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历史与文化.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89231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历史与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云南历史与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云南历史与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云南历史与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云南历史与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历史与文化.docx

《云南历史与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历史与文化.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历史与文化.docx

云南历史与文化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

(TTT-UUTT-MMYB-URTTY-ITTLTY-DBTTY-9886)

 

云南历史与文化

《云南历史与文化》期末考试基本问题

一.名词解释

1.汉习楼船

答:

西汉的时候,北方的匈奴时时威胁中原的安宁,汉武帝集中兵力常年与匈奴作战,使人力和物力都耗费过大。

武帝为此寝食难安,希望能联络西域的大夏国(今阿富汗)来夹击匈奴,以除心头忧患。

可怎么联络呢?

正在武帝大伤脑筋时,张骞出使西域归来,献上了他从大夏带回的“蜀布”、“”等西南物产。

武帝一见顿时高兴起来,说:

“蜀布、邛竹杖乃西南物产,今从大夏带回,定是由身毒(今印度)运去。

因此从西南必有通往大夏的道路。

”当即便下令派使臣前往“”去寻求道路。

使臣兵分几路进入四川、云南地区。

其中一部分翻过,在地区被强悍的“昆明族”阻挡,无法前行,就只有留居下来。

这期间,他们对当地有了较深的了解。

回到长安后,将地区的宜人气候、肥沃土地和丰富的物产等等,禀报给武帝。

武帝决定发兵征伐“西南夷”。

但是,据从滇池地区归来的将领们说,“西南夷”势力强大,且熟识水战,而中原士兵不识水战,征伐之举必将受阻。

汉武帝下令要在长安开凿一个人工湖,称之为“”,并修造有楼的大型战船,专供士兵操练水战使用。

解决了水战的阻碍后,征伐“”就由被动变成了主动。

元封二年(),派将军入滇,先征服滇池东北方面劳浸、等部落,然后大兵临滇。

滇人见大势已去,不得不降服于汉朝。

汉武帝一方面在滇中心区域设立,一方面又封其统治者为“滇王”,并赐一枚。

这标志着从此云南地区接受了中央王朝的统治。

关键词:

汉武帝、张骞、大夏、匈奴、昆明、昆明池、滇王

出处:

《云南简史》P26

2.唐标铁柱

答:

公元7世纪中叶,我国西部吐蕃奴隶主政权统一了青藏高原各部,在南方与唐争夺四川边境和地区,严重威胁到唐朝在西南地区的利益和安全。

唐中宗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唐朝派遣唐九征为姚嶲道讨击使,击毁吐蕃城堡,拆出了吐蕃在、濞水上的铁索桥,切断了吐蕃与地区的交通,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唐九征就立铁柱记功,这就是里“唐标铁柱”典故的出处。

史载此铁柱立于苍山,今天的江畔。

关键词:

吐蕃、洱海地区、唐九征

出处:

《云南简史》P54

3.宋挥玉斧

答:

“宋挥玉斧”的发生,源于南诏与李唐王朝的关系。

唐朝后期,南诏屡犯西川,唐王朝对南诏,沿大渡河设防,依河为界,阻击南诏攻掠各地。

因此,大渡河成为唐与南诏之间事实上的边界。

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

五年之后(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后蜀孟昶降宋,今四川、重庆一带统一于宋王朝,宋地与大理国辖境直接相连。

大理国旋派建昌城的守将到成都祝贺,主动表达了与赵宋王朝通好的愿望。

此时,宋将王全斌也向宋太祖赵匡胤进献地图,力主乘势进兵,攻取云南。

但宋太祖赵匡胤鉴于南诏乌蛮白蛮的凶残,因而不想再与大理国发生关系,便用玉斧在地图上沿大渡河划了一条线,说:

“此外非吾所有也。

”与大理国划江而治。

关键词:

大渡河、后蜀、通好之愿、玉斧

4.元跨革囊

答:

