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电压与绝缘技术论文微电网并网与孤岛运行模式切换的研究描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100442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809.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论文微电网并网与孤岛运行模式切换的研究描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论文微电网并网与孤岛运行模式切换的研究描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论文微电网并网与孤岛运行模式切换的研究描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论文微电网并网与孤岛运行模式切换的研究描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论文微电网并网与孤岛运行模式切换的研究描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论文微电网并网与孤岛运行模式切换的研究描述.docx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论文微电网并网与孤岛运行模式切换的研究描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电压与绝缘技术论文微电网并网与孤岛运行模式切换的研究描述.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论文微电网并网与孤岛运行模式切换的研究描述.docx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论文微电网并网与孤岛运行模式切换的研究描述

第1章前言

1.1选题的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由于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一次能源的日益枯竭,以及人们对能源的依赖程度日益增大,能源问题越来越制约着我国电力系统的发展。

而燃煤为主的火力发电造成大气环境污染、化石燃料大量排放造成的温室效应导致气候变暖等问题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难题。

因此如何保证电力能够安全与稳定的供应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电力生产在最初阶段的方式是集中发电、远距离输电、大电网之间相互联系,其过程存在三个特点:

即电力生产的整体性、同时性与随机性。

整体性与同时性即发电、输电和供配电的过程是不可分割的并且同时进行的,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电力生产都将难以完成。

而电力生产的随机性则指负荷、设备异常情况以及电能质量等都在随时变化着,因此在电力生产中需要做到实时调度与安全监控,能够跟踪随机事件的动态情况,以确保电网的安全运行。

但是电力建设成本高,运行难度比较大,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当今社会对电力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的需求。

近几年来,我国多个地区出现罕见的用电高峰,期间的多次事故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

美欧地区也有很多国家发生过多次大面积停电事故,致使大电网的脆弱性日益暴漏出来。

现如今,一次能源日益枯竭,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传统大电网的脆弱性日益暴漏,致使全球化电力市场改革进程加快,在此背景下有学者提出了分布式发电系统这个概念。

分布式发电被认为是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增强电能供应的可靠性以及可以满足社会发展对电力日益增长的需求等的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

分布式电源经常分散布置在用户的周围,其发出功率为数千瓦到百兆瓦不等。

相比于传统的集中式供电,分布式电源的安装位置比较灵活,并且比较分散,能更好的利用当地的资源分布,更能适应电力的需求;并且分布式电网与大电网之间又可以相互备用,有效地提高了电能的利用率,供电可靠性明显增强;输电和变电的过程中又可以减轻故障对其造成的影响,可以有效的提高电能质量;能够避免各地区电网之间由于电压和频率波动而相互造成的影响,从而可以防止由于局部电力故障而造成电网大面积的停电事故,等等。

相较于传统电网,分布式发电的这些优点更能适应电力的发展,并逐渐成为电力未来发展的趋势。

在国外发生的一些电力故障中,一些拥有分布式发电系统的公司和单位在故障中依旧可以正常运营,供电的可靠性得以增强,也减小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分布式发电系统具有可靠性高、经济性好和污染性少等优点,但是有些缺点也制约着它的发展。

例如:

分布式发电系统的投入成本太高,并且其控制也非常复杂;相对于大电网来说是个不可控单元,为减小其对大电网造成冲击,特殊情况下分布式电源就需要被大电网隔离处理。

IEEE1547标准中,对分布式电源接入大网有明确的规定:

当主网系统运行过程中发生故障时,分布式电源需要退出运行。

这样就限制了分布式发电的充分发挥,新能源也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传统的配电网中,其任务是将电能分配并输送给终端用户群体。

假如各个独立的分布式发电系统直接连接到主网系统中而不加以区分,就会改变配电网的辐射状态和其单向传输电能的状态,从而会造成诸如潮流计算、继电保护的设计以及整定值的设定等新的问题。

而现在很多学者提出的微电网技术这个概念,则能够克服分布式发电技术的以上缺点,从而使其能得到大规模的运用。

微电网是分布式发电技术的一个重要形式,它将分布式发电装置、储能装置、检测和控制装置、保护装置和负荷等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单一可控的单元,同时提供给系统电能和热能,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

