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完整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71376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X 页数:148 大小:186.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数学上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8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8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8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8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数学上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完整版).docx

《三年级数学上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数学上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完整版).docx(1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数学上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完整版).docx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 学

三年级 上册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一、时、分、秒

教材来源: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科书内容来源: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主 题:

秒的认识和时间的计算

课 时:

共3课时授课对象:

三年级学生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计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了解时钟和分钟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这之前,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小时=60分,让学生通过实践来理解时、分、秒的知识。

3、学情调查与分析

学生年龄还比较小,学习时分秒的知识会比较吃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实践来理解,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钟表模型等教具学具的使用。

学习目标:

1、知道时间单位“秒”,会说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

的简单计算。

2、能根据需要选用正确的时间单位。

3、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成爱惜时间的良好品德。

评价任务:

1、通过播放钟表走动的声音,请大家回答这是什么声音,并请大家说说现在是几时几分,从而引出“秒”。

2、通过提问使大家感知1秒的时间

3、通过呈现教具钟表,使大家学会读出钟表上的时间

第1课时 秒的认识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认识时间单位“秒”,1分=60秒,体验时间的长短。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了解时钟和分钟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这之前,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本节课可以让学生在整体上把握时、分、秒这三个时间单位之间的关系,初步认识秒。

3、学情分析

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学生都知道时分秒,对秒针大部分同学也能够很好地说出来,但是却对秒没有精确的时间观念,本节课可以利用钟表这种大家在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秒。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钟表,知道1分=60秒

2、通过生活体验,建立1秒的时间观念

3、通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养成爱惜时间,珍惜分分秒秒的意识。

评价任务:

1、通过直观看钟表,能够说出1分=60秒

2、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1秒的时间有多长

3、互相说一说1秒的时间都能干什么。

学习内容:

秒的认识

学习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学习难点:

建立1秒的时间观念

学习用具:

钟表模型,多媒体课件学习过程:

1、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呈现多媒体课件,请大家观看春节晚会倒计时,春节联欢会上新年钟声敲响前全体倒计时的情景,镜头定格在运动的钟面上。

学生跟着老师数10、9、8、7、6、5、……

问:

跟随着时间的脚步,我们又倾听了一次新年的钟声。

那么,谁能说说,10、9、8、7、6、5、4、3、2、1应该用什么时间单位?

——秒

问:

(用疑惑的语气重复)秒?

那大家过红绿灯时,上面的时间又是怎么变化的呢?

大家比赛跑步时,老师又是按照什么时间单位来给大家计时的呢?

——秒

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秒”

评价要点:

全班学生都能说出“秒”这个时间单位。

2、自主探索,合作求知。

问:

我们以前学过的时间单位有?

——时、分。

问那么1时等于多少分呢?

——1时=60分

问:

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钟表,大家看这上面的三个针

分别是什么,都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小组合作讨论并反馈)

问:

我们知道最细最长的那一个时秒针,那它走一小格的时间是?

——1秒(放映课件:

钟面上秒针一动,同时滴答一响。

通过呈现教具钟表,请大家观察秒针走1圈,分针走多少小格?

你发现了什么?

——1分=60秒

那么1秒的时间有多长呢?

仔细听钟表的滴答声,发现拍一下手,眨一次眼分别为1

秒。

请同学认识电子表,知道怎么读。

并认识秒表。

评价要点:

学生能够说出1分=60秒,并且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1秒有多长。

3、巩固练习

完成“做一做”1-2

评价要点:

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感受15秒以及1分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4、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样的收获呢?

评价要点:

每个人至少说出一方面的收获。

5、课后作业

练习一第5、6题。

学生回家自己看钟表统计时间,然后完成。

评价要点:

90%的同学能够见路时间长短的正确观念。

6、课后反思

第2课时 时间的计算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的基础上进行的,时间的计算这节课是时分秒本章的难点,所以教材借助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情景,利用钟表来解决有关经过时间的实际问题。

3、学情分析

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学生对于上节课所学的内容,秒的认识,大部分都能够准确说出秒针的特点,和1分=60秒,1时=60分,可让学生在在明确进率的基础上探究方法,并通过观察直观模型钟表来计算经过时间。

目标:

1、会进行简单的时间单位换算

2、会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经过时间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时间的珍贵评价任务:

1、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完成教材 P4

的“做一做”。

2、回答两个问题:

“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出例2的?

”和“你有几种方法?

