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检测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80099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77.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检测历史试题.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检测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检测历史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检测历史试题.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检测历史试题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检测历史试题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

1.唐玄宗统治后期,贪图享乐不理朝政,最终导致边将叛乱,唐朝从此日趋衰落。

历史上把这一叛乱称为

A.八王之乱

B.七国之乱

C.安史之乱

D.玄武门之变

2.明朝的北京城分为三重,现今故宫博物院是()

A.皇城

B.宫城

C.京城

D.外城

3.下表为汉至宋南北方户数统计表(单位:

万户)。

表中户数变化最能说明这一时期()

A.经济重心南移

B.君主权力不断加强

C.城市经济活跃

D.民族融合加强

4.他入藏时,带去了谷物种子、药材、茶叶、工艺品以及历法、科学技术方面的书籍。

随行的还有很多的手工工匠…….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他是()

A.武则天

B.玄奘

C.鉴真

D.文成公主

5.某剧组以“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为主题拍摄一部历史片,准备了如下素材,你认为其中与主题不符的()

A.雅克萨之战

B.戚继光抗倭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平定三藩叛乱

6.“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描述的是

A.赵州桥

B.长城

C.丝绸之路

D.大运河

7.千百年来被民众传颂的民族英雄岳飞在《满江红》中写道: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其中的“匈奴”指的是

A.匈奴统治者

B.女真统治者

C.契丹统治者

D.党项统治者

8.汉朝是继秦朝之后又一个强盛的大一统王朝,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和挺立千秋作出了巨大贡献,因皇帝姓刘而又被称为“刘汉”。

“刘汉”的开国皇帝是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9.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哪个民族是在元朝时形成的新民族 ()

A.维吾尔族

B.回族

C.苗族

D.白族

10.经济作物能增加农民的收人,加强与市场的联系。

宋代在南方种植的经济作物包括

A.水稻、棉花

B.茶树、水稻

C.小麦、棉花

D.茶树、棉花

11.在历史学习中,我们应学会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

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史实的是

A.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B.中国的节日文化是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C.国家统一,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顺之者受颂扬、逆之者遭唾弃

D.中国古代朝代顺序是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

12.以下与丝绸之路无关的是:

A.在公元前60年建立西域都护,加强经营

B.公元前138年,张骞首次前往西域

C.最远到达美洲

D.最早最重要的东西方文明交流通道

13.某校组织研学活动,同学们想了解南宋抗金的历史,可以参观

A.河南省新乡市陈桥驿

B.河南省淮阳市澶州城

C.浙江省杭州市岳王庙

D.北京市东城文丞相祠

14.学完明朝的历史,李明感慨道:

“明朝的官员没有隐私,太可怕了!

”他感慨的是:

A.八股取士制度

B.厂卫制度

C.皇帝制度

D.行省制度

15.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说到,“值得注意的是,宋朝发生了一场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要意义的商业革命。

这场革命的根源可以在中国经济生产率的明显增长中找到。

……贸易量也随着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而上升。

”下列说法不属于这场商业革命具体表现的是

A.洛阳和长安成为最大的商业城市

B.纸币的出现

C.经商时间不受限制,出现早市和夜市

D.广州、泉州成为世界大商港

16.《百家姓》是我国流传最广,影响至深的一本启蒙书。

据考证,该书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赵是一个朝代皇帝的姓,理应为首。

请问《百家姓》是在哪个朝代编写的

A.明代

B.元代

C.唐代

D.宋代

17.北宋曾把与契丹政权边境交界地区的一些地方改名,如“威虏”改为“广信”,“静戎”改为“安肃”,“破虏”改为“信安”等。

该现象的出现与下列哪一重大史实有关()

A.陈桥兵变

B.澶渊之盟

C.开元盛世

D.安史之乱

18.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当时社会始终客观存在的一个必然趋势是

A.统一

B.分裂

C.民族融合

D.农民起义

19.学会运用原因和结果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

如表中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20.房玄龄富于谋略,杜如晦善断大事,唐太宗重用他们做宰相,这表明唐太宗

