调社会持续发展

D.符合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共同持续发展的要求

解析:

选D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符合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重要和最现实的选择。

下图为河南省某地酒精化工集团基于“建设循环型经济社会”的产业构想。

读图回答6~7题。

6.该产业构想对农业的影响是(  )

A.加剧农村燃料、饲料、肥料相争的矛盾

B.有利于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C.增加农业生产成本,降低劳动生产率

D.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外出务工的竞争能力

7.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涵盖工业、农业和消费等各类社会活动,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

下列最符合循环经济模式的活动是(  )

A.北方的退耕还草

B.湖区的混合放养

C.东北的大豆和小麦间作农业

D.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

解析:

6.B 7.D 第6题,从图中可知用作物秸秆饲料养殖奶牛,用酒精废料制造沼气,用残渣作为有机肥,这样有利于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第7题,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属于生态农业,最符合循环经济模式。

二、综合题

8.读工业循环经济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循环经济的实施有三项途径:

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请填出与图中数字位置相对应的这三项途径: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2)目前工业生产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措施有________(选择填空)。

A.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率

B.关闭全部有污染的企业

C.废弃物再生利用和减排

D.禁止矿物能源的开采和使用

(3)循环经济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内涵是________可持续、________可持续和________可持续。

解析:

(1)题,从工业生产示意图上可知①②③分别体现了资源化、减量化和再利用。

(2)题,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实施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和减排,可减少能源资源的消耗,减少废弃物排放。

第(3)题,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内涵是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答案:

(1)①资源化 ②减量化 ③再利用 

(2)AC (3)生态 经济 社会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森林资源中,松科植物占总量的60%;竹类资源也十分丰富,素有“竹子王国”之称。

新时代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在松、竹产地采收松花粉、竹叶,进行加工,推动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全国各地设立国珍专营店和网点,并对其集中管理,使许多下岗人员重新拥有工作,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同时为人民群众送去了健康。

材料二 新时代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的生态产业链示意图。

(1)分析图示产业链的建立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

(2)图示产业链形成所需要的社会经济条件主要有哪些?

解析:

图示产业链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形成产业链的社会经济条件包括劳动力、交通、市场、技术、资金等。

答案:

(1)是。

扩大了松树、竹子的种植面积,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调整了产业结构,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吸纳了当地劳动力,扩大了就业。

(2)资金的保证,先进的技术,广阔的市场,充足的劳动力,便利的交通。

课时跟踪检测(四)水污染及其成因

一、选择题

1.关于水体污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赤潮是海洋水体污染造成的

B.水华是淡水水体污染造成的

C.水体污染只能使水质变坏,而不会使水深变浅

D.湖泊水流动性差,更新周期长,污染后自净较难

解析:

选C 在重度富营养化的湖泊中,富集的植物营养素会使水藻大量滋生,由于不能被鱼类食用或鱼类已死亡,自灭后的藻类成为新一代藻类的营养供体。

因此,即使切断营养物质的来源,湖泊水体生态也难以恢复,最终大量藻类沉积湖底,湖泊将演变为沼泽。

近年来赤潮在我国时有发生,当赤潮发生时,海水中的某些微小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现红、紫等颜色,并对生物造成危害。

据此回答2~4题。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赤潮是目前在全球较为普遍且日趋严重的水污染现象

B.含磷洗涤剂的广泛使用与排放是发生赤潮的主要原因之一

C.在封闭的海湾容易发生赤潮

D.赤潮的发生是与人类活动无关的自然现象

3.形成“赤潮”的主要污染物为(  )

A.重金属        B.甲基汞

C.氮、磷等营养物质D.有机氯农药

4.在下列水域中最容易发生赤潮的是(  )

A.杭州湾B.莱州湾

C.辽东湾D.珠江口

解析:

2.D 3.C 4.D 第2题,赤潮主要是人类排放污染物引起海洋中生物大量繁殖,并导致海水颜色发生变化的现象。

第3题,引起赤潮的污染物主要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

第4题,流域内工农业生活污水的排放、水温较高、较封闭的海湾和水体的水质污染(富营养化)是形成赤潮的主要原因。

四个地区中,工农业生产均较集中,海湾也比较封闭,所以水温成为赤潮形成的主要差别因素,珠江口地区纬度低,水温高,更易发生赤潮。

5.山东省济南市某中学有一环保小组对一有大量浮游植物的湖泊,从上游①到下游②,进行溶解氧量(DO)、生化耗氧量(BOD)、无机物(N、P)的浓度进行调查,其结果有可能的统计图是(  )

解析:

选B 图中显示,污水排放口在河流的上游,因此在河流的上游浮游生物的数量最多,生物的繁殖、呼吸需要消耗的溶解氧也多,因此自河流的上游到下游无机物和生化耗氧量逐渐降低,而溶解氧量在逐渐升高。

阅读漫画《胎儿绝不出生的N个理由》,完成6~7题。

6.导致漫画反映的水体污染的原因是(  )

A.水体富营养化      B.废热水的排放

C.寄生虫的大量繁殖D.重金属的排放

7.湖泊出现漫画中的问题时,会使湖泊中(  )

①种群数量增加 ②生态系统趋向复杂 ③鱼类大量死亡 ④生态系统变得简单

A.①④B.①②

C.②③D.③④

解析:

6.A 7.D 第6题,第三幅图中的“老子是太湖蓝藻”是题眼,说明漫画反映的是水体富营养化。

第7题,水体富营养化后,水中的含氧量下降,鱼类因缺氧而大量死亡,生态系统也变得越来越简单。

二、综合题

8.下图为某年全国部分地区水资源人口超载状况分布图。

读图回答问题。

(1)针对A地区水资源人口超载状况,指出该地应采取的措施。

(2)对比分析B、C两地区水资源人口超载状况的成因。

解析:

(1)题,该区域主要是淡水资源少,同时工农业需水量大,因而解决措施主要是从开源与节流角度考虑。

(2)题,C位于西北地区,虽然降水较少,但是经济欠发达,需求较少;B区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资源丰富,经济相对于东部沿海欠发达,水资源需求量也较小。

答案:

(1)A地区属于极严重超载区。

提高技术,节约用水;跨流域调水;控制人口增长。

(2)B地区降水多,水资源较充足;人口稠密,经济相对于长三角等地欠发达。

C地区降水少,人口稀少,经济欠发达。

9.(全国卷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问题。

下图示意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分布。

历史上六大名泉都以水质优而著称。

周围山区是这些名泉的水源补给区。

近年来,泉水受到污染,部分污染物指标超出国家饮用水标准。

说明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泉水污染造成的危害和难以治理的原因。

解析:

本题以太湖流域的六大名泉受污染为背景材料,考查水污染的危害、泉水污染治理困难的原因等。

泉水受污染的危害主要从饮用水源和灌溉水源的角度来分析,饮用水污染主要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灌溉水污染主要通过土壤进入到人的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

答案:

危害:

泉水(地下水)是重要的饮用水源,人饮用受污染的泉水会危害身体健康;引用泉水(地下水)灌溉,会污染土壤,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污染物超标)。

原因:

泉水(地下水)(更新速度慢,)自然净化周期长;(深埋地下,)人工净化困难;涉及地区广,需区域联动共同治理。

课时跟踪检测(五)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

一、选择题

下表反映的是上海市城市垃圾成分的变化及预测(%),据此完成1~2题。

年份

纸类

塑料

竹木

纤维

厨余

果皮

金属

玻璃

渣土

1994

7.49

9.16

1.37

2.13

59.45

13.87

0.56

4.08

1.89

1998

8.77

13.48

1.27

1.90

53.23

14.10

0.73

5.15

1.37

2015

15.44

12.62

2.86

5.28

55.78

0.87

5.36

1.79

1.下列四条曲线中能表示上海市城市垃圾数量变化特点的是(  )

