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复习总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098664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9.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育原理复习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德育原理复习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德育原理复习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德育原理复习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德育原理复习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德育原理复习总结.docx

《德育原理复习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育原理复习总结.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德育原理复习总结.docx

德育原理复习总结

德育原理复习总结

第一章学校德育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社会变迁与社会道德

一、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

(一)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

1、社会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社会物质增长方式的持续革新

2、日新月异的物质生产技术

3、持续推进的全球化进程

(二)高度发达的物质社会对社会道德的影响

1、高度发达的物质社会丰富了社会道德需要

2、高速运转的社会形成了对道德与教育的迫切需要

3、以物质增长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对道德的挤压

二、社会变迁对社会道德的影响

(一)复杂的社会变迁

1、广泛而快速的人口迁徙与人口流动

2、复杂细致的社会分工

3、人际关系的重构(由以血缘家族为中心的人际关系转变为以业缘为中心的人际关系)

4、现代家庭对社会的独立与依赖的矛盾

(二)社会变迁对现代道德的影响

1、社会变迁对社会道德环境的影响

(1)社会结构的变化促成了社会的开放与多元

(2)社会道德从以血缘家族为中心走向以血缘为中心。

(3)社会道德的监督作用与约束作用逐渐减弱

(4)专业道德要求的日益丰富与发展

(5)局部区域的道德问题全社会化

2、社会变迁在改变整个社会道德大环境的同时也改变了与儿童成长密切相关的家庭环境

(1)小型家庭需求的变化

(2)儿童成长环境变化

(3)家庭能力变化

三、社会信息流通的飙升及其对社会思想道德的影响

(一)信息保存与流通的文明意义

1、信息是至关重要的社会发展资源

2、教育与学习的过程与信息的流通过程密切相关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对社会思想道德的影响

1、信息技术的发展拓展了思想道德影响的传播途径

2、新媒体技术对社会思想和道德教育的影响

(1)现代信息技术的开放性与互动性巩固了开放与平等的思想观念

(2)现代信息技术鼓励了人们的主体参与性

(3)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帮助人们高效便捷的获取信息,也增加了信息鉴别的难度。

第二节冲突与融合中的价值理念

一、人本思想的不断深化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与交织

(一)传统文化与现当代文化的冲突不可避免

(二)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碰撞中寻找生机与活动的中国文化

三、科学思想与人文思想的矛盾与融合

(一)科学思想与人文思想

(二)科学思想与人文思想的分离

(三)科学思想与人文思想的相互融合

四、价值多元的矛盾与发展之路

五、共同理想与信仰的缺失

六、社会责任的泛化与不确定

(一)庞大的社会责任领域和责任主体

(二)社会责任的分散与不确定

第三节个体道德发展的矛盾

一、不确定的道德观念

二、确保共性与崇尚个性的融合

三、平等的权利与责任的日益重视

四、社会与个人选择的艰难

(一)现代社会宽广的选择范围带来了选择困境

1、选择的责任与必然承担责任的要求

2、更多选择带来的选择困境

(二)如何确立正确的选择态度:

“用进废退”的原则

问题思考:

考擦你所生活的学校和家庭社区周围有哪些具体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发生了变化?

你知道这些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吗?

第二章学校德育面临的冲突

第一节德育理想的失落

一、价值关怀的缺失

(一)学校知性论德育范式对人生价值的忽视

(二)社会焦躁与功利思想对人生价值的忽视

(三)矛盾的价值观念对明确的人生价值观的损害

二、德育层次性的模糊

首先,道德教育是道德理想和道德规范的结合,而学校德育只找到了道德规范的教育途径,对于道德理想的引导常常处于道德缺失的状态。

其次、忽视学生道德水平发展的层次性

最后、学校德育本应该是道德理论层面和道德实践层面相结合的活动,但是学校德育更多的停留在了知识理论层面,而在实践层面上,学校可以采用将现实生活引入课堂,而让学生共同投入现实生活中进行实践体验的机会却大大减少了,其中不乏学校的对集体实践的范围与时间的人为收缩。

三、教师的“去圣化”

(一)教师称呼的泛化暗示教师“去圣化”

