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083775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1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1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1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1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docx

《1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docx

1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

1、古诗词三首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学习《独坐敬亭山》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会生字“亭”,理解诗中词语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理解感悟诗的过程中,能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古诗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学习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独坐敬亭山》

课前准备:

老师熟知课文,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课文。

学习过程:

1、导入示标

1、唐代有一位诗人才华横溢,纵情山水,把酒吟诗,诗酒名闻天下,被人们称为“诗仙”,你知道他是谁吗?

(生答李白)

2、今天我们学习李白的一首千古名作(板书:

独坐敬亭山)

3、出示学习目标(同上)。

4、介绍写作背景。

2、自主学习

1、熟读古诗,理解题意:

“独”是什么意思?

2、借助课文中的注释或工具书,读准字音,识记字形,联系上下文理解“众”“闲”“相看”“厌”等词语。

3、再读古诗,要读出诗的韵味。

4、整体理解古诗含义,感悟诗人情感。

三、合作交流

(由小组长组织组内成员解决个人疑难。

如: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意思,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展示

1、可以采用口头展示的方式。

2、学生点评,老师适时、及时点拨。

五、检测

1、《独坐敬亭山》作者()朝诗人,通过对()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的感情。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运用()的修辞方法。

其中“厌”字解释为______________,“闲”字解释为______________;“尽”字解释为______________。

2、根据意思写诗句。

天上的鸟儿都向着高空飞走了,孤独的一朵云也不愿意留下,悠闲地向远处飘去。

和我互相对视而不会觉得厌烦的,只有敬亭山了。

3、从《独坐敬亭山》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我能体会到诗人孤独的心情。

诗中用______的写作手法把_____比作自己的知己。

六、总结

其实,这首试诗不只是表达了李白孤独的感情,同时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坚定和乐观。

为什么呢?

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鸟飞尽

      云独闲  孤独寂寞

      山相对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学习《望洞庭》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螺”,掌握“庭、螺、潭”3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学习重难点:

1、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的意境。

2、感受奇特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

课前准备:

 1、学生熟读古诗,搜集有关山水风光的古诗词及名句、工具书。

 2、教师准备:

图片、ppt课件

学习过程:

1、导入示标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今天,我们一起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湖的美景。

板书:

望洞庭

2、课件出示洞庭湖的图片资料,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

3、示标(内容同上)

二、自主学习

1、熟读古诗,掌握“庭、螺、潭”3个生字。

2、理解题目意思。

3,、诗人描写的是什么情况下的洞庭湖景色?

诗人看到了那些景物?

联想到了什么?

(月下风平浪静时的洞庭湖景色。

三、展示

1、生字可以采用口头展示或板书展示的方式;第1小题板书较好。

(1)生强调需要注意的读音。

重点强调:

庭、螺、潭”

(2)交流题目含义。

(3)用自己的话概括诗中描写的景物。

2、学生点评,老师适时、及时点拨。

四、合作交流

1、看课文插图,说说画面描绘了一种什么样的景色?

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来表现景色的美?

2、诗人是按什么顺序来观察景物的?

3、诗人用了哪些方法写洞庭湖的山和水?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5、检测

1.默写

  望洞庭

  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填空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洞庭山水,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试找出以下运用比喻的诗句中的本体和喻体:

  

(1)“潭面无风镜未磨”一句中,诗人把()比喻成未经打磨的铜镜;

(2)“白银盘”是喻体,它的本体是(),作者同时把()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

六、总结

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望洞庭

月下无风湖面——未磨铜镜

比喻贴切优美,色彩明丽

洞庭湖中君山——白银盘里一青螺

 

第三课时

学习内容:

学习《忆江南》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样式。

2.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3.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4.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具备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2.有感情朗读。

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学习准备:

学生背诵诗词。

学习过程:

一、导入示标

1、导入:

诵读有关赞江南的诗文佳句。

2、揭题: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与“春”有关的文章——《忆江南》。

(板书:

忆江南)

(1)简介诗人“白居易”。

(2)了解“江南”

(3)播放江南春景图,用词赞江南。

3、示标(内容同上)

二、自主学习

 1、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顺、流畅。

(注意“谙”这个生字,读准字音,区别与“音”的发音)

2、理解“谙”与“曾”的含义。

3、熟读课文,理解“忆”是什么意思?

诗人忆的是江南的什么?

3、合作交流

1、说说自己对“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理解。

提示:

你看到了什么?

试着读出(红艳、激烈、热情)[娇艳欲滴、热情似火、争奇斗艳的江花]和(朴素、典雅、温婉、平静)[水平如镜、波光鳞鳞、微波荡漾、水波涟涟的江水]

2、想象交流:

曾经,你在这迷人的江畔做过什么?

