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摸底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099588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05.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摸底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地理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摸底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地理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摸底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地理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摸底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地理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摸底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摸底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地理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摸底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摸底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摸底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地理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摸底考试试题解析版

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摸底考试

地理试题

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非选择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墨水笔或圆珠笔将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试卷上。

2.请把所有答案做在试卷上,交卷时只交试卷,不交试题,答案写在试题上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下图为“中纬某区域简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区域位于南半球B.该区域昼短夜长

C.图中河段有凌汛现象D.典型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据图判断,下列现象可能出现的是

A.巴西高原草木一片枯黄B.石家庄多受东南风影响

C.长江河口表层海水盐度达到一年中的较大值D.中国长城站可能出现极昼现象

【答案】1.B2.C

【解析】

1.借助图中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可判断该区域位于北半球,故A错;该地位于中纬度,图中等温线为0℃,说明此时为冬季,所以该区域昼短夜长,故B正确;根据河流和等高线的关系(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可判断该河自北向南流,所以不可能有凌汛现象,故C错。

该处温度为0℃以下,所以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典型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故D错。

2.据上题分析,可知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

巴西高原位于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此时为夏季,草木葱绿,故A错。

石家庄位于北半球,为冬季,此季节多受西北风影响,故B错。

长江河口在北半球,长江流域中下游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此季节河流处于枯水期,河口处注入海洋的水量较小,故盐度应达到一年中的较大值,故C正确。

长城站位于62°S附近,不在极圈内,故没有极昼极夜现象,故D错。

下图为某地月最高平均气温、月最低平均气温、年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

完成问题。

3.该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A.热带雨林B.常绿硬叶林C.草原荒漠D.落叶阔叶林

4.利用该地的典型农产品,可发展的工业是

A.橡胶加工B.甜菜制糖C.葡萄酿酒D.玉米制乙醇

【答案】3.B4.C

【解析】

3.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是持续增长的,月最高平均气温比月最低平均气温数值大。

读图,该地最冷月气温大于0度,小于15度,应位于亚热带地区。

最热月是1月份,最冷月是7月份,应在南半球。

根据降水量曲线,冬季累计增长快,夏季降水增长少,说明冬季多雨,夏季干燥,应是地中海气候,植被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故选B。

4.地中海气候典型农产品有葡萄,可以发展葡萄酿酒工业,C对。

橡胶是热带经济作物,A错。

甜菜、玉米是温带作物,B、D错。

故选C。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5.有关图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此时亚欧大陆东部盛行东南季风

B.密西西比河正处于丰水期

C.冰岛受到低压中心控制

D.地球公转速度最慢

6.如果图示地区在大陆西岸,它的气候类型可能是

A.亚热带季风气候B.热带沙漠气候

C.温带海洋气候D.地中海气候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等温线b的数值大于a

B.图示区域为陆地

C.图示区域为海洋

D.不能判断图示区域,是海洋还是陆地

【答案】5.C6.D7.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通过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可以判断季节,通过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可以判断气候类型,通过等温线的弯曲可以判断是陆地还是海洋。

5.纬度越向北越小,说明是南半球,从纬度位置上看,该气压带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并且向南移,因此,可以判断图示地区是南半球的夏季,北半球冬季,亚欧大陆东部盛行西北季风,密西西比河正处于枯水期,冰岛受到低压中心控制,地球公转速度最快,选择C。

6.纬度300到400大陆西岸,在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下,形成地中海气候,选择D。

7.a比b纬度低,等温线b的数值小于a,A错;结合小题1可以判断图示地区是南半球的夏季,等温线向高纬度弯曲,说明图示区域为陆地,B对CD错。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图为黄河中下游地区某地各节气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前一节气多年平均降水量差值变化统计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8.该地降水量最大的节气是

A.谷雨B.夏至C.小暑D.大暑

9.导致立秋到白露之间降水量差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B.蒙古高压南移控制

C.夏季风势力逐渐减弱D.受准静止锋影响

【答案】8.D9.C

【解析】试题考查影响降水变化的因素和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8.降水量最大的节气比前后两个节气的降水都多,因此差值应先正值后负值,且变化较大,从图中看应是大暑,D正确。

9.立秋到白露之间降水量差值为负值,说明降水一直减少,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夏季风势力逐渐减弱,C正确。