这样,它可以对用户同时输出电能、热能和冷能,满足用户的三联供的需求,也能够与主网系统进行并联运行。

另外,微电网运行模式非常灵活,在正常情况下可以与主网并网运行,对大电网系统提供有效的支撑;在主网出现故障的情况下,它也可以与大网断开进入独立运行模式,从而可以保证重要负荷的持续不间断供电,大大提高了供电的可靠性。

微电网在独立运行的过程中,由于分布式电源种类的多样化,使得其在负荷发生变化时较难实现快速响应而可能出现短暂的动态失衡,所以在微网与主网系统并联运行的过程中,当微电网的输出功率不能满足负荷的功率需求时,则需要由主网补充电能;而当微电网的功率输出大于负荷需求时,剩余的电能则可以流向主网,最终与大电网实现互为备用,相互支撑。

当大电网发生故障或者运行需要时,微电网可以转入孤岛模式,在孤岛运行过程中继续向重要负荷供电,实现不间断供电;而当故障取消时,微网则根据要求又可以重新并网,继续为大网提供支撑,增强了电网的灵活性。

以往情况下,当主电网出现故障的时候,都会令分布式电源退出运行,待脱网后再重新启动微电源;同样,当需要并网的时候又需要再次切除负荷,并且并网过程十分麻烦。

这样就会引起间断供电,降低了系统供电的可靠性。

而对于一些重要负荷需要保证不间断供电,这就需要采取控制措施使微电网能够实现独立运行与并网运行两种模式之间的平滑切换。

由以上所述可知,对微电网的孤岛运行和并网运行,以及两种模式之间的过渡过程进行控制,使其实现平滑切换的研究对电力系统发展的影响意义深远。

1.2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微电网是近几年才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在全球电力工业面临严峻挑战的情况下,微电网对能源利用的高效性、控制和运行的灵活性和智能型,展现出了很大的优势,由于微电网技术潜力巨大,很多国家已经将其作为电力行业中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最主要的战略之一。

一些发达国家从不同的方面对微电网展开了研究,其中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国已经在不同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对微电网的基础理论的研究已经完成,微网在运行控制、保护控制以及经济性分析等方面的基础问题也已经得到解决,现已进入了用系统实际运行验证的研究阶段。

最早提出微电网概念的是美国可靠性技术解决方案协会,简称CERTS。

他们对微电网的研究重点集中在提高电网供电的可靠性、投入以及运行的经济性、满足电能质量多样性的要求和最终实现电网的智能化等方面。

现在,CERTS提出的微电网的初步理论和控制方法已经在在美国电力公司沃纳特/Walnut微电网测试基地验证成功。

由美国北部电力系统承建的MadRiver微电网,是美国微电网建立成功的第一个例子,关于微电网的管理条令和运行法规也已初步形成。

欧洲一些发达国家对微电网的研究方向偏向于环境保护、保证欧洲各大电网的稳定运行,和保证电能质量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等方面。

它的发展历程主要包括两个阶段:

欧盟的第五框计划以及第六框计划,其研究内容主要侧重于供电的可靠性、对大网的可接入性以及运行的灵活性等方面。

继欧盟2005年提出“智能电网”这个概念之后,欧洲已经将“智能电网”作为未来电力的发展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发展战略。

而日本由于本土资源比较匮乏,故其对可再生能源的充分利用比较看重,在微电网的示范性工程建设方面在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现在在微电网方面已经开展了三个试点研究项目。

第一个示范性工程是由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所建立的位于中部机场的爱知微电网,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很多分布式电源都是燃料电池。

而日本青森县在2005年十月份投入运行的微电网最明显的特色是所有的供电能源全部是可再生能源。

日本现在的分布式发电技术以及微电网技术全部是在当地的配电网与可再生分布式能源互联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

日本现在所建立的微电网的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就是满足用户的用电需求,其控制目标主要是电量的供电与用电差额余量的标准。

