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度过研究生学习和生活阶段.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103734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3.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度过研究生学习和生活阶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如何度过研究生学习和生活阶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如何度过研究生学习和生活阶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如何度过研究生学习和生活阶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如何度过研究生学习和生活阶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度过研究生学习和生活阶段.docx

《如何度过研究生学习和生活阶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度过研究生学习和生活阶段.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度过研究生学习和生活阶段.docx

如何度过研究生学习和生活阶段

如何度过研究生学习和生活阶段

一、研究生期间我们应该做什么

1.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尽量广地涉猎学科基本知识,尽量深地了解所研究领域的方方面面、过去和现在。

2.掌握独立研究的方法和技能。

尽量多的学习各种研究方法,熟练掌握研究过程和步骤。

3.学会写论文。

写论文不仅是训练表达能力,更是训练思维的逻辑性,论文体例虽是八股,但却是整理思路、与他人沟通的有效结构,不可不尊重。

二、对本专业研究生做研究的要求

●       人文与技术相结合

●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渊博知识与独立思考相结合

●       理想精神与务实态度相结合

三、个人管理包括

●       个人时间管理(PTM)

●       个人知识管理(PKM)

●       个人心理管理(PPM)

(一)个人时间管理

1、目标。

2、事先规划好的行动是成功的关键。

3、分析的工作。

将事情一一列出来。

没有清单,所有遇到的事情都会改变你自己的运行方向。

4、设定优先次序。

5、专注力。

6、时间期限和奖励。

做完一件事情后给自己一点奖励。

强迫自己设定期限。

7、工时记录。

将时间分配和使用情形记录下来。

8、注意拖延的现象。

重要的事情和紧急的事情。

对自己说:

“立刻去做!

立刻去做!

立刻去做!

9、会议。

a会议有目标;b有议程;c准时开始准时结束。

10、关键成果领域。

导师或者上级期待你完成什么?

11、分批作业。

相同的事情累积起来一起做。

12、整洁。

清理工作环境,面前只有你现在要处理的资料。

13、连续的工时。

60分钟、90分钟的时间。

一大早起床5点左右的时候可以连续工作几个小时,可以做一些创造性的工作,如写报告等。

14、利用零碎的时间。

只要花出代价就总会有收获。

额外的零散时间,比如上班的路上的时间。

15、准时。

16、简化工作。

a,做久一点;b,做快一点;c,做重要的事情;d,做自己拿手的事情;e,少犯错;f,发挥团队合作的力量。

17、学会说不。

(学会拒绝,学会接受。

我们最重要的还是学业!

不抛弃,不放弃.)

18、平衡。

真正重要的事情:

身体健康、年轻的心灵、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个人知识管理(PKM)

其实质在于帮助个人提升工作效率,整合自己的信息资源,提高个人的竞争力。

通过个人知识管理,让个人拥有的各种资料、随手可得的信息变成更多价值的知识,从而最终利于自己的工作、生活。

从个人的角度讲,需要管理的知识资源无外乎以下的内容:

●       人际交往资源(如联系人的通讯录、每个人的特点与特长等)。

●       通讯管理(书信、电子信件、传真等)。

●       个人时间管理工具(事务提醒、待办事宜、个人备忘录)。

●       网络资源管理(网站管理与连接)。

●       文件档案管理。

(三)个人心理管理

就个人而言,个人心理管理就是经常自我心态调整,知足长乐、量力而行。

1、研究和娱乐要相结合。

2、凡事都是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不要经常有抱怨。

3、不要随随便便拿两个人来比,只看到他所得到的,却看不到他所失去的,这有什么意义?

4、正确面对困境,用辩证的眼光去看问题。

四、如何确定适合自己的研究领域

【引子】有一个草坪铺路的故事可以用来回答这个问题。

保护草坪是很难的,因为草坪上的路往往并不是按人的方便性来修的。

有一次一个设计师承接了一个项目,交付使用后在这个建筑物的周围全部铺上了草坪,没有路,任人去踩,几个月后,草坪上就分明出现了几条道:

有粗有细,然后他就此基础上修路,也有粗有细,结果可想而知。

在开始的时候,你可以没有明确的目标,只要张开你的所有触角,去看,去读,去感受,你会不自觉地爱看一些东西,那是你的兴趣,也是你的知识结构决定的,日子久了,也会出现几条路,这些路也都可以通向你要追求的目标。

