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美茶文化论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101357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7.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玉美茶文化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玉美茶文化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玉美茶文化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玉美茶文化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玉美茶文化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玉美茶文化论文.docx

《高玉美茶文化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玉美茶文化论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玉美茶文化论文.docx

高玉美茶文化论文

论中华茶文化的主旨精神及对当代的影响——以宋代茶文化为代表

中共开封市委党校高玉美

内容摘要:

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饮料之一。

中华茶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指能够反映茶文化基本特征的核心价值体系。

中华茶文化植根于儒、佛、道三教所提供的思想、文化沃土之中,吸收融会了三教的思想精华,由于中华茶文化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其“中和”、“自然”、“禅悟”、“爱民”思想仍具有当代价值,应为现代社会大力弘扬与发展。

关键词:

中华茶文化茶文化精神当代影响

一、中华茶文化的形成及宋代茶文化鼎盛的状况

(一)茶文化从汉朝到唐代的发展概况

人们常说: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茶树原产我国西南地区,作为茶的发祥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誉为“茶的祖国”。

我国茶的历史发乎神农,闻于周公,茶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汉人王褒写的《僮约》就有关于茶的记载。

汉代文人倡饮茶,早期著名茶人有汉代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杨雄作《方言》,一个从药用,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茶。

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到南北朝时期,各个文化思想领域都有茶的影子。

在政治家以饮茶提倡廉洁之风,词赋家以茶引发思维,佛家以茶作为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

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中国茶文化开始蓬勃发展。

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其经济文化的发达更有助于茶文化的发展。

唐代茶文化还与当时的佛教,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僧人、道士、文人是茶文化主要参与者。

唐朝陆羽所著《茶经》,其中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自成一体,它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

(二)茶文化在宋代的发展达到鼎盛

宋代茶文化在唐代茶文化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深化,进一步向上向下拓展。

宫廷茶文化与市民茶文化并蒂发展,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品位,把中国茶文化推向历史的高潮。

1.宋代茶学的深入

宋代茶学比唐代茶学更有深度。

由于茶业的南移,贡茶以建安北苑为最,是茶学研究的重心,对北苑贡茶的研究,既深且精,在学术专题上形成了强烈的时代和地域色彩。

比较著名的有叶清臣的《述煮茶小品》、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朝廷大臣和文学家蔡襄的《茶录》、著名的自然科学家沈括的《本朝茶法》、一国之主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等。

从作品作者的身份来看,宋代茶学研究的人才和研究层次都很丰富。

在研究内容上包括茶叶产地的比较、烹茶技艺、茶叶型制、原料与成茶的关系、饮茶器具、斗茶过程及欣赏、茶叶质量检评、北苑贡茶名实等等,在深度上,系统性上与唐代相比都有新的发展。

2.宫廷皇室的大力倡导

宋代茶文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宫廷皇室的影响。

无论其文化特色,或是文化形式,都或多或少地带上了一种贵族色彩,使得茶文化在高雅的范畴内,得到了更为丰满的发展。

宫廷皇室的大力倡导,封建礼制对贡茶的精益求精,进而引发出各种饮茶用茶方式。

宋代贡茶自蔡襄任福建转运使后,通过精工改制后,在形式和品质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号称"小龙团饼茶"。

欧阳修称这种茶"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宋仁宗最推荐这种小龙团,珍惜备加,即使是宰相近臣,也不随便赐赠,只有每年在南郊大礼祭天地时,中枢密院各四位大臣才有幸共同分到一团。

这种茶称为"绣茶"。

3.各种茶饮方式活动的兴盛

"绣茶"的艺术是宫廷内的秘玩,以贡茶一路衍生而来,是一种只供观赏的玩茶艺术。

据南宋周密的《乾淳风时记》中记载,在每年仲春上旬,北苑所贡的第一纲茶就列到了宫中,这种茶的包装很精美,据周密记载为:

"禁中大庆会,则用大镀金,以五色韵果簇龙凤,谓之绣茶,不过悦目。

亦有专其工者,外人罕见"。

另一种称为"漏影春"的玩茶艺术,是先观赏,后品尝。

"漏影春"的玩法大约出现于五代或唐末,到宋代时,已作为一种较为时髦的茶饮方式。

宋代陶谷《清异录》中,比较详细地记录了这种做法:

"漏影春法,用镂纸贴盏,糁茶而去纸,伪为花身。

别以荔肉为叶,松实,鸭脚之类珍物为蕊,沸汤点搅"。

"绣茶"和"漏影春"是以干茶为主的造型艺术。

“斗茶”是一种茶叶冲泡艺术,也是一种茶叶品质的相互比较方法,有着极强的功利性,它最早是应用于贡茶的选送和市场价格品位的竞争。

宋代时达到了空前的兴盛,并遍及全国。

一个“斗”字,已经概括了这种活动的激烈程度。

这种饮茶方式由唐代的煎茶法演变成点茶法,用水注冲点抹茶并用竹筅搅拌成泡沫,使饮茶更具娱乐性,并由此产生了比试点茶技艺的活动----斗茶,斗茶就是比试茶的汤花(泡沫)色泽是否纯白,保存的时间是否持久(咬盏)等的一种技艺。

斗茶的开展很好地推动了宋代制茶技术的提高和茶业的发展。

分茶是宋代茶文化的精粹,“分茶”亦称“茶百戏”、“汤戏”有一种淡雅的文人气息。

宋代改唐人直接煮茶法为点茶法并讲究色香味的统一,由于点茶法的使用,饮茶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同时经常性的开展比试点茶技艺的活动(斗茶)促使点茶的技艺不断创新,由此产生了能在茶汤中形成文字和图像的技艺(分茶),从这些碗中图案里,观赏者和创作者能得到许多美的享受。

在宋徽宗和一大批文人、僧人的推崇下,把分茶做到了极致。

4.文人创造了茶诗词文化

宋朝人拓宽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成为与文学、艺术等纯精神文化直接关连的活动,茶更是一种文化载体和精神象征。

宋代文人墨客更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茶诗茶词,这些古典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茶文化。

宋代著名茶人大多数是著名文人,像徐铉、王禹、林通、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梅尧臣等文学家都好茶,一些茶诗久负盛名。

大文豪、大诗人苏东坡的茶诗给人们的印象极深,他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中“欲把西湖比西子”一句与“从来佳茗似佳人”一句相配,构成一副神韵绝妙的对联,其中美妙的诗句流传至今。

苏东坡对茶的功效深信不疑,曾有“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意爽飘欲仙,头轻快如沐”等诗句。

诗人梅尧臣在《答李仲求建溪洪井茶诗》中有赞美茶功的诗句曰:

“一日尝一瓯,六腑无昏邪。

”体会颇深。

蔡襄诗“清甘本无滓,渴饮得真味。

”陆游诗“小庭幽圃绝清佳。

”这都是“茶迷”诗人的切身感受。

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对茶之功效给予了高度评价,从他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的一些诗句可以看出,他以夸张的笔法,赞美了茶的神奇功效:

“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

”他把茶看作胜过美酒和仙药,啜饮之后能飘然升天。

在宋代理学大师朱熹以茶作妙喻,建茶“如中庸之为德,江茶如伯夷叔齐”。

《南轩集》云:

草茶如草泽高人,腊茶如台阁胜士。

可见,朱熹认为建茶乃中庸之道。

宋代文人吴淑还在《茶赋》中论茶功曰:

“涤烦疗渴,换骨轻身,茶荈之利,其功若神。

”对饮茶健身的功效给予了高度评价。

二、中华茶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华茶文化是一个雅俗并存的复杂体系,其基本精神则是指在这个体系中能够反映体系文化的基本特征,有利于中华茶文化传承与发展并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核心价值体系。

赖功欧先生在《茶哲睿智》中认为:

“儒释道三家都与中国茶文化有甚深的渊源关系,应该说,没有儒释道,茶无以形成文化。

儒释道三家在历史上既曾分别地作用于茶文化,又曾综合地融贯地共同作用于茶文化。

”“道家的自然境界,儒家的人生境界,佛家的禅悟境界,融汇成中国茶道的基本格调与风貌。

……没有儒释道的共同参与,我们今天就无法享受与体味这种文化了。

(一)中国茶文化精神之“中和”

“和”是儒、佛、道三教共同的哲学理念,是茶道的灵魂。

茶道追求的“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

“保合大和”的意思指世间万物皆由阴阳两要素构成,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利万物才是人间真道。

“中和”包括“中”与“和”两个方面。

其所谓“中”,是指适中、中正,即“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四书集注·中庸》曰:

不偏之谓中,不倚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也。

中庸的核心是言行适度,反对偏激,主张以理节情,以此达到人与人的和谐;所谓和”,是指和谐、协调之义。

史伯曰:

“以他平他谓之和。

”讲的是用一种事物去协调另一种事物,以促使两种不同事物达到矛盾的统一、融合状态。

还有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黄帝内经》提出:

“阴阳和,万物生”;民间所谓“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国和民气旺”等,都表达了“贵和”的基本观念。

“中”与“和”是相辅相成的。

我国的儒家认为中国人的性格就像茶,清醒、理智、平和。

茶虽然能给人一定的刺激,令人兴奋,但它对人总体的效果则是亲而不乱,嗜而敬之。

茗饮最终能使人沉静,使人能冷静地面对现实,这是与儒家倡导的中庸精神相吻合的。

陆羽的《茶经》吸取了儒家的“中和”思想,他曾说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的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的茶汤从“水”。

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统一的过程。

可见五行调和等理念是茶道哲学的基础。

陆羽制造或者使用的器具,以及煮茶三沸恰到好处的状态,都表现了儒家的“中和、适度”之美。

儒家从“大和”的哲学理念中推出“中庸之道”的中和思想。

儒家对和的诠释,即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

在泡茶时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时表现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礼之伦。

在饮茶过程中表现为“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理。

裴汶《茶述》指出,茶叶“其性精清,其味浩浩,其用涤烦,其功致和。

参良品而不混,越从饮而独高。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谈到茶之功效时说:

“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袪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

“致清导和”、“韵高致静”也是对中国茶道基本精神的高度概括。

无论是裴汶的“其功致和”,还是宋徽宗的“致清导和”,都无疑是以儒家的“中和”作为中国茶道之和谐精神的。

陈香白先生提出:

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

“和”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

意味着宇宙万事万物的有机统一与和谐,并因此产生实现天人合一后的和谐之美。

在所有汉字中,再也找不到一个比‘和’更能突出‘中国茶道’内核、涵盖中国茶道文化精神的字眼了。

(二)中国茶文化精神之“自然”

中国道家秉持“天人合一”理念。

《淮南子·精神训》中“头之圆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

天有四时、五行、九解、三百六十六日,人亦有四肢、五藏、九窍、三百六十六节。

天有风、雨、寒、暑,人亦有取、与、喜、怒”的说法,既是古人对天人同构现象的形象描绘,也是对天人合一”理念的形象解释。

《庄子·天道》注:

“天者,自然也。

”张湛注:

“天者,自然之分。

”这里的“天”指的就是大自然。

道家庄子提出: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

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其本义显然是要求人们依万物的自然本性,对字宙人生作系统的体验,以通达万物性情,顺应自然规律地去生活、去修养。

道家崇尚清静无为,于自然恬淡中追求生命的延续与超越。

而茶契合自然,采天地之灵气,茶性俭而清和、自然淳朴,道家认为长期饮茶可使人轻身换骨,除却污浊之气,又可修心养性,有助于修炼。

因此道家对饮茶十分重视,并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崇尚自然”的美学理念。

中国古代把自然与人的关系称作天人关系,在天人关系上,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观念,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与人合一、融为一体,也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理念。

中国古代典籍《周易》从人格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境界论述了人与天地的合一: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其中“与天地合其德”即是强调人与自然要互相适应,相互协调。

自古以来,“天人合一”的理念不仅引导和制约了我国的政治.同时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丰富了中国茶文化的内涵与意蕴。

使中国茶文化显得多姿多彩,韵昧无穷。

表现在物质方面,人们认为“茶是南方之嘉木”,茶是大自然恩赐的“珍木灵芽”,在种茶、采茶、制茶时必须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才能产出好茶。

在行为方面,人们讲究在茶事活动中,一切要以自然为美,以朴实为美,动则行云流水,静如山岳磐石,笑则如春花自开,言则如山泉吟诉,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应发乎自然,任由心性,毫不造作。

在精神方面,人们往往借助于饮茶活动,期望自己的性情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得到清静、恬淡的心境,使自己的心灵随茶香弥漫,仿佛自己与宇宙融合,升华到“无我”的境界。

