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90731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73.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第63~64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单位“1”,进而理解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的分母、分子的含义,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在分一分、说一说、写一写等体验中,参与分数意义的认识过程,概括分数的意义。

3.通过分数的产生,体会到分数就在我们身边,运用分数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分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

对单位“1”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

同学们,开设了丰富的特色课程,在特色课上同学们学到了不少的本领。

今天我就带同学们去参观参观,大白峪的同学们还想请你们帮他们解决在特色课上遇到的问题呢,你们想不想帮帮他们?

(播放课件)

师:

老师先带你们参观泥塑班,看,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

生:

师:

谁来帮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

生:

四分之一(板书分数)

师:

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说清楚:

把什么平均分成4份,取几份,是谁的四分之一,为什么平均分成4份,而不是2份,5份呢?

师:

也就是说平均分给几个人,就平均分成几份,每个人都分得一份。

放课件:

是这样吗?

谁再来说说为什么是四分之一。

生:

把一块红色橡皮泥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块红色橡皮泥的四分之一。

师:

两个人分得这块橡皮泥的几分之几呢,三个人呢?

板书:

四分之二,四分之三。

二.探究新知:

(1)理解“一个整体”

师:

泥塑小组的同学又遇到一个新问题:

把4块黑色橡皮泥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这些橡皮泥的几分之几?

生:

师:

这是你的想法,这个和以前学习过的平均分有什么不同吗?

生:

以前是平均分一个物体,这个是平均分好几个。

师:

以前都是平均分一个物体(板书:

一个物体)

而这个是平均分许多物体(板书:

许多物体)那应该怎么分呢?

口说无凭:

咱不如就直接分一分再说吧!

请拿出1号作业纸,你可以先分一分,再将一个同学分的部分涂一涂,再写出每人分得几分之几。

展示:

谁愿意给大家分享你的想法?

师总结:

也就是说你把4块橡皮泥看成了一个整体又平均分的是吗?

怎样才能更像一个整体?

圈起来就表示一个整体,同学们不防都圈一圈让它变成一个整体。

再平均分成4份,

每人就分得几块橡皮泥?

这1块是几份?

是几份当中的一份?

用分数表示:

师:

谁再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得到的四分之一。

生:

把4块橡皮泥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这一份就是这些橡皮泥的四分之一。

一起看大屏幕规范画法。

师:

下面就给你30秒钟的时间修改修改,开始!

师:

修改完了就请同桌互相说一遍。

师:

谁来完整的说一遍怎么得到的四分之一呢?

师:

我想请教大家一个问题,两个人分得这些橡皮泥的几分之几呢?

生:

师;黑板,看来当许多物体平均分的时候我们只要把许多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再平均分就可以了。

板书:

一个整体

同学们那么快就帮泥塑小组的同学解决了两个问题,我代泥塑的同学们谢谢大家的帮忙。

下面再带大家参观折纸特色班吧。

(2)深入理解分数的意义

1.师:

你观察到哪些数学信息?

师:

你能提出关于分数的问题吗?

生提问题:

师:

有的同学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有的同学还在思考,不着急,下面就请你借助二号作业纸分一分涂一涂,再写出分数,我们一会儿再交流!

完成后再小组内交流。

汇报展示:

师总结:

也就是说我们还是把4张纸,6张纸看成是一个整体后再平均分是吗?

同学们真了不起。

2.辨析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加深理解

师:

你们明白了,老师有点糊涂了,我怎么发现两幅图,每份都是2张纸,不是一样的吗,怎么分数却不一样呢?

好好想想怎么回事。

小组内可以交流交流。

汇报:

总结:

这样一讲我就明白了,简单的说,一个是几份当中的一份?

生:

2份中的1份。

另一个是几份当中的一份?

生:

3份中的1份

看来,我们不能老盯着每一份有多少,分数到底是多少还是要看平均分成了几份,取了其中的几份。

三.看微视频,整理单位“1”,分数意义,分数单位的概念

师:

同学们累了,老师带了一个视频想看吗?

里面可有不少数学知识啊,所以还是要集中精神看的,看完比比谁的发现多!

边汇报边板书:

单位1,分数,分数单位

考考你:

生活中还有哪些单位1?

找找咱们教室里的单位“1”吧。

五分之四的分数单位是?

四:

巩固练习:

(1)看图说分数1.2.

