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糖尿病诊疗规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87352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糖尿病诊疗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1糖尿病诊疗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1糖尿病诊疗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1糖尿病诊疗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1糖尿病诊疗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糖尿病诊疗规范.docx

《1糖尿病诊疗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糖尿病诊疗规范.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糖尿病诊疗规范.docx

1糖尿病诊疗规范

1糖尿病诊疗规范

糖尿病(消渴、消阐、肺消、消中)临床分为1型、2型和妊娠型糖尿病。

一、诊断标准(2型糖尿病)

1、西医诊断标准

按照1999年WHO专家咨询委员会对DM的定义、分类与诊断标准。

(1)DM症状(多尿、多饮及不能解释的体重下降),并且随机(餐后任何时间)血浆葡萄糖(VPG)≥11.1mmol/L(200mg/dl);或

(2)空腹(禁热量摄入至少8小时)血浆葡萄糖(FPG)水平≥7.0mmol/L(126mg/dl)或

(3)口服葡萄糖(75g脱水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2小时的血浆葡萄糖(2hPG)水平≥11.1mmol/L(200mg/dl)

注:

在无引起急性代谢失代偿的高血糖情况下,应在另一日重复上述指标中任何一项,以确定DM的诊断,不推荐做第三次OGTT测定。

2、中医诊断标准

符合《中医内科学》(6版教材)消渴病诊断定义。

二.鉴别诊断:

(1)非葡萄糖尿

(2)非DM葡萄糖尿

(3)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4)排除单纯性阴虚发热、高热等引起的口渴和尿崩症引起的多尿

三,中医临床表现:

3.1主要症侯

多饮、多尿、烦渴、渴喜冷饮;小便频数量多,有泡沫,或有甜味。

多食易饥,进食量多倍于常人;体重下降(T2DM开始表现为肥胖或超重,当血糖异常升高至一定程度时,营养物质丢失,体重下降。

3.2次要症候

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倦怠乏力、腰膝酸软、健忘等,女子带下量多,月经不调。

3.3并发症候

四肢麻木、视力障碍、便秘或大便时干时稀、心悸、心慌、眩晕、水肿、男子性欲低下、阳痿等。

四.实验室检查

(1)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

(2)OGTT

(3)HbA1C

(4)C-肽释放试验

(5)胰岛细胞自身抗体

(6)血脂分析、肝肾功能、尿常规。

五.辅助检查a、心电图;b、B超;C、TCD

六、辨证分型

6.1主型

6.1.1阴虚燥热型:

口干咽燥,渴喜冷饮,尿频量多,心烦易怒,口苦,溲赤便秘,或见气息喘急,呼气灼热,舌干红,苔黄燥,脉细数。

6.1.2气阴两虚型:

咽干口燥,口渴多饮,小便频数,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形体消瘦,腰膝酸软,自汗盗汗,五心烦热,心悸失眠,消谷善饥,食后腹胀,舌红少津,苔簿白干或少苔,脉弦细数。

6.1.3阴阳两虚型:

小便频数,夜尿增多,浑浊如脂如膏,甚至饮一溲一,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神疲,耳轮干枯,面色黎黑;腰膝酸软无力,畏寒肢凉,四肢欠温,阳痿,下肢浮肿,甚则全身皆肿,舌质淡,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6.1.4邪毒内陷型:

口渴喜热饮,尿频溲多,或尿少或尿闭,面目下肢浮肿,按之如泥,甚则全身水肿,或四肢冰凉,纳呆,或恶心呕吐,或四肢麻木、视力障碍、便秘或大便时干时稀、心悸、心慌、眩晕、水肿、女子带下量多,月经不调男子性欲低下、阳痿等,舌淡苔白或滑或腻,脉沉无力。

6.2兼型

6.2.1痰浊:

形体肥胖,嗜食肥甘,脘腹满闷,肢体沉重,呕恶眩晕,恶心口黏,头重嗜睡,舌质淡红,苔白厚腻,脉弦滑。

6.2.2血瘀:

肢体麻木或疼痛,下肢紫暗,中风偏瘫,或语言謇涩,眼底出血,唇舌紫暗,舌有瘀斑或舌下青筋显露,苔薄白,脉弦涩。

6.2.3气郁:

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善太息,或急燥易怒,头痛目赤耳鸣,口苦口干,大便秘结或胸胁闷胀,或心神不宁,悲忧病善哭,或心悸胆怯少寐健忘,舌薄白或红,苔白或黄,脉弦或弦数弦滑。

七.治疗

7.1一般治疗:

饮食控制、适当锻炼、定时测血糖、加强糖尿病知识学习。

7.2西药治疗:

a胰岛素b双胍类c磺尿类d胰岛素增敏剂eа-糖苷酶抑制剂f糖尿病酮症的治疗。

7.3.中医治疗:

