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汇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96425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汇总.docx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汇总.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汇总.docx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汇总,地图,地图

1、地图三要素

(1)方向

辨别方向:

①一般方法: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②指向标法:

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③经纬网定向法: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比例尺

定义:

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

用公式表示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分子相同情况下,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读比例尺技巧:

记住:

1千米=10万厘米=100000厘米(1后面5个0)

表示方式:

a、数字式如1:

100000或1/100000

b、文字式如"图上1厘米等于实地距离1千米"

c、线段式01234千米

比 例 尺

范围、内容

分子相同情况下,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同一图幅,所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

分子相同情况下,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同一图幅,所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

(在地图上量算距离时,比例尺较大的地图比比例尺较小的要精确些)

②比例尺的大小与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

图幅相同的地图:

比例尺小→表示范围大→内容简单

比例尺大→表示范围小→内容详细

(3)图例和注记:

图例:

地图上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

注记:

地图上的文字解释如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的名称,以及山高、海深的数字等,叫做注记。

(记住地图上常见的图例)

图例=符号注记=文字和数字识记图1.24一些常用图例

地球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1)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且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2)站得高,看得远(登高望远)。

(3)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月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4)北极星的高度因纬度而异;

(5)麦哲伦环球航行;

(6)卫星照片

2.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运动

(1)形状:

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大小:

赤道半径:

约6378千米;极半径:

约6357千米;

平均半径:

约6371千米;赤道周长:

4万千米;表面积:

5.1亿平方千米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

6371千米;赤道周长:

约4万千米;

地球表面积:

5.1亿平方千米。

3、地球仪

(1)经线、纬线和经线圈

在地球仪表面,赤道和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纬线。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从赤道向两极,纬线逐渐缩短,到两极缩为一点。

在地球仪表面,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叫经线。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各条经线长度相等。

经线和纬线的关系:

垂直相交

经线圈是由两条相对的经线构成(这两条经线度数之和等于180°,东西经相反)。

任何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为东西两个半球。

(2)经度与纬度

经度的划分:

以0°经线(本初子午线)为界,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最大为180°(180°以东为西经,以西为东经)。

向东度数越来越大为东经,向西度数越来越大为西经。

符号:

东E西W。

纬度的划分以0°纬线(赤道)为界,以南为南纬,以北为北纬,最大到两极为90°。

向北度数越来越大为北纬,向北越来越大为南纬。

符号:

南S北N。

(3)高中低纬的划分:

小于30°为低纬,30°~60°为中纬,大于60°为高纬。

(4)东西半球的划分:

西经20°向东到东经160°为东半球,西经20°向西到东经160°为西半球

南北半球的划分: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4、经纬网:

准确描述一个地点的地理位置,例如北京:

40°N,116°E

注意:

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其他地点位置的描述都由一经一纬组成,且要注明东西经南北纬(0°纬线、0°经线、180°经线不需要方向)

经纬网作用:

A确定地球上一点的地理位置

(a)确定度数。

根据横纬纵经的原则,按照题目要求写出经纬度。

(b)确定东西经和南北纬。

首先回忆符号:

东E西W;南S北N。

然后根据度数变化规律确定符号。

(向东度数越来越大为东经E,向西度数越来越大为西经W,向北度数越来越大为北纬N,向南度数越来越大为南纬S)

B确定地球上两点的相对位置

(a)依据: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确定四个方位。

(b)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判断两点位置。

比较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纬线(纬度)

经线(经度)

形状

圆(除极点外)

半圆(两条相对经线组成一个圆)

长度

1.赤道最长,极点最短为0,度数越大,纬线越短;2.同纬度的纬线等长

等长(约为2万千米)

指示方向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起始线

赤道(0°纬线)(距南、北两极相等的纬线圈)

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度数范围

0°~90°(南北纬)

0°~180°(东西经)

度数分布规律

北纬(N):

向北越来越大

南纬(S):

向南越来越大

判定:

纬度向北变大的是北纬N,向南变大的是南纬S

东经(E):

向东越来越大

西经(W):

向西越来越大

判定:

经度向东变大的是东经E,向西变大的是西经W

特殊线(点)

赤道(0°)、南北回归线(23.5°)、南北极圈(66.5°)、30°和60°、两极(90°)