学会倾听心音,让心来告诉你如何走,就不会被别人的价值观、流行的热点牵着跑。

五、如何进入一个研究领域

进入一个领域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办法是找一本这个领域最早的论述专著或教材,比如协作学习,可以看RobertE.Slavin《CooperativeLearning》。

当你把这个领域的基本概念的内涵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搞清楚了之后,再去读这个领域的论文,你就会因为心中有数而能够很好地把握了。

这种工作必须要先做,不可以在网上乱搜论文,否则,你会感到:

看了20篇文章,对这个领域的认识还没有形成,这些概念自相矛盾。

有此认识还算幸运,有的人恐怕被偏见所引导,还不知道,这是最可怕的。

六、如何选定一个研究课题

对于现在我们研一的学生,在学习基础课程的同时不妨多做一些泛读:

1.浏览各有关协会的网站,看看最近召开的学术会议的议题。

2.翻翻国内有关的期刊,看看最近这些年大家都在忙什么。

根据你自己的知识结构,你会很自然地有所倾向,再多看看你感兴趣的话题,比较之后,也许就形成了你的论文选题了。

七、学生论文研究和导师的角色作用

有三种指导方式经常被应用:

(1)让学生自己去找感兴趣的领域,自己研究,老师至少给予方法论上的指导

优点:

学生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可以帮助老师开拓思路和方向

缺点:

大多数学生在研二的时候还没有确定的目标方向,选择方向的过程异常痛苦。

学生所选择的领域也许是导师所不熟悉的,为了能够从内容上提供指点,导师也要看相关的文献,如果学生多了,每个人都是一个领域,导师就很难给出专家级的指点,学生也有孤军奋战的寂寞。

所以除非学生有非常强烈的意愿,我将不采用此法安排论文了。

(2)学生做老师申请的项目

优点:

项目有明确的研究要求,老师能够具体指点,还有同学一起攻关

缺点:

因为老师对项目的认识在短期内很难传给学生,因此有可能出现学生总不得要领的表象,造成学生的挫折感。

如果老师对项目干预很少,学生就需要自强自立,否则项目的质量和成果、对学生的培养可能都达不到预期。

目前我还没有掌握这种方法的技巧,所有的非编程项目几乎都是自己亲历完成,无法借助他人之力,这是以后必须要改进的。

(3)老师表达对某个方向领域的兴趣,学生自由开垦

优点: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选择着眼点,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发展。

老师因为对该方向有兴趣,也许没有深入,也许过去已经有过积累,所以还能够对学生的着眼点给予建议。

学生自由发挥后,往往有出人意表的结果,师生都会因此欣喜。

这是我所发现的论文期间师生关系作为融洽的一种合作方式。

缺点:

学生仍旧可能感到是在孤军奋战,缺乏交流对手

八、如何得到导师的指导

研究生期间应该开始培养独立研究的能力,所以导师一般采用宽松管理。

除了几个重要的时间点老师会主动的找学生以外,其余时间都需要学生主动与老师联系。

导师是否真的成为你的导师,完全要看你自己的努力,同届的几个学生,可能会得到不同数量的指导,这并不是导师厚此薄彼,而是平时交流频度和质量决定的。

1)自觉地将阶段性成果向导师汇报,听听导师的建议,老师也许会从研究方法和细化问题的角度帮助你反思,更多的时候是为你提供其它的数据来源和支持(人力、物力)。

2)认真地完成老师交给你的看似与你的论文并无关系的事情。

老师往往根据对你的直觉认识,认为你合适做什么事情而分配给你一些工作,也许别人对你也是这个印象,也许这是你自己都没有察觉到的你的优势。

认真地有意识地发展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会使你成为一个有特长的人。

3)和老师的接触有正式和非正式两类,正式的需要预约,真的是有事情要讨教。

非正式的包括路过老师的门口,打个招呼,闲聊两句。

有时候正是这种无心插柳,可能带来了很多的机会和资源,也可以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指点。

4)不要唯导师命是从,有时候导师分配给你某个任务也有投石问路的意思,是因为想发掘你的潜力。

所以多和导师交流你的兴趣和想法,可以方便老师分配给你你所想要的机会,做你想做的事情。

九、如何得到导师对论文研究工作的指点

论文研究的主要成果之一是论文,论文可以成为师生之间非常好的沟通载体。

很多同学都是在最后一个月才把论文交给老师,老师能够做的就只是对论文规范性方面的修改了。

但是论文中往往反映了一些在研究过程中可以改善的地方,如果能够早和导师沟通,论文时期对自己的训练将会更加富有成效。

建议是:

采用原型方法进行论文写作,尽早完成论文的整体框架,在每个版本征求导师的意见。

好处是:

导师可以较全面的了解你的想法,从而按照你的思路帮你拔高。

相反,如果是零碎的部分去请教导师,导师往往会按照她如何做这个研究的角度给你提出建议和要求,因为两人的知识结构不同,会造成理解认识的误会,而影响论文研究的进展和流畅。

邹承鲁院士谈研究生怎样阅读文献

无论题目从何而来,都必需紧密追踪当前有关科学领域发展的动向。

从研究生时代开始,在导师教导下,以周围同学为榜样,我就养成了每周必定去图书馆浏览最新期刊的习惯,几十年如一日,雷打不动。

阅读文献以追踪当前发展动态时,务须切记发挥自己判断力,不可盲从,即使是知名科学家和教科书有时也会有错误。

古人说得好:

“尽信书不如无书”。

在追踪当前发展的重要方向时切记,你看到的问题别人也同样会看到,越是重要的问题竞争必然越是剧烈,在研究条件不如人时,如果没有创新的研究思想,独到的研究方案是不可能超越他人得到成功的。

虽然国际上也有对于某些重要课题一哄而起的情况,但在我国似乎特别严重。

缺乏自己的创新思想而片面一哄而起追求热点,是一条必然失败的路线,最多只能是为别人成果锦上添花,或做一些小修小补的工作而已。

关键在于自己的创新思想。

创新思想来自何处,虽然灵机一动产生了重要的创新思想,在科学史上确实有所记载,但这毕竟是比较罕见的,而远远更为常见的是天才出于勤奋,创新出于积累,积累可以是个人积累,也可以是本人所在单位的长期积累。

这就是前面提到的旺火炉原理,也是诺贝尔奖经常出在少数几个单位的原因。

只有勤奋努力才能不断有优秀工作的积累,才可能在工作中逐渐产生真正创新的,别人无法剽窃的创新思想,才有可能在重大问题上取得突破。

而在一个炉火熊熊的旺火炉中,不断会有优秀工作的积累,优秀人才的产生,并且创新思想和人才的不断相互作用,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就会不断创造出新的突破性成果。

对于初次进入一个领域的新手,必须阅读大量的文献,才能把握本领域的动态和方向。

记得一个留洋的研究生说,起初导师让他读大量的文献,而且每天都规定了数量,好像是100篇吧?

由于刚刚接触这一领域,对许多问题还没有什么概念,读起来十分吃力,许多内容也读不懂。

请教导师,却被告知只要每天把数量读够就行了。

后来随着阅读量的增加,终于最后融汇贯通,也理解了导师的方法。

所以,我觉得对新手而言,应当重视阅读文献的数量,积累多了,自然就由量变发展为质变了。

而且,每个作者的研究方法多少有所区别,读得多了,渐渐就会比较出研究方法的优点和缺点,对自己今后的研究大有裨益。

其实,由于现在科技进步很快,即使是自己从事的领域,也有很多新技术、新观点不停的出现,所以,即使是个“老手”,如果懒于更新自己的知识,也会很快落后。

论坛的利用

在文献多如牛毛的今天,其感觉犹如日益增多的帖子,在不想漏掉好东西的前提下。

1.把握动态,每天入园后先浏览一遍自上次登陆以来的新帖子,感兴趣的再看看,必要时保存或收藏,这大体相当与杂志的目录,以此保证不会漏掉新的东西

2.回过头来重点看看感兴趣版块的精华帖、高人气帖、加密帖等,这相当于感兴趣砖头杂志的综述、评论、或是cuttingedge(JI)之类的

3.好东西不仅仅只在感兴趣版块,其他版块也有一些,在空的时候看看其他版块的精华帖、高人气帖、加密帖等,这相当于相关砖头杂志的综述、评论、或是cuttingedge(JI)之类的