所以大到茶园、茶乡以及茶都建设,小则选取一套茶具、冲泡一碗茶、创设一种茶境等,“天人合一”的理念可说是无处不显。

例如盖碗又称“三才杯”,其中的盖、托、碗分别代表天、地、人,体现和谐统一、缺一不可。

功夫茶的品饮是一项富文化内涵的日常生活。

无论是对茶器、茶具、茶叶、泉水的精选,还是对候汤、淋罐、冲水、斟茶的细究,以及品茶环境氛围的营造,品茶心理素质的调养,品茶鉴赏能力的比较等,同样体现了中国茶人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中国茶人有着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强烈愿望。

崇尚自然的思想已成为中国人思想深处的最高理想境界,是中国茶文化东方韵味的本质所在。

作为生活艺术化的中国茶事,茶人需要的就是这种清净虚明”、“超然物外”的虚静醇和的境界,“道法自然”是中国茶文化的审美特质和审美情趣,追求的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澹然无极而众美”的境界。

 (三)中国茶文化之“禅悟”

禅悟是心与境冥契、理与事圆融的即于感官怡乐又超乎这种怡乐的非常独特的个人内心体验,同样的茶道也是一种悟。

茶的“本色滋味”,与禅家之淡泊自然、远离执着之“平常心境”相契相辅。

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茶与禅修的最高境界追求——顿悟相结合,茶禅联姻,于是有了著名的“茶禅一味”说。

茶禅一味就是你通过茶的实际生活,在心路历程上,净治明相,观察自心现量,清除你自己心灵所受的污染,善自心现,远离尘垢,消除烦恼,还你自心本来清净的现实而已。

茶禅一味体现了精神情感的升华,心灵的净化。

元代了庵清欲禅师《痴绝翁所赓白云端祖山居谒忠藏主求和》诗云:

闲居无事可评论,一炷清香自得闻。

睡起有茶饥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

茶与禅相互辉映,体现了一种超然的人生境界。

禅茶要求在有限的时空中体悟生命本性,自得自适地体悟宇宙与人生,在静谧的氛围中获得一种安宁和自由。

“碾茶过程中的轻拉慢推,煮茶时的三沸水判定,点茶时的提壶高注,饮茶过程中的观色品味等,都借助事茶体悟佛性,喝进大自然的精英,换来脑清意爽生出一缕缕佛国美景。

”禅宗的精神在于超越实体达到悟的境界,而这种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茶文化的艺术境界,禅宗对茶文化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我国传统文化精神基本上是由儒、释、道三教精神及其影响组成的,而这一切又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与走向。

比如儒学的“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道家的“宁静致远,道法自然”,佛教的“茶禅一味,梵我一如”,其要义均在于人与大自然的精神联系与心灵感悟。

儒、释、道的思想精髓渗透到茶文化,进一步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其中儒家以茶作为沟通自然与心灵的契机,重视自然与人文的高度契合,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佛教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禅,从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在茶文化中注入佛理禅机;道家强调人在品茶时要乐于与自然亲近,在思想情感上与自然交流,在人格上能与自然相比拟并通过茶事实践去体悟自然的规律。

中国茶道的灵魂,也是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的中国儒释道三家思想相糅合的体现。

4.中华茶文化之“爱民”传统

《周易·系辞下》云:

“天地之大德曰生。

”把“生”看成是宇宙自然运动变化的基本法则和个性。

所谓“天地铟编,万物化醇。

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中国的哲人,大都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充满了对生命的尊崇。

如儒家孔子以生为乐,他说: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以茶养生是厚生爱民人文传统的卓越体现。

所谓养生,按照中医的说法,“养”是保养、培养的意思,“生”是活力、生命力的意思。

关于以茶养生,《神农食经》中有“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三国华佗《食论》云:

“苦茶久食,益思意”;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记载:

“茗茶苦寒,久食令人瘦,云人脂,使人不睡。

饮之宜热,冷则聚痰。

破热气,除瘴气,利大小肠。

止渴除疫”;陈藏器甚至说:

“诸药为百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宋代苏轼《物类相感志》:

“陈茶末烧烟,蝇速去。

茶得盐不苦而甘。

”等等。

我国在漫长的茶事历史中,无论是通过塑造一些保护神来发现或利用茶,还是把特殊人物的出现与茶事联系起来以推动发展茶事业,都体现了强烈的“重民”、“保民”意识,这是茶文化厚生爱民人文传统的一个突出现象。