读“甲、乙两地气温曲线和降水月分配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图中,甲、乙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分布在

A.北半球、南半球B.南半球、北半球

C.南半球、南半球D.北半球、北半球

11.甲、乙两地的降水量较多的时候分别在

A.夏季、冬季B.冬季、夏季

C.夏季、夏季D.冬季、冬季

【答案】10.B11.A

【解析】

10.北半球7月份气温最高,为夏季,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读图可知,甲乙两地的气候类型最高温均出现在7月份,应为北半球,故选D。

11.读图可知,甲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降水主要在冬季,故选A。

下图中的左图为某区域海拔400米以上的某地表形态相对高度等值线图(数值越大,相对高度越大),右图为该区域400米以下的岩层剖面局部图。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2.左上图中显示的地貌最有可能是在下列哪种外力作用下形成的

A.流水的搬运作用B.流水的堆积作用

C.风力的堆积作用D.风力的侵蚀作用

13.从右上图中的岩层剖面图看,该区域最有可能是(  )

A.背斜B.向斜C.地垒D.地堑

14.右上图中甲岩石最有可能是(  )

A.玄武岩B.页岩C.板岩D.大理岩

【答案】12.D13.B14.D

【解析】

12.根据左图中等高线所示意的山体走势可以判断出,该山体呈现出倾斜的蘑菇状,应为风蚀蘑菇地貌,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

故选D。

13.由图可知,该区域在水平方向上的岩层呈现出中间岩层新、两翼岩层老的排列规律,应该为向斜。

故选B。

14.据图可知,甲岩石位于岩浆岩和沉积岩之间,并且该岩层不连续分布,故该岩石为石灰岩变质而形成的大理岩。

故选D。

河西走廊是中国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目前河西走廊北部的沙漠加速向南入侵,绿洲沙漠化日趋严重。

下图为河西走廊各种沙丘形成因子分析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图示最有可能是流动沙丘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16.河西走廊中的绿洲主要分布于(  )

A.河流上游地区B.山麓地带

C.冲积扇D.河流出山口

17.目前河西走廊北部的沙漠加速向南入侵,主要原因是(  )

A.气温升高,岩石风化增强

B.冬季风势力增强

C.绿洲地带水源枯竭

D.降水减少,雪线升高

【答案】15.D16.C17.C

【解析】

15.在风力大、沙源供给相对较少、植被覆盖率较低的条件下,沙丘易流动,三角坐标图显示④恰好是风大且沙源不多的情况,符合要求。

16.河流上游地区,河流出山口处地下水埋藏较深、难以形成绿洲;山麓地带未必有河流,地下水埋藏不稳定,只有冲积扇地下水埋藏浅,多绿洲。

17.沙漠“加速”向南入侵,主要是人为原因导致。

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程建设不注意环保问题等都导致绿洲地带水源枯竭,土地荒漠化,表现为沙漠加速向南入侵。

下左图是我国江南某城市及近郊地区范围图。

下右图是①②③④四条线附近地区的夏季午后多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8.图中O处最可能是(  )

A.文化区B.山地森林公园C.城市广场D.中心商务区

19.该城市各功能区布局是合理的,则工业区可能在图中的(  )

A.a处B.b处C.c处D.d处

【答案】18.B19.A

【解析】

18.据图可知,图中O处气温低,所以最有可能为山地森林公园,或者湖泊等。

故选B。

19.据图可知,图中abc三处气温高,可能是人口密集,或是工业释放热量所致。

城区有一河流,人口应靠近河流上游居住,所以bc为居民区,工业区位于河流的下游和城市外缘分布,江南地区,冬季风弱,a为城区西部,基本符合“最小风频上方向”,因此a为工业区。

故选A。

南斯拉夫的萨尔河畔有一个农场,一进农场门映入眼帘的是面积不大的耕地、碧波荡漾的鱼池、令人悦目的森林、牛羊成群的牧场以及各种各样的加工场,它们相辅相成,互为利用。

农田为牲畜提供饲料,牲畜为农田提供粪肥,森林能保持水土,池河可泽润草木。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面小题。

20.这个农场发展的农业是()

A.能量密集型农业B.生态农业

C.世外桃源的农场D.传统的自然农业

21.这个农场的最大优点是()