在微电网的网架拓扑结构和集成控制方面,以及关于热电冷综合利用等方面也都有相应的研究,为微电网技术的发展和利用打开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现在关于微电网的研究除了美国、欧洲和日本以外,其他地区的很多国家也纷纷开展起了相关的研究项目。

从各个国家和地区对微电网技术的重视程度和研究力度以及各国未来的电力发展规划上面可以看出,微电网是大电网未来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它能综合利用各种分布式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以及在环境保护方面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又可以提高大电网的供电灵活性和可靠性,为大网提供有效的支撑作用。

1.2.2国内的研究现状

我国近几年也致力于分布式发电技术和储能技术方面的研究,其中对微电网技术的研究与发展也引起了高度的重视。

国家科技部的863计划已经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微电网技术。

如今清华大学和天津大学,以及中科院电工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已经建立了许多关于分布式发电的三联供项目,微电网技术的研究已经进入实质阶段。

但是由于起步比较晚,以及技术与研究力量等与一些发达国家尚有着较大的差距,相比之下我们国家所取得的成果也不如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国家丰厚。

但是由于微电网技术的优点完全适合我国的国情,与我国的电力发展规划与发展方向完全相适应,将来国家对微网研究的扶持力度会继续加大。

因此微电网在我国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前景。

微电网在运行过程中有并网运行和独立运行两种方式。

当大电网出现故障时微电网可以脱网独立带负荷继续运行,保证了供电的可靠性。

由于微电网在供电方面的灵活性和可靠性较强,能够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小环境污染,以及能满足用户对电能质量的需求等优点,使得它成为了大电网一个极其重要的补充,关键时刻可以对大网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十一五”规划中,已经将可再生能源的研究与发展作为我国的重点发展战略之一列入其中。

在微电网的技术研究中,要确保其中的控制系统比较完善并且能够稳定运行,这样才能使微电网能灵活可靠地运行,使电网中的电能质量得到提高。

经过深入的研究得出,如确保微电网能够安全稳定的运行,其控制技术需要满足下面几个要求:

对微电网的控制要保证电压和频率等电能质量;在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的过程中其暂态震荡不能影响电网的正常运行;其控制策略能够根据本地信息的实际情况自主做出相应的反映;要具备调节电压和调节系统平衡的能力,防止出现电压跌落的现象;在电力系统实际运行需要或者系统出现故障时,能够快速响应,自主平滑地实现与大电网脱网、并网操作,并且暂态过程能够实现平稳过渡,不能对大网造成太大冲击。

所谓的平稳过渡并不是指分布式电源的重新启动,而是通过相应的控制策略能够使电网的电压和频率等电气量实现平滑的过渡,而保证重要负荷不间断供电,即实现微电网两种运行方式的无缝切换。

现如今,微电网的出现,使得传统的电力系统安全控制、电力调度与保护策略以及能量管理系统等各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而关于微电网的操作章程与其运行的控制方法等并没有得到彻底理解,其中一些关键的技术问题尚未得到解决。

现在很多国家关于微电网研究的单位与专家都致力于微电网的建模、运行控制和保护策略等方面的研究,并在理论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文献[23]用PSCAD仿真软件建立了微电网模型,通过仿真分析研究了微电网由并网运行切换至独立运行过程中的暂态震荡情况以及暂态稳定后的微电网的功率输出调节特性。

文献[24]在建立仿真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微电网的小信号模型,其微电源主要包括传统旋转电机和由电力电子装置接入微网的其它类型的分布式电源。

其方法指出,在整体的电网系统中会出现频率偏移现象,而文中所提供的自治微电网的分析方法相对于传统的主网系统,其频率偏移现象更容易出现。

文献[25]列举了多种不同的分布式电源的模型,其中包括风力发电机、微型燃气轮机和感应电动机模型。

相比较而言文献[26]中所介绍的分布式电源模型种类更多且更为详细,其中包括感应电动机、燃料电池和光伏电池等多种形式。

文献[27]中指出一种建模方法,可以使微电网的运行成本以及有效性得到最优化,这种微电网的建模是基于动态程序建立的,其中对分布式电源和电力负荷之间的最佳连接点和安装位置进行了详细介绍与分析。