(2)分一分,涂一涂

五:

课堂总结:

说说你的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都能理解当多个物体平均分时要把多个物体“圈起来”看成一个整体再进行平均分。

课上由于时间问题练习没有做很多,通过第二课时的评测发现以下问题:

(1)由于三年级学生是将一个物体进行平均分,每份都是1个,而现在是将许多物体进行平均分,每份有可能是2个甚至多个,学生对“份”的理解还停留在1个,所以有个别同学会出现课堂上四分之二的情况。

针对这一情况对“份”这一概念进行了讲解,并通过实物演示平均分10本课本给5名同学,就要平均分成5份,每人2本,每人都是1份来加深学生对“分”的理解。

(2)通过练习发现学生做题正确率高但是对单位“1”,分数单位,分数的概念一知半解。

针对这一情况,对这节课的学习过程做了梳理,让学生明确与三年级分数的学习相比,“变”的是平均分的对象,1个物体可以平均分,多个物体也可以平均分,平均分的对象都叫单位“1”,“不变”的是分数是多少只看“平均分的份数和取的份数”,这个与三年级的学习是没有不同的。

(3)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不够透彻,我认为他们是对这个名字感到不好理解,针对这一情况,我又采用了张齐华老师讲授单位“1”的方法,1个物体用1表示,一个整体也可以用“1”表示,3个苹果圈起来是1个整体用“1”表示,此时6个苹果就应该用“2”表示了,里面有2个这样的“1”......这也为今后学习理解假分数带分数奠定了基础。

学生在三年级借助操作,观察,探究初步认识了分数,分数初步认识中“初步”的主要含义:

一是单位“1”只有一个物体组成,没有单位“1”的概念;二是出现的分数都是真分数且分母比较小。

三是不出现分数的定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本班学生对于一个分数的意义语言表达不是很准确,不流利。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知道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

也是把分数的概念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开始,分数的意义是今后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和分数解决问题的重要前题,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分数的意义》这节课我分了这样几个环节抽象出分数的意义:

(1)平均分1块橡皮泥回顾三年级学习过的平均分一个物体得到分数。

(2)平均分四块橡皮泥也就是平均分多个物体可以看成一个整体再平均分用分数表示(3)深入理解分数的意义,与每份是几个没有关系,只和平均分的份数和取的份数有关系。

(4)观看微视频自学单位“1”,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的概念。

重视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对单位“1”的认识和扩展,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课一开始,就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入手,接着以尝试解决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用分数表示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这一新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对所分物体个数的关注,通过思考、观察、比较,使学生理解了也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从而完成了对单位“1”的认识与扩展,也为揭示分数的意义做了较充分的准备。

但是反思自己本节课的教学,也发现有很多不足之处:

1、对学情估计不足。

我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已经初步地认识分数,但在课中却发现一部分学生对于表达一个分数的产生语言都不够准确和流利,还是一知半解,在课前还是要进行适当的练习,给学生一个预热分数的过程。

2、由一个物体变为多个物体,一份不再是1个,有可能是2个甚至多个,学生对“份”的理解不够准确,这个环节处理的太过仓促,部分学生还是一知半解。

3、只注重了知识的学习,忽略了与之前知识的联系和对比,没有紧紧抓住“变”与“不变”,“变”的是平均分的对象,都叫单位“1”,“不变”的是分数是多少还是看平均分的份数(分母)取的份数(分子)。

如果涉及这个环节,学生或许就不会出现一系列的错误。

4、概念的教学比较单薄。

利用微视频让学生自学概念可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我自认为这个内容比较简单,因此在教学时比较忽视,设计相应的练习也比较少。

视频学习和资料学习还不同,需要学生认真看还要随时记忆,否则很难准确表达。

5.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太少,如找找生活中的单位“1”环节没有涉及到。

如把全班人数平均分成6组,每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两组占几分之几,联系生活中常见的分东西的情景,分别让学生说说各用什么分数表示分得的结果,并对分数的意义作出解释。

这样学生在应用中不但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认识,而且把对分数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同时也为今后学习分数解决问题打下了基础。

  总之,通过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教材是我们的教学之源,我们的教学之本,只要我们合理地利用教材,并适当大胆地跨跃教材,我们就会发现另一片更大的天空。

虽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的效果。

但是丰富自己的数学内涵,淡化形式,注重实质,深入浅出读懂数学教材,是我今后的追求。

《人教版》:

教材安排了“分数的产生、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三段,即三个层次的内容组成。

通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能使学生比较完整地建立起分数的概念。

 第一层次“分数的产生”。

通过测量与分物,引入分数,使学生感悟分数是适应客观需要而产生的,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并促进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第二层次“分数的意义”。

