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认识厘米》的教学案例讲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086087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认识厘米》的教学案例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关于《认识厘米》的教学案例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关于《认识厘米》的教学案例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关于《认识厘米》的教学案例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关于《认识厘米》的教学案例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认识厘米》的教学案例讲解.docx

《关于《认识厘米》的教学案例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认识厘米》的教学案例讲解.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认识厘米》的教学案例讲解.docx

关于《认识厘米》的教学案例讲解

《认识厘米》教学案例分析

上传:

陈世富    更新时间:

2013-11-1518:

47:

05

“认识厘米”是义务教育课程小学数学二年级的内容。

要求学生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

”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按照课程要求,要让学生了解米尺,懂得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思路:

1、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

认识厘米的教学,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

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

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估测周围事物的长度,去调查厘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

2、合作探究,发现新知,形成技能。

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取,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

本课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

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在尺上找一找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用手比画1厘米的长度,闭眼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以及找一找生活之中l厘米长的物体等活动来建立1厘米的表象。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2厘米、3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进一步认识厘米。

其次,在探究用厘米量、用厘米画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小组合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发现新知、形成技能的同时获得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3、加强估测,发展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

教学时,教师通过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l厘米以及对周围物体的长度先估计、再量一量的活动,使学生在比较中积累经验,形成初步的估测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

厘米,初步建立l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量线段的长度。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发展空间观念。

4、培养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厘米的表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以及可度量长度的物体若干。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统一认识。

1、找原因。

小猪能能可能干啦!

有一天,它帮妈妈锄地。

它干了一整天,饿极了。

晚上回家吃了2碗饭。

第二天,它又干了一整天的活,到了晚上,它吃了8碗饭。

这可能吗?

(碗有大有小。

2、量课桌。

(1)让学生选择一个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文具盒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

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

(答案不一。

3、师:

大家说得都对,但为什么所说的数不同呢?

(因为测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们量的结果一样呢?

(大家都用同样的工具去量。

4、导入揭题:

你们的办法真妙!

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

有谁知道我们通常用什么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尺子)今天,我们就要认识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国际上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

(板书课题:

认识厘米)

[这一环节密切联系生活导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五花八门的答案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同时,找原因、量课桌这样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也吸引学生对新知学习产生兴趣,对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引起重视。

]

二、合作探究,认识厘米。

探究一:

认识直尺

1、出示米尺,让学生观察,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或老师发给的米尺,仔细瞧瞧,你发现尺上有些什么?

2、指生交流,相机引导学生认识刻度数、刻度线、刻度“0”。

探究二:

认识厘米

1、看一看:

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

让我们来听一听电脑博士的介绍。

(多媒体动态显示尺上1—厘米的线段,并说明:

从刻度0到刻度l,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板书:

1厘米)

请大家拿出尺子,好好看看,1厘米有多长?

2、比一比:

你能用两个手指比画出1厘米大约有多少长吗?

(师做拇指与食指比画状。

3、记一记:

请小朋友看看这一段距离,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4、找一找:

(1)你还能在尺上找到其他的1厘米吗?

学生自由回答,要求说清“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2)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你的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同桌交流后汇报。

(手指的宽、牙齿的宽、橡皮的厚度、扣子的直径等。

探究三:

认识几厘米

1、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

(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

如:

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2、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手指相互比画一下2厘米大约有多长。

3、小组活动: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长?

从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长?

你还能找出其他的厘米数吗?