对微电网最常用的控制方法是其控制系统模拟传统电机,使微电源按照下垂特性曲线输出功率,具体有以下三种控制方法:

(1)即插即用与对等的控制思想[28]

这种控制方法与传统发电机利用下垂特性曲线进行控制相类似,所有的分布式电源共同承担系统的动态功率输出,接线简单、运行可靠,并且相较于其他控制方式比较容易实现。

但是这种控制方式有一个缺点就是当系统电压和频率偏离正常值时不能使其恢复,即没有传统电机中的二次调频的功能。

而当微电网系统受到比较大的冲击或扰动时,其输出的电能质量不能得到保证。

(2)基于功率管理系统的控制[29]

采用这种控制方法可以使微电网能够在不同情况下满足不同的控制需求,对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分别采取不同的模块分开控制,并且在控制过程中还加入了频率恢复环节,使其能够较好的保证频率和电压的质量。

在功率管理系统中,为满足微电网系统在不同情况下的功率需求,还采用了很多种不同的控制方法,从而增强了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和灵活性。

但由于传统发电机中自身带有调速器,使其与分布式电源之间的协调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

(3)基于多代理技术的微电网控制[30]

这种控制方法是把传统电网控制中的多代理技术应用到微网控制中,属于智能电网控制范畴。

多代理技术最大的特点是响应速度比较快、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发的控制、以及具有代理的自治性等。

这种控制系统能够提供各种不同的控制方法与性能,并且又不需要过多的人为操作,非常符合微电网分散的管理与控制的特点和需求。

但是多代理技术还不太完善,还不能对微电网系统中的电压和频率等进行调节控制,目前大多应用在能量管理以及对电力市场交易的协调上。

近年来微电网技术在我国发展比较迅速,但是微电网所涉及的学科广泛,需要应用到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电子技术以及发电机与自动控制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工程比较复杂,还有很多的研究课题及重要的技术难题有待进一步的解决。

微电网控制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31-35]:

(1)对含有不同分布式电源的微电网进行协调的控制和运行;

(2)在孤岛和并网两种运行方式下,对微电网的电压和频率进行智能型控制策略的研究;

(3)电力电子技术在微电网系统中的进一步的发展与应用;

(4)微电网系统中智能发电技术与控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

1.3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随着各国相继对微电网进行展开研究,现在已经在微电网的能量管理方面以及采用电力电子技术对其运行进行控制等方面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

但关于微电网独立运行与并网运行两种运行模式之间的切换稳定性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由于微电网的运行模式不同,以及系统运行状态不稳定,所以对分布式电源在切换过程时没有一种明确的控制方法。

而采用什么样的控制策略,使微电网能在两种不同的运行模式之间实现平滑切换,并保证切换期间所出现的震荡情况在系统允许范围之内,以及在切换之后系统的电压和频率仍然能够保持稳定,现在还没有人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建立微电网模型

其中采用逆变器作为系统的微电源。

文中针对微电网并网与孤岛两种运行模式采用了不同的控制策略,对各种不同的控制策略的效果进行了比较,并且在仿真模型中实现了微电网的孤岛检测。

(2)建立了微电网孤岛模式下的小信号模型

通过建立微电网的V/f控制方式下的孤岛小信号模型,分析控制器参数、负荷和线路阻抗的变化对系统特征值和参数灵敏度的影响规律,对系统不同工况对主导特征值的参数灵敏度的影响规律进行分析,最终获得保证微电网平稳切换至孤岛运行模式的主导影响参数和影响因素。

(3)利用MATLAB软件对微电网进行建模仿真

实现了微电网孤岛与并网两种运行模式下的控制方法,并对两种模式进行切换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策略,使其能够实现平滑过渡。

通过分析找出微电网的并网所需满足的最佳并网条件,提出相应的控制方法和策略,实现了微电网自动根据大电网的条件调节微电网内部的电压和频率,并在合适的相位下进行并网。

本文对以上所述的研究内容做了如下安排:

第一章论述了微电网研究的背景以及国内外的发展现状,阐明了微电网研究的意义,以及对本文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概述。

