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完整笔记简答参考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102642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4.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完整笔记简答参考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完整笔记简答参考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完整笔记简答参考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完整笔记简答参考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完整笔记简答参考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完整笔记简答参考资料.docx

《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完整笔记简答参考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完整笔记简答参考资料.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完整笔记简答参考资料.docx

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完整笔记简答参考资料

简答

1.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马克思是如何宣传文学风格的?

2、6

答:

1)“风格就是人”。

风格作为写作主体的人的精神个性,反映着作家心灵世界内在的独特的意志和质态。

2)每个作家都应该有‘自己的风格’和‘构成我的精神个体性’的形式。

‘我有权利表露自己精神风貌’。

3)靠法律和指令推行舆论的一致性违背了作家的个性与自由,我是一个幽默家,可是法律却命令我用严肃的笔调。

我是一个激情的人,可是法律却指令我用谦逊的风格。

4)风格的主体性因素和客观性因素是辨证统一的。

一方面,马克思肯定了风格主体性因素。

他指出:

同一个对象在不同的个人身上会获得不同的反映,并使自己的各个不同方面变成同样多不同的精神性质。

另一方面,马克思又强调风格的客体性因素。

重视客观对象的特征、属性,尤其是外部世界的客观真理性对作家的创作个性和创作风格的制约性。

马克思说难道探讨的方式不应当随着对象改变吗?

当对象欢笑的时候,探讨难道应当严肃吗?

当对象悲痛的时候,探讨难道应当谦逊吗?

如果我们撇开一切主观的东西即上述情况不谈,难道对象本身的性质不应当对探讨发生一些即使是最微小的影响吗?

2.简诉马克思〈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一文中对文化专制舆论的批判。

5

答:

1)普鲁士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思想统治,竭力控制书报和媒体,限制著作家和创作家的写作自由,大造文化专制主义的舆论,但他们却以文明的语言修辞表达出来,如“要谦逊”、“要严肃”、“要合乎真理”等。

马克思对此进行了批判。

2)马克思认为,谦逊不能理解为像歌德所说的叫化子那样的谦逊,不能“把精神变成叫化子”。

谦逊意味着有助于揭示事物本质特征、思想的普遍性,即真理。

(3)马克思认为,如果不是把严肃理解为“掩盖灵魂缺陷的一种伪装”,而是把严肃理解为“对待事物的严肃”,那么规定“要严肃”的命令,则会完全失去意义。

严肃的本质是要求按照事物本身的面貌来说话。

“过分的严肃”会流于“最大的滑稽”,会妨碍对真理的探讨,不可能使美学批评表现得彻底。

4)马克思认为,作家的一切创作活动都是这样那样追求真理的,但对真理本身存在着一个解释的问题,不应当从根本上歪曲真理和抽象地理解真理本身,然后再把这种被歪曲、被抽象化了的真理钦定为“官方的真理”和“官方的色彩”,化作禁锢和封杀作家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的手段。

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写作的历史背景。

20-21

答:

1)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内部固有的矛盾已经暴露,工人运动迅速开展。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国西里西亚织工起义,是这个时期最不复存在的革命运动。

2)1844全巴黎工人举行了频繁的起义,巴黎成为欧洲革命运动的中心,此时住在巴黎的马克思同很多工人组织建立了联系。

3)马克思根据斗争实践的需要,批判地吸收了人类先进思想的优秀成果,并加以改造和发展。

4)1843年夏,马克思感到需要研究政治经济学,之后他阅读了国民经济学家的著作,着手物质生活关系的研究,并在1844年8月完成了这部手稿的写作。

4.为什么说马克思用社会实践的观点和方法研究美学是美学研究史上的根本变革?

21-23

答:

1)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学术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人类智慧发展的最高成就,但由于他们都离开社会实践去探讨美学问题,因而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2)黑格尔在理念世界中去寻求美的问题,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局限于“理念世界”的圈子里谈美,无法得出科学的结论。

3)费尔巴哈批判了“理念论”,但只把人视为感性的对象,没有把人理解为社会关系的总和。

4)社会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阐明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劳动和社会实践的重要地位和巨大作用,是《手稿》中的基本思想和宗旨所在。

从经济学和哲学的结合上,运用社会实践的观点和方法观察美学现象,是美学研究方法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5.马克思如何从实践的观点看美的产生和美的根源?

