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案三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09809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0.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案三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案三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案三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案三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案三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案三篇.docx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案三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案三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案三篇.docx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案三篇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案【三篇】

《月光曲》教案一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熟读直至背诵第九自然段,感受音乐的美妙。

  2、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激动、安详、陶醉”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继续练习标画重点词句,练习品词品句。

  4、认字8个,写字7个,继续练习摘录笔记独立识字。

  教学重点:

  1、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2、熟读直至背诵第九自然段,感受音乐的美妙。

  教学难点:

  1、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激动、安详、陶醉”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教学准备:

  1、贝多芬的资料。

  2、奏鸣曲《月光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瞧,你们一个个坐得多有精神呀!

老师相信,今天的你们,一定是最棒的!

对自己有信心吗?

  非常好!

  俗话说:

水是故乡甜,月是故乡明。

每年的八月十五中秋节,那皎洁的月光总能引起人们无限的情思。

唐代诗人李白就曾写下一首和月光相关的古诗--《静夜思》,你们能把它朗诵出来吗?

  听了你们的诵读,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这样的画面:

月光如水,轻轻地洒在床前;诗人站在窗前思念着远方的亲人。

  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一篇和月光相关的课文--《月光曲》(教师板书,学生回答)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步感知,学习新课

  在二百多年前,德国有位音乐家叫贝多芬。

他谱写过很多的乐曲,《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那么,这首《月光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呢?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91页,齐读第一自然段,并说说从第一自然段当中你知道了什么讯息。

  学生交流相关贝多芬的资料,教师相机补充,并实行小结。

  贝多芬资料: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

是伟大的德国作曲家、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被世人尊称为“乐圣”。

十岁举行首次公开演奏会,十二岁开始作曲,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

主要作品有交响曲9部、钢琴奏鸣曲32首、钢琴协奏曲5部,小提琴协奏曲1部,弦乐四重奏16部。

  贝多芬曾说过:

“我们的艺术理应只为贫苦的人造福。

”“做到这个点,我将是多么幸福!

”那么,他是不是真的这样做的呢?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学习2-3自然段

  请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朗读段落,并拿起你们的笔,写出你们的问题。

(教师提示朗读要求:

一是把音读准;二是读得流利;三是持续地诵读,直到明白为止。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交流问题,教师补充说明。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当时的环境怎么样?

(结合上下文理解“幽静”的意思)

  

(2)抓住“断断续续”来理解:

你从这个词语中了解到什么?

  (3)“断断续续”的琴声吸引了贝多芬“驻足倾听”,却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

有没有同学愿意扮演两个兄妹实行分角色朗读?

  其余学生思考:

你从两兄妹的对话中感受到什么?

  (4)驻足倾听的贝多芬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心中会有什么想法?

  (5)教师板书:

听曲

  2、学习第4-6自然段

  

(1)听了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是怎样做的呢?

(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

  

(2)贝多芬要做什么?

(教师板书:

演奏)

  (3)他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弹奏一曲呢?

  (4)盲姑娘听完以后,心情怎样?

(激动)

  她是如何评价贝多芬的演奏的?

(指导朗读。

  为什么她能如此地断定演奏者就是贝多芬本人?

(弹奏纯熟,感情深厚)这说明了什么?

  (5)贝多芬听到盲姑娘这样说,心情起了什么变化?

(深深打动如大海的波涛)(与穷人的心意相通,对生活和音乐的热爱,使他与兄妹间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

  于是他问盲姑娘:

“您爱听吗?

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指导学生朗读)

  3、学习第7-10自然段

  正在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景色发生了什么变化?

(月光照进窗子来,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的清幽。

)(教师指导朗读)

  这个切使贝多芬觉得心中充满了温馨和祝福,也激起了他创作的热情。

(教师板书:

创作)

  那么贝多芬创作了什么曲子?

究竟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描写《月光曲》内容的语句。

  学生浏览课文查找相关内容。

  汇报查找结果,教师出示相对应语段。

  

(1)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

(明确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月光下大海的景色。

  

(2)你是从哪些语句知道的?

(从第九、十自然段中找出相关语句:

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

  (3)教师出示上面两段文字,提问:

这两段文字向我们展示了几幅画面?

  (4)学生自读这两段话后实行四人小组讨论。

  (5)师生交流找出如下四个画面:

  画面一:

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引导学生简要概括后教师板书:

月亮升起)

  画面二: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

(教师板书:

月亮升高)

  画面三: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教师板书:

风起浪涌)

  画面四:

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

(教师板书:

风平浪静)

  (6)随着乐曲的旋律,月光照耀下的海面这样变化着。

你能不能通过你的读把这个变化表现出来呢?