7.3.1主型a.阴虚燥热型:

养阴清热润肺,天冬15、麦冬15、花粉15、骨皮20、知母15、乌梅15、黄芪30、葛根20、当归20、川芎12;B.气阴两虚型:

益气养阴,党参15、黄芪50、女贞子30、沙苑子30、葛根20、石斛12、乌梅15、当归20、川芎12;C阴阳两虚型:

滋阴补阳,桂枝12、熟地20、山茱萸20、黄芪50、女贞子30、山药20、泽泻12、茯苓20、丹皮15、水蛭15、当归20、川芎12;D邪毒内陷型:

托毒外出,黄芪30、山药15、吴茱萸15、桂枝12、制大黄10、乌药15、生白芍30、茯苓20、陈皮15、水蛭15、炮甲15、当归20、川芎12、甘草15。

7.3.2兼型a.兼痰浊:

理气化痰,二陈汤加减;b.兼血瘀:

活血化瘀,补阳还五汤加减;c.兼气郁,疏肝解郁,消遥丸加减。

肺血栓栓塞诊疗规范

诊断依据:

步骤:

有肺血栓栓塞的诱发因素

临床表现、体征

①初筛D聚体>500μg/L

血气、ECG、心超声、X-ray疑诊

②确定诊断检查:

CTPA

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下肢静脉显像

MRPA+PAA

③排除其他,鉴别诊断

肺炎、胸膜炎、肺肿瘤、慢阻肺

急性心肌梗塞、充血性心力衰竭

胆囊炎、胰腺炎等

治疗原则:

①临床分型

大面积PTE—休克低血压为主要表现

次大面积PTE—右心功能受累

非大面积PTE—不符合上述标准

②大面积、次大面积PTE—溶栓、抗凝治疗

非大面积PTE—抗凝治疗

溶栓治疗前了解禁忌症

绝对禁忌症:

活动性内出血

相对禁忌症

溶栓方案:

γ-TPA50~100mg持续静脉滴注2h

UK:

a:

4400Iu/kgiv10分钟后

2200Iu/kg/h持续静滴12h

b:

20000/kg持续静滴2h

抗凝治疗防血栓再形成复发、机体自身纤溶机制溶解已形成的血栓

之前了解禁忌症:

活动性出血

凝血功能障碍

血小板减少

未控制严重高血压

抗凝血药物:

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令

转归判断标准:

痊愈:

指呼吸困难基本消失,胸痛完全缓解,栓塞血管再通

好转:

指呼吸困难改善,胸痛明显缓解,影像学血管再通显效≥75%

加重:

临床症状加重,堵塞肺血管较前增多

死亡

危重症(判断抢救成功的标准)

1临床呼吸困难基本消失,胸痛缓解

2低血压恢复正常

3血气分析PaO2由下降升至正常

4溶栓24hCTPA堵塞血管再通1/3以上

溶栓抗凝二周CTPA完全再通

心彩超肺动脉收缩压下降幅度在10~30mmHg或>30mmHg

放射核素肺灌注显像:

缺损稀疏肺段数减少≥25%

下肢静脉显像:

无放射热点残留

侧肢循环消失恢复正常上行深静脉血流

[概述]

肺栓塞是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系统为其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症的总称,包括肺血栓栓塞症、脂肪栓塞综合症、羊水、空气栓塞等。

肺血栓栓塞症(PTE)是发病率高,病死率高,临床漏诊、误诊严重的疾病。

PTE为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其主要临床和病理生理特征。

如早期发现诊治是抢救成功率极佳的疾病。

[诊断要点]

1.病史:

a:

危险因素:

原发遗传变异引起静脉血瘀滞继发静脉系统内皮损伤、血液高凝状态。

b:

不明原因呼吸困难、气促、(胸痛、胸膜炎样疼痛、心绞痛样晕厥、咯血、咳嗽、心悸、发热

c:

体症:

呼吸急促,R>20次/分,心动过速,BP下降,紫绀、发热、颈静脉搏动、充盈、肺部哮鸣音、细湿罗音、胸腔积液体征、P2亢进分裂、P2>A2三尖瓣收缩期杂音。

d:

深静脉血栓的症状体征,下肢DVT主要表现患肢肿胀,周颈增粗,疼痛或压痛,浅静脉扩张,皮肤色素沉着,行走患肢易疲劳或肿胀加重,半数以上无症状

3.辅助检查

动脉血气:

低氧血症,低碳酸血症,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增大部分可正常

ECG:

非特异性异常,V1~V4T波改变,部分病人SⅠQⅡTⅢ动态变化右束枝阻滞,肺性P波,电轴右偏等

X-ray:

缺乏特异性,区域肺血管纹理变细,稀疏或消失,楔形影,肺不张,右下肺动脉增宽,肺A段?