答:

(1)旧的唯物主义美学和唯心主义美学都不懂得从人的实践活动方面去探讨美的根源及其本质。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划时代的贡献,就在于它第一次从人类的实践方面去探讨美的根源和本质,第一次科学地提出了美是劳动的产物。

(2)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这是对“劳动创造了美”这一重要命题的进一步说明。

6.为什么说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27

答:

(1)人类通过劳动,改造着自然,同时形成了人的社会生活。

离开了人的社会生活是根本谈不上“人化自然”的,因此美是社会劳动创造的。

(2)人类的劳动是社会劳动,人类的生活是社会生活,人类的实践是社会实践,人“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也是社会性的。

(3)随着社会劳动的进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创造了越来越多的美联社的产品,一方面也扩大了人们的审美领域。

7简述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历史发展。

29-31

答:

1)人的审美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

随着人的生产实践活动的发展,人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也在不断发展和提高。

2)审美能力在审美过程中有重要意义,是在社会性的欣赏中形成和发展的,是一种社会人的感觉。

8.马克思说:

“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是毫无意义……”你如何理解这段话?

30-31

答:

1)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只有音乐的美才能激起人对音乐的美感,只有现实的美才能激起人的现实美感。

换句话说,因为有了客观事物的美,才有欣赏者主观方面的美感,这就是审美上的唯物论。

2)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但并不因为没有音乐感即不辨音律的耳朵就影响了音乐本身的美。

3)若要感知美,就要培养审美者的主观审美能力。

马克思说:

“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9.中国当代美学界如何理解马克思提出的“两个尺度”?

32

答:

1)认为“种的尺度”和“内在的尺度”均指客观事物和审美对象本身的固有的本质或规律性。

2)认为“种的尺度”指客观事物和审美对象本身的固有的本质或规律性,而“内在的尺度”则指人的内在需要和人的生产的目的性。

3)无论“种的尺度”还是内在的尺度“都与客观事物和审美对象无关,均指主体的内在需要和人的生产和目的性。

10.简述审美对象的特点。

35-36

答:

1)审美对象和艺术形象所蕴涵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具体的,特殊的,活生生的,是以现象的生动形态呈现出来的能够概括对象的丰富而深刻的内容综合观念。

2)作为创作对象的客观事物的存在都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

3)文艺创作所反映的对象总是对那些人化的自然,特别是选择和捕捉生活中那些能够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加以描写。

11.简述审美主体的特点。

36-37

答:

1)文艺创作基于审美体验。

从审美上驾驭对象,对客观现实进行感性把握。

艺术体验的广度和深度决定艺术表现的广度和深度。

2)艺术认识和艺术发现是作家艺术家发挥创造精神的基础。

创造精神要求对社会生活和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有深入的理解和独特的发现。

使他们的作品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时代的变迁和人物的命运3)创作主体的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必然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创作个性和创作风格。

二者的确立是一个作家走向成熟的标志。

1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理解美感和艺术起源的启示。

39-41

答:

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美’,我们只能从人化的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去寻求美。

美和美感都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2)人类实践活动的初期,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是同时进行的,在满足肉体的需要时,又能引起人们精神上的愉悦、享受和情感上的反映。

人们制造物体,同时也把自己的力量,智慧等体现出来。

因此,当他们再看到他们所制造的物体时,便从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从而获得审美的享受。

3)艺术的产生也是和物质活动密切相关的。

如狩猎前后大跳集体舞,目的显然是为了猎取食物,但也是和艺术活动结合着的。

4)费尔巴哈认为,实用的需要,社会生活的需要在先,审美的艺术的活动在后,马克思继承了这一思想。

人们首先按照人的各种需要改造自然物,对象的审美属性开始隐藏在使用价值中。

5)美感的观念产生后和各种观念复杂的结合在一起,如实用的观念,富有的观念,心理的观念,奇怪的道德观念等。

6)马克思在《手稿》中记述了提高审美感受能力对进行审美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3.一般的讲,对艺术家来说存在哪三个世界?