A.能源消耗不多B.有利于高度机械化

C.环境污染轻D.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22.你认为在这个特殊的农场中,解决农民生活燃料最理想的措施是()

A.从场外购进煤和石油B.建立火力发电站

C.利用秸秆和薪材林D.利用牲畜粪便、枯枝落叶发展沼气

【答案】20.D21.D22.D

【解析】

20.由材料“种植业与畜牧业相辅相成,互为利用,农田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牲畜为农田提供粪肥,森林能保持水土,河池能润泽草木”,判断为生态农业。

故选B。

21.农田为畜牧提供饲料,牲畜为农田提供粪肥,森林能保持水土;体现了该农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利于保护环境。

所以该农场的最大优点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故选D。

22.农场中,有丰富的牧畜粪便、植物枯枝落叶,可利用这些原料,生产沼气,既减少了废弃物,且沼气清洁无污染,还减少了对植被的破坏,利于保护环境。

故选D。

电解铝业是高耗能、高污染产业。

近年来,我国新建电解铝产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有人认为,我国电解铝业西移是大势所趋。

下图示意铝工业主要部门及其在我国的主要分布省区(2010年前)。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西北地区大规模发展电解铝业依赖的优势条件是(  )

A.廉价而充足的电力B.良好的生态环境

C.充足的原料供应D.良好的工业基础

24.电解铝业由东、中部转移到西北地区,会导致(  )

A.能耗降低B.产品价格提高

C.污染排放减少D.运输成本增加

25.西北地区电解铝厂选址应远离(  )

A.交通线B.输电线

C.绿洲D.荒漠

【答案】23.A24.D25.C

【解析】

23.我国西北地区电力资源较为充足,发展电解铝业依赖的优势条件是廉价而充足的电力。

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西北地区铝土矿资源不丰富;西北地区经济较为落后,工业基础较差。

故选A。

24.电解铝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资源、向大气中排放较多的废气,这主要是受到生产过程的影响,和该工业分布位置无关,电解铝业向西北地区转移不会导致能耗降低和污染排放的减少;西北地区电力资源较为廉价、充足,可使电解铝成本降低,产品价格降低;西北地区铝土矿(电解铝业的原料)缺乏且远离市场,我国电解铝业向西北地区转移导致原料和产品运输成本增加。

故选D。

25.电解铝厂污染较为严重,西北地区人口、城市等主要分布在绿洲地区,为较少对该地的污染,电解铝厂选址应远离绿洲。

故选C。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大力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流域内联系密切。

2016年将着力打造“一道两廊三群”,即构建绿色生态廊道、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和现代产业走廊、发展沿江三大城市群。

材料二:

下图为长江经济带示意图及拉萨和杭州两地气候资料图。

(1)推测影响拉萨气候特征与杭州明显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2)与武汉市相比,上海市服务范围。

(3)长江为沿岸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和。

(4)分析长江中下游经济圈的产业转入上游经济圈给转入地带来的影响。

【答案】

(1)地形

(2)广

(3)水源交通(前后可互换)

(4)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增加就业机会;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可能会带来环境污染。

【解析】

(1)杭州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的气候特征为高温多雨。

而拉萨的纬度和杭州相差不大,但是气温及降水差异很大,是由于拉萨海拔高,气温低,且受夏季风影响小,降水少,影响拉萨气候特征与杭州明显不同的主要因素是地形。

(2)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广,与武汉市相比,上海市的城市等级高,服务范围广。

(3)河流具有供水和航运的功能,所以长江为沿岸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水源和交通条件。

(4)产业转移对于转入地的影响要从有利和不利影响两方面进行分析。

长江中下游经济圈的产业转入上游经济圈,给转入地带来的影响包括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增加就业机会,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

可能会带来环境污染。

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给古老的丝绸之路带来了新的外延与内涵,给中国以及寻求发展的沿途各国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未来。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

材料二 近年来我国光伏发电、煤化工、多晶硅、风电制造、平板玻璃、船舶制造等产业逐步被列入产能过剩行业。

南亚是“一带一路”中“海上丝绸之路”所经过的重要地区,为化解我国产业转移和过剩产能,提供了广阔的战略迂回空间。

(1)简述H海的面积变化趋势及原因。

(2)简述甲荒漠和乙荒漠形成原因的差异。

(3)比较图中①②两处流水作用的主要差异并简析其原因。

(4)试分析“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产能过剩产业发展的有利影响。

【答案】

(1)趋势:

增大。

原因:

位于两大板块(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张裂地带。

(2)甲荒漠:

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

乙荒漠:

地处亚欧大陆内部,距海远,降水少。

(3)①以侵蚀(或搬运)作用为主。

原因:

河流上游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河流落差较大,流速快。

②以堆积(或沉积)作用为主。

原因:

河口地区,地形平坦,流速缓慢。

(4)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开辟新的出口市场;有利于产能过剩产业进行转移;有利于我国的产业升级。

【解析】

(1)据图中的区域轮廓可知,H为红海海域,因位于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张烈分离的生长边界处,所以面积会逐渐增大。

(2)据图可知,甲地处阿拉伯半岛,北回归线附近,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形成热带沙漠气候;乙地地处亚欧大陆内部,距海远,降水少,形成温带沙漠。

(3)据图可知,①②为尼罗河不同河段,其中①位于河流上游,河流上游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河流落差较大,流速快,以侵蚀或搬运作用为主。

②位于尼罗河河口地区,地形平坦,流速缓慢,以沉积作用为主。

(4)据材料二可知,我国许多产业逐步被列入产能过剩行业,而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开辟新的出口市场;有利于产能过剩产业进行转移;有利于我国的产业升级。

28.图甲是某城市略图,该城市有四个工业区,分别是钢铁、机械、轻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图乙是该城市不同地点人口变动统计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如果该城市工业布局比较合理,则该市河流干流的流向是________________,盛行风向最可能是__________风。

A.西南偏西B.西北偏西C.东北偏东D.偏北

(2)由此可知,该地最可能是下列哪一个城市(  )

A.上海B.孟买C.新加坡D.伦敦

(3)该城市道路分布有明显不合理之处,表现在哪里?

(4)该城市的A、B、C、D、E五地中,人口不断减少的是____________,人口增加最快的是____________,人口总数基本不变的是____________。

(5)根据图示信息,简述该城市城市化的发展特征。

【答案】

(1)自西南流向东北 A 

(2)D 

(3)高速公路穿越老城区。

(4)A E B 

(5)老城区向四周扩张,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城市人口由市中心向郊区与工业区迁移;可能形成新的卫星城(或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解析】

(1)由自来水厂的位置,可断定该市河流干流由西南向东北方向流。

由图甲中工业区的位置,可知该地常年盛行偏西风,再根据该地南北两侧工业区的位置进一步断定该地盛行风向为西南风。

(2)由

(1)题分析,该地最可能为伦敦,因其终年处于西风带内(北半球西南风)。

(3)该城高速公路穿过城区,严重干扰了城内交通。

(4)由图乙分析可知,A城人口迁移差额率最小且为负值,而且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故人口不断减少。

E城人口迁移差额率最大且为正值,其人口自然增长率最大,故其人口增长最快。

B城人口迁移差额率为-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相互抵消,人口数量不增不减。

(5)据图中城区的变化特点可分析出其城市化发展的特点,读图可知,老城区向四周扩张,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城市人口由市中心向郊区与工业区迁移,在远郊区形成新的卫星城。

2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

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

图5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

(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

【答案】

(1)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

(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

(3)合理规划。

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对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

【解析】

(1)该题主要考查事物的描述方法,先结合图示信息进行分析可知:

1976年熊猫的栖息地范围大,成片分布---1987年范围明显减小,且被分割断裂成片状分布-----2000年左右范围又逐渐扩大,且向北和向西扩展明显。

该题的关键在于读图析图能力以及总结和概括能力。

(2)该题承接上题解释大熊猫栖息地变化原因,结合材料叙述可知,该地环境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不同时期人类活动导致形成的:

20世纪70年代之前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20世纪70年代开始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

按着这一地区经济活动的变化即可解释其原因。

该题关键结合材料寻找关键信息,将人类的经济活动和动物栖息地的变化相结合进行分析。

(3)该题主要考查工程建设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答题时要将生态保护作为重点,工程建设要以不破坏环境为前提需找途径。

言之有理,符合可持可持续发展观点是关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