通过举例说明1/4的含义,它可以是一个物体四等份中的一份,也可以是一个整体四等份中的一份,引出分数概念的描述,并强调了单位“1”的含义。

在此基础上,再给出分数单位的概念。

这里,实际上是揭示了分数一个方面的意义,即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第三层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再通过两个实例,由计算1÷3和3÷4概括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从而揭示了分数另一方面的意义,即表示两个整数相除(除数不为0)的商。

(这是第二课时的内容)

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

1.通过揭示概念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教材的内容载体,既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又富有相当的趣味性。

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特点,注意通过揭示概念产生的现实背景,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2.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

  教学本节内容重视单位“1”和分数单位这两个概念,以及分数与除法关系。

因为这三个知识点是完整分数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们本身又比较抽象。

所以教学时,应注意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适当展开概念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在这过程中获得感悟,自己建构这些概念的意义。

《青岛版》:

教材安排了三个层次的内容:

平均分一个物体过渡到平均分多个物体,也就是单位“1”的扩展;分数意义的深入理解,无论怎样,每份是多少,分数是多少只看平均分的份数和取的份数;概念的学习。

第一个层次“单位1的扩展”:

通过平均分1个物体和4个物体,体会平均分多个物体也可以得到分数。

只要把多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再进行平均分。

第二个层次理解分数的意义。

许多物体平均分后每一份有可能是2个甚至多个物体,但都是一份,分数是多少与三年级学习的是一样的,平均分的份数做分母,取的份数做分子。

第三个层次概念的学习。

平均分1个物体,1个计量单位,许多物体都可以得到分数,平均分的这些对象就叫做单位“1”。

分数就不再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了,而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就叫做分数。

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更注重知识的迁移,由一个过渡到多个,也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单位“1”,分数等概念的学习更顺其自然。

整体性,连贯性更强。

 

《分数的意义》观课维度表

维度

视角

观察点举例

维度一:

学生学习

倾听

学生小动作较多,课堂纪律有待改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互动

参与回答问题的学生比较集中,回答问题意思接近,语言不够规范,表达能力欠缺。

自主

微视频学习概念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机会特别好。

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

达成

学生对许多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再平均分理解的很透彻,解决问题正确率较高。

对单位“1”,分数,分数单位的概念的掌握稍微欠缺,表达不清楚,与微视频一遍而过记忆不深有关。

维度二:

教师教学

环节

教学环节围绕教学展开,时间分配上概念总结环节比较仓促。

能“以学定教”“顺势而导”,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流程。

利用微视频自学概念是本节课的亮点。

指导

教学语言清楚明白、通俗易懂,

板书和媒体呈现恰当。

对学生的小组学习和练习进行了指导,效果不错。

对话

课堂提问有效,评价及时,

提出问题后给学生准备的时间可再长一点,能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

反馈

能够及时地对学生的回答和其他学习活动给予评价,评价既热情鼓励,又指出问题。

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

维度三:

课堂性质

目标

预设的教学目标需做些调整,课前应对三年级知识作简单回顾复习,规范学生的语言;并与旧知识对比,发现“变”与“不变”。

内容

对这个班的学生来说,教学内容难易合适,课堂容量可再增加练习量。

实施

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操作,自学,练习。

利用的资源:

本校特色课程资源,教科书、多媒体,能充分整合校内资源。

评价

第一个练习就体现了本节课教学过程的相关信息,多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并且教师充分利用这一个练习追问单位“1”是谁,分数单位是几。

能看出学生掌握情况不错。

由此评价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基本达成。

1.分一分,涂一涂。

2.填一填。

 

(1)

用分数表示是(),它里面有()个()。

(2)一周中,双休日的天数占()。

(3)小月每天睡眠9小时,占一天的()。

 

《分数的意义》是数与代数领域中数的认识,在小学阶段分两个学段学习。

第一学段是学生学习分数的开始,教材安排在三年级下册进行教学,第二学段进一步认识分数,教材安排在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进行教学。

“分数初步认识”中“初步”的主要含义:

一是单位“1”只有一个物体组成,没有单位“1”的概念;二是出现的分数都是真分数且分母比较小。

三是不出现分数的定义;“分数的意义”是第二环节,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的知识,知道单位“1”可以是一些物体组成;并且总结出分数的定义。

教材在编排上呈现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特点。

这一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

内容包括:

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假分数,分数的性质,最大公因数与约分,最小公倍数与通分,以及分数小数互化。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的理解分数的产生,从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概念,这些知识在后面系统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及其应用时都要用到,因此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是今后顺利掌握分数四则运算并应用分数解决一系列问题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