隆,右心室扩大,患侧隔肌抬高,胸水征。

超声心动图:

除外其他血管疾病,右室壁局部运动幅度降低,右房室扩大,室间隔左移和运动异常,近端肺A扩张,三尖瓣返流速度增快,下腔静脉扩张

血浆D2聚体,含量>500μ/L诊断急性PTE,<500μ/L排除急性PTE,手术肿瘤感染,组织坏死、炎症均可升高

肺通气/灌注+下肢静脉显像,通气正常,灌注缺损二者不匹配,螺旋CT和电子束CT造影,能发现段以上肺动脉内的栓子,是PTE确诊手段之一

直接征象:

肺动脉内的低密度充盈缺损

间接征象:

肺野楔形密度增高影,条带状高密度区或盘状不张,中心动脉扩张,远端分枝血管减少或消失

核磁共振(MRI)对段以上肺动脉内栓子诊断敏感性特异性较高,适用碘剂过敏者,具有识别新旧血栓能力

深静脉血栓辅助检查:

1.超声技术,静脉不能被压陷静脉内无血流

诊DVT特定征象,诊断依据

2.MRI

3.放射核素静脉造影

4.静脉造影

头痛

【概念】

头痛即指由于外感与内伤,致使脉络绌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病人自觉头部疼痛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证,也是一个常见症状,可以发生在多种急慢性疾病中,有时亦是某些相关疾病加重或恶化的先兆。

【诊断依据】

1、以头痛为主症,或前额、额颞、巅顶、顶枕部或全头疼痛,头痛性质多为跳痛、刺痛、胀痛、昏痛、隐痛等。

有突然而作,其痛如破而无休止者,也有反复发作,久治不愈,时痛时止者;头痛每次发作可持续数分钟、数小时、数天或数周不等。

2、因外感、内伤等因素,突然而病或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3、应查血常规、测血压,必要时做脑脊液、脑电图检查,有条件时做经颅多普勒、颅脑CT和MRI检查,有助于排除器质性疾病,明确诊断。

【一般治疗】

①头痛发作时,应使患者保持安静、避光,给予镇静剂或催眠药,同时给予阿斯匹林或去痛片,加服头痛宁胶囊5片,一日三次口服,一般轻、中度的发作就可缓解。

②头痛严重者服用麦角胺咖啡因,于头痛发作早期服用1片,如头痛仍不止,隔半小时可再服用,每次发作服用不能超过3片。

③若头痛发作强烈、持久,应紧急处理。

灭吐灵10mg缓慢静注,继之缓慢静注双氢麦角胺0.5mg,每8小时重复1次,连续3天。

如有颅内压增高症状者,用20%甘露醇150ml,一日1~2次,静脉滴注。

④预防发作:

头痛宁胶囊5粒,每日3次口服,尼莫地平20mg,每日3次口服。

【分证论治】

外感头痛

1、风寒证

症状:

头痛起病较急,其痛如破,连及项痛,恶内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多浮紧。

治法:

疏风散寒。

方药:

川芎茶调散。

该方具有祛风止痛之功,川芎散少阳之风,与荆芥皆能内行肝胆,外散风邪,辛香走窜,为治上要药;薄荷辛香,能清利头目;羌活、防风散太阳风,白芷散阳明风,以病在巅顶,惟风可到;又防风升阳,细辛宜邪达窍,甘草和药缓急,细茶能清上降下。

此常为临床治疗外感头痛之主方。

若寒犯厥阴,则引起巅顶头痛,干呕,吐涎,甚则四肢厥冷,苔白,脉弦,治当温散厥阴寒邪,方用吴茱萸汤加半夏、藁本、川芎之类,以温散降逆。

本方用吴茱萸温散降逆,为入厥阴肝经主药;人参、姜枣助阳补土,使阴寒不得上干,温经而兼温中。

2、风热证

症状:

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口渴欲饮,面红目赤,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脉服散。

治法:

疏风清热。

方药:

芎芷石膏汤

方以川芎、白芷、菊花、羌活、生石膏疏风清热止痛;藁本偏于辛温,热盛者不宜,可改用黄芩、薄荷、山栀子辛凉清解。

若热盛伤津,症见舌红少津,可加知母、石斛、天花粉清热生津;若大便秘结,口鼻生疮,腑气不通者,可合用黄连上清丸,苦寒降火,通腑泄热。

4、风湿证

症状:

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

祛风胜湿。

方药:

羌活胜湿汤。

该方治湿气在表,头痛头重证。

因湿邪在表,当用辛温发散,故用羌活、独活、防风、藁本、川芎、蔓荆子等辛散之晶以解表,可使湿从汗解或以风胜湿使湿邪消散;甘草助诸药辛甘发散为阳,气甘而缓,散中有补。

所以本方是用风药胜湿,解除表邪,使气化调和,阳气能升,里湿也能自然下降。

若湿浊中阻,症见胸闷纳呆、便溏,可加苍术、厚朴、陈皮等燥湿宽中;若恶心呕吐者,可加生姜、半夏、藿香等芳香化浊,降逆止呕;若见身热汗出不扬,胸闷口渴者,为署湿所致,宜清暑化湿,用黄连香薷饮加藿香、佩兰等。

内伤头痛

5、肝阳证

症状:

头胀痛而眩,心烦易怒,胁痛,夜眠不宁,口苦,舌红苔薄黄,脉沉弦有力。

治法:

平肝潜阳。

方药:

天麻钩藤饮。

本方重在平肝潜阳熄风,对肝阳上亢之头痛,甚至对肝风内动所致眩晕、中风先兆之头痛均可获效。

方用天麻、钩藤、石决明以平肝潜阳,黄芩、山栀以清肝火,牛膝、杜仲、桑寄生补肝肾,夜交藤、茯神养心安神。

可加生龙牡以加强重镇潜阳之力。

若见肝肾阴虚而头痛朝轻暮重,或遇劳而剧,脉弦细,舌红苔薄少津者,酌加生地、何首乌、女贞子、枸杞子、旱莲草滋养肝肾。

6、肾虚证

症状:

头痛而空,每兼眩晕,腰痛酸软,神疲乏力,遗精、带下、耳鸣少寐,舌红少苔,脉沉细无力。

治法:

补肾养阴

方药:

大补元煎。

本方重在滋补肾阴。

以熟地、山茱萸、山药、枸杞子滋补肝肾之阴,人参、当归气血双补,杜仲健腰补肾。

待病情好转,可常服杞菊地黄丸或六味地黄丸补肾阴潜肝阳以巩固疗效。

若肾阳不足者,可用右归丸,温补肾阳,填精补血。

若兼见外感寒邪者,可投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之。

7、气血虚证

症状:

头痛而晕,心悸不宁,遇劳则重,自汗,气短,畏风,神疲乏力,面色白,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治法:

气血双补。

方药:

八珍汤。

方中以四君健脾补中而益气,又以四物补肾而养血。

当归、菊花、蔓荆子入肝经,清头明目以增细疗效,全方合之能气血双补。

8、痰浊证

症状:

头痛昏蒙,胸腕满闷,呕恶痰涎,舌胖大有齿痕,苔白腻,脉沉弦或沉滑。

治法:

健脾化痰,降逆止痛。

方药:

半夏白术天麻汤。

该方具有健脾化痰,降逆止呕,平肝熄风之功。

以半夏、生白术、茯苓、陈皮、生姜健脾化痰,降逆止呕,令痰浊减则疼痛轻;天麻平肝熄内,为治头痛、眩晕之要药。

若痰郁化热显著者可加竹茹、枳实、黄芩清热燥湿。

9、瘀血证

症状:

头痛经久不愈,其痛如刺,固定不移,或头部有外伤史者,舌紫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沉细或细涩。

治法:

通窍活络化瘀。

方药:

通窍活血汤。

方以麝香、生姜、葱白温通窍络,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活血化瘀。

当加四君子健脾益气,当归养血,以助活络化瘀之力;也可加入全蝎、蜈蚣等虫类药搜逐风邪,活络止痛。

待病缓,据临床见证易方再治或善后调理之。

上述治疗各证之方药,应选用不同的引经药,对发挥药效有实际意义,如太阳头痛选羌活、防风;阳明头痛选白芷、葛根,少阳头痛选用川芎、柴胡;太阳头痛选用苍术;少阴头痛选用细辛;厥阴头痛选用吴茱萸、藁本等。

此外,临床可见头痛如雷鸣,头面起核或憎寒壮热,名曰“雷头风”,多为湿热挟痰所致,可用清震汤加味以清宣升散、除湿化痰治之。

还有偏头风,又称偏头痛,其病暴发,痛势甚剧,或左或右,或连及眼、齿,痛止如常人,此多肝经风火所致,治宜平肝熄风为主,可用天麻钩藤饮或羚角钩藤汤治之。

【特色疗法】

口服头痛宁胶囊。

【疗效评定】

1、治愈:

头痛消失,一年内无复发。

2、好转:

头痛发作强度、频度均减轻。

3、未愈:

头痛发作的强度、频度改善不明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