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项训练人口的变化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82210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28.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项训练人口的变化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项训练人口的变化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项训练人口的变化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项训练人口的变化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项训练人口的变化含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项训练人口的变化含答案解析.docx

《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项训练人口的变化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项训练人口的变化含答案解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项训练人口的变化含答案解析.docx

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项训练人口的变化含答案解析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项训练:

人口的变化

2018年1月网文“中国人口形势雪崩”成为网上热搜,2017年出生人口1723万人,比国家卫计委(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之初最低预测少整整200万,比日本的出生率还低,部分专家甚至推测2100年,中国人口将消失一半。

下图为2014年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图。

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有两处明显人口年龄结构高峰,推测历史上中国人口出生最高峰可能是(  )

A.1950~1960年

B.1960~1970年

C.1970~1980年

D.1980~1990年

答案:

B

解析:

图中20~24岁、25~29岁和40~44岁、45~49岁为两处明显的高峰,妇女生育年龄大致从20岁左右开始,据此推断20~24岁可能是40~44岁的后代,25~29岁是45~49岁的后代;40~49岁出生的时间大致是1965~1974年,1971年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结合选项判断历史上中国人口出生最高峰最可能是1960~1970年。

2.“中国人口形势雪崩”,主要指(  )

A.出生人口数量太少

B.全面二孩政策失效

C.整体人口极度老化

D.整体人口的急剧萎缩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2017年的人口出生数量比预测的减少200万和“部分专家甚至推测2100年,中国人口将消失一半”等信息判断“中国人口形势雪崩”主要指整体人口的急剧萎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口生育政策进行了动态调整(如下图)。

完成3~4题。

3.我国人口生育政策调整与下列人口数据变化关系密切的是(  )

①老年人口数量增加   ②劳动人口比重降低

③人口死亡率升高④人口迁移数量增加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4.我国人口增长模式逐渐向“三低”型过渡,影响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原因有(  )

①平均初婚年龄降低②生活富裕程度提高

③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④育龄妇女比重提高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

第3题,现阶段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老年人口数量增加,劳动人口比重降低,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为防止未富先老,我国对人口生育政策进行动态调整,①②对;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死亡率降低,③错;人口迁移对我国人口生育政策影响不大,④错。

选A。

第4题,我国平均初婚年龄降低,①错;生活富裕程度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利于降低出生率,②③对;育龄妇女比重提高会使出生率上升,④错。

选B。

答案:

3.A 4.B

中国进入急速老龄化阶段,预计到2025年,老龄人口数量将达到3亿人,下图为2010-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变化预测图,据此回答5~6题。

5.2010-2025年间,老龄化人口平均每年增长速度最快的时间段是(  )

A.2010-2011年B.2011-2012年

C.2012-2015年D.2015-2025年

6.关于老龄化快速发展对社会的影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教育体系中应该积极发展退休前教育和老年教育

②创新能力及创新成果在生活中的应用均不会受影响

③行业人口由第三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④人群患病率增加,医疗保障体系面临较大压力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①④

解析:

第5题,读图可知,2010-2011年老年人口增加0.16亿;2011-2012年老年人口增加0.08亿;2012-2015年3年间人口增加0.19亿;2015-2025年10年间人口增加0.79亿。

因此,2010-2011年增长最快,选A。

第6题,为丰富老年人晚年生活,教育体系中应该积极发展退休前教育和老年教育,比如开设老年人大学等,①正确;老龄化发展会导致人群患病率增加,医疗体系面临较大压力,④正确。

老龄化快速发展会促进以服务老年人为宗旨的新产品的开发与研究,②说法错误;服务于老年人的养老机构属于第三产业,因此老龄化快速发展吸引就业人口向第三产业转移,③错误。

选D。

答案:

5.A 6.D

下图是东北和广东的GDP和20~39岁常住人口占全国比例,据图回答7~8题。

7.关于东北和广东人口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

A.受人口迁移的影响,广东省青壮年比例会增大,广东省的自然增长率会上升

B.受人口迁移的影响,东北青少年儿童比例会增大,东北的人口增长率会上升

C.刺激广东省人口增长模式由“低低低”型向“高低高”型模式转换

D.刺激东北人口增长模式由“低低低”型向“高低高”型模式转换

答案:

A

解析:

广东省经济发达吸引人口迁入,青壮年比例增加,自然增长率上升;东北经济下滑,青壮年劳动力迁出,人口增长率下降;广东省的出生率虽然会有所增加,但广东省的生产力发展水平高,出生率仍然不会太高,故不会改变其人口增长模式;东北地区的青壮年减少,则人口出生率会降低,也不会转换为高出生率。