3、学生根据自己的日常体验,说出各种活动的时间长短。

学习内容:

时间的计算

学习重点:

知道1时=60分,会进行时间的简单计算学习难点:

会进行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

学习用具:

钟表模型,多媒体课件学习过程:

1、复习

问:

1时=( )分

1分=( )秒——60

评价要点:

全部同学能够说出1分=60秒,1时=60分

2、探究新知

出示例题,引导学生思考,2小时=( )分,小组讨论结果。

因为1时=60分,2小时有2个60分,所以就是120分。

出示练习题,及时巩固。

4分=( )秒,180秒=( )分

评价要点:

90%的同学能够说出自己进行单位换算的过程。

3、提出问题,探索方法

出示2个钟表,请同学们分别读出2个钟表的时间出示问题:

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

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生1:

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时15分钟

生2:

因为都是7时多,45-30=15,是15分钟

总结2位同学的方法,并使同桌2人互相讨论。

使学生明白:

经过时间=到达时刻-出发时刻

出发时刻=到达时刻-经过时间到达时刻=出发时刻+经过时间

改变到校时间为8点05分,那么共用了多长时间呢?

生1:

把8点05分看作7点65分,这样来减7点45分

就得到20分。

生2:

7点45分到8点中间经过了15分钟,再到8点05

分又过了5分,所以是20分。

生3:

可以画一个钟面,看一看分针到底走了几大格。

评价要点:

学生至少能用一种方法说清计算小明从家到学校的经过时间。

4、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一”第9题

评价要点:

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白晚点25分钟,也就是要经

过25分钟后到达,并能够计算最终时间。

5、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评价要点:

至少能说出一方面的收获。

6、课后作业

练习一第8题

评价要点:

联系钟表,写出时间并计算出经过时间。

7、课后反思

第3课时整理与复习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6页的练习一

学习重点:

会进行时间的简单计算学习难点:

时间在实践中的运用学习用具:

练习本

学习过程:

1、巩固练习

(1)、时、分、秒之间有什么关系?

(2)、4时=( )分 3分=( )秒

2、练习

第1题,圈出合适的答案,请同学们交流回答。

第2题,在()里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请同学们独立完成,集体订正,使他们明白,时分秒的时间观念。

第5题,打开电视需要多长时间?

唱一首歌需要多长时间?

刷牙需要多长时间?

使同学们明白不能浪费时间,要节约时间,把自己的每一件事情做的又快又好。

第8题,请同学们填出钟表上所表示的时间,并计算出经过时间,你会做吗?

学生独立做。

你是怎么做的?

指名回答。

生1:

分针从8走到12。

走了4大格,是20分钟。

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2:

60-40=20,是20分钟。

3、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4、巩固练习:

练习一第10、11题

5、布置作业

练习一第4题

6、课后反思: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

教材来源: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科书内容来源: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主 题: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课 时:

共5课时

授课对象:

三年级学生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能口算简单的百以内的加减法。

能计算两位数和三位数的加减法。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了解百以内加减法的竖式计算基础上进行的,在这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过整几百加减整几百的加法和减法。

3、学情调查与分析

学生年龄还比较小,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要求,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将应用问题与计算有机结合,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加减法的计算教学,注意加强估算,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恰当适时地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目 标:

1、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具有估算意识。

3、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及挖掘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评价任务:

1、通过列竖式,请大家回忆两位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后通过实际问题请大家思考如何不笔算,直接口算出结果。

2、通过提问使大家积极探索,得出结论,并给予评价与引导。

7、通过引导后得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几种不同的方法,请同学上台演示,评价结果。

第1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能口算简单的百以内加法。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以前内容100以内加法的延续,是在100以内加法口算和笔算基础上进行的,这节内容实在万以内数的认识和100以内加法基础上教学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学情分析

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学生能够正确笔算100以内的加法,对于两位数加两位数也能够运用笔算计算出来,有部分同学也能够进行口算,但却无法准确说出算理,因此,帮助学生探索算理是非常重要的。

目标:

1、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评价任务:

1、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自己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方法。

2、完成例1下面的“做一做”学习内容:

两位数加两位数

学习重点:

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方法学习难点:

应用口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用具:

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显示多媒体课件

(问)小兔子拔了两篮萝卜,它想知道这两篮萝卜一共有多少个,可是没有纸和笔,没法进行竖式计算,那请问大家谁可以帮助这个小兔子呢?

——口算

从而引出课题

1、自主尝试,探究算法

那我们怎么口算出小兔子一共有多少个萝卜呢?

先独自想一想,再在小组中讨论交流自己的算法。

讨论过后请同学回答

⑴ 36 + 22 = 58

∕﹨

6 30

先算30+22=52,再算52+6=5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