4、思考:

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

相机点明:

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凡匣米;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米。

[这一环节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认识厘米,形成表象。

他们在从尺子上、从周围物体中找1厘米的比较与估计中以及寻求多种答案的过程中,体验了l厘米、几厘米的具体长度,形成了初步的估测能力。

自始至终,他们都是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

在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他们获得了知识,丰富了经验,培养了能力。

]

三、实践应用,练习巩固。

(一)学习用厘米量。

1、量整厘米数。

(1)尝试测量同一学具。

出示书上“量一量”的主题图,要求学生按图上的方法量一根8厘米长的小棒。

(师留意不同量法。

(2)交流测量结果,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3)实物投影演示正确量法与错误量法,进行辨析比较。

(4)小结:

量一个物体时,可以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5)口答“想想做做”第1题。

(媒体出示,关键处闪动识别。

(6)学生填写书上“量一量”中的铅笔长、线段长。

2、量非整厘米数。

(1)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两条线段(红线段与蓝线段),要求男生测量红色线段的长,女生测量蓝色线段的长。

(2)交流:

男生可能说红色线段长8厘米,女生可能也说蓝色线段长8厘米。

(3)比较:

红色线段和蓝色线段一样长吗?

(电脑验证不一样长。

(4)辨析:

红色线段的长是8厘米多一些,蓝色线段的长是8厘米少一些。

(5)指出:

像这样的两条线段都可以说是大约长8厘米。

(转载自第一范文网,请保留此标记。

)以后我们遇到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不正好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看它最接近几厘米,就说它是大约几厘米长。

(6)量一量,,填一填。

(“想想做做”第3题。

(7)学生活动:

先估计,再量一量。

(“想想做做”第4题。

先完成的小组还可组织估计、测量其他物体的长度。

交流反馈,追问:

你是怎样进行估计的?

相机表扬用身上的厘米尺去解决问题的学生。

(二)画整厘米的线段。

1、学生尝试画一条4厘米的线段。

有困难可以看书自学。

2、指生上台示范画,要求边画边说画的过程。

(注意肯定其他画法。

3、检验:

用尺量一量所画线段是不是4厘米。

4、练习:

(1)“想想做做”第5题。

(指生板演,同桌互相检验。

(2)“想想做做”第6题。

(鼓励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可谓学以致用。

学生通过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等活动对厘米的认识更加深刻了,对厘米的用途也得到了充分的体验,其估测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更可贵的是,他们尝试着独立解决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与小伙伴合作解决问题,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

四、总结延伸。

1、师:

通过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还有什么问题吗

2、布置延伸作业。

(1)回家后,以厘米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2)课后调查:

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作单位的 

[一环节与课的开始相互照应,使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再一次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大社会成为小课堂的延伸,成为学生获取更多知识的大舞台。

]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中《厘米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尺子引入

1.师:

今天学什么呢?

今天要学的就在铅笔盒里面,铅笔盒里都有些什么呀?

生:

铅笔、橡皮、尺子

师:

铅笔干什么用的?

生:

写字

师:

橡皮呢?

生:

写错了擦掉重写

师:

那尺子呢?

生:

连线

师揭题:

对,尺子可以用来连线。

我们今天要来学学尺子除了连线以外更重要的作用。

【设计意图:

铅笔盒中从尺子引入,直观,能触摸到并常期陪伴在身边的一样学习用品,指出今天是学习它除了连线以外学习上的另一功能时,学生进入课堂自然,马上勾起了求知欲,内在学习欲望强烈,在节约时间的同时并有效地让课堂“顺流而下”。

2.认识尺子上的刻度线,数字,0起点,cm

多媒体示空尺

师:

范老师也有一把漂亮的尺子,拿出你的尺子,与自己的比较一下,除了图片花纹以外,老师的尺子上好像还少了点什么?

少了什么呢?

还缺了什么?

引导观察刻度线,数字,0起点,cm……并请学生说自己的发现。

由cm顺势揭题:

认识厘米。

【设计意图:

以视觉信息输入,同步进行两者比较,并在聆听其他小朋友的发现中,对包括尺子上的刻度线,数字,cm等的这些知识,学生在视觉与听觉有效整合,在知识的“印泥”上留下了更深的脚印。

这样的处理能有助于集中孩子的注意力,并在学习抽象的长度单位之前有一个具象实物的铺垫。

二、认识1厘米

1.感知“从0到1”的1厘米

下面我们就要来认识1厘米。

作为一个单位1厘米有多长?