神农氏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之一,由于他“教民稼穑”,后人尊称他为神农氏,他对人类的生命可谓关怀备至,甚至不惜以身试毒,采药为民治病,“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荼而解之”记载了这样的传说。

唐代陆羽的《茶经》引《神异记》中丹丘子获大茗的传说,也体现了茶文化厚生爱民的人文传统。

中国人向来有“客来敬茶”的习惯,“客来敬茶”既是生活中一种同乐、互爱、叙话、祝健的礼节,是交际中一种融洽亲密、热烈真诚的礼仪,更是对厚生爱民人文传统的一种传承。

“客来敬茶”延续数千年,经久不衰,正说明厚生爱民人文传统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

流行于云南大理白族居住地区,起源于公元8世纪南诏时期的“三道茶”,不仅弘扬了“客来敬茶”的传统茶礼,而且主人通过依次向宾客敬献苦茶、甜茶、回味茶三种,既清凉解暑、滋阴润肺,又陶情养性,寄寓“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哲理,给人们以多重的享受。

三、中国传统茶文化对当代的影响

中国茶文化以农耕文明作为物质基础,在漫长的岁月里,中国茶文化经过历史的递嬗演变,逐渐形成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体系,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

从民风民俗到家庭家族到政治国家,从物质文化到制度文化到精神文化,从民间文化到文人的精英文化到君主的正统文化,处处打下茶文化的烙印并形成茶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茶文化基本精神包括“中和”、“自然”、“禅悟”、“爱民”等基本精神,几个方面又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以至于形成独具风采的中国茶文化精神禀赋。

(一)弘扬茶文化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作为中国茶文化基本精神的“中和”是广泛深入人心的。

唐末刘贞德在《茶十德》一文中,提出“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进一步提升了饮茶的精神要求,包括了人的品德修养,并扩大到和敬待人的人际关系上。

进入现代社会,茶是一种润滑生活的清新剂,是改善人际关系的调节阀。

体现在茶人身上,绝无飞扬跋扈、逞强斗狠、凌弱欺老言行。

茶文化要求人们在为人处事中,推行中正之道,友好相处,相互协作,共享祥和,有利于普遍倡导谦让友爱、互敬互助的风尚。

“中和”的茶文化精神体现在江南水乡的“吃讲茶”、重庆四川的“付茶钱”等风俗。

“付茶钱”是一种以荼调解、讲和的饮茶方式。

因为“茶性最洁”,“茶不移木”茶在婚俗中是纯洁、坚定和多子多福的象征。

因为“茶树多籽”,所以表明子孙繁盛,家庭幸福。

在港澳台地区,一切有爱国心的人士都把茶作为思乡的寄托,因为茶是中华民族的共同饮料,地有南北、海有两岸,虽然同胞分散在广大的幅员上,但无论是天涯海角,只要同喝中国茶,就怀抱一个共同的心愿,即海峡两岸早日和平统一。

(二)弘扬茶文化有利于提高个体素质

茶文化以德为中心,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倡导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

主张义重于利,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对人尊敬,重视修生养德,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质。

茶文化是应付人生挑战的益友。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市场竞争下,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人心浮躁,加上紧张的工作、应酬、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各类依附在人们身上的压力不轻。

参与茶文化,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松一番,以应付人生的挑战。

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丰富文化生活的作用明显。

茶文化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康乐性,品尝名茶、茶具、茶点,观看茶俗茶艺,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三)弘扬茶文化有利于形成崇德尚廉的社会风气

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商品大潮汹涌,物欲膨胀,人心浮躁,拜金主义的流行腐蚀了人们的价值观,以至于腐败易发多发,严重影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

而茶文化是雅静、健康的文化,它能使人们绷紧的心灵之弦得以松弛,倾斜的心理得以平衡。

以“和”为核心的茶道精神,提倡和诚处世,以礼待人,对人多奉献一点爱心,一份理解,建立和睦相处、相互尊重、互相关心的新型人际关系。

因此也必然有利于社会风气的净化。

(四)中华茶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国际文化交流

以茶会友,广交四海宾朋,中国开放型经济条件下,茶叶的出口在促进中国赚取外汇的同时,推进了国际茶文化的交流,使茶文化跨越国界,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陆羽,《茶经》,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2月

【2】徐先玲、李相状,《中国茶饮文化》,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