1206年(年),统一了大漠南北,建立了军事奴隶制的。

蒙古贵族采取先征服西南诸番,而后形成南北夹攻南宋的战略。

为此,他们先征服大理。

1253年,蒙古汗蒙哥派其弟忽必烈率领10万大军,分兵三路,直指云南。

中路由忽必列亲自率领,南下过大渡河,西向,入东部,再南攻大理。

是年9月,忽必烈率军到达西岸,命令将士杀死牛羊,“乘革囊及筏以渡”,用做渡江之用(地点在现在的),渡江后入,大败大理守军。

这就是里“元跨革囊”典故的出处。

关键词:

忽必烈、中路军、金沙江、大理

出处:

《云南简史》P71

5.庄蹻王滇

答:

一种说法认为庄蹻为农民起义军领袖,当时楚国社会矛盾激化,庄蹻带领农民进行起义,虽然起义后来失败,但是起义沉重打击了楚国的贵族政权。

起义遭到镇压后,庄蹻带领部下南退到滇池地区,准备恢复元气,回到楚国与统治者决一死战。

但是秦派遣司马错夺去了楚国的黔中郡,割断了庄蹻的归路,庄蹻及其部下因此定居云南。

关键词:

农民起义、楚国、滇池地区、黔中郡

补充:

庄蹻王滇的意义:

(1)庄蹻入滇为云南有确切历史记载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移民。

推动了云南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2)在政治上使云南由部落联盟转向区域性政权。

庄蹻入滇后,“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同时“分侯支党”,将部属派往周围各地,建立起了区域性政权——滇国,一直存在到西汉时期。

(3)庄蹻入滇及滇国的建立,打破了滇池地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氏族部落组织,代之以地缘基础建立起来的政治统治,促进了滇池地区的民族融合。

出处:

《云南简史》P21-P23

6.南中大姓

答:

南中大姓指魏晋南北朝时期南中汉族移民中的上层分子。

一般据有地盘,拥有私人武装——部曲,操纵着地方社会权力。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时期、移民、汉族、上层分子、部曲

7.梁堆

答:

梁堆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分布于滇东北、滇东、滇池地区,向西延及洱海地区、永昌郡一带的一种汉式墓葬。

其特点是墓室上都有高大的封土堆,民间多以为系元代统治云南的梁王之墓,故称为“梁堆”。

关键词:

汉式墓葬、封土堆、梁王

8.三宣六慰

答:

时期,西南地区设置的以最多,而则以百夷()地区最为完备,“凡百夷聚居区,都设土司”。

其中则以“三宣司”最为着名。

三宣指南甸宣抚司、、宣抚司。

指军民、军民宣慰使司、军民宣慰使司、军民宣慰使司、军民宣慰使司、军民宣慰使司。

三宣的范围除了国内部分外,大致还包括今那加山脉、亲敦江和以东地,和的北部。

9.两爨碑

答:

爨宝子碑:

碑文前半部分记述爨宝子的生平,多溢美之辞,后半部分为追悼宝子的骈散结合的颂辞。

爨龙颜碑:

碑文前半部分记述爨龙颜先世及本人的生平,后半部分为一篇颂辞,骈散相间,文辞华丽,多溢美之辞。

从中知龙颜为建宁郡同乐人祖孙三代世袭担任宁州刺史等职,61岁卒。

意义与影响:

(1)史料价值:

反映出汉文化在南中的传播、发展情况:

两爨碑为汉碑制式。

碑文中多使用别体字和假借字、命名方式。

从文体看,碑文骈散结合,在叙碑主生平时多用散句,在赞颂碑主时,则用四四、四六骈句。

从碑文内容看,两碑善用典故,体现出深厚的儒道修养。

反映出南中大姓,尤其是爨氏在南中已处统治地位。

有补史、正史的作用.