42

答:

一是外在于作家头脑的客观世界,二是艺术家头脑中的主观世界。

三是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形象反映所构成的艺术世界,即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是由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组成的。

14文艺创作中有哪两个方面的错误倾向?

42

答:

1唯心主义倾向。

只强调作家要表现主观世界,夸大创作主观能动作用,用主观去消融客观。

把文艺创作视为主体的观念和情绪的简单外射。

否认、抹杀艺术中的客观思想,背离乃至违反人物和事件的内在逻辑和固有的规律性。

2自然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倾向。

看不到作家在文艺创作中的主观能动作用。

无视作家的世界观和他的本质力量对创作的影响。

单纯地片面地孤立地强调生活对创作的作用。

用对象本身所包含的客观思想等同甚至取代作家的主观思想。

15.应如何理解生活,世界观和文艺创作的关系。

42-43

答:

在此问题上历来存在不同的理解。

一种观点认为,是生活对创作起决定作用,另一种观点认为是作家世界观对创作起决定作用。

2)从马克思《手稿》中的记述看文艺创作一方面要反映对象‘所固有的标准‘或尺度,同时又要展示作家的’本质力量,可见两者对文艺创作都起作用,是两者的交互作用对文艺创作起决定作用。

3)归根到底是生活起决定作用。

作家的世界观只在反作用的意义上起决定作用。

而这种决定作用仍然必须遵循生活的逻辑道贺艺术的规律。

4)对文艺创作来说,生活决定艺术的基本内容,但以什么样的方式反映对象。

反映对象的那些方面却和反映者有着重要关系。

16.马克思在《手稿》中是如何认识文艺创作个性问题的?

43

答:

马克思指出,对象和人的本质力量都是具体的,方式是独特的,对象的独特性和人的本质和个性的特殊性都影响着创作和作品的风貌。

2)同时不能脱离阶级性来强调个性。

三讲17.怎样看待宗教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

77

答:

宗教意识和宗教伦理,包括宗教伦理的一切道德思潮,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

从来都是具有两面性的。

1)正面的积极作用。

如社会改革时期通过宗教的名义和宗教的改革,举起义旗,策动社会变革;和平发展时期宗教的教化功能有利于稳定生活秩序;对宗教的信仰和企盼,能够缓解人们内心的焦灼和痛苦。

在逆境中得到精神寄托和心理平衡。

2)反面的消极作用当宗教作为官方意识形态变成统治阶级用来宣传信仰主义和蒙昧主义,维护现状和抵挡社会大变动的工具时,它起的作用就是消极反动的。

18.马克思是怎样揭示和披露鲁道夫道德改造穷人和恶人的?

并以改造刺客为例加以说明。

77-78

答:

马克思通过对作品中鲁道夫道德改造他人情节分析得出鲁道夫行善的方法:

1)法学手段和神学手段相结合。

2)世俗的惩罪和宗教的规劝相结合。

3)肉体上的折磨和精神上的疗救相结合。

4)政治上的奴役和道德上的净化相结合。

5)侩子手的职能和神甫的职能相结合。

只有将单纯的肉体消灭和道德感化兼施并用才能使恶人们从肉体到精神全面屈服和就范。

鲁道夫运用上述办法把刺客由屠夫改造成老实之人。

鲁道夫对刺客着实的打了几拳

以后,进行了一系列道德感化和道德说教,诸如教他伪善等,使他具有被恐惧和节制所规范的温顺的谨小慎微的品性。

这样,鲁道夫用宗教和暴力对刺客进行了质的改变。

把刺客这个粗野凶恶的屠夫变成了有道德的生物。

19.从文艺理论角度看,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从艺术构思角度对作品《巴黎的秘密》和其评论者鲍威尔,施里加等的思辩哲学进行揭露和批判的。