(二)教师的工具化与技术化的负面影响

1、教师“去圣化”与“去权威化”的混淆

2、教育的工具化技术化取向致使教师片面发展

3、专业片面发展的教师缺乏立志崇高的愿望

4、教师缺乏承担起崇高职责的自信

第二节德育与生活的背离

一、陈旧的德育观念

二、着力于遵守规范的德育目标

三、孤立的道德课程设置

(一)被分割出来的学科德育课程

(二)陈旧的学校德育内容

四、孤立的德育专业教师

五、苍白的德育情境

第三节德育中师生关系的失衡

一、“强势教师”与“白板学生”的误解

(一)对教育功能的自大造就“强势教师”

(二)“强势教师”设定下的师生关系

二、“中立教师”与德育的放任无为

(一)“中立教师”的特点

(二)“中立教师”设定下的师生关系

第四节德育评价的失调

一、德育评价标准多元或双重

二、德育评价主体的分裂

三、德育评价体系的不完善

第三章德育原理课程建设回顾与反思

第一节德育课程建设的回顾

一、关于德育的本质

(一)宏观德育论:

这种德育观包含的德育内容最广泛,涉及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二)中观德育论:

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

(三)微观教育:

指道德教育

(四)层次德育论:

把德育分成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的综合认识观。

二、关于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

第一、研究德育现象或活动及其规律性

第二、研究德育规律

第三、研究德育问题

三、学校德育课程的变迁与近三十年来德育原理教材建设状况

德育课程是指学校德育内容与学习经验的组织形式。

德育课程主要分为两类:

一是专门的德育学科课程,旨在通过有关道德知识、道德行为训练等方面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情感和行为。

二是通过各科教学和学校生活的各个层面对学生进行道德渗透,即间接教育。

(一)学校德育课程的变迁:

古代近代现代

1、古代学校课程内容与德育的融合

2、近代人文学科的兴起与学校德育的昌盛。

3、近代科学的繁荣与现代学校德育的衰落

(二)近三十年来德育原理教材建设状况

第二节德育课程建设的反思

一、对德育本质的认识

二、对德育原理研究对象的认识

三、对德育过程的认识

第二篇谁是教育者:

学校德育中的教师与学生

第四章教师的角色审视及德育修养

第一节学校德育中的教师角色

一、角色概述

(一)什么是角色

(二)教师角色界说

教师角色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行为规范总和,教师角色会受到时代价值观、教育观的影响。

二、教师角色的历史变迁与演变

(一)传统德育中的教师角色

1、教师是社会道德的代表者

2、教师是道德教育的主导者

(二)新型德育中的教师角色定位

1、教师既是道德教育者又是道德学习者

2、教师既是道德示范者又是道德实践者

3、教师既是道德知识的传递者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第二节学校德育中的教师修养

一、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

(一)教师的道德与道德修养

1、教师道德界定

2、教师道德修养的内涵

(二)教师自身道德修养的意义

1、教师道德修养的特殊性

2、教师道德对教育事业具有促进作用

3、教师道德对未成年学生具有示范作用

4、教师道德对社会生活具有导向作用

(三)教师自身道德修养的内涵

1、充满爱心,忠诚事业

2、努力钻研,学为人师

3、以身作则,行为示范

(四)教师自身道德修养的方法

1.学习与实践

2.自省与交流

3.认同与发展

二、教师的德育素养

(一)教师德育素养的结构

1、教师的德育意识

2、教师的德育知识

3、教师的德育能力

4、教师的德育行为

首先,教师德育行为应符合道德要求

其次,教师德育行为应避免负面作用

最后,教师德育行为应选择适当的手段

(二)教师德育素养的提升

1、教师的培训

2、教师的自修

3、教师的实践

第五章学生的身心特点及道德发展

第一节学生道德发展的生理基础与心理特征

一、学生道德发展的生理基础

(一)生理成熟与道德发展

(二)学生道德发展的阶段性

二、学生道德发展的心理特征

(一)心理发展水平与道德认知

(二)不同发展阶段的道德认知特点

三、学生道德发展的过程特点

(一)做人与成长

(二)明理与习德

(三)长期与反复

第二节个体道德发展的观念论

一、成熟论

二、阶段论

三、拓展论

四、内生论

五、外铄论

六、内化论

七、建构论

第三节个体道德发展的相关理论

一、道德认知的发展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自我中心阶段(2—5)

2、权威阶段(6—8)

3、可逆性阶段(8—10)