8.两地的人口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口大量迁入广东,促进广东经济高速发展

B.2006年20~39岁人口的过度增长使广东GDP占全国比重下降

C.只有使20~39岁人口比例上升才能使东北GDP占全国比重转为上升趋势

D.东北人口的这种变化会制约东北的经济发展

答案:

D

解析:

广东经济发展快速,吸引人口大量迁入广东,A错误;2006年20~39岁人口的过度增长能提供充足的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增长,而此阶段广东GDP占全国比重下降,主要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出现的状况;东北产业结构单一,只有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才能促进东北经济增长;东北的青壮年劳动力迁出会制约东北的经济发展。

读影响某地环境人口容量因素的权重示意图,完成9~10题。

9.当前与图示影响因素权重基本相符合的是(  )

A.日本B.南非

C.丹麦D.新加坡

10.若图示内容表示我国的情况,则其对应的时期可能是(  )

A.远古时期

B.唐、宋时期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

D.2020年以后

解析:

第9题,读图可知,影响该国环境人口容量的主导因素是土地、矿产等资源,四个国家中只有南非是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

第10题,对于我国来说,在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中,土地主要反映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上,矿产主要反映在对工业生产的影响上,图示的对外开放程度、科技影响力均较小,因而可能对应的时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

答案:

9.B 10.C

下图示意2000~2015年世界某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与劳动力人口增长率变化。

读图,回答11~12题。

11.该国可能是(  )

A.中国  B.英国C.美国D.埃及

答案:

B

解析: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2000~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一直为正值,而且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在2000~2015年这个阶段是增长的;英国发展较早,经济增长较慢,能出现国内生产总值呈负增长的情况(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而且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劳动力人口增长率不断下降;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劳动力人口不会如图中出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埃及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劳动力供给比较充足。

12.该国未来(  )

A.人口素质下降 

B.人口出生率高

C.社会负担加重

D.环境压力较大

答案:

C

解析:

人口素质与人口的受教育水平有关,不会因为劳动力人口增长率的下降导致教育水平降低;人口出生率高会提高劳动力人口增长率的比重;通过示意图可以看出,该国劳动力人口增长率呈下降趋势,会导致老年人口的比重加大,社会负担加重;该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总体呈正向增长,而人口增长趋势为负增长,因此未来环境压力不大。

下图为2011-2015年苏州市常住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变化趋势图。

读图回答13~14题。

13.2011年苏州市常住人口远大于户籍人口,其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化水平高

B.人口迁出数量激增

C.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D.劳动密集型产业众多

14.2011年后苏州市人口机械增长率持续降低的原因可能是(  )

A.政府有效调控房价的上涨

B.户籍管理制度趋严

C.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D.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解析:

第13题,人口增长包括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

读图可知,2011年,苏州人口机械增长率大于自然增长率,说明苏州人口增长以机械增长为主,为人口净迁入区。

苏州劳动密集型产业众多,劳动力需求量大,吸引外来人口迁入,D项正确。

第14题,苏州经济发展快,随着地价和劳动力价格的上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成本逐渐升高,不再适合在该地发展,因此该地不断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从而导致迁入人口数量减少,故C项正确。

答案:

13.D 14.C

1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问题。

  根据联合国的标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P)在7%以上为老龄型人口。

P可分为以下几种阶段类型:

当P<7%时为成长型(G);当7%≤P≤10%时为老年型初期(A1);当10%16%时为超老年型阶段(S)。

 

  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对老年人口的区域分布产生一定影响。

截至2015年,江苏省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常住总人口的13.99%,居全国之首,已步入老年型中期阶段。

但各地情况有所差异,全省老龄化水平最高的是南通市,其素来都有“世界长寿之都”的美誉。

下图示意2000~2010年江苏省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

(1)指出苏北老龄人口类型的变化。

(2)以南通为例,分析大气环境对苏中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3)分析苏南社会、经济发展对江苏老龄人口空间分布产生的影响。

(4)面对当前老龄化社会可能带来的“养老问题”,请你为此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

(1)苏北地区G型和A1型在减少,其中G型减幅显著,A2、A3、S型增加,增幅最大为A2型;苏北老龄化向以老年型中期过渡为主。

(或:

苏北地区G型、A1型向A2、A3、S型转变;苏北老龄化向以老年型中期过渡为主。

(2)南通市地处亚热带,日照充足、气候温暖湿润,适合老年人居住生活;三面环水,江海交汇处,空气质量好,污染较小,有益老年人健康长寿;老年人口数量多,比重大,易形成人口老龄化。