(板书:

1厘米)

(1)(课件展示)这就是1厘米。

师:

你能说一说,在尺子上,从几到几就是1厘米?

生:

(观察课件示的1厘米)从0到1是1厘米。

(2)找找你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用大拇指和食指两个手指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然后举起来给大家看。

【设计意图:

“1厘米”在我们的尺子上。

通过学生找自己尺子上的从0出发的1厘米,并用大拇指和食指来比划,让学生视觉上留下“1厘米”,1厘米有多长,通过视动统合,让学生可以在尺子上找得到。

(3)生活中的1厘米,量手指宽。

师:

量一量你的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生:

食指。

生:

大拇指。

师:

是啊我们每个人的手指有大有小,所以答案会不同。

把你1厘米宽的手指举起来让大家看一看。

想想我们的身边还有没有这样的1厘米?

生:

语文书厚度

生:

图钉的长度

……

师举例出示,还有小透明胶的厚度,娃哈哈瓶盖的高度……

(4)学生再次比划。

不放到尺子上,直接比划。

【设计意图:

从尺子上----我们的“手”里。

“1厘米”从尺子上转移,联系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让“1厘米”从尺子上跳出来,体验到就在自己的身边,拉近距离。

“1厘米”从尺子上一下子跑到小朋友的身上,手指宽,或者能直接用两根手指来表示,让1厘米“活”了起来,学生体验到知识深入的有趣并萌发学习的成就感。

2.感知其他起点的1厘米

师:

现在范老师说一句话,请你判断。

师:

尺子上,从0到1是1厘米。

生:

对的。

师:

那我说,尺子上,只有从0到1是1厘米,对吗?

生:

不对!

师:

那从几到几也是1厘米?

生:

从1到2,从2到3,从3到4……

引导小结:

说了这么多句话,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几到几是1厘米,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表述?

(课件展示每两个相邻的数字之间都是1厘米)

小练习:

师找数4,从4到几是1厘米?

(从4到5是1厘米)

谁还能说,从4到几是1厘米?

这回不许说5.

引导得出不同的答案。

师:

请一个特别棒的同学,把这两句话结合在一起说。

从4到几是1厘米,要说完整。

请你也找一个数字,说说从这个数字到哪里是1厘米?

【设计意图:

不同起点的1厘米,打破从0刻度到1刻度是1厘米的思维,让学生对1厘米的认识更进一步。

从4到5是1厘米,从4到3也是1厘米,1厘米有多长?

厘米尺子上相邻两个数之间的距离,理解更加深刻,让学生把1厘米从手里放到心里。

三、认识几厘米

1.师:

除了1厘米,你还想认识几厘米?

1个厘米是1厘米,那2个1厘米就是(2厘米),小练习。

2.引导学生尝试测量一条彩带,请你看看它的长是几厘米。

用0起点和其他起点对比,怎么量方便。

3.测量物体,动手练习,量一量,反馈。

练习纸上量别针,橡皮,蜡笔,小刀的长度

四、问题情境,拓展提高

课件示刻度上数字只有1,4,6的尺子,这把破尺子能量出哪些厘米数?

生说,课件演示并分析。

全课小结。

【设计意图:

光用耳朵听同学或者老师说不够明白,所以用课件演示了1厘米,2厘米……6厘米分别是刻度几到几量出来的,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理解得更加清楚,拓展思维。

【课后反思】

感悟一:

选好“知识”存放的营地

课中厘米的认识是整个长度单位认知的开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这“一半的成功”最重要的在于选好“1厘米”这一知识点的存放地点。

只是停留在尺子上显然是不够的,所以安排了让1厘米从尺子----手里----心里,层层深入,阶梯式进行。

每一步都渗透扎实一点,这样后面认识几厘米,以及测量等的知识点都能水到渠成。

新课标说:

“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

”我理解为不同的学生扎不同的营,牢固程度也不同。

我想引领这些孩子寻找更宽广的营地,尽量让孩子选择到最适合自己的地点。

不同的学生“扎营”的地点不同,一手五指,各有长短,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尽量让这节课的步伐细一点,以免有学生早早掉队而泄气,随地扎营。