4、公正阶段(11---12)

(二)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习俗水平

(1)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2)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

(3)人际和谐的道德定向阶段

(4)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

(5)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

(6)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科尔伯格通过研究提出以下几点:

1每个人的发展都要经历这几个阶段,但发展速度有快有慢。

2各发展阶段具有质的差异和不变的顺序,不能跨越任何一个发展阶段。

3道德发展与逻辑思维发展有关:

即道德推理发展阶段不能超越思维发展阶段

4道德发展与不同环境的刺激及儿童与社会环境的交往有关。

5道德认知发展与道德行为有一定关系:

即成熟的道德判断是成熟的道德行为的一个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三)吉利根的关怀道德取向理论

(1)在道德判断和推理中存在公正和关怀两种类型的道德取向,女性是典型的关怀取向,男性是典型的公正取向。

(2)男性更重视诸如公平和尊重他人权利这样的抽象、理性的道德原则,而女性看待道德时,倾向于更加关注人类幸福。

(3)女性关怀道德的发展具有自己的特点,它一般要经过自我生存定向、善良、非暴力道德三个发展水平。

(四)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

阶段1:

享乐主义、自我关注的推理

阶段2:

需要取向的推理

阶段3:

赞许和人际取向、定型取向推理

阶段4:

移情推理

阶段5:

深度内化推理

二道德情感发展

(一)精神分析学派对道德情感的研究

(二)人本主义情感取向的道德教育研究

1、真诚

2、接受和信任

3、移情性理解

4、主动倾听

(三)凯根的五种基本道德情感

焦虑移情责任和内疚“疲乏”或厌旧困惑和不确定感

(五)霍夫曼的移情理论

移情发展第一阶段:

婴儿所感到的“全身心”的焦虑,其中同时混杂了个体自己的感情和另一个人的感情。

移情发展第二阶段:

是“自我中心”的移情阶段(1岁时)

移情发展第三阶段:

叫做“对另一个人的移情”。

移情发展的第四阶段:

出现在童年晚期,叫做“对另一个人生活状况的移情”。

三道德行为的发展

(一)道德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1、抗拒诱惑

2、赏罚控制

3、模仿学习

(二)雅科布松论调节道德行为的心理机制

四道德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

内隐学习外显学习

第六章学校德育中的师生关系

第一节学校德育中师生关系的理论

一、学校德育主体界说

二、师生关系的主体间性

三、教师在学校德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教师权威说

(二)教师中立说

(三)师生对话说

第二节学校德育中师生关系的性质

一、教师和学生的生命之交流

二、教师和学生的创造之生成

三、教师和学生的情理之互动

四、教师和学生的活动之协同

第三节学校德育中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一、影响和谐师生关系的矛盾与冲突

(一)个性冲突

(二)目标冲突

(三)规范冲突

二、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应遵循的原则

(一)目标趋同原则

(二)尊重信任原则

(三)心理相容原则

(四)智能互补原则

三、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方法策略

(一)教师要向学生表达教师之爱

(二)教师要和学生进行对话沟通

(三)教师要向学生展现民主作风

(四)教师要与学生进行道德合作

第三篇“教”与“不教”:

学校德育的过程、实施、管理与评价

第七章学校德育过程

第一节学校德育过程概述

一、德育过程研究的对象、任务和意义

(一)德育过程理论研究的对象

德育过程理论研究的对象就是德育的客观运动过程,或者说就是探讨学校德育活动的具体展开的环节以及基本特点与规律。

(二)德育过程理论研究的任务:

揭示德育过程的本质、特点及其基本规律。

(三)德育过程理论研究的意义

1、对其进行研究可以丰富现代德育理论研究

2、可以为正确的实施现代德育提供较为科学的理论依据。

二、德育过程的一般性质及基本规律

(一)德育过程界说

1、德育过程概论

一般认为,德育过程即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的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

2德育过程和其他各育过程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教育目标上的区别

德育过程所依据的规律不同

3、德育过程和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和联系

(二)德育过程的本质:

造就道德主体,再生产道德主体的过程

(三)德育过程的结构:

“三要素”“四要素”“五要素”

(四)德育过程的阶段

1、以时间来分:

终身德育过程、学校德育过程、一次具体的学校德育过程

2、从内涵上划分:

(五)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1、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