(3)苏南经济的发展对苏北、苏中青壮年劳动力产生吸引力,大量苏中、苏北年轻劳动力涌入苏南大城市,造成苏北、苏中老龄人口比例增加;同时苏南高等教育的集中与发展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口,降低了当地老龄化水平;都市圈内部出现低龄化现象,形成低龄化中心。

(4)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完善医疗卫生等社会保障体系;建构完善的养老体系;弘扬优秀的敬老文化。

解析:

(1)直接结合图例与图示信息分析即可,注意要体现“变化”。

(2)图示苏中老龄化最严重,说明老年人口多,则要从大气环境角度分析老年人口多、比重大的原因。

注意“世界长寿之都”的信息提示。

(3)首先明确苏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苏北、苏中,则必然省内存在人口迁移现象。

再结合三地老龄化空间差异分析即可。

(4)可从经济、文化及社会保障体系角度分析。

16.读部分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死亡率与出生率的影响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国主要的人口问题是           ,解决措施是        。

(2)结合图示分析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3)图中人口死亡率高于人口出生率的国家是   ,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1)尼日尔 出生率高,人口增长快 实行计划生育

(2)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增长具有决定性作用。

发达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增长缓慢;而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手工劳动力数量需求多,导致出生率高。

(3)德国 经济发达,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高,人们的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比重高,所以人口死亡率反而高。

17.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达2.21亿人(不包括市辖区内)。

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1982-2010年流动人口数量统计图。

材料二 下表为我国八大经济板块吸收的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比重(%)表。

年份

比重

地区

2005年

2010年

东北地区

6.95

6.20

北部沿海

11.97

13.22

大西北地区

3.13

4.13

黄河中游地区

7.98

11.14

大西南地区

10.98

13.53

长江中下游地区

9.71

11.01

东部沿海地区

20.58

19.85

南部沿海地区

28.70

20.91

(1)据材料一分析,1982-2010年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的变化特点。

(2)全国八大经济板块中流入人口最多的是    地区,该地区人口大量流入带来的有利影响有哪些?

(3)从2005-201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比重逐年增加,试分析其原因。

解析: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大,且规模呈持续增长状态,其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在不断上升。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我国吸收流动人口最多的地区是南部沿海地区。

现代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原因,迁移人口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因此,人口迁入增加了南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力,使其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青壮年人口比重有所上升,增强了社会活力,同时劳动力的增多有利于该地区经济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3)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使得我国向中西部迁移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多;同时,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在产业升级过程中不断地把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使得中西部劳动力就业更加容易。

答案:

(1)流动人口数量大,规模持续增长,占全国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2)南部沿海 增加劳动力;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3)国家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18.“睡城”也称为“卧城”,主要指的是大城市周边的大型社区或居民点,这些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由于缺乏成熟的如衣食住行、商业休闲、教育娱乐等区域功能城市配套,人口虽大量入住,但也仅局限于晚上回家睡觉,白天开车或乘车往市中心上班。

燕郊隶属于河北省三河市,为我国众多“睡城”中的典型代表。

每日跨省上班的京漂族们,在燕郊和北京之间的道路上,呈现出明显的“潮汐式”流动。

下图为燕郊相对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燕郊成为“睡城”的原因。

(2)简述京漂族的“潮汐式”流动对北京交通的影响。

(3)指出为应对人口“潮汐式”流动燕郊应采取的措施。

答案:

(1)房价较低;与北京距离较近;交通便捷;除房地产外,其他产业较落后,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工资水平较北京低。

(2)上午上班时间,燕郊通向北京的道路车流量大,较为拥堵,北京通向燕郊的道路车流量小,通行顺畅;下午下班时间情况正好相反。

(3)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为承接北京产业转移提供优惠政策;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等。

解析:

(1)根据材料可知,燕郊被称为“睡城”,是因为这里是京漂族睡觉的地方。

这里的经济水平较低,房价较低,与北京距离较近;该地交通便捷,京漂族在北京购不起房,在这里购房或租房居住;除房地产外,该地其他产业较落后,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工资水平较北京低,消费水平低。

(2)京漂族每天是“潮汐式”流动,上午上班时间,大量车辆开向北京,燕郊通向北京的道路车流量大,较为拥堵;北京通向燕郊的道路车流量小,通行顺畅。

下午下班时间情况正好相反。

针对此情况,设置了潮汐车道。

(3)为应对人口“潮汐式”流动,燕郊应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为承接北京产业转移提供优惠政策,吸引产业转移,减少人口潮汐流动;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