(2)书法艺术价值:

略,见课件。

10、三征麓川

答:

明朝平定西南边疆地方势力的军事行动。

元朝末年,因缅甸蒲甘王朝灭亡,以麓川(今瑞丽)为中心的傣族思氏势力壮大,至明初不断侵扰明西南边疆。

正统六年1441,明朝以定西伯蒋贵为总兵官、兵部尚书王骥总督军务,率兵15万征讨麓川思氏,一路获胜,攻破思任发老巢沙木笼,思任发出逃缅甸,其子思机发逃往孟养,明军班师回朝。

七年,思机发由孟养回麓川,攻芒市。

八年,明廷以王骥督诸军再讨麓川。

思机发兵败逃往孟养。

十四年,明朝复派王骥统兵12万讨伐思机发于金沙江(今伊洛瓦底江)。

思机法兵败逃往缅甸。

余众立其幼子思禄法,向明朝请降。

王骥与思禄法勒石金沙江边,誓曰“石烂海枯,尔乃得渡”。

明军遂班师。

明军三征麓川重挫了思氏势力,一定程度维护了明西南边疆的稳定。

二.材料题

1.南诏内侮,屯戍思乱,庞勋乘之,倡戈横行。

虽凶渠歼夷,兵连不解,唐遂以亡。

……有国者知戒西北之虞,而不知患生于无备。

汉亡于董卓,而兵兆于冀州。

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

翻译:

南诏妄图叛变,(唐朝派大军驻防)派往广西、四川的驻军想要反抗,在粮草官庞勋的带领下,发动了兵变。

虽然唐朝对起义军队连续进行镇压,但是始终无法彻底解决问题,唐后来就灭亡了。

某个国家(指唐朝)知道他们的西北部边境将遭遇祸患,但却不知道祸患其实在他们还没有准备的时候就出现了。

汉朝在董卓的手上灭亡了,而在冀州就有先兆。

唐朝灭亡于黄巢之手,灭亡之祸就是以桂林为基础的。

2.建元六年,大行击东越,东越杀王郢以报。

恢因兵威使番阳令唐蒙风指晓南越。

南越食蒙蜀枸酱,蒙问所从来,曰“道西北牂柯,牂柯江广数里,出番禺城下”。

蒙归至长安,问蜀贾人,贾人曰:

“独蜀出枸酱,多持窃出市夜郎。

夜郎者,临牂柯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

南越以财物役属夜郎,西至同师,然亦不能臣使也。

”蒙乃上书说上曰:

“南越王黄屋左纛,地东西万余里,名为外臣,实一州主也。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窃闻夜郎所有精兵,可得十余万,浮船牂柯江,出其不意,此制越一奇也。

诚以汉之强,巴蜀之饶,通夜郎道,为置吏,易甚。

”上许之。

乃拜蒙为郎中将,将千人,食重万余人,从巴蜀筰关入,遂见夜郎侯多同。

蒙厚赐,喻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

夜郎旁小邑皆贪汉缯帛,以为汉道险,终不能有也,乃且听蒙约。

还报,乃以为犍为郡。

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柯江。

蜀人司马相如亦言西夷邛、筰可置郡。

使相如以郎中将往喻,皆如南夷,为置一都尉,十余县,属蜀。

翻译:

前135年(汉武帝建元六年),大行王恢攻打东越,东越杀死东越王郢以回报汉朝。

王恢凭借兵威派番阳令唐蒙把汉朝出兵的意旨委婉地告诉了南越。

南越拿蜀郡出产的杞酱给唐蒙吃,唐蒙询问徙何处得来,南越说:

“取道西北牂柯江而来,牂柯江宽度有几里,流过番禺城下。

”唐蒙回到长安,询问蜀郡商人,商人说:

“只有蜀郡出产枸酱,当地人多半拿着它偷偷到夜郎去卖。

夜郎紧靠牂柯江,江面宽数百步,完全可以行船。

南越想用财物使夜郎归属自己,可是他的势力直达西边的同师,但也没能把夜郎象臣下那样加以役使。

”唐蒙就上书皇上说:

“南越王乘坐黄屋之车,车上插着左纛之旗,他的土地东西一万多里,名义上是外臣,实际上是一州之主。

如今从长沙和豫章郡前去,水路多半被阻绝,难以前行。

我私下听说夜郎所拥有的精兵能有十多万,乘船沿牂柯江而下,乘其没注意而加以攻击,这是制服南越的一条奇计。

如果真能用汉朝的强大,巴蜀的富饶,打通前往夜郎的道路,在那里设置官吏,是很容易的。

”汉武帝同意唐蒙的主张,就任命他为郎中将,率领一千大军,以及负责粮食、辎重的人员一万多人,从巴符关进入夜郎,于是会见了夜郎侯多同。

唐蒙给了他很多赏赐,又用汉王朝的武威和恩德开导他,约定给他们设置官吏,让他的儿子当相当于县令的官长。

夜郎旁边小城镇的人们都贪图汉朝的丝绸布帛,心中认为汉朝到夜郎的道路险阻,终究不能占有自己,就暂且接受了唐蒙的盟约。

回到京城向皇上报告,皇上就把夜郎改设为犍为郡。

这以后就调遣巴、蜀两郡的兵士修筑道路,从僰直修到牂柯江。

蜀郡人司马相如也向皇帝说西夷的邛、筰可以设郡,皇帝就派司马相如用郎中将的身份前去西夷,明白地告诉他们,朝廷将按南夷的方式对待他们,给他们设置一个都尉、十几个县,归属于蜀郡。

二.简答题

1、新石器时期滇池、洱海地区的文化内涵

石寨山类型

分布于昆明、玉溪北部、楚雄东部各县市,发现了25遗址。

遗址分布呈以湖泊周围较为集中。

该类型以晋宁县石寨山最为典型,故称石寨山类型

主要特点:

遗址一般有大量的螺蛳壳堆积物(最厚的兴旺村堆积厚度达9米),故此类文化被称为贝丘文化。

螺蛳壳的尾部都有一敲通的小孔,用于取食螺肉,此法一直沿用至今。

陶器以泥质红陶占绝大多数(80%),也有少量夹砂陶。

属手制,制作粗糙,火候较低,陶质疏松,类型简单。

但陶器上多有稻穗、稻壳的印痕。

石器较少,但都经磨制,种类有斧、锛、锤、铲、锥、刀、砺石等,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较流行的有肩石斧、有段石锛、有肩有段石锛为典型。

时间:

滇池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处新石器时代文化中晚期,其绝对年代不超过3500年前。

简要小结:

经济面貌以农业为主,但捕捞经济仍占相当地位,制陶业已出现,但水平不高。

该类型文化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新石器文化有着密切联系。

洱海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

以洱海为中心,广泛分布于大理、洱源、宾川、鹤庆、祥云、剑川、云龙等地。

已经发现36处遗址,以宾川县白羊村和大理马龙为典型,故被称为白羊村或马龙类型。

特点:

陶器多为夹砂陶,以橙黄、棕色为主。

有手制和轮制二种,质地较硬,火候较高,类型复杂,生产水平略高于滇池地区。

在大理马龙等地出土的陶器的颈部、肩部、腹部发现了二十四种刻划符号,与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特征相似。

在大理马龙、宾川白羊村遗址了现了一些陶鼎残足,说明有使用鼎的情况,为云南其他类型所不见,在黄河流域早在距今8千多年前的郑州裴李岗、河北武安等早期新石器文化类型即有使用鼎的情况。

在宾川白羊村遗址发现了三十四座墓葬,其中有9座为儿童瓮棺葬。

石器以磨制为主打制极少。

类型有斧、锛、刀、镰、凿、镞、锥、纺轮、网坠等,较典型者为半月型穿孔石刀(国内多见于黄河流域,刃在内侧)、鸟翼型石刀。

房屋建筑形式有半地穴式和平地结棚式两种。

前者以马龙为典型,后者以白羊村为典型。

遗址中发现了稻谷粉末及痕迹。

年代:

以宾川县白羊村木柱进行炭十四测定,年代距今约3770±85年。

小结:

当时人们依湖泊或河流,建屋而居,已出现原始农业、捕捞仍是经济的辅助性手段,已能制陶为纺织。

该新石器文化与我国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有密切联系。

结语:

云南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呈现出鲜明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既有类型上的差异,也有发展水平上的不同。

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除有时代的先后外,尚与地域环境的差别和居民成份的不同相关。

从总体上看,云南新石器时代文化反映出以稻作农业为主,以渔猎、饲养为辅的经济生活特点,制陶为纺织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未形成独立的行业;从与内地的联系上看,洱海地区、金沙江中游地区、滇东北地区、滇西北地区与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有密切的联系,而滇池地区、滇东南地区、澜沧江中上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有相同或相似之处,这种文化上的联系性,又意示着云南的民族与西北氐羌、东南百越民族有一定的关系。

1.简述中外学者在云南在人类起源研究的观点和与云南在这方面的地位。

答:

①云南具有生物进化发展的理想环境;

②云南发现了连续不断的古生物发展进化链;

③云南发现的腊玛古猿化石,体质特征更接近于人;

④云南发现了世界上较早的古人类化石之一—元谋猿人。

2.简述滇池、洱海地区青铜文化特点。

答:

(一).洱海地区

总体而言,种类较单纯,制作较粗放,风格较古朴,大多数器物上无纹饰。

(1)剑:

主要有二个特点:

山字形剑格、螺旋纹剑柄

(2)锄头:

心形铜锄

(二).滇池地区

(1)数量众多,种类繁杂

(2)很多器物构思新颖、结构奇巧

(3)写实性与夸张性相结合

(4)很多器物既突出主题,又注意细部表现,通过细部的表现来深化主题。

(5)人物、动物的心理特点反映得较为准确

(6)制作加工技术多样,水平较为高超

(7)滇池地区的青铜器,有其特殊的形制

3.简述滇池、洱海地区新石器时期文化特点。

答:

(一).洱海地区

(1)陶器多为夹砂陶,以橙黄、棕色为主;

(2)在大理马龙等地出土的陶器的颈部、肩部、腹部发现了二十四种刻划符号,与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特征相似;

(3)在大理马龙、宾川白羊村遗址了现了一些陶鼎残足,说明有使用鼎的情况,为云南其他类型所不见;

(4)在宾川白羊村遗址发现了三十四座墓葬,其中有9座为儿童瓮棺葬;

(5)石器以磨制为主打制极少;

(6)房屋建筑形式有半地穴式和平地结棚式两种;

(7)遗址中发现了稻谷粉末及痕迹。

(二).滇池地区

(1)遗址一般有大量的螺蛳壳堆积物;

(2)陶器以泥质红陶占绝大多数(80%),也有少量夹砂陶;

(3)石器较少,但都经磨制,种类有斧、锛、锤、铲、锥、刀、砺石等

4.简述西晋在云南地区设置宁州的过程及意义。

答:

(一)过程:

(1)公元265年,司马炎篡魏,建立西晋;

(2)晋武帝泰始六年(公元271年)“分益州南中建宁、云南、永昌、兴古四郡为宁州”。

(南中志),以鲜于婴为剌史,首次设置宁州,南中摆脱益州附庸地位,上升为地方最大行政区划。

(3)太康三年(282年),晋武帝“又废宁州入益州,立南夷校尉以护之”。

晋惠帝元康时期(291——299年),又改南夷校尉为镇蛮校尉。

(5)晋惠帝太安二年(303年),复置宁州

(二)意义:

宁州的设置,是云南政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它改变了云南自两汉设郡县以来,内地王朝一直以蜀来治滇,滇为蜀之边僻附属地的状况,使南中成为一个与蜀并列的地方最大行政区划,宁州作为全国十九州之一更加牢固地纳入了内地王朝的统治体系,宁州的设置也为后世云南行省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这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4.三国时期诸葛亮治理南中的措施?