2、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代表社会所提出的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思想品德发展现状之间的矛盾运动。

第二节现代德育过程的特点

一、科学性

二、整体性“指人的生命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整合体”

(1)学生道德认识本身的完整性

(2)道德影响的全方位性

(3)受教育者德性发展上的统一性

三、双向性

四、实践性

五、开放性

第三节现代教育过程的实施

一、德育过程实施的基本环节

(一)准备阶段

(1)研究与领会中小学德育课程标准、教材及其他有关资料,了解德育对象的实施情况。

(2)设定与明确每一德育过程具体目标

(3)选择与确定德育过程实施的具体内容

(4)设计教学方案、选择科学的施教方法与途径

(二)实施阶段

(1)帮助学生做好心理准备

(2)德育过程的具体展开

(3)指导受教育者进行自觉的道德实践

(三)道德评价

(四)综合调控

二、现代德育过程实施的基本原则

(一)开放性与完整性相结合

(二)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三)热爱、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四)德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相结合

第八章学校德育的实施

第一节学校德育目标

一、学校德育目标概述

(一)学校德育目标的含义

学校德育目标是党和政府的有关部门、学校及德育工作者对不同教育阶段的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要达到的规格和质量的总的预期和要求,是学校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校德育目的对学校德育不同阶段所提要求的层次化与具体化。

(二)学校德育目标的分类

(三)学校德育目标的结构

二我国中小学校德育目标的演进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校德育目标的演进过程

1、1978---1987年,小学德育目标初步层次化

2、1988---2000年,中小学德育目标逐步层级化、序列化、整体化

3、2001----至今,中小学德育目标进一步层级化、序列化、整体化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演进的主要特点

1、内容逐渐拓展

2、取向逐步“融合”

3、要求逐渐层级化、序列化

三、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体系的构建

(一)我国中小学校德育目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1、社会对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需要

2、学生自身对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需要

3、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及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4、制定者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期望及其教育理论和实践水平

(二)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1、继承、借鉴与创新的统一

2、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统一

3、适应性与超越性的统一

4、整体性与层次性的统一

(三)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体系的基本内容

1、第一级目标----中小学德育目标的基本内容

2、第二级目标----高中段德育总目标和具体目标的基本内容

3、第三级目标-----初中段德育总目标和具体目标的基本内容

4、第四级目标-----小学段总目标和具体目标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学校德育内容

一、学校德育内容概述

(一)学校德育内容的含义

学校德育内容是党和国家、学校及德育工作者依据不同阶段的学校德育目标、以及受教育者思想道德发展的特点与规律所选择的用以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以观念形式存在的各种信息的总和,是由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德育内容构成的有机体系。

(二)学校德育内容的分类

根据教育阶段不同:

根据教育性质不同:

根据实现途径不同:

根据德育外延不同:

(三)学校德育内容的结构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演进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的演进过程

1、1978—1987年,以小学德育课程教学内容代替德育内容,小学德育内容初步层级化。

2、1988---2000年,制定较为全面的中小学德育内容体系,德育内容逐渐层级化、序列化

3、2000年至今,整体规划中小学德育内容体系,中小学德育内容进一步层级化、序列化、整体化。

(二)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演进的主要特点

1、有重政治教育逐渐到“多育”并重

2、科学性不断增强

三、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体系的构建

(一)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体系构建的依据

1、现有的中小学教育目的及德育目标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及思想实际水平

3、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的状况

(二)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体系构建的原则

1、客观性与主体性相结合

2、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结合

3、现实性与超前性相结合

4、时代性与继承性相结合

5、稳定性与灵和性相结合

(三)中小学德育内容体系的基本内容

1、小学德育内容体系的基本内容

(1)心理健康教育

(2)法纪教育

(3)道德规范教育

(4)思想教育

(5)政治意识教育

2、初中德育内容体系的基本内容

(1)心理健康教育

(2)法纪教育

(3)道德规范教育

(4)思想教育

(5)政治意识教育

3、高中德育内容体系的基本内容

(1)心理健康教育

(2)法纪教育

(3)道德规范教育

(4)思想教育

(5)政治意识教育

第三节学校德育途径与方法

一、学校德育途径

(一)德育途径的含义

指教育者为传递德育内容、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标而确定的各种路径的总称,由参与者、方法、手段等要素组成。