本初子午线0°、西经20°经线、东经160°经线、180°经线

划分界线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N、赤道以南为南半球S

0°--30°N(S)为低纬度

30°--60°N(S)为中纬度

60°---90°N(S)为高纬度

回归线和极圈是五带的分界线

20°W以东到160°E为东半球,20°W以西到160°E为西半球(大大为西,小小为东--经度大于160的都在西半球,小于20的都在东半球,其余东经E在东半球,西经W在西半球)

5、学看地形图

(1)海拔: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等高线上所标示的数字就是这些地方的海拔高度。

相对高度: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计算公式:

相对高度=高处的高度-低处的高度

(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

(等高线向高处凸出是山谷,等高线向低处凸出是山脊,两个山顶之间的较低部位是鞍部,等高线重叠的地方是陡崖)(坡陡之处等高线密集,坡缓之处等高线稀疏)

(4)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越密集,代表坡越陡;等高线越稀疏,代表坡越缓。

世界的海陆分布和世界的地形

一、海洋与陆地

1、世界海陆比例:

海洋占71%,陆地占29%(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2、全世界共有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

(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四大洋依次为: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亚洲:

跨纬度最广大洲南极洲:

跨经度最广大洲

太平洋:

面积最大,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

第二大洋,呈"S"型

印度洋:

热带海洋面积最大,全部位于南半球

北冰洋:

最小大洋,纬度最高,水温最低,跨经度最多大洋

3、各大洲的分界线

①亚洲和欧洲:

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和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

②亚洲和非洲:

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

③南美洲和北美洲:

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④亚洲和北美洲:

白令海峡(沟通太平洋和北冰洋)

南美洲和南极洲的分界线:

德雷克海峡

世界之最:

最大大陆:

亚欧大陆;最小大陆:

澳大利亚大陆

最大岛屿:

格陵兰岛;最大群岛:

马来群岛;最大半岛:

阿拉伯半岛;

最大大洲:

亚洲;最大海洋:

太平洋。

二、世界地形

1、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

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类型。

五种地形的比较

地形类型

大致海拔

地表形态共同点

地表形态不同点

世界地形之最

平原

200米以下

地面起伏小

海拔较低

亚马孙平原(最大平原)

高原

500米以上

海拔较高边缘较陡峻

青藏高原(最高高原)

巴西高原(最大高原)

山地

500米以上

地面崎岖不平

海拔高坡陡谷深

科迪勒拉山系(最长山系)

安第斯山脉(最长山脉)

丘陵

500米以下

海拔低相对高度小于200米

---------

盆地

海拔不定

四周高中间低

刚果盆地(最大盆地)

(世界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8844.43米;陆地最低点是死海-400米。

世界两大山系:

(1)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

东岸科迪勒拉山系(落基山和安第斯山);西岸为日本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组成的岛弧

(2)横穿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大陆西北部的山脉带:

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和阿特拉斯山

三、海陆变迁

1、地表形态变化:

处于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

海洋陆地:

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海洋生物化石;地中海不断缩小

陆地海洋:

台湾海峡森林林遗迹;东非大裂谷将形成海洋

2、大陆漂移假说:

由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他认为地球上原本只有一块大陆"泛大陆",一块大洋"泛大洋",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开始分裂,距今大约两三百万年前,这些漂移的大陆漂到今天的位置,形成现在的海陆轮廓。

3、板块构造学说:

(1)内容:

A、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共有六大板块

B、在六大板块中,太平洋几乎全部位于海洋,其余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C、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比较活跃,多火

(2)六大板块名称与分布

4、火山和地震:

两大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喜马拉雅-地中海火山地震带

世界的居民

一、人口与人种

1、世界人口总数已突破70亿。

目前,世界人口仍以较快的速度在持续增长。

2、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世界人口的分布--不均匀

A、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该区总人口数(人)/该区域的面积(平方千米)

B、分布地区:

北半球中低纬度沿海的平原和盆地、气候温和

四大稠密区:

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

四大稀疏区:

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

4、人口增长过快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等难以解决的问题;

人口增长过慢造成了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5、人口增长由快到慢:

非拉(拉丁美洲)亚,大北(北美)欧

6、人口迁移:

发展中国家:

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城里好找工作,教育、医疗条件也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