3、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作了很多好事,当地百姓和他的感情很深。

后来,他生病了,不得不谢任苏州刺史一职,在他离任回洛阳时,苏州的人们不舍得他走,都哭着为他送别。

他的好友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

“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根据资料讨论:

诗人忆的仅仅是江南的景吗?

4、展示

1、生字可以采用口头展示或板书展示的方式。

2、学生点评,老师适时、及时点拨。

5、检测

1.忆江南是()牌名。

2.忆江南这首诗中表现江南美景的诗句是()

3.能不忆江南?

采用的修辞手法是()。

4.忆江南的作者是(),通过对()的描写,抒发了作者()之情。

5.忆江南:

时间:

美景:

感情:

6.古诗填空。

姑苏城外(),夜半()到客船。

不识()真面目,只缘身在()中。

故人西辞(),烟花三下()。

朝辞()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欲把()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六、总结

通过对《忆江南》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请谈一谈。

板书设计:

 忆江南

 词牌名

 人  

 情    珍惜

 景

 

2桂林山水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我会认识本课生字新词。

2、我能有感情的朗读。

3、我会了解课文大意,围绕课题划分段落。

4、我能初步感知桂林山水的优美景色。

学习重点:

掌握重点词句,整体感知课文。

课前准备:

1、老师熟知课文,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课文。

2、桂林山水的图片、录像片或投影片。

学习过程:

1、导入示标

1、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去观赏桂林山水,去领略它独特的美。

(板书:

桂林山水)

3、出示学习目标(同上)。

二、自主学习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借助课文中的注音或工具书,读准字音,识记字形,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玩赏”、“无瑕”、“屏障”、“波澜壮阔”、“奇峰罗列”、“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词语。

3、再读课文,要读得正确、流利、注意读好长句。

4、默读,思考:

“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三、展示

1、生字可以采用口头展示或板书展示的方式;第1小题板书较好。

(1)生强调需要注意的读音。

重点强调:

澜、峦、兀

(2)、交流理解的词语。

“屏障”、“波澜壮阔”、“奇峰罗列”、“危峰兀立”、“连绵不断”

(3)、用自己的话概括“甲天下”的意思。

2、学生点评,老师适时、及时点拨。

四、合作交流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说说漓江的水美在哪儿?

它有什么特点?

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画出来,反复读一读。

2、小组交流朗读,在读中体会水的:

“静”、“清”、“绿”。

3、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五、检测

1、比一比,组成词语。

赏()漓()桨()峦()

绚()尝()璃()浆()

恋()峋()瑕()秦()

浆()峰()绵()漓()暇()

泰()桨()锋()棉()璃()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的大海翠绿的()连绵不断的()新生的()()的西湖()的泰山无瑕的()()的香山

3、读课文,分类写词语。

(1)写出山的形状的词语:

(2)写出水的形状的词语:

4、在正确的句子后面画“√”,在错误的句子后面画“×”。

1、“形态万千”的意思是:

有一千种或一万种形态、姿态。

()2、“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是比喻句。

()

3.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4.“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和“这样的水被这样的山围绕着”的意思是一样的。

()

5.因为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了一道道水纹,所以我才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

六、总结

通过对《桂林山水》的初步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请谈一谈。

板书设计:

2、桂林山水

水:

静清绿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2、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3、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学习重、难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课前准备:

学生充分熟读课文。

学习过程:

1、导入示标

1、有感情的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部分。

2、说说桂林山水的特点及作者在表达上运用的方法。

3、示标(内容同上)

2、自主探究学习

品读感悟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我能用学习漓江水的方法:

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练一练,学习桂林山的特点。

2、我知道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的特点的。

以读代讲,学习第四自然段

看课本插图,边读边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种陶醉山水之间的感觉,然后说说自己的体验。

3、组内合作探究疑难问题。

四、展示

1、分组口头叙述展示和板书讲解展示,还可根据情况加入动作。

2、学生点评、老师适时点拨讲解。

五、检测

(一)、词语理解

1、“桂林山水甲天下”,“甲”的意思是:

()

A、第一名

B、居第一位

C、手指和脚趾

2、“一块无瑕的翡翠”,“瑕”的意思是:

()

A、远B、空间C、玉上的斑点

(二)、按课文内容填空:

漓江的水既()又()且(),桂林的山不但(),而且(),还很()。

(三)这篇课文全部是围绕一句话写的,这句话是:

()。

(四)作者写漓江水却先写()和(),是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漓江水的特点,写山也是如此。

六、总结

我的收获是:

板书设计:

2、桂林山水

山:

奇秀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