4.用搜索功能查找特定关键词的帖子,大体相当于定题检索

5.随着对领域的熟悉,特别是对大师级人物的熟悉,有时可看看这些作者的帖子

6.在信息的今天,没谁敢说已经超一流,不需再接受新的东西;更没有人能够熟悉所有的领域

文献阅读经验之一

1.由点到面。

选工作实践中的疑点,热点,由一个小枝节,检索较全的文献,一般近期的20篇左右已经相当多了。

之所以不必在意3年以前的,是因为知识更新非常快,且网上能查到的多为近几年的全文。

学习别人是怎么发现解决问题的。

知道目前对这个问题的共同看法,和分歧。

然后,扩展开,根据兴趣和研究的目的,知道,在研究的领域:

谁的文章被引用的次数多,谁的文章最多最新最有启发性。

去图书馆找他的文章看全文。

逐步扩展自己的视野,构建个人的专业知识结构和看法。

2.由杂到精。

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以后,对于繁杂的文献,要有个人的判断。

追踪某个专题、某个专家的研究进展,比较对于同一专题的论点的发展,掌握其新的方法或新结论,或注意作者观点的改变,探究其原因。

培养个人的学术修养。

对于高质量高水平的期刊,定期浏览,从面上了解学术进展和热点,根据个人的兴趣和工作进展,逐篇仔细阅读新作.

3.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无论是工作中的点滴发现,思想火花,都应该写下来。

我和王忠诚院士、顾玉东院士的接触中,发现他们都有记卡片的习惯。

病例随访、文献观点,等等。

到写作文章时,都是现成的材料。

现在有了电脑,但是写文献综述是一个完善知识结构的好方法。

随时记下论点,个人心得,会有事半功倍的成绩。

无论写在纸上,还是记载在电脑内,都应该有一个记事簿,并且经常整理。

4.对于下载的文献,要以其内容建立以专题杂志按时间先后的专门分类。

哪些需要仔细阅读并保存,哪些用处不大,待删除,哪些需要阅读却尚未阅读。

以后想到时,还能及时找到。

5.天天学习。

文献天天有。

如果只作为一个收藏家,就失去了研究的意义。

下载的目的是学习。

通过阅读,掌握专业领域的方法和知识。

只要坚持学习,就会积累起自己的知识架构。

水到渠成,游刃有余。

文献阅读经验之二

1.多数文章看摘要,少数文章看全文

掌握了一点查全文的技巧,往往会以搞到全文为乐,以至于没有时间看文章的内容,更不屑于看摘要。

真正有用的全文并不多,过分追求全文是浪费,不可走极端。

当然只看摘要也是不对的。

2.集中时间看文献

看过总会遗忘。

看文献的时间越分散,浪费时间越多。

集中时间看更容易联系起来,形成整体印象。

3.做好记录和标记

复印或打印的文献,直接用笔标记或批注。

pdf或html格式的文献,可以用编辑器标亮或改变文字颜色。

这是避免时间浪费的又一重要手段。

否则等于没看。

4.准备引用的文章要亲自看过。

转引造成的以讹传讹不胜枚举。

5.注意文章的参考价值。

刊物的影响因子、文章的被引次数能反映文章的参考价值。

但要注意引用这篇文章的其它文章是如何评价这篇文章的:

支持还是反对,补充还是纠错。

杨乐院士谈研究生如何获得完整的科研训练

在导师的指导下,接受一次完整的研究工作训练,做出一篇合格的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学习期间的一项重要任务。

当前有些研究生培养单位有硬性规定:

要拿到学位,至少要发表一篇SCI论文,甚至对论文总数也有要求。

这样做效果并不好,因为在研究生阶段做出一两篇有意义的论文,并不代表学生曾受到完整的研究工作训练,只有在导师指导下接受一次完整的研究工作训练,才意味着具备了独立从事研究工作的能力。

完整的科研训练第一步是选题。

我们要选定的是今后很长时间甚至一辈子从事的研究领域和方向,所以应该是国际上目前受关注的、有发展前途的重要领域或方向。

此外,选题要根据自己的兴趣,所在的学校和导师也要考虑。

学位论文的题目应当适当宽大些,这样才可以掌握这个领域和方向中的理论和方法,讨论范围太窄很难成为一篇优秀的学位论文。

选题当然要重视导师的意见,但是“老师给什么,我就做什么”的想法并不可取,因为大多数老师脑子里最常见的是两类问题:

一类是他所在研究领域的著名难题,比如搞数论的脑子里就有黎曼猜想、哥德巴赫猜想,这种问题已经出现了几十年、几百年,很多著名学者都没做出来,当然不适合作为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另外一类问题老师已经知道该怎么做,甚至已经做过只是他觉得意义不大就没有发表,如果老师给你这类问题,他肯定可以让你做出来,但是这样的问题没有多大意思。

以上两类问题,第一类太困难,第二类又太没有价值,都不是好的学位论文选题。

阅读文献是研究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文献常常包含一个领域的经典著作和最新文献。

所谓经典著作,通常是该领域和方向学术奠基人的著作,可能二三十年前就已经产生,但是直到现在,其理论和方法还发挥着重要作用,不掌握它就少了一件工具、一样武器。

如果把它弄懂,就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到达该领域的前沿。

另外,每一个领域和方向都在不断地产生新成果,所以还要掌握最新文献,否则可能花了很多工夫做出一些成果,到头来却发现,两年前美国或西欧某位学者发表的文章中早已提到这个结果。

刻苦攻关是研究工作最具决定性的环节。

获取任何有价值的成果决不可能轻而易举,总要经过冥思苦想的探索。

常常你觉得走投无路、准备放弃时,其实已是进入关键时期,这时候一定要坚持下来,再考虑用其他方法进行探索,就像学者王国维提出的“做学问三种境界”的中间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刻苦攻关需要的是坚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如果中间停顿下来,就没有后面的成果可言了。

经过研读文献和刻苦攻关,取得了有意义的结果,要注意拓展和扩大这些成果。

有时候,换个角度思考所得结果和处理方法,就可能得到更有价值的成果。

比如上个世纪70年代,我和张广厚完成一项在国际上被认为很有影响和价值的工作,其实,那项工作是我们过去一项工作的继续。

我们花费很大心血完成了一篇论文,但是结果并不太好,看起来也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后来我们就换了一个角度考虑问题,完成了第二篇论文,结果获得很高评价。

最后,论文的成文环节也非常重要。

一篇论文应当做到推理严谨,表达流畅,叙述清晰易懂,形式美好。

我读研究生的时候,从论文初稿到投送发表,至少写3遍,因为每一次改写都是对整个论文的再思考。

上世纪70年代,我和张广厚的每篇论文都经过充分讨论,当时他患视网膜炎,不能过多用眼,都是由我执笔写,他说最后的论文看不懂,并不是真的看不懂,而是粗粗一看跟最开始完全不同,因为最后的版本更加严谨,表达也更加流畅了。

在研究生阶段,如果能够在导师的指导下,经过从选题到阅读文献、刻苦攻关、扩大战果再到撰写论文这样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研究生就具备了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

同时,再具备远大的理想、浓厚的兴趣和长期的努力,很多人都可以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成为卓越的科学家。

王泛森院士谈研究生阶段应该怎样度过

一、研究生与大学生的区别

首先跟大家说明一下研究生和大学生的区别。

大学生基本上是来接受学问、接受知识的,然而不管是对于硕士时期或是博士时期的研究而言,都应该准备要开始制造新的知识,我们在美国得到博士学位时都会领到看不懂的毕业证书,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我问了一位懂拉丁文的人,上面的内容为何?

他告诉我:

「里头写的是恭喜你对人类的知识有所创新,因此授予你这个学位。

」在中国原本并没有博硕士的学历,但是在西方他们原来的用意是,恭贺你已经对人类普遍的知识有所创新,这个创新或大或小,都是对于普遍的知识有所贡献。

这个创新不会因为你做本土与否而有所不同,所以第一个我们必须要很用心、很深刻的思考,大学生和研究生是不同的。

(一)选择自己的问题取向,学会创新

你一旦是研究生,你就已经进入另一个阶段,不只是要完全乐在其中,更要从而接受各种有趣的知识,进入制造知识的阶段,也就是说你的论文应该有所创新。

由接受知识到创造知识,是身为一个研究生最大的特色,不仅如此,还要体认自己不再是个容器,等着老师把某些东西倒在茶杯里,而是要开始逐步发展和开发自己。

做为研究生不再是对于各种新奇的课照单全收,而是要重视问题取向的安排,就是在硕士或博士的阶段里面,所有的精力、所有修课以及读的书里面都应该要有一个关注的焦点,而不能像大学那般漫无目标。