A.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B.注重任用贤才

C.重视发展生产

D.提倡节俭

21.我们今天看到的长城主要修建于

A.秦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22.创立并逐步完善的科举制度出现在我国的哪一历史时期

A.两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

23.晚唐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中写到: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文中的“此河”指的是()

A.黄河

B.淮河

C.大运河

D.钱塘江

24.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个时期的疆域图(局部),根据图中信息判断,这一时期应是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25.下列著作与作者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①《农政全书》-------徐光启         ②《天工开物》-------宋应星  

③《三国演义》--------罗贯中        ④《水浒传》--------施耐庵         

⑤《本草纲目》--------曹雪芹            ⑥《西游记》------吴承恩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⑥

D.②③④⑤⑥

二、填空题

26.文献记录历史。

(1)玄奘将自己西行见闻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________》为研究中外交流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2)1689年,中俄两国签订《________》从法律上肯定了中国对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主权

(3)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________》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

27.按要求填出相对应的人物:

①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立无字碑,一生功过留待后人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他陈桥驿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开创一代新王朝: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其诗歌淳朴厚重,有“诗圣”之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他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力保忠节,誓不降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他在位期间修建了大运河,并创立了进士科:

_______________

⑥他建立元朝,定都大都,灭亡南宋:

__________________

28.李白被誉为________,杜甫被誉为________。

29.观察《元朝疆域图》:

请将以下地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A.元朝都城

B.澎湖巡检司管辖的地区

30.宋朝在主要港口设立       管理海外贸易;元朝在中央设置       ,掌管西藏军民各项事务。

三、综合题

31.

材料一:

南宋诗人陆游在一篇文章中说:

“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富”。

材料二:

南宋谚语:

“苏湖熟,天下足。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故都”指前朝的哪里?

前朝的建立者是谁?

(2)材料二中的“苏湖”地区在当时跃居粮食作物产量首位的农作物是什么?

 

(3)国家财政收入依靠“东南财富”,说明了经济发展的格局是什么?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哪些?

32.

(1)观察《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在答题卡上写出A城市的名称,B图例的含义。

(2)仔细观察,据图指出,郑和下西洋具有什么特点?

33.制度改革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末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前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本兵者曰“枢密院”,主弹纠者曰“御史台”。

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若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

……举刺之事,则有行御史台领监察御史、肃政廉访司以治之。

——《元文类》卷40

(1)材料一记载的是元朝的什么制度?

元朝时期各民族杂居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是?

材料二: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

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

材料中的帝指的是谁?

这样做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材料三:

清朝沿用明朝政治制度,但因受清朝建立并保留下来的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制约,权力有限,使皇帝集权受到较大影响……后来,清朝统治者对中央中枢机构进行了改组。

(3)清朝康熙、雍正皇帝统治时期分别设立了什么机构以强化君主专制的?

(4)结合上述材料,归纳这些制度在当时起到的共同作用。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三: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1)这几句话出自哪位皇帝之口?

   

(2)材料一说明他认识到什么问题?

如果你现在是一位国家公务员,你觉得从材料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以指导自己的工作?

   

(3)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这种政策具体体现是什么?

   

(4)材料三中的“镜子”指的是谁?

当时被重用的人才还有哪些?

举一例。

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科举制度起源于汉代,经过隋唐两代的发展,在宋代得以完善,被利玛窦等人介绍到西方,成为西方文官制度的根源,可以说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材料二 “在中国实行1300多年的科举制,虽然已衰落、废除,但在它发展、完善过程中,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并不是一直像过街老鼠一样,被当成束缚人才思想、阻碍社会发展的因素而人人喊打。

请结合材料中的内容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提到科举制度的起源、发展与完善和我们教材中的提法有些不同,教材中科举制度正式创立于哪位皇帝时期?

殿试制度又是谁创立的?

(2)科举制度在其发展完善的过程中有哪些“可圈可点的地方”?

(3)在明清时期,由于科举制度的形式与内容发生了变化,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最后退出了历史舞台,科举制与我们今天的考试制度有什么不同?

我们今天的考试制度还存在着哪些弊端?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二、填空题

1、

2、

3、

4、

5、

三、综合题

1、

2、

3、

4、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