79-80

答: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文艺活动应当真实的评述人类关系。

他们认为,在对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上。

《巴黎》和青年黑格尔派共同崇拜的思辩哲学比黑格尔的思辩哲学走得更远。

黑格尔善于“利用感性的直观和表象”“常常在思辩的叙述中作出把握住事物本身的,真实的叙述”。

他的“现象学”尽管有其思辩的原罪,但还是有许多方面提供了真实的评述人类关系的因素。

而青年黑格尔派的思辩结构没有任何碍手碍脚的附属物。

不在任何地方渗入现实的内容。

很明显青年黑格尔派把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引向了主观唯心主义。

2)以主观唯心主义思辩哲学为理论基础写成的小说《巴黎》及评论,割断了艺术同生活的紧密联系。

制造出一种“绝对的主客体,”使得“存在和思维的思辩的神秘同一,在批判那里以实践和理论的同样的神秘同一的形式重复着”,“并且抱着这个目的,用虚幻的联系、神秘的主客体来代替世界秩序和世界事件之间的自然的合乎人性的联系”。

《巴黎》从这种绝对的自我意识出发,遵循主题先行论的先验原则,设定一个现实生活和私人生活的秘密。

对此,马克思恩格斯讥讽到:

如果说费尔巴哈揭露了现实的秘密,那么施里加先生却反而把现实的平凡的东西变成了秘密。

他的本领不是要揭露被掩盖的东西,而是掩盖已经被揭露的东西。

20.从文艺理论角度看,作品《巴黎的秘密》及青年黑格尔派对其的评论是如何在塑造人物时表现其思辨哲学的?

80

答:

1)《巴黎的秘密》中主人公鲁道夫以“批判的批判家“自居,挥动思辨哲学的利剑,套用思辨哲学的模式,对小说人物的性格和思想随意宰割,加以改制和重塑,使其发生严重的扭曲和病变。

2)以玛丽花受思辨哲学改造前后的人性改变为例,说明思辨哲学粕原则和幻想对小说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的摆布和支配达到的严重程度。

思辨哲学批判前的玛丽花是一个朝气蓬勃、精力充沛、愉快活泼、生性灵活、敢于坚持斗争、富于反抗精神的女郎。

经思辨哲学批判后玛丽花开始皈依宗教,几经折磨,沦为自己有罪的意识的奴隶,成为上帝神谕的俘虏,把忍受当美德,把忏悔当荣誉,被宗教束缚至死,从“本来的形象”变成了“批判的变态”。

21.从安排情节看,思辨哲学在《巴黎的秘密》中是如何体现的?

80

答:

1)推动《巴黎的秘密》故事整个发展过程的驱动力是主观唯心主义思辨哲学的自我意识和起策应作用的基督教的伦理道德观念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的虚幻理论的精神意向。

作品的故事叙述和虚假理念和自我意识,以宣扬青年黑格尔派的思辨哲学的原则和幻想和与之相配合的基督教的教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作为描写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2)从不同人物的性格的蜕变和命运的归宿而言,用思辨哲学的幻想和原则,使被侮辱损害的少女玛丽花赎罪而死;使凶狠残忍的“刺客”悔罪变成鲁道夫忠实的“看家狗”;使作恶多端的“校长”被治罪挖掉双眼。

玛丽花和“刺客”处于小说情节中的行为过程都不是出自真正自我的固有人性和内在动机,而是思辨哲学的原则和基督教的教义。

第四讲22.分析《德意志意识形态》创作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答:

1)历史背景:

①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德国和西欧的工人运动和工人组织急需正确的思想武装。

②当时德国的思辨哲学和“真正的社会主义”等社会思潮对德国和西欧的工人运动和工人组织产生了十分有害影响。

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潮哲学,以“唯一者”、“自我意识”为核心,“把现实的人变成了抽象的观点”,主张靠改善意识形态来改良社会。

“真正的社会主义”导源于费尔巴哈和赫斯的人道主义,按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维方式,追求脱离现实的浮泛的社会理想,主张用人道主义从精神领域去改变世界。

③要清除思辨哲学和“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潮对德国和西欧的工人运动和工人组织的危害影响,必须创建科学的唯物史观和共产主义的理论体系。