大学生时代是因为你要尽量开创自己接受任何东西,但是到了硕士生和博士生,有一个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完成论文,那篇论文是你个人所有武功的总集合,所以这时候必须要有个问题取向的学习。

(二)尝试跨领域研究,主动学习

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跨越一个重要的领域,将决定你未来的成败。

我也在台大和清华教了十几年的课,我常常跟学生讲,选对一个领域和选对一个问题是成败的关键,而你自己本身必须是带着问题来探究无限的学问世界,因为你不再像大学时代一样泛滥无所归。

所以这段时间内,必须选定一个有兴趣与关注的主题为出发点,来探究这些知识,产生有机的循环。

由于你是自发性的对这个问题产生好奇和兴趣,所以你的态度和大学部的学生是截然不同的,你慢慢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是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并学会悠游在这学术的领域。

我举一个例子,我们的中央研究院院长李远哲先生,得了诺贝尔奖。

他曾经在中研院的周报写过几篇文章,在他的言论集里面,或许各位也可以看到,他反复提到他的故事。

他是因为读了一个叫做马亨教授的教科书而去美国柏克莱大学念书,去了以后才发现,这个老师只给他一张支票,跟他说你要花钱你尽量用,但是从来不教他任何东西。

可是隔壁那个教授,老师教很多,而且每天学生都是跟着老师学习。

他有一次就跟那个老师抱怨:

「那你为什么不教我点东西呢?

」那个老师就说:

「如果我知道结果,那我要你来这边念书做什么?

我就是因为不知道,所以要我们共同探索一个问题、一个未知的领域。

」他说其实这两种教法都有用处,但是他自己从这个什么都不教他,永远碰到他只问他「有没有什么新发现」的老师身上,得到很大的成长。

所以这两方面都各自蕴含深层的道理,没有所谓的好坏,但是最好的方式就是将这两个方式结合起来。

我为什么讲这个故事呢?

就是强调在这个阶段,学习是一种「self-help」,并且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self-help」,而不能再像大学时代般,都是纯粹用听的,这个阶段的学习要基于对研究问题的好奇和兴趣,要带着一颗热忱的心来探索这个领域。

然而研究生另外一个重要的阶段就是Learnhowtolearn,不只是学习而已,而是学习如何学习,不再是要去买一件很漂亮的衣服,而是要学习拿起那一根针,学会绣出一件漂亮的衣服,慢慢学习把目标放在一个标准上,而这一个标准就是你将来要完成硕士或博士论文。

如果你到西方一流的大学去读书,你会觉得我这一篇论文可能要和全世界做同一件问题的人相比较。

我想即使在***也应该要有这样的心情,你的标准不能单单只是放在旁边几个人而已,而应该是要放在领域的普遍人里面。

你这篇文章要有新的东西,才算达到的标准,也才符合到我们刚刚讲到那张拉丁文的博士证书上面所讲的,有所贡献与创新。

二、导师怎么训练研究生

我认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训练,哪怕是自然科学的训练,到研究生阶段应该更像师徒制,所以来自个人和老师、个人和同事间密切的互动和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跟大学部坐在那边单纯听课,听完就走人是不一样的,相较之下你的生活应该要和你所追求的知识与解答相结合,并且你往后的生活应该或多或少都和这个探索有相关。

(一)善用与老师的伙伴关系,不断Research

我常说英文research这个字非常有意义,search是寻找,而research是再寻找,所以每个人都要research,不断的一遍一遍再寻找,并进而使你的生活和学习成为一体。

中国近代兵学大师蒋百里在他的兵学书中曾说:

「生活条件要跟战斗条件一致,近代欧洲凡生活与战斗条件一致者强,凡生活与战斗条件不一致者弱。

」我就是藉由这个来说明研究生的生活,你的生活条件与你的战斗条件要一致,你的生活是跟着老师与同学共同成长的,当中你所听到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带给你无限的启发。

回想当时我在美国念书的研究生生活,只要随便在楼梯口碰到任何一个人,他都有办法帮忙解答你语言上的困难,不管是英文、拉丁文、德文、希腊文……等。

所以能帮助解决问题的不单只是你的老师,还包括所有同学以及学习团体。

你的学习是跟生活合在一起的。

当我看到有学生呈现被动或是懈怠的时候,我就会用毛泽东的「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来跟他讲:

「作研究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