放开声音,各自练一遍,把海面上的四次变化用不同的语调读出来。

开始。

  (7)学生各自读练习读课文。

  (8)指名学生分画面朗读课文,说说自己读课文的体会,引导学生感受乐曲旋律的变化。

  ①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评议朗读,体会句意。

  ②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

  ③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

  指名读,提问:

此时你感受到了什么?

(此处描写的是波涛汹涌的海面,曲子的旋律是激昂的,所以语调应该快速而有力。

“忽然”说明时间很快,所以应读得快,“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也要读得快,而且有劲。

教师板书:

激昂)

  ④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

  指名读,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此时海面已经风平浪静,乐曲将要结束,所以语调要柔和、缓慢。

教师板书:

舒缓)

  (9)教师:

《月光曲》的旋律真是这样的吗?

让我们再一次去欣赏这首曲子。

  (10)配乐朗诵这两段文字。

学生小声地练习自读。

  (11)教师:

月光下的大海千变万化,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

(不是,是联想)谁的联想?

(皮鞋匠和妹妹的联想)

  (12)教师:

你从哪儿看出这是他们的联想?

  (13)出示句子比较:

  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她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①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第一句多了一个“仿佛也看到了”,两句话的意思不一样。

  ②为什么要加上“仿佛也看到了”?

(因为景象不是真实的,是妹妹的想像,同时妹妹是个盲人,她看不见。

  ③教师与学生采用接读的方式体会破折号的作用。

  (师)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生)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破折号后面的部分是对前面部分展开的联想和想象)

  ④练习用“仿佛”造句。

  看着那一轮明月,我仿佛。

  (14)全班朗读。

  4、学习第11自然段

  这美妙的《月光曲》使兄妹俩深深地“陶醉”了,(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意思)以致于贝多芬已悄悄地离开了,他们还不知道。

贝多芬为什么不辞而别?

(教师板书:

谱曲)

  当兄妹俩从音乐中清醒过来后,会交谈些什么?

(请两个学生扮演兄妹实行角色会话)

  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传说”与第一自然段的“传说”起了什么作用?

(首尾呼应)

  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月光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出示句子:

假如贝多芬,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

  ①假如贝多芬不会作曲,音乐记忆力不强,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

  ②假如贝多芬没有丰富的想像力,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

  ……

  总结:

从听兄妹俩的对话,听盲姑娘弹琴,激发了贝多芬创作灵感,非凡的音乐天赋和才能使他创作出了《月光曲》。

这件事中,我们能够看出贝多芬是个伟大的艺术家。

  四、布置作业

  1、摘录文中的好词佳句

  2、和同学一起朗读第九自然段,再次感受《月光曲》,直到成诵。

  五、板书设计

  月光曲

  谱曲(11)

  创作(7-10)(结束)

  弹奏(4-6)(高潮)月亮升起→月亮升高→风起浪涌→风平浪静

  听曲(2-3)(发展)平静→稍快→激昂→舒缓

  (发生)

  

《月光曲》教案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准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清幽、陌生、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4、准确分辨课文中那些是实在的事物,那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学习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中的感情变化。

  难点是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

  学法提示:

  本文语言生动,意境优美。

建议同学们置身于文中,入情入境地读,边读边想象。

注重感受描写《月光曲》的句子和贝多芬思想感情变化的句子,用不同的线分别勾画描写的实在景物和想象的景物,驻足品读,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品味艺术的美。

  学习准备:

  学生搜集关于贝多芬的故事,教师能够准备《月光曲》选择时机在课上播放,让学生聆听,感受音乐旋律。

  课时安排:

  建议2课时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温馨提示:

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把生字读准确,理解难懂的词语。

  1、我能给下列字注音并组词:

  券()粼()霎()键()

  卷()鳞()刹()健()

  3、选词填空

  幽静清幽恬静清秀干净

  ()的脸()的月光()的小路

  ()的教室她的脸很()

  4、课文读熟后,我知道文章讲了这样一件事

  5、我还知道贝多芬是一个的人。

  盲姑娘是一个的人。

  6、我有几点疑问想与老师和同学交流:

  。

  

(二)合作探究

  学法提示:

在充分阅读对文章有了整体印象的前提下,抓住重点句子或重点段落反复阅读,边读边想象,品味课文中的语言,结合自己搜集的知识和经验,在理解内容的同时思考是怎样来的,就会有所收获。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贝多芬为什么会“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

为什么给穷兄妹俩弹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