背景:

南中大姓与蜀汉的矛盾

南中大姓指魏晋南北朝时期南中汉族移民中的上层分子。

一般据有地盘,拥有私人武装——部曲,操纵着地方社会权力。

公元213年,刘备入蜀稳定局势后,即派邓方为庲降都督,沿袭两汉的制度,在南中设置了益州郡、越嶲郡、牂牁郡、永昌郡,并将犍为南部属国改为朱提郡。

蜀汉在南中的统治与实际上控制南中的大姓形成矛盾。

大姓对南中的控制,不但影响了蜀汉对南中统

治的深入程度,而大姓最终对蜀的反叛,则动摇了

蜀汉的生存和发展

公元223年,蜀汉内忧外患;

大姓反叛:

越嶲郡高定元杀将军焦璜,举郡称王以叛;

益州郡雍闿、孟获杀太守正昂,缚继任太守张裔于吴,寻求外交支持。

孙权遥授雍闿为永昌郡太守,并派刘璋子刘阐为益州刺史,“处交、益州际”,图谋蜀地。

朱提郡、牂牁郡朱褒自为太守,杀蜀使常颀,仅永昌郡吕凯仍然拥蜀。

“和抚之治”的主要内容:

改革郡县制度

平定南中后,将益州郡更名为建宁郡;以建宁、越嶲郡的一部分地区设云南郡;以牂牁郡、建宁郡中的一部分地区设立兴古郡。

经过上述调整,最终在云南设立了建宁郡、永昌郡、云南郡、牂牁郡、越嶲郡、朱提郡、兴古郡,史称“南中七郡”,以治味县的庲降都督统领之。

郡县制度的改革,使云南逐步向省级行政区划过渡。

扶持和利用大姓统治南中

首先,吸收部分大姓入蜀为官。

孟获被委任为御使中丞,曾率南中万余部曲随诸葛亮北伐中原;孟琰被委任为虎步监,并封为辅汉将军;爨习,官至领军。

这种做法,既给南中大姓极大的心理抚慰,也消除了大姓在南中尾大不掉的危险,还增添了蜀汉的政治军事力量。

其次,任命大姓为南中地方官。

如吕凯被委任为永昌郡太守,李恢被任命为庲降都督。

以夷治夷

将南中“羸弱配大姓焦、雍、娄、爨、孟、量、毛、李,为部曲”;又“以夷多刚狠不宾,大姓、富豪乃劝令出金帛聘策恶夷为家部曲,得多者弈世袭官。

发展南中经济文化。

蜀汉平定南中的最终目的是从南中获取北伐中原所需战略物资,而这必须建立在南中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因此蜀汉在南中推行了一些诸如屯田之类的发展经济的措施。

如其统治中心味县有屯下之称。

并在南中传播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推动了牛耕、铁农具在南中的广泛使用。

云南最早出现了耕牛的记载。

传播思想文化

诸葛亮以一种南中各族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播封建伦理道德,以维护其统治,对南中思想文化的发展变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诸葛亮治理南中的评价

诸葛亮对南中的治理思想和策略,符合蜀汉的发展战略,也与南中的实际相吻合。

诸葛亮对南中的治理,促进了南中的社会稳定。

李恢等大多数地方官也较好地实施了诸葛的统治思想,从而加强了南中与中华整体的联系性,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诸葛亮治理南中,促进了南中社会经济的发展。

诸葛亮治南中,为其北伐中原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一方面,诸葛亮从南中获取了大理的军备物资。

一方面迁南中大姓及其部曲移入蜀地,壮大了蜀的政治、军事力量。

导致了大姓的分化,埋下了以后南中大姓纷争,社会动荡的伏笔。

蜀汉从南中的索取,影响了南中社会的发展。

6.土司制度的概念及特点是什么?