感悟二:

视觉和听觉要巧妙整合

数学这个东西比较抽象,有时候光靠听觉,况且针对部分学生的听的能力较差的,真是听不明白,若加上一些视觉上的配合分析,就学得较好。

比如说在拓展中,让学生在数字不全的尺子上找几到几分别是1厘米,2厘米……6厘米,指名几个学生说,其他学生就听一下,还在云里雾里翻腾,思维跟不上。

这时加上课件演示,就明白了。

但如果仅课件演示,光看也不行,就像一场精彩的球赛少了解说员,得适时配合解说,感受更深。

学生学习能力不同,所以视觉和听觉恰当巧妙地整合,会使课堂学习更有效。

不过,具体哪些视听上整合还是有讲究的,怎么做到恰当有效,还值得继续思考的。

感悟三:

触动内需神经,赶走学习疲惫

一节课40分钟的学习,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容易疲惫,若不适当刺激他们的“成就感”神经,怕是人在魂不在了。

这节课中我突然发现适时让学生小结回顾前几分钟学的新知识点,并提醒他们这些都是自己的进步,这样让学生明确体验自己的进步,本领的增强,很有效地刺激了他们的成就感。

当然,仅仅如此还不够,内容用更吸引孩子的方式呈现,学生注意力集中,学得轻松,自然少了些疲惫。

学生的成就感有时自己体验不到,还需要老师或者其他同学进行适时的积极反馈和评价,学生从老师或别的同学的反馈中感受到自己被肯定,学习不疲惫,内需力被调动起来,然后学生从“想学--能学--会学--要学”,形成一种积极的有效学习状态。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

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孝顺的小南”,小南在故事中遇到了问题,你仔细听,看能不能帮助他。

从故事中,你能明白什么道理来。

师:

课件演示,教师口述故事。

孝顺的小南知道妈妈过几天就要生日了,他决定用零用钱给妈妈买一双新鞋子,小南问妈妈:

“妈妈,你的脚有多大?

”妈妈回答:

“一拃多一点点。

”小南到商店挑选了双漂亮的鞋子,用自己的小手认真地在新鞋子上拃了“一拃多一点点”心想:

这双鞋妈妈一定合适。

小南高兴地跑回家,急着把鞋子送给妈妈。

可是当妈妈打开这份礼物时,妈妈笑了,奇怪的问:

“这鞋子这么小,到底是买给我的,还是买给你自己的。

”小南捎了捎后脑,怎么也想不明白,自言自语的地说“明明就是‘一拃多一点点’嘛。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回事吗?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引入,这样就会事半功倍。

【设计意图:

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量不同物体的长度。

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

巩固强化用同一物体为标准进行测量的重要性。

 

推荐:

《认识厘米》教学案例  

2011-01-1711:

42:

16|  分类:

 默认分类|举报|字号 订阅

 

《认识厘米》教学案例

武汉市东西湖区吴家山第一小学 易伟华

设计说明

《认识厘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第3页的内容。

《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一看、比一比、猜一猜、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厘米大约有多长,从而建立厘米的长度表象,并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1、合作探究,形成技能。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效益,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是其唯一指标。

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知识成为载体,促进学生形成能力、体验成功,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本课注重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首先,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方式量课桌的长进而体会建立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引出刻度尺并通过比较讨论认识刻度尺。

其次,通过操作、组织小组讨论,通过多种活动建立1厘米的表象。

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2厘米、4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进一步认识厘米。

最后,在探究用厘米量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获得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2、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

认识厘米的教学,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

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

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估测周围事物的长度,去调查厘米在生活中的运用。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

3、加强估测,发展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帮助今后的实测和单位进率的换算,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