第二章对微电网建立了数学模型,其中用逆变器作为分布式电源进行研究。

并且根据传统的控制理论,针对微电网的独立运行和并网运行两种模式分别进行了控制器设计。

在并网运行时采用PQ控制方式;独立运行时,如是单台机则采用V/f控制方式,如果是多台机则采用下垂控制方式。

同时文中还给出了孤岛检测的控制方法。

对这几种控制方式的原理及设计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并由此建立了微网控制模型。

第三章针对微电网V/f控制方式的孤岛运行模式进行小信号稳定分析,通过建立微电网的V/f控制方式的孤岛小信号模型,分析控制器参数、负荷和线路阻抗的变化对系统特征值和参数灵敏度的影响规律,讨论了系统不同工况对主导特征值的参数灵敏度的影响规律,最终获得了保证微电网平稳切换至孤岛运行模式的主导影响参数和影响因素。

第四章以微电网孤岛运行时采用v/f控制为研究对象,建立仿真模型,通过仿真分别验证了微电网的并网所需满足的最佳并网条件,继而提出相应的控制方法和策略,实现了微电网自动根据大电网的条件调节微电网内部的电压和频率,并在合适的相位下进行并网。

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所提出的平滑切换控制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

第五章对全文所做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指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第2章微电网的建模与控制

2.1微电源的种类与微电网的结构

2.1.1微电源的种类

微电源种类繁多,其能量主要来源于风能、光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多种形式,是微电网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微电源的发电系统也有多种类型,包括各种类型的风力发电机、太阳能电池板、利用天然气和酒精制造的燃料电池、微型燃气轮机以及利用生物质能而建造的沼气池等等,装机容量不等,大约在20kW~10MW之间。

下面对这几种发电类型进行详细介绍。

风力发电机的发电过程是首先将风能转变成机械能,然后再通过相应的措施把机械能转变为电能。

由于风能分布广泛,属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对环境不造成破坏,因此可以根据实际的地理情况大力发展风力发电。

而太阳能则是利用光的伏特效应原理,通过相应的设施将太阳能量直接转变成电能。

太阳能发电一般有光伏发电和光热发电两种形式,由于太阳能是一种清洁、无噪声的能源,并且利用也比较安全,发电过程中不会消耗其它物资,也不会产生各种有害物质,因此在我国发展速度非常迅速。

太阳光能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并且也比较容易获取。

利用太阳能设计的电池重量轻体积小,携带非常方便,结构也比较简易,使用和维护也比较简单,并且供电可靠性很高,是非常有潜力的一种新能源。

微电源还有一种发电形式就是微型燃气轮机,容量大约是25kW~300kW,是一种新型的热力发电机。

其特点是噪音低、排放量比较低、运行时振动比较小、出现问题的几率比较小,并且对燃料的消耗率也比较低。

这些优点非常适用于微电网建设,在21世纪微型燃气轮机已经在新能源技术应用中占据了主流位置,下面介绍一下它的工作原理。

微型燃气轮机的内部结构主要包括向心式透平和离心式压气机等径流式叶轮机和回热循环系统,其发出的功率经过交-直-交逆变器把高频电流电变为低频交流电以供用户使用。

微电源的发电机类型种类比较多,容量大小不等,并且所用的一次能源的类型也各不相同,表2-1把一些常见的微电源的基本情况总结了一下。

表2-1常见的微电源分类

机组技术

单机容量/MW

一次能源

输出能量形式

并网接口

燃气轮机

0.5~10

天然气

工频交流

同步发电机

燃气内燃机

小于1

天然气、柴油

工频交流

同步发电机

微型燃气轮机

小于0.5

天然气

高频交流

逆变器

燃料电池

小于1

天然气、酒精

直流

逆变器

太阳能光伏

小于0.5

太阳能

直流

逆变器

风力发电

小于2

风能

工频交流

异步发电机、

逆变器

生物质能

小于1

秸秆、沼气

工频交流

同步发电机

由上表可以得出,关于微电源的种类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传统的旋转电机,另外一种则是通过电力电子技术设计的接口与大电网相连接的那些分布式电源。