2.2015年较以前相比,对所占比重上升的垃圾最合理的处理方式为(  )

A.填埋        B.堆肥

C.焚烧D.分类回收,资源化处理

解析:

1.B 2.D 第1题,随着人们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城市垃圾数量有不断增多的趋势。

第2题,从表中可以看出,2015年较以前相比,纸类、竹木、纤维所占比重上升,这些都属可回收物质,可对它们进行资源化处理,而填埋、堆肥、焚烧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且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3.读下图,与我国目前多数城市垃圾的处理方法相比,图示垃圾处理方法的主要优点是(  )

①实现了垃圾的资源化,减少了投资 ②实现了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量 ③实现了垃圾的分类处理,分类利用,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④减少了土地占用量,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用地紧张问题 ⑤实现了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符合循环经济原则

A.①②④B.①③④

C.①④⑤D.②③⑤

解析:

选D 图中垃圾在处理时分类回收,既产生了经济效益,又保护了环境。

垃圾资源化的处理过程需要增加投资。

垃圾的回收利用减少了土地占用量,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用地紧张的问题。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曾指出,“到2015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所有县具有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

”据此回答4~6题。

4.到2015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至少达到1.84亿吨,这说明城市垃圾具有的特点是(  )

A.数量大         B.品种多

C.变化大D.危害持久

5.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新产品的推广而加入城市垃圾行列的是(  )

A.废旧家具、包装材料、家用电器、废旧汽车、电脑

B.破旧皮革品、碎玻璃、废金属制品、废旧电池

C.化学危险品、放射性废弃物、树叶

D.易燃易爆品、废橡胶、废旧电池、建筑垃圾

6.城市垃圾已演化成社会公害,其原因是(  )

①造成生态破坏 ②占地塞河,污染水质 ③破坏生物多样性 ④污染大气、污染土壤 ⑤传染疾病,损害健康

A.②③④B.②④⑤

C.①③⑤D.③④⑤

解析:

4.A 5.A 6.B 第4题,1.84亿吨的数量说明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之大。

第5题,这里所说的城市垃圾的新成员是相对的,应该是现代高档消费产生的废旧物品。

第6题,城市垃圾的危害主要表现在环境污染上,①③两项属于生态破坏。

7.废旧电池集中处理的首要原因是(  )

A.回收电池中的石墨电极

B.回收电池外壳的金属材料

C.防止电池中汞、镉等重金属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

D.防止电池中的渗出液腐蚀其他物品

解析:

选C 废旧电池的危害主要集中在所含的少量重金属上,如铅、汞、镉等。

因此,废旧电池的回收主要是为了防止电池中的汞、镉等重金属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二、综合题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垃圾已成为城市突出的环境问题。

目前,城市周边地区的垃圾堆越来越多,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而且污染周围环境,其出路何在?

这已引起有识之士的思考。

(1)目前许多城市对垃圾采用填埋方法处理,该方法简便、省钱,但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你认为存在哪些不足之处?

(2)法国有位哲人说:

“垃圾是摆错了位置的财富。

”对此你如何理解?

解析:

(1)题,对垃圾进行填埋处理不但会占用大量土地,还对地下水产生污染,甚至会产生沼气容易发生爆炸事件。

(2)题,垃圾中也有许多可回收利用的资源,如果不对其实行分类回收,也是一种资源浪费。

答案:

(1)占用大量土地;污染土壤;污染地下水;垃圾产生沼气,如不及时收集输出利用,容易发生爆炸等事件。

(2)垃圾中有许多可回收利用的资源。

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世界部分国家垃圾处理方式的比较。

国家

填埋/%

堆肥/%

焚烧/%

回收/%

美国

63

8

10

19

德国

46

2

36

16

中国

70

20

5

5

材料二 垃圾处理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比较我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垃圾处理上的异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