教学时,教师通过让学生在尺上指1厘米、比划1厘米、闭眼想1厘米多长、找生活中长度大约是l厘米的物体以及对周围物体的长度先估计、再量一量的活动,使学生在比照中积累经验,建立厘米的表象,形成初步的估测能力。

4、程序清晰,目标明确。

关注细节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课堂的每一个环节的目标、内容、活动等都要精心设计与准备。

本节课的教学环节是新课引入——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几厘米——用厘米量——巩固练习——拓展练习,每个环节都有教学目标,总结可以由学生总结,学生总结不出来教师总结,这样才能真正创造有效课堂。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通过开展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以及可度量长度的物体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

我们知道,课桌的大小是一样的,现在老师想知道课桌的长度,你有什么办法?

2、师:

用什么量,学生回答。

3、师:

大家说了那么多方法,下面请你选择你喜欢的方法量一量课桌的长度。

4、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5、教师疑惑地问:

为什么都是同样的桌子,量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学生回答。

总结:

同样的桌子,用不同的工具测量,量出的结果不同,要想量出的结果一致,我们必须统一测量工具。

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通常使用“尺”这个工具。

二、新授。

1、认识尺。

师:

老师这里有一把尺,这是一把米尺,这是三角尺、卷尺、量衣服用的皮尺(逐一出示给学生看),你们身边有没有尺,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你们的尺是学生用的尺,为了和三角尺区别,我们习惯把它叫做直尺,你们的直尺可以看出看成是米尺的一部分。

老师将这把米尺放大,并把它的一部分画了出来,把你的尺和它比较,这些尺上都有的是些什么?

师分别解释刻度、厘米的刻度线、cm或“厘米”,在学生回答过程中相机板书课题:

认识厘米。

引导认识尺后,让学生逐一说出尺上的各部分。

2、认识1厘米、几厘米。

(1)初步认识1厘米、几厘米。

师:

引导认识0刻度,在米尺上从0指向1,介绍“从0刻度到刻度1这一段的长度是1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2的这一段也是1厘米。

”(课件演示)

师:

像这样,你还能找出哪两个数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点3个学生回答。

你是怎么知道的?

(得出结论:

每两个相邻的数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验证:

我们一起来找找看,一边比划一边数出1厘米。

从刻度9到刻度10之间是不是1厘米?

每两个相邻数字之间的长确定是1厘米。

总结:

每相邻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2)联系生活感受1厘米的长度。

师:

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

拿出你的直尺,跟老师一起来先用手在尺上划一划,然后在用手势比划,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

闭起眼睛想一想:

刚才比划的1厘米有多长?

睁开眼再比划一下,想一想、找一找: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食指的宽度、图钉的长度、数学书的厚度等等。

总结:

看来1厘米特别短是吧,量比较短的物体时我们通常用“厘米”作单位。

(3)初步认识几厘米。

师:

想一想,2个1厘米是几厘米?

那2厘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呢?

师:

在直尺上,你能找出2厘米的长度吗?

你还能找出4厘米的长度吗?

师:

你有什么方法可以检验一下他找的对不对。

你还能找出哪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4厘米?

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

比一比这两个同学的找法,哪种一眼就能看出找出来的是4厘米?

(从刻度0到刻度4。

总结:

要找几厘米从0开始,从0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这样找比较方便,你们能记住这种方法吗?

3、用厘米量。

刚才我们认识了厘米,下面我们就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1)量纸条长度(5厘米长)。

请学生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四人小组活动:

先只准看,不准量,估计一下大约是几厘米,把估计的结果写下来。

组内说一说,你们估计的结果。

再试着用尺量一量它的长度,怎样量?

是几厘米?

量好后汇报结果。

请学生上台演示,教师相机指导量的方法。

师示范讲解:

生活中如果不需要很准确的长度,我们可以在脑袋里可以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再估一估,可以知道这个物体的大概长度;要知道准确的长度,就要用尺正确的去测量,量的时候要将尺和物体的边重合,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一端,再看纸条的另一端对着尺上的刻度,那就是这根纸条的长度。

现在这根纸条的右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