(二)学校德育途径的分类

1、教职员工主导的育人途径

(1)教书育人

(2)管理育人

(3)服务育人

2、学生课外参与为主的活动育人途径

(1)校内活动育人

(2)校外活动育人

3、师生共同营造的环境育人途径

(1)校园人际环境育人

(2)校园文化环境育人

4、师生平等参与的育人途径

5、与社会、家庭密切配合的共同育人途径

(三)当代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基本途径

1、课程德育途径

(1)德育课程德育途径

(2)非德育课程途径

2、“三育人”德育途径“教学+管理+服务”

3、活动育人途径

4、“合力育人”途径

5、“群团组织育人”途径

二、学校德育方法

(一)德育方法界说

德育方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方法既包括教育者为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标所采取的各种方式的总和。

同时也包括受教育者为了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所采取的各种方式的总和或者一是指教育者教的方法,二是指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方法。

狭义的德育方法仅指前者。

(二)德育方法的分类

一是方法论意义上的方法,二是多种德育方式组合意义上的方法,三是单一德育方法意义上的方法。

(三)我国中小学德育常用的方法

1、讲授法

讲授法的的基本环节包括:

(1)精心设计

1确定重点和难点

2选择具体材料

3设计讲授方式

4创设问题或问题情境

5设计材料的呈现方式和顺序

(2)精心讲授

(3)适时调整或补充

2、讨论或辩论法

(1)精心准备和设计,确定讨论或辩论的主题

(2)及时指导

(3)及时总结

3、陶冶法

(1)人格感化

(2)环境熏陶

4、自我教育指导法

(1)指导学生自觉学习

(2)指导学生自我反思

(3)指导学生自我管理

5、疏导法

(1)精心准备

(2)善用技巧

6、评价法

(1)对学生日常行为的“奖惩”

(2)对学生综合表现的评定

(3)对学生综合表现的评比

7、活动法

(1)参观、访问、调查法

(2)实际锻炼发

(3)言行示范法

第九章学校德育管理

第一节学校德育管理概述

一、学校德育管理的含义与特点

(一)管理的基本含义

管理特指一种人的活动过程,这一活动过程围绕既定目标而展开,其进行要事先策划并组织实施,其中还需要采取一定的方法或技术手段,以保障预期目标的顺利达成。

(二)学校德育管理的含义

协调实施德育的组织与组织、组织与德育工作者之间的关系,保持德育组织的良好机能状态和德育工作者良好的精神状态、以提高德育效率。

(三)学校德育管理的特点

1、政治方向性

2、人文协同性

3、组织开放性

二、学校德育管理的功能

(一)德育方向的控制功能

(二)德育因素的整合功能

(三)德育效果的保障功能

三、学校德育管理的构成要素

(一)德育管理的目的

(二)德育管理主体

(三)德育管理客体

(四)德育管理环境

第二节学校德育管理基本模式

一、学校德育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以重视成果为出发点,以层层制定和组织实施目标为手段,动员所有组织成员共同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模式。

(一)目标管理的依据和原则

1、制定目标的依据

(1)依据上级要求

(2)适应社会需求

(3)针对本组织的主客观条件

2、确定目标的原则

(1)全面考虑与突出重点的原则

(2)目标的整合一致原则

(3)先进性和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

(4)具体化定量化原则

(二)学校德育目标体系

1、中小学德育目标体系

2、大学德育目标体系

(三)学校德育目标管理的实施

1、计划阶段

(1)论证决策

(2)协商分解

(3)定责授权

2、执行阶段

(1)咨询指导

(2)检查控制

(3)调节平衡

3、总结阶段

(1)考评成果

(2)实施奖惩

(3)总结经验

二,学校德育常规管理模式

(一)按时序的常规管理

(二)不同年级的常规管理

(三)各种德育活动的常规管理

三、学校德育制度管理模式

德育制度管理,就是学校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使学校各机构、各方面的德育工作都有章可循,都按制度办理,以协调、制约学校全体成员的活动,从而建立起有条不紊的德育工作秩序,提高德育管理的效能。

(一)学校德育制度管理的基本原则

1、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的精神,符合德育管理的原则

2、从本地区、本校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原则

3、制定规章制度要广泛征求意见,代表师生员工的利益

4、制定的规章制度要相对稳定

(二)学校德育制度管理的实施

宣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