而后一种微电源又可以细化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直流电源,需通过逆变转化为工频交流电;第二种类型是非工频的交流电源,这种电源输出的功率必须经过整流装置将其输出转换成直流电,然后通过逆变技术转变为交流电。

相比于传统的分布式发电技术,微电网在功能上和结构上都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因此原有的控制策略已经不能完全适用于这种新型的微电源,而电力电子技术在微电网控制系统中则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以传统的旋转电机作为微电源控制方法与传统电机的控制相似,不做详细赘述,本文研究的重点主要是对通过电力电子接口的微电源的控制方法与策略进行探讨与分析。

2.1.2微电网的结构

微电网相对于大电网是一个规模较小的、独立运行的系统,其分布比较分散,通过现代先进的电力电子技术,将各种类型的微型电源、储能装置、检测装置和保护装置联系在一起,向本地负荷进行供电。

对大电网而言,微电网是一个单一的、可控制的系统,能根据电网的需要在短时间内迅速动作,为大电网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作用;而微电网对用户而言,可以提供电能、热能以及其他的一些特殊需求,同时又可以降低电力线路的损耗,对电压和频率的稳定起到支撑的作用,更提高供电的可靠性。

微电网的结构模型如图2-1所示[36]。

由图2-1的结构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该微电网包括三条馈线,是一个呈放射状的网络结构。

而A、B、C三条馈线通过并网开关PCC和大电网相连接,与其进行必要的能量交换。

通过PCC接口可以使微电网实现并网运行与独立运行两种模式之间的平滑过渡,从而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图2-1微电网的结构图

与大电网相似,其中的负荷也可以分为重要负荷和次要负荷两种类型。

在微电网的实际运行中一般把次要负荷作为可调节负荷,通过对这种负荷进行调节而实现削峰以及使波形变平滑等操作。

当出现特殊情况需要切除一些负荷时,次要负荷也是首选的被切除对象。

当大电网中出现故障需要检修,或者出现其他问题需要使微电网脱离主网运行时,PCC就会自动断开,使微电网过渡到独立运行模式。

微电网系统内的负荷所需的功率完全由微电网本身承担,同时微电源的输出功率也能保证在A和C馈线处所接的重要负荷继续正常运行,微电网可以通过母线将电能传送给馈线B,使其所带负荷也能正常运行。

如果在独立运行过程中,微电源所提供的功率不能满足负荷的需求,则需要断开馈线B,使次要负荷退出运行,从而保证重要负荷的正常运行。

待大电网的故障解除或者在大电网需要的情况下,PCC又可以重新合闸,微电网又重新回到并网运行模式。

微点网的这种放射状结构可以根据当地负荷的需求,采取就近原则使各分布式电源直接向距离较近的负荷输送功率,提供电压和频率支持。

这种灵活性强的供电方式在大大减轻了主网的供电负担,提高了电能的质量以及供电可靠性。

在微电网输出的电能质量不符合要求或者大电网出现故障需要检修等的情况下,微电网又可以脱离主网独立运行,继续对重要负荷进行供电,供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明显增强。

因此,并网运行和独立运行都是微电网自身的优点和重要的运行能力,而保证两种运行模式之间能够实现平滑切换是微电网实现这两种能力的关键。

2.2逆变器型微电源的建模与分析

对微电网进行研究分析首先需要对其建立模型。

而建立微电网模型的第一步,则需要建立微电源的模型。

这一节中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对逆变器型微电源进行建模分析。

在分布式电源中,最常用的两种逆变器是电流源型逆变器(CSI)和电压源型逆变器(VSI)。

两种逆变器的最主要的区别是在直流环节阶段的滤波方式不同。

电压源型逆变器采用的滤波方式是大电容滤波,经过滤波后在理想情况下,相对于负载而言类似于一个恒压源,输出直流电压的波形非常平直;而电流源型逆变器中间环节采用的滤波方式为大电感滤波,此时对于负载类似于一个恒流源,输出的直流电流的波形非常平直。

两种逆变器的滤波方式不同,输出的电气量的性质也不相同,但是它们采用的逆变电路是相同的,对输出波形的控制都是通过PWM调制方式所实现的。

由于VSI更容易满足微电网的并网要求,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