答:

概念:

土司制度是封建王朝中央在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分封各族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当地人民的一种制度。

特点:

7.简要评述赛典赤对云南的治理。

答:

(1)行政措施:

设立云南行省,将行政中心由大理迁到中庆,稳定政局;妥善处理了与云南王的关系;处理好与失势土官的关系;处理好与叛服不常的交趾王的关系;将军事统治时期的万户、千户、百户改为路、州、府、县。

(2)经济措施:

举行军民屯田,轻减赋税;大兴水利(滇池地区、松花坝、疏浚河道);传播农业生产技术

(3)发展文化教育传播;封建伦理道德对云南社会风气产生了较大影响。

8.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云南作为一个行政区划名称由小到大的过程。

答:

(1)云南县: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征服劳浸、靡莫等部落,迫使滇王投降之后,建立益州郡,下辖云南等28个县(注意:

“云南县”作为地名,专指祥云一带地区,直至1918年“云南县”才改名为“祥云县”);

(2)云南郡:

225年诸葛亮使南中地区郡县化,合七县设立新郡云南郡,以云南(今祥云)为郡治,为当时“南中七郡”之一

(3)云南州:

624年建立云南州,州治在今祥云县云南驿镇;

(4)云南睑:

南诏时期750年建立,为南诏首府区“六睑”之一;

(5)云南省:

1274年,赛典赤开始着手建立,1276年,正式建立云南行中书省,从此,“云南”正式成为了行省一级行政区划的名称。

(6)当今云南省:

1949年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34个省级行政区之一。

9.简述云南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10、明代对云南的统治

设置三司

洪武十五年春,城云南,改行省为云南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领诸府、州、县司;置都指挥使司,领诸卫所;置提刑按察司,分巡安普、临元、金沧、洱海四道,监察诸府、州、县司卫所。

并称为三司。

云南等处承宣布政使司,简称云南布政司,长官为布政使,掌民政,下领府五十八、州七十五、县五十五、蛮部六。

后领府十九、御夷府二,州四十、御夷州三,县三十,宣慰司八、宣抚司四、安抚司五、长官司三十三、御夷长官司二。

云南都指挥使司,简称云南都司,掌卫所,上隶于兵部。

其不设卫所者,为丽江、永宁、元江、镇沅等府。

乌撒府设卫,隶贵州都司,乌蒙、东川、芒布则未设卫。

明代云南都司所领二十卫、三御、十八所,共有一百三十三千户所。

据一般编制,每千户所领十百户,每百户领二总旗,每总旗领五小旗,每小旗领军十名,每千户所定额官兵一千一百二十人。

提刑按察司为监察机构,置按察使,分巡安普、临元、金沧、洱海四道,监察诸府、州、县司卫所。

11、蒙舍诏统一的影响

南诏统一洱海地区以后,势力空前壮大,统治野心也不断膨胀,最终导致其走上与唐朝统治者愿望相反的道路——同唐王朝争夺在云南的统治权,双方争夺的焦点是滇东爨区。

南诏趁爨区大乱介入其中,并借平叛的借口兼并了滇东地区,与唐王朝对滇东的统治形成矛盾。

为了巩固对爨区的统治,天宝七年(748年)阁逻凤“遣昆川城使杨牟利以兵胁西爨徙戸二十余万于永昌城。

东爨以言语不通,多散依林谷,得不徙。

自曲靖州、石城、升麻、昆川南北,至龙和,皆残于兵。

日进等子孙居永昌城,乌蛮种复振,徙居西爨故地”。

云南民族分布情况因此发生了重大变化。

南诏控制滇东爨区,与唐王朝对云南的统治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唐王朝便采取了一些遏制南诏的措施。

《南诏德化碑》历数了张虔陀等唐地方统治者的“罪行”

双方的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只能通过武力解决,于是便爆发了唐与南诏之间的天宝战争。

南诏为抗击唐军,与吐蕃结成同盟关系。

天宝战争后,吐蕃还将阁逻凤封为“赞普钟(王弟)南国大诏”,双方结成兄弟之国。

南诏在云南的统治地位确立后,与吐蕃的关系却日益恶化。

正相反,南诏对云南的统治确立后,唐王朝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对南诏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

南诏要获得稳定与发展,必然与唐联系。

南诏与唐和好——云南安抚使司的设立

贞元十一年九月,唐委任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为“统押近界诸蛮及西山八国云南安抚使”,标志着云南安抚司的设立,此后凡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者,均兼此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