2)目的:

为了使欧洲无产阶级拥护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观念,同时使“投合沉溺于幻想的精神萎靡的德国人民口味”的思辨哲学“得不到任何信任”。

为了使西欧,特别是德国的工人阶级摆脱思辨哲学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毅然戳穿青年黑格尔派所设置的“哲学骗局”,并揭露“整个青年黑格尔派运动的渺小卑微和地方局限性。

23、怎样理解《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科学诊断: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91

答:

1)它所阐明的是意识和存在的关系,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2)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社会的意识形态,无论是它的内容和性质,还是它的存在和发展,都取决于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

精神领域中的东西只不过是“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只不过是一种被意识化了的或意识到了的社会存在,是“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没有完全游离于物质生活之外的纯粹的意识。

24.怎样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归结的“德国哲学座天上降到地上;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地上升到天上,……”?

92

答:

1)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分歧和不同的认识路线所做的生动归结。

2)它主张从现实活动出发,去理解真正的人。

“天”指意识或思想,“地”指社会存在或物质生活,“从天上降到地上”即从人们所说的、所想象的、所设想的东西出发,去理解真正的人。

“从地上升到天上”即从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及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提示其在意识形态的上反射和回声的发展。

前一种是从意识出发,把意识看做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唯心主义观,后一种是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出发的唯物主义观。

3)马克思、恩格斯的这段论述阐明了意识和存在的关系,划清了两种认识论的原则界限,不仅为我们反对“唯意志论”、“精神万能论”、“上层建筑决定论”等唯心主义理论提供了锐利理论武器,而且也为我们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贯彻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制定了科学的哲学基础和正确的指导思想。

五讲25.“真正的社会主义”文学的思想倾向主要有哪些?

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121-122

(1)“真正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渊源来自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的思辨哲学以及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

这个派别认为共产主义只是一种超阶级的爱的推广,他们否定人的历史性、现实性。

他们认识不到人的现实斗争的必要性,因此他们对无产阶级力量和无产阶级革命都没有正确的认识。

2)从文学源于现实,分析“真正的社会主义”这一社会政治思想在文学上有所表现的原因。

文学源于现实但高于现实,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认识的结晶,有主观性和社会性,“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文艺家们下是由于对现实的社会关系有了错误的认识,教会形成带有阶级局限性的思想倾向。

他们在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上总的思想倾向是把历史的现实的人丰碑为自然界的“类”的人道主义,忽视现实社会关系的空想社会主义和保守的反动的小资产阶级的社会改良思潮。

26“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文学代表们是如何具体体现其阶级实质和危害作用的?

请从历史和文学两个角度分析121-123

(1)19世纪中叶,德国的无产阶级开始觉醒,但是封建专制力量以及腐朽的贵族力量的存在,都严重地阻碍了社会变动和历史的变型,而“真正的社会主义”者们正是在此历史背景下登上历史舞台,并迅速形成了其代表性文学家。

他们在政治上是以阻挡和抵制无产阶级的历史变革为目的的。

2)“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思想家和文艺家们不理解贫富悬殊,阶级对立这一基本事实,他们的小资产阶级代表立场即显现于此。

3)“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文艺家们由于阶级局限性不可能认识到无产阶级(或者说工人阶级)作为新的生产力的代表所具有的改变社会环境的能力。

他们仅是把工人阶级视为不能自觉和自助的一如意社会蒙昧者。

(4)他们试图用温和的改良主义、抽象的人道主义的精神呼吁和泛爱主义的道德感化来缓冲现实生活中的阶级矛盾,而没有看到消灭资产者势力存在基础的社会关系的必要性。

这只能导致把德国的现实社会的宗法制度合法化、理想化。

27如何理解恩格斯把作家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作为批判和揭露“真正的社会主义”这一思想派别立脚点的合理性?

答:

1)从创作方法和创作思想的辩证关系来看:

创作方法和创作思想是紧密联系着的,创作方法是创作思想的自觉运用;创作方法又可以体现和折射创作思想。

2)从作品面貌和作品思想的密切联系来看:

作为创作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思想和作为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大体上是一致的。

因此,创作思想对作家的创作和作品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带有决定性的因素。

3)作家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是作家世界观的具体体现,是把抽象的理论展现在具体要求的作品中,有了可感性。

4)所以,恩格斯把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结合起来,从世界观的高度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在文学领域内的表现的方法是合理的。

六讲28.试分析卡尔格律恩的《从人的观点论歌德》中的歌德形象。

147-149

1)卡尔格律恩在《从人的观点论歌德》中的歌德形象,是格律恩的人学观念的具体体现。

2)卡尔格律恩在该文章中所宣扬和散布的人学观念的性质是唯心主义的。

格律恩所说的“人”是经过包装的、被抽象化了的人。

他所推崇的正是歌德的所谓的作为“人的诗人”所表现出来的“人的内容”和“人的东西”及其借以展示出来的“完美的人性”。

3)歌德的武警顺卡尔格律恩屋子儿被抽象化,具有普泛的抽象性,脱离了社会和现实生活,变成了“费尔巴哈的弟子”和“真正的社会主义”者,他从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本主义泛爱原则和德国思辨哲学和幻想出发来评论和改制歌德。

4)卡尔格律恩在《从人的观点论歌德》中所塑立的歌德形象是他宣扬的一种经过理论抽象的德国小市民的人文幻想,是格律恩们所希望的和能被他们利用的歌德。

29.怎样理解恩格斯阐明的历史结构和思想结构之间的关系?

149-151

1)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阐明了历史结构和思想结构的关系。

2)历史结构中的物质结构影响和决定思想结构。

包括经济政治因素在内的社会历史结构酿成一种怯懦和耽于幻想的鄙俗的社会风气和社会心理,以潜在和泛化的形式,左右着人们的生态和心态,也不可避免地决定着作家和作品的思想倾向。

3)社会的历史结构和作家作品的思想结构往往表现出一定的同构性,即具有大体上相统一的对应关系,但是也不能把作家作品的思想结构看成社会的、历史结构的、机械的等价和简单的分泌物。

因为两者之间有纽带和缓冲地带的存在——社会的风气和社会心理层面因素,而且一定时代的国家和地域的历史结构往往带有复杂的双重性或两面性,它们都要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和渗透思想结构。

30.如何理解恩格斯提倡的从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来分析作家作品的观点?

152-153答:

1)恩格斯所倡导的用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来评论对象包括并理应体现着对作家作品进行人学的、道德的和政治的评价。

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同人学观点、伦理道德和政治观点总是以一种水乳交融的状态联系着。

2)恩格斯反对用抽象的“人”的观点来评价作家和作品,因为完全脱离历史、政治、伦理道德的作家是不存在的,作为作家主观因素影响下的作品更脱离不了。

恩格斯通过对格律恩对歌德的抽象的人学评价的分析,阐明了如何用正确的人学观点来评论作为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作家的作品。

3)用美学观点来要求、衡量和评价作家作品,应当自觉地注重和强调文艺的特殊规律和审美属性。

4)恩格斯提出的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不应只狭隘地理解为文艺评论的标准和方法,它们对文艺的观念模式的作用也不可小觑。

七讲31.试运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文学艺术的存在和发展规律。

159-161

答:

1)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发展有其自身规律。

首先,新旧社会交替是一个漫长的斗争过程,新的社会因素自旧社会母体中产生,在与旧社会的斗争中逐渐强大,最终成为旧社会的颠覆力量,取代旧社会,实现社会的变革与历史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在社会存在的作用下,经历由旧到新、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演变。

2)与社会和社会的政治、哲学、法和宗教等意识形式紧密相连的文学艺术,其存在和发展也要遵循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尽管多少会受到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发展的不平衡规律的影响,但总的来说,仍然伴随历史的变革而变革。

例如,基督教文化取代古代文化,具有启蒙主义思想的文化使曾占据统治地位的基督教文化失去主导作用,都是时代变迁和历史转型所使然。

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不断扫除和荡涤宗法制封建主义残余的深刻历史过程,古典主义文学不再成为主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